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d7a3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f.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群落的定义和概念。
2. 群落的结构组成: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生态位等。
3. 群落中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捕食、共存等。
4. 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比较。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引发学生对群落的兴趣和好奇。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点?探究:3. 介绍群落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4. 分析群落的结构组成,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生态位等要素。
通过实例和图表进行说明。
5. 探讨群落中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相互关系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实践:6.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群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要求学生记录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总结:8. 综合讨论:回顾和总结不同群落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9. 归纳群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维护群落的意义。
拓展:10.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和相互关系。
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群落,撰写一份详细的群落结构分析报告。
评估:12. 通过小组展示和学生的书面报告评估他们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群落。
2. 群落结构的实例和图表。
3. 学生分组观察和记录群落的材料。
教学延伸:1. 将群落的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关联,引导学生思考群落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b28077482fb4daa48d4b39.png)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73a16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1.png)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的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组成要素、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调查理解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2.实验器材:野外调查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自然群落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群落的兴趣,并进行简要的讲解介绍。
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对群落的定义进行讲解,解释群落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区别。
2.介绍群落的组成要素,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密度等。
3.分析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种类的多样性、种间关系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群落案例(如森林、湿地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理解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可以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1.该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有哪些?2.该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如何?3.不同物种之间有哪些种间关系?如何互相影响?4.群落结构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
第四步:实地调查(3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一个真实的群落。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仔细观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记录观察到的物种、数量、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20分钟)回到教室,学生对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观察到的群落中有哪些物种?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如何?2.不同物种之间有哪些种间关系?你观察到了哪些相互作用?3.想想你在调查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老师对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强调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群落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08c05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a.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理解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界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3)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2)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0.5课时)(1)介绍群落的概念;(2)阐述群落的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1课时)(1)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及意义;(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原因及意义。
3. 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0.5课时)(1)环境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群落结构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4.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1课时)(1)选择合适的观察地点,如校园、公园等;(2)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3)学生交流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群落定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理解程度。
2. 户外观察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探究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习群落的结构类型:学生自主学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教师讲解并示例。
4. 小组讨论:探讨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学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f157c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1.png)
群落的结构学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掌握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自觉珍惜自然资源、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2.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定义群落的含义及其包含的生物个体;-解释群落的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2.群落的分类-根据环境进行分类,如水生群落、陆地群落等;-根据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3.群落结构的组成和构成因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群落结构。
4.群落的组织与发展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群落的发展规律。
5.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变化对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2.教学资源课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生态实验器材、实地考察场地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互动评价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特征等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群落结构组成和构成因素的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价提供群落结构与发展的实际案例,评价学生对群落组织与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到周边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真实的群落结构和演替。
2.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自主选择群落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七、课后作业1.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小论文;2.整理群落的分类表格,列举不同类型的群落及其特征;3.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的组成因素有哪些?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哪些?八、教学反思群落结构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5fbf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8.png)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人教版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第 3 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54a8f05acfa1c7aa00ccaf.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要求能够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特征
能力方面: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的研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与学生归纳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思路
知识回顾:
1、下列生物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大山雀
D.两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生命系统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重要差别
2、丰富度
科学家研究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注意: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分层)
空间结构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水平结构
2、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fba57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d.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的分类方法;3.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4.能够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特点包括:•多样性:群落中包含多种生物种群,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稳定性: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2. 群落的分类方法根据群落中的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将群落分为以下几类:•森林群落:由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群落;•草原群落: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沙漠群落:由耐旱植物组成的群落;•水生群落:由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组成的群落。
3.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结构包括:•植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植物种群按照高度和生长形态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动物层次结构: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按照食性和生活习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生态位:群落中的每个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即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角色;•能量流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实现能量的流动和转化;•物质循环: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通过代谢作用和分解作用,实现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4. 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先锋群落:在裸露的岩石或土地上,最先出现的植物种群;•次生群落:先锋群落逐渐演替为次生群落,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高级群落:次生群落逐渐演替为高级群落,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包括:1.讲授:通过PPT和教材,讲解群落的概念、分类方法、结构和功能等内容;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群落中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概念;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和影响因素。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f2c45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5.png)
初中群落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概念,知道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
3.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知道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生活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2. 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如森林中的树冠层、亚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水平结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斑块状分布。
(2)时间节律:生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等。
3. 群落的种类和分布:(1)森林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
(2)草原群落: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
(3)灌木群落: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灌木植物为主。
(4)湿地群落:分布在湿润地区,以水生植物为主。
(5)城市群落:分布在城市区域,以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为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群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是由哪些生物组成的。
3. 讲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节律,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群落的结构。
4. 讲解群落的种类和分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群落,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群落结构观察和实践的作业,如观察校园里的群落结构,调查周边环境的群落种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17809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8.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024d80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f.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 教学难点:(1)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2)群落的时间结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群落的结构。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外调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安排课外调查和实践操作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讲解群落的概念,阐述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生态环境等特点。
3. 介绍群落的空间结构: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 讲解群落的时间结构:介绍群落的时间结构概念,阐述群落物种组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观察和记录所调查区域的群落结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分析群落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调查和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群落的结构和特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教学内容1.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分析群落边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群落的物种组成:讲解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概念,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边界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群落物种组成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群落边界的识别和分析。
(2)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和应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群落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特征。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0f2ab97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2.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了解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4. 能够分析实际环境中群落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群落的边界及其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 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群落的结构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环境中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讲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落边界的形成机制。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群落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教学活动:1.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究实验,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收集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报告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知识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基地,实地了解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2. 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开展群落结构相关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6993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2.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教案:群落的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常见群落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3. 分析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起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群落的结构分类: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格局等;b. 群落的结构特点:物种的相对丰度、物种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按照不同的群落结构分类,分析具体的群落实例,并探讨其结构特点和生态功能。
a. 物种组成:以海洋群落和森林群落为例,讨论物种组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b. 物种丰富度:以草地群落和河流群落为例,讨论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结构的作用;c. 物种分布格局:以湖泊群落和珊瑚礁群落为例,探讨物种分布格局对群落结构的重要性。
4. 学生活动(15分钟)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具体群落实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结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总结(5分钟)学生汇报调查研究结果,归纳总结不同群落结构对生物种群和生态过程的影响。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群落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群落结构如何适应环境变化?7. 延伸拓展(10分钟)邀请专家、学者或安排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更多群落结构相关的研究成果,并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加深对其生态功能的理解。
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问题,避免在教案中出现相同的标题文字,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7afc1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3.png)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授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1、课型新课;2、课时1课时;八、练习课堂练习;绿色通道相关习题;九、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二、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十、反思略。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0140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f.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群落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掌握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本原理。
- 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视。
-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学学生三、教学时长2课时四、教学重点1. 群落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2.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1.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形成机制。
2. 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2. 群落结构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3. 观察用的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
4. 小组合作实验所需的材料。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群落结构的概念。
2. 讲解群落结构的基本概念- 介绍群落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 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
3. 群落垂直结构- 讲解群落垂直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
-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植物层次的结构,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
4. 群落水平结构- 讲解群落水平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
- 通过观察不同地形、土壤等条件下的植物分布,分析群落水平结构。
第二课时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群落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例如,森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3.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4.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群落结构的理解。
- 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群落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e24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a.png)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结构,能够描述群落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与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群落的关注与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图片、图片PPT、实物模型等展示工具。
2.笔记本电脑及投影仪。
3.物质海绵模型、海绵造型模具、砂土、酒精灯、毛刷等实验用具。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展示一片丰富多样的森林,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种类的生物?”通过讨论,引出对群落结构的讨论。
Step 2:学习群落结构(2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群落结构的概念和组成要素,以及不同种类的群落结构。
2.学生查阅教材,了解群落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并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不同种类的群落结构。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出示物质海绵模型,并解释模型中海绵即为一个群落。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利用海绵造型模具将海绵剪裁成不同形状,并置于砂土中模拟不同种类的群落结构。
3.学生观察、记录并描述实验结果,讨论各模型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Step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回到讨论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群落结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探究造成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群落结构的功能和重要性。
Step 5:课堂作业(10分钟)1.学生个人自行完成以下问题:-什么是群落的结构?-请列举两种不同种类的群落结构,描述其特点。
-你认为群落结构的形成是如何发生的?2.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选取几个代表性作业展示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PPT展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使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2ef901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f.png)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2. 群落演替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结构类型及演替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讨论法: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案例素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实例。
3. 讨论问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机制。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特征。
3. 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入新课,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包括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
3. 第三步: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
4. 第四步: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第五步: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第六步: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群落的结构教案
![群落的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12a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f.png)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中群落结构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群落的空间结构3. 群落的类型4. 群落与环境的关系5. 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群落的定义、特征、空间结构和类型。
2. 难点: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定义、特征、空间结构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群落案例,理解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方法。
4. 观察法: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群落结构,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群落的定义、特征、空间结构和类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分析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 结合课后作业,进行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对群落结构的认识。
7.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讲评,解答学生在观察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群落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和类型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讨论中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 观察学生进行群落观察实践的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通过课后访谈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提供理论知识。
2. 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
3. 实地考察指南,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群落观察。
群落结构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群落结构教案设计方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d2ec2b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群落结构的定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群落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了解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群落结构的定义及两种基本类型。
(2)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群落结构的两种基本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群落结构。
(2)提出问题:什么是群落结构?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2. 课堂讲解(1)讲解群落结构的定义及两种基本类型: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举例说明群落结构的两种类型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3)分析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群落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具有丰富群落结构的生态系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保护策略。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群落结构的定义、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态。
6. 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具有丰富群落结构的生态系统。
(2)撰写一篇关于群落结构保护的文章或报告。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群落结构保护的认识及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教案第3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目标: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知识总结本节知识点较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却是高考经常考的考查点。
本节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群落的概念,种群与群落的区别,群落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优势种生活型等新提出的概念,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位等。
并且要注意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回答问题,如人口控制、生态保护等热点问题。
本节考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特别是结合能力型识图作答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时常出现。
复习重点把握生物群落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生物群落应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综合,三者缺一不可,复习中还要通过具体分析某一特定区域的空间配置来获得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感性认识,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合作与讨论1.如何正确理解个体、种群、物种和群落的关系?我的思路:一个细菌,一个植物,一个动物等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生物在个体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生物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因此,种群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
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
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物群落。
由个体到种群,不只是量的积累,而且是质的飞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同一物种因时间、空间的不同,可包含若干个种群,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如西湖的鲤鱼与洞庭湖的鲤鱼属于同一物种,但两者不是同一种群,由于地理的隔离,在自然情况下,没有交配的机会,因此,自然状态下,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具有传粉、交配和繁殖的机会,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从而把各种群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进而决定着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群落是生活于同一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这些种群并非随意的、偶然的堆砌在一起,而是有严格的、合理的空间配置,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彼此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
只有具备合理的空间配置,才能长期共处与合作,或者达到有效牵制,从而使群落长期维持下去,也只有具备合理的空间配置,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空间及资源,进而使生态系统内的各生物物种能彼此和平共处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2.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群落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你如何理解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我的思路: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有直接的,有间接的,群落内的各种生物通过复杂的中间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群落内部的每一种生物都处在一个对它来说最适合的位置上,这个位置称为生态位,在这个生态位上,外界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小。
不同的生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这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群落内部,各种生物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在不同的生态位上拥有不同的生态资源,换句话讲,处在不同生态位上的生物利用的生态资源是不同的,如森林中的乔木利用的是太阳的直射光(即强光),而林下的灌木和草本利用的是散射光(即弱光),这种群落结构特点提高了对光资源的利用率。
所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越是复杂,对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
在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对竞争而言,两种生物的生态需求越是一致,竞争就越是激烈。
群落内部复杂的空间结构,使得不同的生物都能找到最适宜于它生存的生态位,生态需求较为一致的生物之间生态位也较为接近,但在群落复杂的空间结构中一般不会完全重叠,这样就缓和了种间竞争。
在群落内部的各种生物共同维护着群落内部的生态环境,群落内部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条件越优越,环境也越稳定,这是种间互助的具体表现。
维持群落内部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温度和水分是从属于阳光的。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从上到下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
这种结构是由阳光引起的。
由于在不同的层次上植被类型的不同,栖息的动物也不同。
自主练习1.什么是种群?2.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3.我们的研究能不能停留在种群水平上?为什么?答案:1.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1)了解种群的特征;(2)掌握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3)找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4)分析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不能。
因为种群水平上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而在自然界中,一个种群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的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板书〗种间的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学生活动〗阅读p74~p75。
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想象空间〗学生思考老师提示。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
由此想像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森林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探究〗学生阅读思考,师提示。
〖提示〗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
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小结〗见黑体字(板书)。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典型例题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
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
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
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