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关于加快加快茶产业发展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黔党发(2007)6号
(2007年3月30日)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加快我省茶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茶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茶产业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宜茶面积700多万亩,目前种植面积102万亩,遍布全省81个县(市、区、特区)。茶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茶产业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茶产业是生态功能极强的产业。发展茶产业对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促进生态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茶产业,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重要的社会和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2、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省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茶区,海拔高度、年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湿度、年降雨量、土壤酸碱度等,都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茶叶水漫出物、氨基酸、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我省茶叶加工成本低,竞争力较强。加之国际、国内市场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需求逐年递增,市场前景广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体系及人才队伍,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形成了一都匀毛尖、贵定雪芽、湄江翠片、羊艾毛峰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品牌。目前我省茶园面积仅占宜茶面积的3.8%,茶叶采摘下树率仅为55.3%,种植面积扩展、原材料利用和加工升值等发面的潜力都很大,完全有条件把茶产业建成覆盖全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
3、加快茶产业发展必须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茶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但商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够明显,还停留在资源的初步开发上。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筹规划指导;茶园的集中度、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比例小;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茶青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地方品牌多、势力弱、影响小;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开拓不力;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
量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茶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4、切实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作为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重大举措来抓,认真分析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加快茶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把茶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理清发展思路,努力做优做强我省茶产业
1、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思路。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引进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打造出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以农户为主体,以推广无性系良种为突破口,加快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茶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其中,新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50万亩,全部实现茶园无害化生产,认证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0万亩,有机茶园15万亩。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220万亩,年产值50亿元以上,把我省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使茶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部分地区成为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新的增长点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培育壮大茶叶企业,提升茶叶加工水平
1、集中培育重点茶叶企业发展。省集中扶持5——10家茶叶生产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到2010年,使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家,3000至5000万元的达到3家,1000至3000万元的达到5家。同时,引导和支持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对茶叶企业申请的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等项目资金,主管部门要优先考虑。对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和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品牌知名度较高的龙头企业,从自己、信贷、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2、支持茶叶企业改革改制改造。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为重点,深化茶叶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采取职工、农户分户管理茶园和承包、拍卖等方式加快国营、集体茶场改革改制步伐。以现有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为核心,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界限,遵循市场规律,采取联合、兼并、参股、租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优势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经营,改变我省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基础条件差,改造潜力不大的国营、集体茶场,通过市场运作逐步退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实力强、管理优的国内外知名茶叶企业入黔开发茶产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支持规模大、基础好的茶叶企业积极引进和利用先进设备、技术,改造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的生产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
3、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从注重春茶开发向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开发转变,从注重独芽茶利用向注重独芽与一芽多叶综合利用转变,从注重发展高端产品茶向发展高中低端产品茶并重转变,改变目前我省茶叶下树率低的状况。利用我省丰富的茶叶资源和茶叶无污染、内质好等优势,开发超微茶粉、茶饮料、茶多酚、茶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工等多元化茶叶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加强茶叶基地建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进程
1、优化茶叶区域布局。采取“政府扶持 、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科学种植、分户经营”的形式,以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目标,重点支持黔北湄潭、风冈、余庆、正安、道真,黔中平坝、西秀、开阳,黔南都匀、贵定,黔西南普安、晴隆,黔西北纳雍、水城,黔东石阡、松桃、印江,黔东南黎平、丹寨、雷山,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基地,促进茶园连片集中,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富晒(锌)优质绿茶产业带,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产业带,“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到2010年,使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比重达到70%以上。这些县也要集中在优势区域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乡(镇)、村、组。
2、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建立良繁基地、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供应的原则,完善茶苗良繁体系,加大茶叶无性系良种繁育力度,确保无性系良种茶苗供应。省重点支持建立10个100亩以上的
苗圃基地,对苗圃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对苗圃基地申报的土地整治、水系配套、机耕道建设等,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各市(州、地)、茶叶主产县(市、区)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建设一定数量的苗圃基地。农业部门要加强茶苗的管理工作,做好良种茶苗的产销衔接,确保供需平衡。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保证种苗质量。
3、扶持茶园连片开发和低产茶园改造。省每年集中抓10个以上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片,各主产县(市、区)也要做好规划,集中建立辖区内的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基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发展连片茶园。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途下,通过“业主承包、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规模茶园。结合旅游景点布局,建设一批旅游观光茶园。要重点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建立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在部门贫困村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实施“整村推进”。林业部门要单列部分退耕还林指标用于茶叶规划区实施退耕还茶。水利部门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水土保持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把茶叶生产作为重要扶持内容,在安排种植业发展基金时给予倾斜。对良种茶叶基地申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要优先安排。衰老低产茶园改造以改种换植为主,进行连片改造,淘汰没有生产能力的零星茶园。加强现有茶园管护,提高茶叶生产能力。
五、加强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打造我省茶叶品牌
1、加强市场建设。重点支持湄潭西南茶城、都匀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等茶叶市场扩大规模,完善管理,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在规模茶区建设一批茶青贸易市场,使茶青向加工能力较强的企业集聚。加快我省外主要消费市场的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到省外大中城市开办贵州茶叶专卖店、专卖柜和专销区等茶叶销售窗口。加强信息服务网络等无形市场建设,及时收集和发布茶叶相关信息。
2、强化市场营销。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一策划制定“黔茶”品派打造方案,进一步宣传我省深厚的茶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和发展茶叶生产的产业优势,树立“黔茶”的良好形象。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通过举办采茶节、茶艺表演、茶产品展销会、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等茶事学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茶叶企业到茶叶主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提高我省茶叶的知名度。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市场为主,超市专柜、专业店、定点送货上门等为辅
的灵活多样的营销网络,努力扩大我省茶叶的市场占有份额。保护外来客商在我省从事茶青和茶叶初制品收购活动,构件自由公平的交易环境。
3、整合黔茶品牌。引导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统一品牌系列产品,拓展市场营销网络,引导一般茶叶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提高品牌知名度。省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我省茶叶知名品牌进行倾斜扶持。加强品牌和原产地保护,对使用区域性品牌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规范我省茶叶市场管理,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纯洁“黔茶”品牌形象。
六、发展茶叶中介组织,提高产业产业组织化进度
1、支持依法成立各种茶叶中介组织。进一步发挥省茶叶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茶叶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为党政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茶农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发挥他们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服务、经营行为规范、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茶叶流通。加大对茶农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茶叶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基地、中介组织、茶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茶叶化经营格局。支持茶叶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通过预付定金、赊销种苗和肥料等方式,配套建设茶叶原料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企业和农民意愿,避免政府包办代替。
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机制,增强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1、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在我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学院)开设茶叶专业,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农业适用技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和项目,加大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能水平,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大市场观念、大流通观念,增强风险意识。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主产县和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为茶产业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构建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再学习制度,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我省茶叶管理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科技水平。逐步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将我省茶叶人才引进纳入科技人才引进项目,着重引进和培养企业管理、市场开拓和茶叶深加工人才。在茶叶主产
区允许并鼓励事业单位干部和科技人员采取承包、租等方式新建茶园,领导或兴办企业。
2、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农业、科技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和扎业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省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要向茶叶科研倾斜,重点用于茶产业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
3、加强茶产业科技推广。各茶叶生产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推广茶叶生产和加工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提高茶叶身的科技含量。鼓励茶叶企业与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机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茶产业发展。加大机械化作业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机械修剪和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茶青质量与产量。农机部门要将茶叶生产、加工机械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服务组织和茶农的购机补贴。
八、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
1、完善制定茶叶生产的技术质量标准。以生产无公害茶、良种繁育、查员管理、茶叶采摘、初制、精制、包装、储运及销售各还击的技术质量标准。印制茶叶标准手册、宣传单,举办茶叶标准培训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强化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
2、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空气、土壤、水质等外部环境的污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加强茶区农药销售监督管理,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杜绝各类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茶园,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饿、有机茶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对产品获得认证的、由政府进行奖励。坚决取缔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茶叶初制场所,鼓励和推动企业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制度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
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推行茶叶产地标识制度,实行茶叶质量安全承诺。
3、加强茶叶质量检测。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建立和完善茶叶感观评审、理化检验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检测等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逐步实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销售,确保我省茶叶的质量卫生安全。
九、切实加强领导,推进我省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省建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协调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各市(州、地)和有关县(市、区)都要建立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茶产业的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推进我省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投入。从2007年起,将茶产业加工企业生产发展、技术改造等贷款进行贴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无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进行补贴,对连片开发、品种符合规划、质量符合标准的种茶企业和种茶大户给予扶持,对茶叶市场体系建设、茶叶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等给予补助,对茶叶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等进行投入,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各市(州、地)和有关县(市、区)也要加大财政资金对茶产业的投入,支持茶产业发展。
3、强化部门配合。各职能部门要切实旅行职责,全力为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服务好。发改、经贸、财政、农业、乡镇企业、扶贫、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提供资金扶持,同时监督、保障资金合理、正常运转;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我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要聘请茶叶科研、教学、种植、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在提供优良品种、先进管理、先进设备、科技信息、市场动向、技术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
4、抓好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
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各市(州、地)和茶叶主产县(市、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编制本地区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与相关配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