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过程,了解各种制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使学生懂得对科举制、两税法等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由此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
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对这些制度、措施进行描述概括,理解相关制度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意义。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使学生养成“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习惯,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学生应当从不同角度认识制度的延续、变迁和互相影响,理解制度形成和变化背后的社会因素,逐渐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难点:
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特点、评价。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以本校开展的第七届创新节主题“科技筑梦,创新成长”中的“创新”一词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强调“变化与创新”之于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2.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
3.汉朝:察举制。
(1)含义(2)标准(3)影响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2)背景(3)标准
(4)影响:影响:①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逐渐成为维护士族贵族特权的工具。
(以上内容结合《历史纵横》学生阅读回答)
5.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
(1)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⑥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2)特点(3)选拔标准(4)影响
积极:①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
②忽视实用学问,不利于科学发展。
③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以学生身边事为切入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
学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的历程,通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提供的史料,来重点分析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其唯物史观素养。
(二)发展趋势
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中枢政务机构
了解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发展演变的历程,重点学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作用。
通过对中枢政务机构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发展的趋势,体会三省六部制取代三公九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使学生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赋税制度
(一)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代:贡赋制。
赋税雏形,没有地租或土地税。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2.春秋战国: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汉朝:编户制度。
不同种类,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特点:田租轻而人口税和更赋重。
4.魏晋: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授田农民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5.隋-唐初:租庸调制。
以均田制为基础。
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兵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调”。
对象(21—59成年男子)(作用?)
6.唐中期:两税法。
(1)背景(2)目的(3)实施(4)(5)内容(①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各地征收;②不分主户、客户,以当时居住地编入户;③分户税-人丁和财产、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④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6)作用和局限
通过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赋税制度(两税法)创立的历史条件。
通过《史料阅读》对其作用和影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培养学生史料论证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发展趋势(从汉到唐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②以两税法为转折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引导学生通过对赋税制度发展脉络的梳理,明确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
课堂小结:
课堂升华: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
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
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
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通过课堂小结将本课重点知识梳理出来,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以课堂升华的形式突显出本课的主题“创新”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于“创新”一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反思
本节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内容比较重要,但学生对于制度问题的理解相对较困难,需要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教师给予重点讲解。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古往今来,一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促进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如张骞出使西域,马克·波罗把中国介绍给西方,利玛窦把西方介绍给中国
以上述交往为例,谈谈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字)
【答案】观点正确,史实充实,阐述恰当
【解析】
【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中西文明交流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积极和深远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以材料所提供的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这些人物,如张骞,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等人的事迹,一一说明其对历史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或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
等方面,用相关人物的活动说明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
表达过程中要注意总、分、总的层次,确保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和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答案】(示例)论题: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论述: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教育发展;有利于文化下移;壮大市民阶层,有利于文明传播。
世界:印刷术传到世界,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尤其对欧洲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文化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可以得出论点: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论述过程从印刷术对中国和世界各自的影响进行,对中国部分侧重印刷术对文化、教育、市民阶层等角度,对世界的影响侧重人类文明交流、欧洲社会转型角度论证。
最后立足全人类得出结论,进行升华。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
【答案】影响: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颁布《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公布《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可归纳出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关,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根据材料“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等信息可归纳出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根据材料“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可归纳出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同时有利于移风易俗的作用。
5.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不同文明、文化碰撞的时候,物质文化的交流也物化着丰富的制度文明乃至精神文明的内容。
试以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为例,叙述中外交流的历程。
【答案】水平l: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是同步互进、相伴交流的。
汉唐时期: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而同时,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也随之向外传播。
尤其是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如儒学在这些地区影响不断扩大,他们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
另一方面,西方的物品在输入中国的同时,外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和宗教信仰等也由此输入中国,如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了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
宋元时期,一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输出丝织品、茶叶等商品的同时,中国的三大发明,如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指南针等科学技术也向外传播,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外域在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的同时,西方使者多次来华。
其中,涉及到当时中国重大政治事件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后,在西方广为流传。
明清时期,在原有的“朝贡贸易”和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传播基督教神学和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及人文学术的同时,他们也认真钻研中国儒家文化典籍和中国礼仪,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西传,远播西方。
水平2:按照三个历史时期的进程,运用史实叙述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瓷器等工艺技术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进步。
汉唐时期,借助丝绸之路,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医药、宗教等文化艺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尤其是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形成多个宗派,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传到西方,给通商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蒙古国西征、阿拉伯人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深刻影响欧洲15—16世纪的历史进程。
明清时期:借助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东来,带来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不少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与现状进行反思。
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产生了重要影响。
水平3:缺乏历史时序感,仅列举部分历史史实。
最高不超过。
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宋代从西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指南针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活字印刷术传播有助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有助于欧洲资产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传教士引入的的西方科技著作还有《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徐光启、李之藻制定《崇祯历法》。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对外交往的政策及表现各不相同,涉及的领域也不一样。
可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唐代的对外交往的政策、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四大发明在宋代外传的影响、宋元时期港口的兴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其历程。
阐述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有理有据。
6.“文化出超”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主编问题:运用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阐述这一观点。
【答案】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并因此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政治方面,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思想方面,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社会风俗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深受中国影响。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的优势地位开始下降,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开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
自然科学方面,西方的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人文学术方面,西方的古典哲学、逻辑学和艺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
“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圈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的体现。
叙述组织:
【解析】
【详解】
应该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
然后,结合所学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进行阐述,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说明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
超”现象。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
然后结合所学,明清时期西方自然科学、人文学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
最后进行总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