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第一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 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 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 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1.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 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等。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 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 着与女词人李清照一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 难与坎坷之中。
1935 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 场》,署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 年 7 月 16 日,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只身东渡 日本。在日本写出了散文《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牛 车上》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 抵香港,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 三月》等作品。
她在信中向许广平恳切陈词:“导师的长处,我们知 道得太少了,想做好人是难的。其实导师的文章就够了, 绞了那么多的心血给我们还不够吗?但是我们这一群年 轻人非常笨,笨得就像一块石头,假若看了导师怎样对朋 友,怎样用剪子,连包书的麻绳都剪得整整齐齐,那或者 帮助我们做成一个人更快一点,因为我们连吃饭走路都得 根本学习的,我代表青年们向你呼求,向你要索。”
1939 年 10 月,萧红也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 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 周年的一瓣心香。1940 年 7 月,这篇文章由重庆妇女生 活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选收了鲁迅挚友许寿 裳先生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宋(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 们》两文。原因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字数不多,印 成专书感到单薄,便征得两位许先生的同意,收入了他们 的有关文章。
2.作品 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生死场》《呼 兰河传》等。 3.评价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 的女作家”。
二、写作背景
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1938 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为我们撰写了两篇回忆 鲁迅的文字,即《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 同时收入《萧红散文》一书,1940 年 6 月由香港大时代 书局出版。1939 年 3 月 14 日,萧红约许广平写一篇回忆 鲁迅的长文,供她筹办的刊物《鲁迅》刊登。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 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过程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 击。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 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 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 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1933 年 10 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 哈尔滨出版。
【评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 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 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 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 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 有根本的区别。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选自《论语·子罕》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 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 年, 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 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 党政府的独裁统治。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 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第一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国学
1.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 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选自《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 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ຫໍສະໝຸດ Baidu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 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 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 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 在堂下拜。”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 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 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 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由于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崇高地位,关于他的回忆录特 别的多,据说仅日本友人撰写的鲁迅回忆录就多达 60 万 字。1999 年 1 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鲁迅回 忆录》,选收的回忆文章也多达 240 多万字。然而,在林 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 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 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 花圈。
【相关链接】 1.传主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 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1.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 张乃莹,笔名有悄吟、玲玲、田娣等。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 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 着与女词人李清照一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 难与坎坷之中。
1935 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 场》,署名萧红,蜚声文坛。
1936 年 7 月 16 日,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只身东渡 日本。在日本写出了散文《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牛 车上》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 抵香港,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下了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马伯乐》,小说《后花园》,散文《小城 三月》等作品。
她在信中向许广平恳切陈词:“导师的长处,我们知 道得太少了,想做好人是难的。其实导师的文章就够了, 绞了那么多的心血给我们还不够吗?但是我们这一群年 轻人非常笨,笨得就像一块石头,假若看了导师怎样对朋 友,怎样用剪子,连包书的麻绳都剪得整整齐齐,那或者 帮助我们做成一个人更快一点,因为我们连吃饭走路都得 根本学习的,我代表青年们向你呼求,向你要索。”
1939 年 10 月,萧红也在重庆完成了两万四千字的长 篇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 周年的一瓣心香。1940 年 7 月,这篇文章由重庆妇女生 活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选收了鲁迅挚友许寿 裳先生的《鲁迅的生活》和景宋(许广平)的《鲁迅和青年 们》两文。原因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字数不多,印 成专书感到单薄,便征得两位许先生的同意,收入了他们 的有关文章。
2.作品 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生死场》《呼 兰河传》等。 3.评价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 的女作家”。
二、写作背景
鲁迅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字。1938 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为我们撰写了两篇回忆 鲁迅的文字,即《鲁迅先生记(一)》和《鲁迅先生记(二)》, 同时收入《萧红散文》一书,1940 年 6 月由香港大时代 书局出版。1939 年 3 月 14 日,萧红约许广平写一篇回忆 鲁迅的长文,供她筹办的刊物《鲁迅》刊登。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 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过程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 击。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 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 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 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1933 年 10 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 哈尔滨出版。
【评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 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 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 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 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 有根本的区别。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选自《论语·子罕》
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 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 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 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 年, 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 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 党政府的独裁统治。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 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第一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学国学
1.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 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选自《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 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ຫໍສະໝຸດ Baidu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 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 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 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 在堂下拜。”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 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 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 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由于鲁迅在中国文坛的崇高地位,关于他的回忆录特 别的多,据说仅日本友人撰写的鲁迅回忆录就多达 60 万 字。1999 年 1 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鲁迅回 忆录》,选收的回忆文章也多达 240 多万字。然而,在林 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 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 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 花圈。
【相关链接】 1.传主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 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 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