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三章
或曰:绝①圣弃②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③不足文④矣,故另有所属⑤:见素抱朴⑥,少私寡欲⑦,无尤。
译文
有的人说:杜绝圣明抛弃才智,人民有百倍的利益;杜绝仁爱抛弃义气,人民就会恢复孝慈,重新和睦相处;杜绝技巧抛弃利益,盗贼也就没有了。以上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所以另有所嘱咐:发现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减少私欲杜绝主观妄作,没有过失。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③以为: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④文:文饰。
文饰:读音:wénshì
基本解释
(1)文辞上的修饰
(2)掩饰;文过饰非
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南史·孔范传》
文饰之词
详细解释
(1)亦作“文饬”,彩饰。
《礼记·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饰也不裼。”《吕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饬”汉高诱注:“不文饬也。”《太平御览》卷二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九引作“饰”。
⑤属:古同“嘱”,嘱咐,托付。
⑥见素抱朴: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掌握事物本质。素:1)(会意。小篆字形。上是“垂”,下是糸( mì)。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2)素质。(1)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朴:本质,本性。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本性: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本性本是不分善恶的,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善恶不可分割,相互制约;善则顺理,恶则违理,无记则可中和二者。本性是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备的先天性。孟子性善论是针对人性的优点而言的,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荀子性恶论是针对人性的缺点而言的,同样违背了宇宙本源之理。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⑦少私寡欲:减少私欲。欲:(形声。从欠,谷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欲望是人人都有的,也是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有无之分,只有轻重之别。不可以将欲望单认为是坏处偏执于混乱的起因,因为欲望是人类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将人的一切行动看作是欲望的体现,没有欲望的人就体现不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是受惯性的存在,人与人的认识也是希望理解和了解他人的欲望,所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缺少不了欲望。欲望是推动着人类探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诱因。原罪始于欲望,欲望诱发原罪。原罪来源便是过度的欲望,以及对他人造成的损害。
注释
①绝:(1)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2)断绝。
②弃:(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这是古代曾经存在的一种习俗。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引申谓打扮。
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女性总是爱文饰,图表面的堂皇。”
(3)文辞修饰。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大加文饰。”
(4)掩饰,遮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明有才,为父所宠,失於教义……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伪迹昭然,理难文饰。”《明史·杨言传》:“邦奇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荧或圣听。”瞿秋白《<</span>鲁迅杂感选集>序》:“文饰这种丑恶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分类
三类八种
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相关观点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来源
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人与人沟通又分同层次沟通、跨层次沟通;单向交流、单对群交流;发展性交流、倾盖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谈,群起攻之;鸿儒之口、威逼利诱等更多。
人的素质包括重量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6:"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参考资料(引自百度百科)
素质
素质: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