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器官建成:萌发、叶、根、茎、分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水平,土壤条件 浅耕0-15cm,不能利用根层的下肥力 产量越高,中下层根量比例越高(耕作层中绝对根量高于低产田)
33
(二)根的功能
1.吸收功能 吸收大量水和无机盐
靠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压:主动吸水力——早晨吐水现象 分蘖前,种子根,分蘖后次生根作用逐渐变大 种子根功能延续到成熟期 种子根吸收P能力较强,次生根N利用率较高 全株,种子根吸收量小于次生根,如抽穗期,吸P占全株8%左右 根系吸收营养物质主要输向地上部生长中心
n——种子覆土深度,以cm表示
20——幼芽鞘出土到第一片叶露出芽鞘2cm时所需平均积温
覆土深度为5cm,所需积温:
∑t℃=50+10×5+20=120℃
据多年气象资料,可估算播种到出苗所需日数
17
3、水分 适宜田间持水量(相对含水量):75%—80%
(土壤绝对含水量:沙土14—16%,壤土16—18%,粘土20—24%)
红色、白色(中间色)
麸皮(15-17%):
加工制粉中,皮层与糊粉层合并 红粒:皮层厚,休眠期长,出粉率低 白粒:皮层薄,休眠期短,出粉率高 长江中下游:雨量较多,麦粒红色居多
黄淮平原麦区:气候干燥,以白色居多
休眠期长:外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凑、呈长方形,休眠期短:细胞排列疏松、不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5
31
3、根系发生:两个高峰期
冬前分蘖期: 较多从主茎分蘖上长出
春季拔节期: 一生中发根力最旺盛时期 成倍增加,分蘖次生根增加率高 根系总干物质的40-50%
拔节后,增加率显著下降 一般持续至抽穗,功能延续到成熟期
32
4、根系分布
主要 0-40cm 土层 0-20cm:70-80% 20-40cm:10-15% 40cm以下:10-15% 根量的垂直分布???
主要功能期:出苗——拔节 入土深,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旱地小麦) 促进分蘖发生 生长较稳定,稳产性
38
下层根:拔节前出生的次生根(南方本分:下层根,胚芽鞘和1、2
节上发生根为下层根,拔节前出现的为中层根)
11叶品种,A、1、2、3、4叶节的根,即3/0~7/0叶期发
生
功能期
发根叶龄期
A 1 发2根节3位4 5 6 7 8 9 10 11
14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选种
泥水、硫酸铵选种:去除小、瘪、病粒 晒种
促进后熟作用,皮层产生缝隙,增加透性, 含水率下降,吸水力提高 药剂拌种
15
2、温度
最适:15~18℃ 最低:0~1℃ 最高:30~35℃ ≤10℃、≥24℃,发芽缓慢,整齐度和出苗率下降 适宜范围内,愈高,出苗天数愈少 一般适播期内,播后 6~7 天出苗
≤40%:不能出苗 ≤60%:可萌动,若继续不足,回芽
充足时,重新生长或死亡,出苗不整齐 ≥80%:湿耕湿种,土中空气不足,发芽率下降 播前土壤适宜水分——全苗、齐苗、壮苗,高产关键
稻茬麦:水稻生育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旱地麦:注意保水保墒
18
4、土壤空气
呼吸作用——活跃物质转化及能量供应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适宜空隙度:50~60% 耕作层土壤、水气比例:1:(0.9~1.0) 田间积水,排水不良——排水防渍 土壤湿度过大,或地表板结缺氧〉〉烂种、烂芽
倒1 倒1 倒1 倒1 倒1 节间 节间 节间 节间 节间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最高 发根 节位
拔节
41
高产,必须 形成发达根系————数量 扩大根吸收面积————数量 提高根吸收能力————质量 延长根功能期————质量 根深、叶茂、蘖多、杆壮、穗大、粒饱
N—主茎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 拔节叶龄=(N-n+2),即倒数(n-1)叶龄 发生最高节位= N-(n-1)=N-n+1
=第一抱茎叶节 =拔节叶龄的前1个叶节 次生根发生节位数=N-n+2(再加1个芽鞘节) 主茎11叶,自芽鞘节向上共8个发根节位 13叶10个 5个伸长节间,4个叶节不发根 成穗的第1、2分蘖,自分蘖鞘节向上有4-5个发根节
第三节 小麦的器官建成1
1
一、种子、发芽和出苗 (一)麦粒的构造
小麦种子在植物学上称颖果,由受精后的整个子 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果皮很薄,成熟后 与种子不易分开,生产 上通称为种子或籽粒 千粒重:30-60g,
2
小麦籽粒的形状 1.椭圆形 2.卵圆形 3.近圆形 4.圆筒形 5.梭形
外形的背面观:因品种而异 横切面:心脏形、三角形、肾形等
25
数量:3-7 条(一般奇数) 形态:
细长,坚韧,上下直径较一致,垂直向下生长 入土深度:
开始分蘖:30-40cm 越 冬 期:50-60cm 越冬阶段,地上部生长??种子根??? 拔 节 前,伸长速度超过地上部 拔节后,慢 抽穗期停止,1.5m 以上 根活力可持缓到成熟期
26
分蘖 越冬
1.分蘖节 2.地中茎
深浅适宜
播种过深
播种过浅
22
23
二、根的生长
代谢,与地上部联系密切 根深叶茂,壮苗要先壮根 须根系 初生根(种子根)
次生根(节根或不定根)
24
(一)根系类型及其形成
1、初生根 一条主胚根 第一对、第二对侧胚根 侧胚根,先横向生长(与垂直线60°)
5-30cm,向下生长 绿叶出现后,基本停止发生 10-15cm,发生一级分枝根 一级分枝根,发生二级分枝根 依次类推,多时有四级
10
3、形态建成
胚根鞘,突破皮层——露嘴
胚根鞘长约1mm,主胚根伸出胚根鞘
胚芽鞘突破皮层
胚轴两侧出生第一、第二对侧胚根
芽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发芽
胚芽鞘顶出地面,见光后停止伸长
第一片真叶,从胚芽鞘顶端伸出
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2~3cm时—出
苗
15%麦苗出苗时——始苗期 50%麦苗出苗时——出苗期 85%麦苗出苗时——齐苗期
1.胚芽鞘 2.主胚根 3.胚根 4.根鞘
11
第一真叶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
次生胚根
主胚根
12
小麦离乳期的特点及 其生产意义
充足氮、磷底 肥或种肥—— 培育壮苗
三叶期的小麦植株
13
(三)影响萌发出苗的条件
1、种子质量 饱满、生命力强,发芽率高 第1、2叶大,输导组织发达,根多苗壮 发芽势:强,出苗快、整齐 收获时期:蜡熟末期,发芽势、发芽率均高(成熟度) 贮藏质量:热、潮、霉变或虫蛀,发芽率低 种子颜色:白皮比红皮发芽率高 种子病虫情况
次生根 初生根
次生根
根深 叶茂 壮苗 要先 壮根
初生根
27
2、次 生 根
(1)概念 形成分蘖节与始分蘖时,适宜条件下茎节上长出的根 节根、次生不定根 (2)形态
稍粗,开始不分枝,被有根毛 除近顶端外,根毛消失,直径由粗变细,发生多级分枝根。
粗壮,多根毛
(3)分布 下伸角度大,集中于40cm土层,20cm以上最多
7
3.胚
背面基部,高度分化
幼小植株雏体,发育成
植株的基础
盾片
盾片(9):
胚芽(3):
胚轴(8):
胚根(11):
外子叶(10):
等
图2-5
胚芽 胚芽鞘 外子胚叶轴
外胚叶 胚根
胚根
8
(二)小麦种子萌发出苗
后熟作用(休眠期)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 干种子含水率12—13% 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亲水物质,凝胶状态 呼吸作用——最低水平 吸水 溶胶状态,体积增大 吸水达种子干重42~45%,体积增30~40%,结束 作用
36
(三)根的功能分组(了解)
种子萌芽发根到孕穗期发根结束,不同时期发生的根, 生理年龄差异,功能不同
n叶抽出期发生的节根,到n+3叶出生时进入该节根 的吸收功能盛期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1985-1987) 种子根、上层根、下层根
37
种子根
一生中有吸收功能,冬前分蘖期最强,孕穗期次之, 抽穗后下降,至乳熟期仍有一定功能
28
(4)节根的发生
分化、发生顺序与叶片发生的同步关系
n叶抽出≈(n-3)叶节节根发生(重点介绍)
播种 A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一般延续到剑叶抽出期
低密度、高N量,甚至抽穗终止
同一茎蘖随节位提高,发根数增多
芽鞘、1、2叶节每节1-2条
适期播种,对争早苗、齐苗和全苗有重要意义
16
正常,播种到出苗为120℃
种子完全吸胀约50~60℃
幼芽透过1cm深土层需10~12℃积温
计算公式为:
∑t℃=50+10n+20
∑t℃——播种到出苗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50——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0——幼芽在土壤中长高1cm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1/0,进入功能盛期,开花和籽粒形成期达最大,至乳熟期仍保持最高
吸P能力大于下层根
作用:巩固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影响产量50%左右
发生数量与质量——重要诊断指标
提高产量的重要条件
40
上层根在8/0叶期始发生——生物学拔节期 生物学拔节期——上层根发生始期 拔节孕穗肥,促进上层根发生,提高产量
34
2.支持功能 水平生长,垂直生长 支撑力和拉力,直立不倒
35
3、代谢功能 磷酸、铵盐等
大部分到地上部,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等,建成新器官 少量铵盐在根部,和光合产物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送至 地上部或留根部 根尖:合成细胞激动素主要场所 影响叶片蛋白质含量 茎生叶生长、延长叶功能期 发育不良或受损,叶片蛋白质含量减少,降低光合强度
2.胚乳——90%-93%
作用:营养库,供萌发、初期生长 外层:糊粉层,约占种子7%,一层厚壁细胞 排列紧密整齐,紧贴种皮 主要为纤维素、含氮物质,其余灰份、脂肪 内层:淀粉层(薄壁胚乳细胞) 主要淀粉粒、蛋白质 ——面粉主要成分
6
类型:蛋白质含量差异,分粉质、角质和半角质 角质胚乳
蛋白质含量较高 硬、透明 宜制作馒头,面包和优质面条 粉质胚乳 淀粉含量较低, 不透明,面筋品质差 宜制作饼干等
3
外形构造 1.果皮 2.种皮 3.糊粉细胞 4.胚乳细胞 5.颊的一侧 6.冠毛 7.胚 8.腹沟
子粒隆起一面——背面 相对一面——腹面
腹面凹起处——颊
两颊之间的沟——腹沟
背面基部——胚
顶端有茸毛——冠毛
4
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
1、皮层:果皮、种皮——5%-7.5%
作用:保护胚和胚乳
种皮薄壁细胞颜色、厚度—决定粒色
(南方麦区)???
19
5、播种深度
出苗早、迟——苗壮、弱
过深——胚芽鞘过度伸长
芽鞘、根茎伸长养分
出苗延迟
出苗率下降
苗弱、苗瘦
叶片狭长 分蘖少 发根差
分蘖节 地中茎
20
过浅
表层土壤易干燥,不利出苗 易受冻害
•土壤水分适宜,适当浅播, 出苗快、整齐、苗壮、分蘖 早、发根数多
21
土壤质地、水分等综合考虑 淮北麦区:4~5cm (易遭干旱,保墒困难,冬 季气温低) 淮南麦区:2~3cm
拔节
6/0~11/0进入功能盛期,孕穗期最高,抽穗后下降
作用:促进冬后分蘖、小花分化,减少小花退化;决定基部节间长短,
对穗数起决定作用
39Biblioteka 上层根:拔节后发生的三台根 11叶品种,5、6、7叶节根,即8/0~10/0叶期发生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拔节
功能盛期
主要分布表土层,活力高,吸收能力强
3-4节每节2-3条,5、6、7叶节每节2-4条
29
分蘖的节根发生——n-3规律
分蘖鞘节一般1条,极少2条 1-5节位每节2-4条
单株次生根:一般20-30条 品种分蘖力、土壤环境等——100 多条 较种子根入土浅
越冬30-60cm,最终40-80cm 春后发生的入土较浅
30
次生根发生的最上节位???? 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下位节(倒二叶发生)
b. 磷酸解途径
淀粉+磷酸盐(pi)(粉磷酸化酶作用)→葡萄糖-1磷酸+极限糊精
(2) 蛋白质分解代谢
多肽(氨肽酶、羧肽酶)→氨基酸 多肽(肽链内切酶)→小单位多肽(肽水解酶)→氨基酸
(3) 脂肪分解代谢
酸性脂酶作用,甘油三脂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β氧化作用)→乙酰CoA,经糖酵解逆转作用强脂肪转化为糖
强大膨压,促进萌发 激活酶系统,促进贮存物质转化,进入下一过程
9
2、物质转化
胚乳中贮藏性复杂物质,酶类作用下,分解为可溶性简单糖类和氮化物,经盾片转至胚, 供胚吸收利用。萌发时主要呼吸基质和能量来源
(1) 淀粉分解代谢 a. 水解途径淀粉(α-淀粉酶)→麦芽糖
支链淀粉(α-淀粉酶)→麦芽糖+极限糊精 麦芽糖(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极限糊精(脱支(R-)酶、极限糊精酶)→葡萄糖齐聚物(α-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
33
(二)根的功能
1.吸收功能 吸收大量水和无机盐
靠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压:主动吸水力——早晨吐水现象 分蘖前,种子根,分蘖后次生根作用逐渐变大 种子根功能延续到成熟期 种子根吸收P能力较强,次生根N利用率较高 全株,种子根吸收量小于次生根,如抽穗期,吸P占全株8%左右 根系吸收营养物质主要输向地上部生长中心
n——种子覆土深度,以cm表示
20——幼芽鞘出土到第一片叶露出芽鞘2cm时所需平均积温
覆土深度为5cm,所需积温:
∑t℃=50+10×5+20=120℃
据多年气象资料,可估算播种到出苗所需日数
17
3、水分 适宜田间持水量(相对含水量):75%—80%
(土壤绝对含水量:沙土14—16%,壤土16—18%,粘土20—24%)
红色、白色(中间色)
麸皮(15-17%):
加工制粉中,皮层与糊粉层合并 红粒:皮层厚,休眠期长,出粉率低 白粒:皮层薄,休眠期短,出粉率高 长江中下游:雨量较多,麦粒红色居多
黄淮平原麦区:气候干燥,以白色居多
休眠期长:外表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凑、呈长方形,休眠期短:细胞排列疏松、不规则、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5
31
3、根系发生:两个高峰期
冬前分蘖期: 较多从主茎分蘖上长出
春季拔节期: 一生中发根力最旺盛时期 成倍增加,分蘖次生根增加率高 根系总干物质的40-50%
拔节后,增加率显著下降 一般持续至抽穗,功能延续到成熟期
32
4、根系分布
主要 0-40cm 土层 0-20cm:70-80% 20-40cm:10-15% 40cm以下:10-15% 根量的垂直分布???
主要功能期:出苗——拔节 入土深,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旱地小麦) 促进分蘖发生 生长较稳定,稳产性
38
下层根:拔节前出生的次生根(南方本分:下层根,胚芽鞘和1、2
节上发生根为下层根,拔节前出现的为中层根)
11叶品种,A、1、2、3、4叶节的根,即3/0~7/0叶期发
生
功能期
发根叶龄期
A 1 发2根节3位4 5 6 7 8 9 10 11
14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选种
泥水、硫酸铵选种:去除小、瘪、病粒 晒种
促进后熟作用,皮层产生缝隙,增加透性, 含水率下降,吸水力提高 药剂拌种
15
2、温度
最适:15~18℃ 最低:0~1℃ 最高:30~35℃ ≤10℃、≥24℃,发芽缓慢,整齐度和出苗率下降 适宜范围内,愈高,出苗天数愈少 一般适播期内,播后 6~7 天出苗
≤40%:不能出苗 ≤60%:可萌动,若继续不足,回芽
充足时,重新生长或死亡,出苗不整齐 ≥80%:湿耕湿种,土中空气不足,发芽率下降 播前土壤适宜水分——全苗、齐苗、壮苗,高产关键
稻茬麦:水稻生育后期不宜断水过早 旱地麦:注意保水保墒
18
4、土壤空气
呼吸作用——活跃物质转化及能量供应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适宜空隙度:50~60% 耕作层土壤、水气比例:1:(0.9~1.0) 田间积水,排水不良——排水防渍 土壤湿度过大,或地表板结缺氧〉〉烂种、烂芽
倒1 倒1 倒1 倒1 倒1 节间 节间 节间 节间 节间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最高 发根 节位
拔节
41
高产,必须 形成发达根系————数量 扩大根吸收面积————数量 提高根吸收能力————质量 延长根功能期————质量 根深、叶茂、蘖多、杆壮、穗大、粒饱
N—主茎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 拔节叶龄=(N-n+2),即倒数(n-1)叶龄 发生最高节位= N-(n-1)=N-n+1
=第一抱茎叶节 =拔节叶龄的前1个叶节 次生根发生节位数=N-n+2(再加1个芽鞘节) 主茎11叶,自芽鞘节向上共8个发根节位 13叶10个 5个伸长节间,4个叶节不发根 成穗的第1、2分蘖,自分蘖鞘节向上有4-5个发根节
第三节 小麦的器官建成1
1
一、种子、发芽和出苗 (一)麦粒的构造
小麦种子在植物学上称颖果,由受精后的整个子 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果皮很薄,成熟后 与种子不易分开,生产 上通称为种子或籽粒 千粒重:30-60g,
2
小麦籽粒的形状 1.椭圆形 2.卵圆形 3.近圆形 4.圆筒形 5.梭形
外形的背面观:因品种而异 横切面:心脏形、三角形、肾形等
25
数量:3-7 条(一般奇数) 形态:
细长,坚韧,上下直径较一致,垂直向下生长 入土深度:
开始分蘖:30-40cm 越 冬 期:50-60cm 越冬阶段,地上部生长??种子根??? 拔 节 前,伸长速度超过地上部 拔节后,慢 抽穗期停止,1.5m 以上 根活力可持缓到成熟期
26
分蘖 越冬
1.分蘖节 2.地中茎
深浅适宜
播种过深
播种过浅
22
23
二、根的生长
代谢,与地上部联系密切 根深叶茂,壮苗要先壮根 须根系 初生根(种子根)
次生根(节根或不定根)
24
(一)根系类型及其形成
1、初生根 一条主胚根 第一对、第二对侧胚根 侧胚根,先横向生长(与垂直线60°)
5-30cm,向下生长 绿叶出现后,基本停止发生 10-15cm,发生一级分枝根 一级分枝根,发生二级分枝根 依次类推,多时有四级
10
3、形态建成
胚根鞘,突破皮层——露嘴
胚根鞘长约1mm,主胚根伸出胚根鞘
胚芽鞘突破皮层
胚轴两侧出生第一、第二对侧胚根
芽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发芽
胚芽鞘顶出地面,见光后停止伸长
第一片真叶,从胚芽鞘顶端伸出
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2~3cm时—出
苗
15%麦苗出苗时——始苗期 50%麦苗出苗时——出苗期 85%麦苗出苗时——齐苗期
1.胚芽鞘 2.主胚根 3.胚根 4.根鞘
11
第一真叶
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
次生胚根
主胚根
12
小麦离乳期的特点及 其生产意义
充足氮、磷底 肥或种肥—— 培育壮苗
三叶期的小麦植株
13
(三)影响萌发出苗的条件
1、种子质量 饱满、生命力强,发芽率高 第1、2叶大,输导组织发达,根多苗壮 发芽势:强,出苗快、整齐 收获时期:蜡熟末期,发芽势、发芽率均高(成熟度) 贮藏质量:热、潮、霉变或虫蛀,发芽率低 种子颜色:白皮比红皮发芽率高 种子病虫情况
次生根 初生根
次生根
根深 叶茂 壮苗 要先 壮根
初生根
27
2、次 生 根
(1)概念 形成分蘖节与始分蘖时,适宜条件下茎节上长出的根 节根、次生不定根 (2)形态
稍粗,开始不分枝,被有根毛 除近顶端外,根毛消失,直径由粗变细,发生多级分枝根。
粗壮,多根毛
(3)分布 下伸角度大,集中于40cm土层,20cm以上最多
7
3.胚
背面基部,高度分化
幼小植株雏体,发育成
植株的基础
盾片
盾片(9):
胚芽(3):
胚轴(8):
胚根(11):
外子叶(10):
等
图2-5
胚芽 胚芽鞘 外子胚叶轴
外胚叶 胚根
胚根
8
(二)小麦种子萌发出苗
后熟作用(休眠期)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 干种子含水率12—13% 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亲水物质,凝胶状态 呼吸作用——最低水平 吸水 溶胶状态,体积增大 吸水达种子干重42~45%,体积增30~40%,结束 作用
36
(三)根的功能分组(了解)
种子萌芽发根到孕穗期发根结束,不同时期发生的根, 生理年龄差异,功能不同
n叶抽出期发生的节根,到n+3叶出生时进入该节根 的吸收功能盛期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1985-1987) 种子根、上层根、下层根
37
种子根
一生中有吸收功能,冬前分蘖期最强,孕穗期次之, 抽穗后下降,至乳熟期仍有一定功能
28
(4)节根的发生
分化、发生顺序与叶片发生的同步关系
n叶抽出≈(n-3)叶节节根发生(重点介绍)
播种 A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一般延续到剑叶抽出期
低密度、高N量,甚至抽穗终止
同一茎蘖随节位提高,发根数增多
芽鞘、1、2叶节每节1-2条
适期播种,对争早苗、齐苗和全苗有重要意义
16
正常,播种到出苗为120℃
种子完全吸胀约50~60℃
幼芽透过1cm深土层需10~12℃积温
计算公式为:
∑t℃=50+10n+20
∑t℃——播种到出苗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50——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0——幼芽在土壤中长高1cm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1/0,进入功能盛期,开花和籽粒形成期达最大,至乳熟期仍保持最高
吸P能力大于下层根
作用:巩固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影响产量50%左右
发生数量与质量——重要诊断指标
提高产量的重要条件
40
上层根在8/0叶期始发生——生物学拔节期 生物学拔节期——上层根发生始期 拔节孕穗肥,促进上层根发生,提高产量
34
2.支持功能 水平生长,垂直生长 支撑力和拉力,直立不倒
35
3、代谢功能 磷酸、铵盐等
大部分到地上部,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等,建成新器官 少量铵盐在根部,和光合产物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送至 地上部或留根部 根尖:合成细胞激动素主要场所 影响叶片蛋白质含量 茎生叶生长、延长叶功能期 发育不良或受损,叶片蛋白质含量减少,降低光合强度
2.胚乳——90%-93%
作用:营养库,供萌发、初期生长 外层:糊粉层,约占种子7%,一层厚壁细胞 排列紧密整齐,紧贴种皮 主要为纤维素、含氮物质,其余灰份、脂肪 内层:淀粉层(薄壁胚乳细胞) 主要淀粉粒、蛋白质 ——面粉主要成分
6
类型:蛋白质含量差异,分粉质、角质和半角质 角质胚乳
蛋白质含量较高 硬、透明 宜制作馒头,面包和优质面条 粉质胚乳 淀粉含量较低, 不透明,面筋品质差 宜制作饼干等
3
外形构造 1.果皮 2.种皮 3.糊粉细胞 4.胚乳细胞 5.颊的一侧 6.冠毛 7.胚 8.腹沟
子粒隆起一面——背面 相对一面——腹面
腹面凹起处——颊
两颊之间的沟——腹沟
背面基部——胚
顶端有茸毛——冠毛
4
皮层、胚和胚乳三部分
1、皮层:果皮、种皮——5%-7.5%
作用:保护胚和胚乳
种皮薄壁细胞颜色、厚度—决定粒色
(南方麦区)???
19
5、播种深度
出苗早、迟——苗壮、弱
过深——胚芽鞘过度伸长
芽鞘、根茎伸长养分
出苗延迟
出苗率下降
苗弱、苗瘦
叶片狭长 分蘖少 发根差
分蘖节 地中茎
20
过浅
表层土壤易干燥,不利出苗 易受冻害
•土壤水分适宜,适当浅播, 出苗快、整齐、苗壮、分蘖 早、发根数多
21
土壤质地、水分等综合考虑 淮北麦区:4~5cm (易遭干旱,保墒困难,冬 季气温低) 淮南麦区:2~3cm
拔节
6/0~11/0进入功能盛期,孕穗期最高,抽穗后下降
作用:促进冬后分蘖、小花分化,减少小花退化;决定基部节间长短,
对穗数起决定作用
39Biblioteka 上层根:拔节后发生的三台根 11叶品种,5、6、7叶节根,即8/0~10/0叶期发生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拔节
功能盛期
主要分布表土层,活力高,吸收能力强
3-4节每节2-3条,5、6、7叶节每节2-4条
29
分蘖的节根发生——n-3规律
分蘖鞘节一般1条,极少2条 1-5节位每节2-4条
单株次生根:一般20-30条 品种分蘖力、土壤环境等——100 多条 较种子根入土浅
越冬30-60cm,最终40-80cm 春后发生的入土较浅
30
次生根发生的最上节位???? 基部第一伸长节间的下位节(倒二叶发生)
b. 磷酸解途径
淀粉+磷酸盐(pi)(粉磷酸化酶作用)→葡萄糖-1磷酸+极限糊精
(2) 蛋白质分解代谢
多肽(氨肽酶、羧肽酶)→氨基酸 多肽(肽链内切酶)→小单位多肽(肽水解酶)→氨基酸
(3) 脂肪分解代谢
酸性脂酶作用,甘油三脂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β氧化作用)→乙酰CoA,经糖酵解逆转作用强脂肪转化为糖
强大膨压,促进萌发 激活酶系统,促进贮存物质转化,进入下一过程
9
2、物质转化
胚乳中贮藏性复杂物质,酶类作用下,分解为可溶性简单糖类和氮化物,经盾片转至胚, 供胚吸收利用。萌发时主要呼吸基质和能量来源
(1) 淀粉分解代谢 a. 水解途径淀粉(α-淀粉酶)→麦芽糖
支链淀粉(α-淀粉酶)→麦芽糖+极限糊精 麦芽糖(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极限糊精(脱支(R-)酶、极限糊精酶)→葡萄糖齐聚物(α-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