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以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ppt
1.笑而受之:表修饰 2.而性懧愚:表并列 3.载券契而行:表顺接 4.衣冠而见之:表顺接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 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 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 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1.闻寡人之耳者 2.王之蔽甚矣 3.渔人甚异之
(使-------听到)
(被蒙蔽)
(以……为奇, 感到惊奇)
1. 使动、被动、意动
• 3.侍中侍郎……等,此皆良实。 • 4.亲贤臣,远小人
(善良诚实的人)
(亲近;疏远)
2.形容词
名词、动词
做宾语(在动词后面),“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 的大山),形 名
•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赡养;抚养) • 6.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 •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上前)
3.名词
动词
1.后面带宾语。(5句) 2.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为动词。( 6句)
3.方位名词有时活用为动词。
(7句)
“下视其辙”
“下”----走下车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向西、向南、 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1.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 (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四、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整理
虚词用法九上评价手 册P105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1、地方,处所 2、(拜访)的人 3、处所 4、(听到)的事 5、表原因 6、用来……的 7、表原因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 ⑤当,在,到了 ⑥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助词
0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制定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 ⑤当,在,到了 ⑥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助词
0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制定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18个文言虚词用法PPT课件
• 副词,表期望。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选择。
02.12.2020
13
• 吾其还也。
• 副词,表商量,“还是”
•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
•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其一富。
的”
•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副词,表反问,“难道”
•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
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
马生序》表假设。)
02.12.2020
12
“其”练习(名师第5点)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 指示代词,表远指。 “那”“那些”。
02.12.2020
5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 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 志。不译。
• 结构助词。 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 音节助词,无义。 • 动词,译作“到达”。
02.12.2020
7
简能而任之
聚之咸阳
持其踵为之泣
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27张)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⑶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同“于”。例: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
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贤能为之用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
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⒋“是” 例:
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
④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⑤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为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
①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天与云与山与 水(《湖心亭看雪》)
与“相”连用,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山气日夕 意思是“一起” 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所
名词 处所,地方,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所
代词
用在动词之前,构 成名词性词组,代
指人或事物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18个+课件29张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例: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例: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个虚词详解课件
也 • (wéi)⑤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常“为+所”连用。例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wéi)⑥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例句: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而行。
• 三、语气词(wéi)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例句:何辞为
焉(兼词、代词、疑问副词、语气词)
• 一、兼词(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句末)相当于“于之”“于 此”“于彼”,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①表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之后发生,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将”“将要”。 例句:不出,火且尽。
• ②表数目接近,用在数词之前,译为“将近”。例句:年且九十。 • ③表动作行为的暂时,用在动词之前,译为“姑且”“暂且”。例句: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
• 三、【且夫】用于句首,表意思更进一层,译为“还有”“再说”例句: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
•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
• 【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例句:何以 战
• 【无何】不多时、不久
• 【何乃】怎能 例句:何乃太区区
乎(介词、语气词)
• 一、介词(同“于”的前两种用法) •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同、
所(名词、助词、副词)
• 一、名词 “处所、地方” 例句:流离失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某所,而母立于兹
• 二、助词
• 1.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短语, 表……的人(事、 物、地方)。 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另外,“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 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3.“比” 。
吾恂恂而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让步,“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的”,“它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或“我(自己)”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4.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连词,表修饰,不译 5.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一定”等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鸿门宴》) 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
(1-6)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赤壁赋 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 巩固基础之文言文虚词 课件41张
√C. 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D.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 简洁。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课文例句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 代词,例如:之、其、厥、彼。表人 称复数的词,例如:若属、吾辈。
①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 东南飞(并序)》] 吾:我。汝:你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 彼:他。
秦王恐其破璧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或取诸怀抱
√D 或师焉,或不焉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 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课文例句
(1)表示并列关系。例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如:以、且、而。 (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例如:此、 斯、之、是、兹。远指代词,例如: 彼、夫、其。虚指代词,例如:某、 或、莫。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夫:那。④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或:有的人。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胡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安:哪里
、恶、安、焉。
。
[针对训练]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语气助词
用法 辨析
①陈述语气词:也、矣、焉、耳。②疑问语气词:乎、与 、欤、耶、邪。③感叹语气词:哉、夫。④句首语气词: 唯、夫、盖。
课文 例句
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③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 解牛》) ④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考点—理解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四)其
“其”字用法较为复杂,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他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他的
失其所与,不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己的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吾其还也
还是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难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定,千万
特别提醒 在翻译中,“其”有两种用法要辨析。第一种是作第三人称 代词,但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我的”,如“失其所与, 不知”中的“其”,就是活用,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明确它的指代对 象。第二种是作为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的“大概”、表示反问语气 的“难道”,表示期望语气的“一定”及表示婉商语气的“还是”,四 者如何区分呢?一看位置,二看语义。表示推测、反问的,一般放在句 首,全句为问号;表示婉商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再者,表示推测与 反问的区分要看语义:表反问的,全句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而表推测的则不能。当然,区分四者时最好用代入法加以比较。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 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 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 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二)因
“因”既有虚词性,同“以”一样具有实词性,也是翻译中设点的
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
例句
解释(可译出的义项)
因人之力而敝之
凭借,依靠
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趁此
蒙故业,因遗策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例2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 略介词宾语 (《为学》) 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例3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 “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 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远指近指“这”和“那”(指示代词)
后带数词译“其中”(指示代词)
表示反问译“难道”(语气副词)
2.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可 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不译。
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师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表反诘(《愚公移山》) 汝其勿悲!表婉商(《与妻书》)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伶官传 序》)
2.之: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 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 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也可省去。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 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 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2 : “其”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 于“我(的)”、“自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以 (1) 介词用法 (2) 连词用法
(3) 副词用法(4)复合虚词
.
返回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 “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 索引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复合虚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①就、就是、正是。
于是、就、这才、才。却、竟、反而、只。
.
返回
1.作副词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
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⑴表承接,译为 “于是、就”。
⑵表限止范围、程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数量,译为“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才、这才、然后才
”、“仅”等。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地”、“着”,或不译。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 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 前,可译为“因为”、“. 由于”。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
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不译。
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 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
.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目的 6、连词,表目的 7、连词,表结果,以
致 8、连词,表原因 9、动词,任用
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 三个连用“也乎哉”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1.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⑴表疑问语气。吗、呢。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在句中表停顿。
(《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
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
在,从。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以促织富。
③而吾以捕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由于。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②⑹是表时示以论大事中丞的抚标吴准者或为行魏为之私的人依。据《。五人墓》
. 索引
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 ,有 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
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 和“一壁之故”组成介 宾短语作“欺”的状语 ,是表原因的介词。②句中的“ 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 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 的连词。
.
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 固以怪之矣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把……当作(看作)。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报任安书》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 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
(论)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
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
与现代汉语相同。
.
2.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3.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对”、“对于”等。
介词位居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 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 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
牛刀小试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遂拔以击荆轲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以 (1) 介词用法 (2) 连词用法
(3) 副词用法(4)复合虚词
.
返回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 “拿”、“用”。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 索引
四、乃 ★★★★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 “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 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 (3)复合虚词
(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副词。①就、就是、正是。
于是、就、这才、才。却、竟、反而、只。
.
返回
1.作副词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
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⑴表承接,译为 “于是、就”。
⑵表限止范围、程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数量,译为“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才、这才、然后才
”、“仅”等。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地”、“着”,或不译。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 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 前,可译为“因为”、“. 由于”。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
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不译。
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 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
.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修饰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目的 6、连词,表目的 7、连词,表结果,以
致 8、连词,表原因 9、动词,任用
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 三个连用“也乎哉”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1.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⑴表疑问语气。吗、呢。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
①危乎高哉!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
(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在句中表停顿。
(《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
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
在,从。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以促织富。
③而吾以捕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由于。
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②⑹是表时示以论大事中丞的抚标吴准者或为行魏为之私的人依。据《。五人墓》
. 索引
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 ,有 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 张仪
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 和“一壁之故”组成介 宾短语作“欺”的状语 ,是表原因的介词。②句中的“ 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 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 的连词。
.
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 固以怪之矣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把……当作(看作)。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报任安书》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 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译为:
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
(论)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
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
与现代汉语相同。
.
2.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 地。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赤壁赋》
3.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对”、“对于”等。
介词位居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 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 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
牛刀小试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遂拔以击荆轲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