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及译文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

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7、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言:说。

处:去处。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诗文解释】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文解释】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文解释】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文解释】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虽不知道却也跟着一同耕耘,傍晚在桑树下学种瓜。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及日积月累一、古诗部分。

- 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解析:- 你看啊,有个小牧童骑着大黄牛呢。

他一边骑着牛,一边唱歌,那歌声可响亮啦,把整个树林都震动了。

这小牧童正高兴地唱歌呢,突然他看到树上有只正在鸣叫的蝉。

他呀,一下子就闭上嘴巴,不唱歌了,站在那儿,估计是想悄悄地去捉那只蝉。

这诗就像一幅画,把小牧童天真活泼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赏析:-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往山上走,这小路一直通到远远的、云雾缭绕的山上呢。

在那白云飘出来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住。

走着走着,诗人停下车来,为啥呢?因为他太喜欢傍晚时候的枫林了。

你看啊,那些经霜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鲜花还要红呢。

杜牧可真会发现美,一般人看到秋天可能就觉得很萧瑟,他却觉得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美,这就是他独特的眼光。

-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解析:- 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就像没有了遮雨的伞一样。

菊花虽然也残败了,但是它的花枝还傲然挺立在寒霜之中呢。

苏轼这时候就对朋友刘景文说啦,你得记住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色啊,就是橙子变黄、橘子变绿的时候。

这诗一方面是在写景,一方面也是在鼓励他的朋友呢,虽然人到中年可能就像荷尽菊残一样,但是还是有自己的价值,就像橙黄橘绿的时候也很美好。

-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赏析:- 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就像是在送着寒冷的气息呢。

江上吹来的秋风,让在外面的诗人心里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啊,他知道有小孩子在夜里挑着蟋蟀玩呢,因为夜深了还能看到篱笆那儿有一盏灯亮着。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很细腻。

二、日积月累部分。

1.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9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9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9首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简析】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

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2、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

三年级古诗语文上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解析。

1.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就是向远处延伸的意思。

你看啊,诗人远远望去,那山路一直通到山的深处呢。

“寒山”可不是说山很冷,是指深秋时候的山,因为到了秋天,山上的草木开始凋零,就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石径斜”,这小路是石头铺成的,而且还是弯弯曲曲的。

就像我们去爬山的时候,那山路很少是笔直的,总是歪歪扭扭的,这样才有趣味嘛。

2.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哇,诗人的眼睛可真尖。

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

“生处”比“深处”更好呢,感觉那白云就像从那些人家那里冒出来的一样,就好像那些人家住在天上似的,超级有画面感。

这也说明山很高,高到都能和白云作伴了。

3.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车”就是把车停下来呀,那时候的车可能是马车之类的。

“坐”在这里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诗人为什么要停车呢?因为他太喜爱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想啊,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枫林上,那景色肯定美极了,就像一幅画一样,诗人都舍不得走了,所以就停下来好好欣赏。

4. 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可是千古名句呢。

“霜叶”就是被霜打过的枫叶。

被霜打过的枫叶居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二月的花那可是很鲜艳的,像桃花啊,杏花啊,都粉粉嫩嫩的。

可是这秋天的枫叶经过霜打之后,红得像火一样,比那些花还要耀眼。

诗人这么一对比,就把秋天枫叶的美写到极致了,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美,原来秋天也可以这么有活力,这么艳丽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解析。

1. 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这里的“荷尽”就是荷花都凋谢了的意思。

“擎雨盖”很有趣,它是指荷叶,你看荷叶大大的,就像一把雨伞,以前下雨的时候,荷叶就像撑起的雨伞一样,可是现在荷花都没了,荷叶也都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了。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译文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译文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译文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包括《所见》、《山行》、《赠刘景文》等,以下是这些古诗的译文:
1. 《所见》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2. 《山行》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3. 《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些译文只是大概意思,可能不完全准确,建议查阅古诗书或咨询语文老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通过“骑”“振”等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小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将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前两句描绘了深秋时节,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的景象。

后两句中诗人因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而停车观赏,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不仅体现了秋色的美丽,更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以此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使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后两句中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一细节描写,使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愁和童真童趣。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全部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全部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全部的古诗1.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小景。

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

“振林樾”写出歌声的响亮。

牧童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闭口站着。

短短二十个字,将牧童天真活泼、机灵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悠闲。

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小牧童在树林中的一举一动,感受到乡村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2.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诗的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深秋的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深山之中白云缭绕之处有几户人家,宛如仙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则表明诗人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而停车观赏。

最后“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不仅写出了枫叶的艳丽,更体现出诗人对秋景独特的喜爱之情。

诗人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3. 《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开头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诗人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然而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却笔锋一转,强调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现,苏轼在劝勉友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即使在人生的逆境中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萧萧梧叶送寒声”,以落叶飘飞、瑟瑟作响的梧桐叶来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寒声”二字更增添了秋意的萧瑟。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2024最新整理小学生必背13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部编版)

2024最新整理小学生必背13首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部编版)

三年级的上册的13首古诗词1.所见 - 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响亮,林间的树叶都被震动了。

他本想去捉鸣叫的蝉,却突然停止歌唱,闭口不言地站在那里。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牧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上阕写牧童骑牛而歌,歌声振林,表现牧童的快乐心情。

下阕牧童忽然闭口,可能是害怕惊扰了蝉,体现了他对自然生灵的友善。

全诗语言质朴清新,富有童趣,给人一种天真烂漫之感。

2.山行 -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陡峭的山路一直向上走,白云深处藏着几户人家。

停下车,坐在这里欣赏傍晚的枫林,枫叶经过寒霜的洗礼,变得比早春的花朵还要红。

赏析:此诗描写了深秋登山休憩时的所见所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路蜿蜒曲折;"白云深处有人家",点明地理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侧重写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霜叶红似火,美不胜收。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3.赠刘景文 - 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都谢了,再也没有能擎雨的伞盖,残菊虽凋零,枝干仍傲然挺立,不惧秋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可要记得,正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这首词以描写秋景为主,表达了珍惜时光的主题。

上阕写荷残菊傲,表现物态;下阕以"橙黄橘绿"代指金秋,景色正好。

词人提醒友人要把握最美好的时光,留下美好回忆。

全词清新自然,寓理于景,耐人寻味。

4.夜书所见 - 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梧桐树叶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刮着秋风,引动游子思乡之情。

我知道村落里有儿童在挑灯夜战,在篱笆边的人家,深夜仍有一盏灯火通明。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夜思乡的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 所有的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 所有的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有的古诗以下为三年级语文上册的部分古诗:《所见》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衍生注释: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意欲:想要。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活泼机灵的牧童形象。

前两句通过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展现出他的悠然自得。

后两句写牧童想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忽然停止唱歌,静立不动,表现出孩子的天真专注。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十足。

三、作者介绍: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骑在黄牛背上的小牧童,歌声振林樾,多欢快啊!这不就像我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时的快乐模样吗?”《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衍生注释: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坐:因为。

二、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山路蜿蜒伸向山顶,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美景,所以停车观赏,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

全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四、运用片段:“当我漫步在山间小路上,想起‘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不禁感叹,古人的描述是多么贴切啊!难道我们不也陶醉在这美丽的秋景之中吗?”《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衍生注释:擎:举,向上托。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二、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后两句议景,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运用片段:“每当秋末冬初,看到凋零的荷花和残败的菊花,我就会想起‘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

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16首1.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赏析。

你看这个小牧童多可爱呀。

他骑着黄牛,那小嗓子一亮起来,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呢,就好像整个树林都成了他的大舞台。

可是呢,突然他想捉树上正在叫的蝉儿了,立马就闭上嘴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就像被定住了一样。

这诗把小牧童的天真活泼表现得特别生动,从唱歌到突然安静,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有趣的东西吸引走啦。

1.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赏析。

你瞧,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向山上走,那小路看起来又远又有点陡峭呢。

在那白云飘起来的地方呀,居然还有人家住。

诗人可真会找地方,到了傍晚,他停下车来不走了,为啥呢?原来是被这傍晚的枫林给迷住啦。

你看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

一般我们都觉得春天的花最红最美,可诗人说秋天的枫叶更红,这想法多新鲜呀,就像发现了一个超级大的惊喜一样。

1.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都没了,荷叶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举着像雨伞一样遮雨了。

菊花呢,虽然残了,但那花枝还傲立在霜雪中,多有骨气啊。

苏轼就跟他朋友说呢,你得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呀,可不是那些花红柳绿的时候,而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这个时节呢。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哪怕是看起来有点衰败的秋冬,也有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像那些橙子和橘子,在这个时候可是很耀眼的呢。

1.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 赏析。

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在送着寒冷的消息呢。

江上的秋风一吹呀,让那些在外的人心里就涌起了思乡之情。

这时候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家里的小孩呀,可能正在挑着促织(也就是蟋蟀)玩呢。

你看,夜深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一边是诗人在外面的孤独,一边是家里小孩玩耍的热闹,对比可鲜明啦。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易错字:牧mù枚méi )①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②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③赏析: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②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③赏析: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②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词背诵【20篇】(带解释)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词背诵【20篇】(带解释)
6.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②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③晞:晒干。 ④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⑤布:散布,洒满。德泽:恩泽。 ⑥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⑦焜黄:枯黄。 ⑧华:同“花”。 ⑨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⑩徒:徒然,白白地。 译文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春天的阳光 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 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千万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 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 老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了。
译文 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就如镜子一样。在这美好的环境 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这 边走来,一边唱着歌,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 楚,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雨 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 有“情”呢?。
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 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
13.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 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 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 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
【原文】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
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
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望天门山(作者:李白)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
不朽的杰作。

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
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
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
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