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蓬安县“234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蓬安县教研室
一、模式内涵。“2”指养成两种能力,即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3”指实现三个目标: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4”指课堂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训练达标”四个环节;还指时间分配,“4”指学生课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时间20分钟,“3”指教师引导、点拨和讲解15分钟,“2”指当堂达标检测和反馈10分钟。
二、操作流程
(一)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导学督促
学生自主预习
1、涵义。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工具书、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2、作用。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它能够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3、方法。1)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2)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3)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4)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和导学案后的相关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建议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例如语文(英语)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数学预习可以是“读读、算算、想想、摆摆、做做……”;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教师导学督促
4、涵义。导学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尤其要对现有导学案进行二度创作),并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通过讲解、点拨、示范、提醒、激励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即“授之以渔”,主要在于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作用。明确学习目标及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提示学习方法,检查预习情况,提高自学能力。
6、途径方法。导学的方式有很多,主要采用的是“导学案导学”,也就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要以导学案为抓手,不仅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预习方法、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学情等因素来采取适当的导学方式。有时可能课堂上生成的不是导学案中的预设导学,就要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灵活调控课堂,不能照搬模式。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老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参与引领
学生合作探究
1、内涵。学生合作是指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以学生之间交流为主要学习手段、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学习方式。在“23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基本学习形式之一,小组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法的优化互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这种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身心特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集中在一起,进入到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作用。1)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学和互学,解决导学案中预设的学生自学、互学后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学生自学、互学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2)发现收集整理问题,为小组展示做准备;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4)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逐步获得探究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与掌握知识生成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1)以问题为主线,展开对学、群学。通过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对学再解决前两次存在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步骤与结果。2)使用“问题生成表”,引导学生自主生成探究问题;鼓励多向交流,有效探究,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师参与引领
4、内涵。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更应该全方位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
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
5、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组织、引导、合作、激励、解疑等作用。
6、途径与方法。1)合作前教师应作为引导者,精心设计合作内容,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2)合作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解惑、激励,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3)合作后教师应对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学生展示质疑,教师点拨激励
学生展示质疑
关于展示
1、内涵。所谓“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并将自己或本组的探究结果用简洁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要求展示自己组提出的有价值的、未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成果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2、内容。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3、作用。展示可以让不敢开口说话的同学变成滔滔不绝的演说能手,可以让快乐的思绪得到自由地释放,可以让学生变成像模像样的小老师,可以让合作精神之花灿烂开放,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可以让的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4、途径与方法
1)展示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组内展示(小展示);一种是组间(班内)展示(大展示)。
2)展示方式:第一口头展示,即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或小组的观点;第二板书展示,即用板书或学具等实际物品协助表达观点;第三个性化展示,注意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展示,如小品、课本剧、歌曲、相声、快板、朗读、作画、美文等均可。值得注意的是个性化的展示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求一切形式都必须为内容服务。学生的展示,不管是以何种方式,也不管这种方式有多么新颖、多么招人喜欢,前提是必须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服务。二是要求展示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