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冬小麦要想获得稳产、丰收,提高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很关键
冬小麦要想获得稳产、丰收,提高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很关键冬小麦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高产,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促使冬小麦主茎多分蘖、多成穗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许多农民朋友为了获得高产,通过加大用种量的方式来提高产量,但如果用种量过大,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就会大打折扣,容易滋生病害,导致病害爆发流行,影响产量。
另一方面,种的太密,秸秆往往会长的比较纤弱,后期容易出现倒伏现象,一旦倒伏,产量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高产。
那么,到底该如何种植才能实现稳产、高产呢?答案是把基本苗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数量范围内,通过小麦生长过程中分蘖的特性,运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促使小麦多分蘖与成穗,最终实现稳产、高产。
一、冬小麦分蘖成穗的规律小麦分蘖是从小麦分蘖节部位长出来的,它的长度大约为0.5厘米,一般长在地面以下2厘米的位置,分蘖节一般由5~9个小部分组成。
在小麦苗期,分蘖节能够长出分蘖,并且每个分蘖都能够长出根系,从而保证分蘖部位养分的供应,小麦分蘖是有很强的规律性。
如下图,当小麦主茎长出第4片叶时,分蘖节种第1个小节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一个分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A来表示;当主茎长出第5片叶时,第2小节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二个分蘖,我们用B来表示;当主茎长出第6片叶时,第3小节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三个分蘖,我们用C来表示;当主茎长出第7片叶时,第4小节的叶腋部位就会长出第四个分蘖,我们用D来表示。
以此类推,在专业上,A、B、C、D这样的分蘖叫一级分蘖。
小麦的一级分蘖当主茎长出第6片叶时,长出分蘖C的同时,一级分蘖A也会长出二级分蘖,小麦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不停地长出分蘖。
小麦的二级分蘖当然,这样的分蘖数量只是一个理论值。
正常条件下,一般冬小麦出苗后15~20天,就会长出第1个一级分蘖,然后陆续分蘖。
在越冬期间,分蘖速度会变慢或者是停止,第二年春天,当外界温度达到3℃时,小麦开始返青,这时,小麦又开始分蘖,一直持续到拔节前,分蘖数量达到最多。
水稻分蘖期管理措施要点
分蘖的发生规律
水稻分蘖一般从主茎基部开始,逐渐向茎端发展。
分蘖的发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即从第一节开始,依次向第二节、第三节 发展。
有效分蘖期一般出现在移栽后的20-30天内,之后发生的分蘖成穗率较低。
分蘖的优劣判断
优质的分蘖应具备以下特点: 发生早、数量多、素质好、成
穗率高。
判断分蘖优劣的方法包括观察 分蘖的发生时间和数量,以及 分蘖叶片的大小和色泽等。
水分调节
分蘖期需要保持适宜的水分,一般以浅水层为主,利于促进分蘖的发生。
06
水稻分蘖期的产量和品质 提升策略
产量结构优化策略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充 分利用光能、提高群体产量 。
精确施肥
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 比氮、磷、钾等肥料,控制 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促进 分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
保持适宜的水分,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和 分蘖。
病虫害防治
除草
密切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 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证水稻的健康 生长。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水稻争夺养 分和空间。
05
水稻分蘖期的生长调节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促进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赤霉素、生长素等,可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穗数。
成穗率是判断分蘖优劣的最重 要指标,一般来说,低位分蘖 的成穗率较高,高位分蘖的成
穗率较低。
03
水稻分蘖期的肥水管理
施肥管理
施肥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 配合施用,并补充微量元素肥
料。
施肥量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状况 确定,一般每亩施用尿素10-15 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氯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三)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 1.分蘖消长规律 北方冬麦区,适播,出苗后15~20 d开始分蘖;冬前达到分蘖第一盛期;越冬期出蘖速度 缓慢或停滞;返青以后,分蘖继续发生,气温达10℃左 右时出现第二盛期;起身~拔节期,达到高峰。 分蘖向两极分化:晚生蘖、小蘖衰亡,变为无效蘖, 而早生蘖、大蘖发育成穗,成为有效蘖。 分蘖衰亡的“迟到早退” 特点。
13
单株成穗1个时,O成穗 2个时,O和Ⅰ 3个时,O,Ⅰ和Ⅱ 4个时,O,Ⅰ,Ⅱ,ⅠP或O,Ⅰ,Ⅱ和Ⅲ 5个时,O,Ⅰ,Ⅱ,Ⅲ,ⅠP
14
(四)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分蘖力的因素 小麦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 力称为分蘖力。 (1)品种类型与种子质量 (2)栽培技术措施 a.播期 b.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c.覆土深度
24
25
O.茎叶原基分化期(未伸长期)
Ⅰ.生长锥伸长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3.3~3.4,半 冬性品种4.4~5.0,叶龄指数30~35%
Ⅱ.单棱期[穗轴(节片)分化期] 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 3.6左右,半冬性品种5.5左右,叶龄指数32~37%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形成期)春性品种主茎叶龄为5.8, 半冬性品种7.0~7.4 ,叶龄指数50~53%
3
2.分蘖的发生顺序 用O (或0,下同)表示主茎。 从O上发生的分蘖叫一级分蘖,用Ⅰ,Ⅱ,Ⅲ……表示。 胚芽鞘中长出的胚芽鞘蘖(C)也属于一级分蘖。
从一级分蘖上发生的分蘖叫二级分蘖,用Ⅰ1,Ⅱ2或 Ⅲ1,Ⅲ2……表示。由于每个一级分蘖的第一片叶是不完 全叶,薄膜鞘状,称为蘖鞘,从中伸出的蘖叫鞘蘖,下 脚注P,如CP,ⅠP,ⅡP……,属于二级分蘖。
Fig. 02-18
21
22
穗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为10%~40%。其光合优势如下: ①穗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截获光和CO2 ②穗的各部与子粒存在密切的韧皮部联系,光合产物 就近输入子粒 ③穗的水分关系稳定 ④穗光合碳同化具有C4途径或C3-C4中间型特点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研究进展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研究进展作者:佟汉文彭敏刘易科黄玫珽邹娟朱展望陈泠张宇庆高春保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24期摘要:围绕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从遗传、动态变化、田管措施、以及利用分蘖成穗规律取得高产的技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为小麦的品种选择、耕作管理和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分蘖成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4-4700-03分蘖作为田间管理是否壮苗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性状。
根据分蘖是否成穗,小麦分蘖分为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生产上力求减少无效分蘖,多发壮蘖,以提高个体竞争力,进而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产量。
无效分蘖可给有效分蘖提供营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有效分蘖,对产量起到补偿作用。
而过多的无效分蘖会造成群体资源的消耗,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
据报道,中国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的无效分蘖高达50%~70%[1,2],成为阻碍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周羊梅等[3]研究表明一级无效分蘖的同化物,主要运送给主茎,二级无效分蘖主要运送给其母蘖,蘖位越低输出的光合产物比例也越低。
小麦生产中存在优质低耗的最佳茎蘖组合。
王思宇等[4]通过剪蘖处理,发现保留主茎和1个分蘖,消除了无效分蘖对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内耗,是四川小麦优质、低耗、高产的最佳茎蘖组合。
了解小麦分蘖成穗规律,寻求恰当的分蘖动态指标,实现高产田合理群体,是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遗传1.1 小麦分蘖遗传分蘖是小麦等禾谷类作物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共同控制,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
如谢玥等[5]研究发现,小麦品系H461的寡分蘖遗传特性不受播期、地点及细胞质的影响,主要由自身遗传物质控制,可能受2对主效核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的共同控制,其中1对基因对另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
分蘖的生物学意义[详解]
分蘖与成穗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
小麦是具有很强分蘖习性的作物。
通常在成熟种子胚芽鞘原基的腋部已分化出一个腋芽,即蘖芽原基。
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的蘖芽原基。
幼苗生长期的小麦,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现数个甚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
因此,在一个植株内,分蘖的数量、生长状况对全株的形态建成、生理功能和产量形成都有重大作用。
因此,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能不对小麦的分蘖生长和成穗,主茎与分蘖之间的关系,分蘖与群体结构形成的关系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分蘖节及其作用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
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由很多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
通常一株小麦只有一个分蘖节,如果分蘖节基部的某一节间伸长,即构成两个以上分蘖节。
分蘖节上节数的多少,与小麦感温性有关,一般冬性越强节数越多。
据此可将品种分为分蘖优势型、主茎优势型和中间型。
分蘖节在土层的深度受品种、播深、地温等因素的影响,春性品种、浅播、较高地温等条件下,分蘖节较浅。
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为2~3cm。
分蘖的有无和多少,对植株的壮弱、群体结构的好坏和产量构成,均起重要作用。
1.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发育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尤其与次生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蘖节的形成,可以产生较多的近根叶和次生根。
2.通过分蘖来自动调节小麦群体结构。
外界变化优越时(水肥和光照充足,空间大)对分蘖的促进有时优于主茎,反之在不良条件下,分蘖首先受抑制。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一部分,尤其当增产途径以主茎为主,争取一定分蘖成穗,主蘖并重。
冬小麦分蘖成穗率为55~70%,春小麦分蘖成穗率为4~6% 以主穗为主。
稀植可增加分蘖及成穗率。
一定的分蘖成穗可以节省种子。
4.分蘖可以产生更多的近根叶及次生根,从而大量地增加绿色面积,成倍地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矿物质和水分的能力,使植株和群体积累的干物质增多,形成更高的产量。
小麦分蘖的发生
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经历增长期高峰期消亡期
两极分化;分蘖停止
1、小蘖消亡
2、大蘖成穗
消亡顺序
自内而外自上而下先死心后死叶最后死整个分蘖
分蘖占总穗数的百分之50以上
成穗规律:主茎冬前大蘖
冬前晚蘖春生晚蘖
低位蘖
高位蘖
3、影响分蘖的因素
温度13-18摄氏度
水分百分之70-80
养分N
光照
播深3-4cm 5.7
播期早多晚少
品种冬多春少
三、小麦根的生长
1、根系组成初生根此生根
初生根形态细长能吸收
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
此生根数量大入土浅粗而壮吸收能力强主要根系产量形成防止倒伏此生根发生的两个高峰
1、冬前分蘖盛期
2、拔节始期
分布:0—40cm
2根系生长要求的环境条件
1、温度
2、养分
3、水分和空气
小麦叶的生长。
水稻分蘖规律
水稻分蘖规律一、引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分蘖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深入研究水稻分蘖规律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分蘖?分蘖是指主茎在生长过程中侧枝的形成和发育。
在生长初期,主茎会逐渐伸长,并且侧枝也会随之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侧枝会逐渐发育成为新的茎干,并且继续向外伸展。
三、水稻分蘖规律1. 生理基础水稻分蘖是由植物激素调控的。
其中,赤霉素和玉米素是两种最为关键的激素。
赤霉素可以促进主茎生长和抑制侧枝生长,而玉米素则可以促进侧枝生长。
2. 影响因素(1)光照条件:充足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主茎生长,抑制侧枝生长。
(2)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水稻分蘖。
一般来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稻分蘖。
(3)植株密度:植株密度越大,水稻分蘖就越少;植株密度越小,水稻分蘖就越多。
(4)土壤养分:充足的土壤养分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3. 分蘖类型(1)单行穗型:主茎上只有一个穗子,没有侧枝。
(2)低分蘖型:主茎上只有一个穗子,并且有少量的侧枝。
(3)中等分蘖型:主茎上有一个穗子,并且有较多的侧枝。
(4)高分蘖型:主茎上有一个或者多个穗子,并且有很多的侧枝。
四、水稻分蘖调控技术1.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赤霉素和玉米素等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地调控水稻的分蘖。
通过喷洒叶面肥或者浸种处理来实现对水稻的调控。
2. 适宜的种植密度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一般来说,每亩种植量在90-120kg之间比较合适。
3. 适宜的施肥量充足的土壤养分可以促进水稻分蘖。
在施肥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施肥,以免影响水稻分蘖。
4. 光照控制通过遮荫或者增加光照等方式来控制光照条件,以达到调节水稻分蘖的目的。
五、结论水稻分蘖是由植物激素调控的。
在生长过程中,光照条件、温度条件、植株密度和土壤养分等因素都会影响水稻分蘖。
通过使用生长调节剂、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以及控制光照等方式可以有效地调控水稻分蘖。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小麦分蘖成穗是指小麦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主茎的分蘖逐渐发育形成穗的规律。
一般来说,小麦的分蘖成穗规律可以概括如下:
1. 生长阶段:小麦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在分蘖期,小麦植株的分蘖数量逐渐增加。
2. 分蘖数量:小麦的分蘖数量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品种、环境条件、生长期等。
一般情况下,分蘖数量在5-10个茎之间。
3. 分蘖位置:小麦的分蘖位置通常在主茎的叶腋处,即叶子与主茎的交界处。
每个分蘖都会形成一个茎和一个小穗。
4. 分蘖发育:在分蘖开始发育后,每个分蘖会逐渐延长,形成茎和叶片,并逐渐产生小穗。
随着生长的进行,小麦的分蘖逐渐形成成熟的穗。
需要注意的是,小麦的分蘖成穗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种植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等。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控,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分蘖规律
水稻分蘖规律
(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
茎基部的腋芽长成分蘖。
分蘖发生的节位,叫分蘖位。
在低节位上长出的分蘖,叫低位蘖,反之则叫高位蘖。
(2)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发生的分蘖叫一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再发生的分蘖叫二次分蘖。
依次类推……。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一次分蘖最多,大多数有效;二次分蘖较少,部分有效;三次分蘖极少,大都无效。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凡能抽穗结实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蘖,否则就是无效分蘖。
生产上为了准确掌握分蘖期,合理利用分蘖,必须掌握成穗规律。
水稻生长在3叶期以前,养分由主茎供给,称异养阶段。
水稻生长在4叶时,具有独立的根系,称自养阶段。
拔节以后对小分蘖的营养供应不足,就称为无效分蘖。
分蘖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特性,是个体正常生长的表现,一般带分蘖植株的穗部性状比不带分蘖的要好。
但是分蘖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分蘖过多,使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激化,无效分蘖增多,很难高产。
如果分蘖过少,基本苗不足,有效稻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生产实践证明:促发低位蘖,控制高位蘖和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合理利用分蘖的关键。
什么是水稻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
什么是水稻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水稻种子萌发进程分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植物产生的分枝,一般有多少分蘖,是从接近地面的数量来算的。
分蘖也有级别之分,比如一级分蘖、二级分蘖,如果生长条件好的话,一些植物会出现第三分蘖、第四分蘖。
以种植水稻来说,在分蘖上面,大家讨论得最多的不是分蘖的多少问题,而是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问题。
那到底什么是无效分蘖?什么是有效分蘖呢?肥料湘军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
水稻分蘖的发生与生长1、水稻分蘖的发生规律水稻的主茎般有11-18个节,基部每个节都能长出一张叶,每一片叶的叶腋间都有一个分蘖芽。
以后随着主茎叶片数的增加,新的分蘖不断产生。
同时,当每个分蘖本身长出第3片叶时,就在分蘖芽鞘上长出分蘖芽鞘分蘖。
凡是由主茎上直接出生的分蘖,称为一次分蘖,由一次分蘖上出生的分蘖称为二次分蘖,依次类推。
2、水稻叶蘖同伸规律当某一叶开始出生时,其下位第三叶的叶位节上的分蘖与此同时生长。
如某叶以N表示,则N-3的叶位节开始出现分蘖。
例如,当主茎第5叶出生时,在第二叶位节上的分蘖芽开始长成分蘖。
分蘖再产生次一级分蘖,其发生规律也完全相同。
所以,只要条件适宜,某一主茎叶出现,必有若干分蘖与它同期出现,这些分蘖叫做该主茎叶片的同伸分蘖。
例如当主茎第9叶出生时,第6叶节上长出一个一次分蘖,在第3叶节位上长出一个二次分蘖。
由于这两个分蘖同时伸出,所以叫分蘖的同伸关系。
叶蘖以及分蘖之间的同伸关系,都是分蘖发生的内在规律,但是这个规律能否实现,与肥水、密度、气候、土质等外界条件关系密切,如果某个分蘖发生时,环境条件不适宜,这个节位的分蘖就不再发生。
因此,生产上要掌握好时期及时促进。
另外,根据主茎新出叶的叶位,可以推测分蘖发生的早迟和节位高低,作为预测分集是否有效和分蘖穗大小以及制种上的花期早期预测参考等。
3、影响分蘖发生的内外因素水稻分蘖发生早迟与多少,除与品种的分蘖特性有关外,还受到内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影响。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 营养生长阶段 从出苗到返青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的生长。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基 础,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3. 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决定穗数的时期。 4.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1.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 水、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 导作用。
2.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 停止但不能倒行。
3.顺序性 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 适宜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
变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 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 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 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 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 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 可分为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3)水分:分蘖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70%-80%。 (4)矿质养分:N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N、 P、K配合使用,对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增加 亩穗数有明显促进作用 。 (5)密度:对分蘖的影响很大。基本苗少,单株 营养面积大,群体光照条件好,分蘖力和成穗率则
高。反之,则分蘖力和成穗率均降低。
(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分蘖力弱;冬性品种
春化阶段长,分蘖时间长,分蘖力强;半冬性 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在确定播种密度时, 为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春性品种播种密 度要大些,而半冬性品种播种密度稍小些。
(4)确定栽培管理措施
小麦完成春化阶段期间,主要分化叶片、分蘖、节和节 间的营养器官,如能延长春化阶段时间,增加主茎叶片数和 单株分蘖数,有利于争取多穗;小麦进入光照阶段后,开始 分化穗这一生殖器官,因此光照阶段发育越快,穗分化时间 越短,穗越小,反之则有利于形成大穗。
5 小麦分蘖与成穗讲稿
春小麦分蘖少的原因
• 内因:春化时间短,分化出的蘖芽原基少,
分蘖自身进程短,营养物质迅速转化
• 外因:春麦区气温回升较快,光照时间逐
渐增长,使拔节提前。另由于干旱所致
小麦分蘖成穗的标志
• 分蘖要有自己的四片叶以上,要有四条根,有自
己的下一级分蘖,穗分化进程与主穗分化进程同 期或落后一个时期
分蘖与成穗
分蘖与成穗
分蘖的作用
分蘖的发生规律 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
分蘖的消长与调控
分蘖成穗
• 分蘖——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
分枝均称为分蘖 / 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 节上的地下分枝
• 分蘖节是由节、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
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
• 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为2~3㎝
现相对独立
•二棱期(分蘖期)之前的肥水管理主要起促进蘖
的作用,其后促蘖作用逐渐降低,而保蘖的作用逐 渐增强,从二棱期至药隔期保蘖作用也逐渐降低
分蘖成穗
• 从植株内部看,在幼穗分化和拔节时,有足够的
抽穗和结实的分蘖,才能长成为成穗的有效分蘖
光合面积和本根系,能够保证本身生长以致拔节、
• 从外部环境看,凡是有利于植株增强光合作用,
分蘖的发生规律
分蘖的发生:分蘖节数目多少与春化阶段发育特
性有关;同一类型中则取决于主茎总叶数多寡和 生育期长短。黑龙江省春小麦主茎分蘖节数为 2~4个。春小麦一生中有一次分蘖高峰(拔节前 期),分蘖时间短,成穗率较低,冬小麦一生中 有两次分蘖高峰(越冬前一次,返青后一次), 分蘖时间长,成穗率较高
条件有利于分蘖生长
• 植株体内同化产物和矿物营养的分配不同 • 品种特不同,分蘖能力强弱不同
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一、分蘖的发生
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小 麦是具有很强分蘖习性的作物。
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蘖芽 原基。在适宜的条件下,相当数量的蘖芽长大成为分蘖。所以, 幼苗生长期长的小麦,在适宜的田间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 现数个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
大粒饱满的种子分蘖较多;
播种覆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幼苗,由于出土消耗种子养分较少,分蘖较多;
播种密度稀的麦田,分蘖率高;
分蘖的最低温度2~4℃,6~13 ℃下分蘖生长缓慢,比较健 壮;〉14 ℃分蘖生长加快,但健壮程度较差;〉18 ℃分蘖受抑;
适宜于分蘖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渍水和干 旱均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1 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
植株内部看,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矿物营养和水 分供应状况,以及这些营养物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与分 蘖成穗有密切关系。
在植株幼穗开始分化以前,主茎和大分蘖本身的生长 量小,能够以较多的养分供给其下一级的幼小分蘖生长。 随着拔节、结实器官的分化,主茎和大分蘖本身的生长量 加大,需要的养分量增加,不再供应小分蘖养分。
因此,在一个植株内,分蘖的数量、生长状况对全株的形 态建成、生理功能和产量形成都有重大作用。
[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教学设计]小麦分蘖多少
[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教学设计]小麦分蘖多少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教师姓名教研室出生年月职称学历课程名称农作物栽培作品名称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所属专业大类农林牧渔大类适用专业适用对象农业类高职高专学生教学背景本微课冬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属于《农作物栽培》课程中的单元二“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中的内容。
《农作物栽培》是农业生物技术、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等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冬小麦分蘖的发生、成穗规律,以及农业生产中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培养学生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分蘖发生的部位;掌握分蘖发生的规律;了解分蘖的消长规律和分蘖成穗情况;掌握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2.能力目标学会分辨小麦分蘖的多少;运用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指导生产;提高学生生产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设计课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1导入:介绍冬小麦丰产的重要性。
提问:我们播种下一粒小麦种子,就只能长出一个麦穗吗?引入分蘖的定义以及微课堂介绍的内容。
提问通过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解说词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小麦丰收,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种植效益,也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要想获得小麦丰产,田间基本苗数量合理非常重要。
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播种下一粒小麦种子,就只能长出一个麦穗吗看来同学们都知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颗小麦植株上不止一个麦穗。
我们把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
实现小麦高产,除了科学控制田间基本苗数量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要促使小麦主茎多分蘖,多成穗。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够提高分蘖数量和成穗率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接下来向同学们分别介绍分蘖的发生、分蘖的成穗,以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2内容1:介绍分蘖节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形象了解分蘖节的位置及作用解说词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上,分蘖节具有发生分蘖、节根和叶片的作用,同时是麦苗营养物质分配和运输的枢纽,分蘖节可以贮藏养分,冬前光合产物大量积累于分蘖节中,使分蘖节的糖分含量增加,提高细胞液浓度,增强小麦冬天的抗寒力。
河南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艾乐美技术部 2021年1月 郑州
小麦的分蘖及作用
• 小麦分蘖就是小麦的分支,主茎分蘖为一级 分蘖,一级分蘖上再生分蘖称为二级分蘖。
• 1、分蘖穗占产量30%,高产田占60%。 • 2、根据分蘖多少、叶蘖发生的相关性等分
壮、弱、旺苗,分类管理。 • 3、调节小麦群体,确保小麦亩穗数。
长,争取穗数保产量,促进小麦稳健生长。
返青拔节管理(二):病虫草害防治
• 1、病害: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 • 2、害虫:苗蚜、红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治。 • 3、杂草:喷施除草剂,防治麦田杂草。喷施除草剂的同时,可加入
“欧乐美” ,增强除草效果,预防除草剂药害。
返青拔节管理(三):预防倒春寒
• 1、旺长麦田:返青期碾压或深锄断根,抑制分蘖滋生;起身初期喷施 控旺药剂,预防后期倒伏;推迟追肥浇水。
• 2、冬前过旺:返青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拔节前期进行追肥。 • 3、晚播弱苗:开春后及早中耕划锄,提温保墒、促苗早发;适期追肥
浇水以促进小麦生长。 • 4、壮苗麦田:拔节期追肥灌水,保冬前分蘖成穗,促春生分蘖早发快
两极分化慢 影响亩穗数
和穗大小
小麦分蘖的大小和成穗
两极分化快 亩穗数多
孕大穗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
靠主茎和 大分蘖成穗
• 成1个穗:主茎(O)成穗。
成3个穗:主茎(O)和第一、二分蘖( Ⅰ 、Ⅱ)
• 成2个穗:主茎(O)和第一分蘖( Ⅰ)。 成4个穗: O、 Ⅰ 、Ⅱ和Ⅲ或O、 Ⅰ 、Ⅱ和Ⅰp
返青拔节管理(一):看苗管理
• 1、在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调 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出现的分蘖只能靠自身的光合产物生长,以致晚出现 的小分蘖,因其光合面积小,光合产物量不足维持其生活需 要,而较早地放慢生长速度,继而停止生长乃至枯死。
只有那些在幼穗分化和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本 身根系,能够保证本身生长以至拔节、抽穗和结实的分蘖, 才能长成为成穗的有效分蘖。因此,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 易成穗,而冬前晚出的分蘖和春生分蘖成穗率低。
2. 影响分蘖发生的因素
小麦分蘖的分化和生长,受体内生理活动的制约和环境 条件的影响。 在植株体内,分蘖生长到伸出叶鞘以前完全靠其着生的 亲蘖供应同化产物、矿物质和水分,所以在幼苗阶段,不同 生长状况的植株相比,体内同化产物含量较高的,外界供应 矿物质养分和水分充足的幼苗,分蘖出现的数量较多而且基 本上按照同伸关系如期出现,甚至某些分蘖提早出现,分蘖 数量达到或超过应该出现的数量。反之,植株光合效率低, 同化产物积累少,外界矿物质和水分供应不足时,有些分蘖 迟出,甚至伸不出叶鞘,造成缺位,分蘖出现的数量少于应 出现的数量。
北方冬麦区,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开始 分蘖,以后随主茎叶片数的增加,分蘖不断增加,形成冬前 分蘖高峰。越冬期间分蘖停止生长,黄淮冬麦区在冬暖年份 仍有少量分蘖增加。翌春,当温度上升至3℃以上时,春季 分蘖开始,气温升至10℃以上时,春孽大量发生,形成春季 分蘖高峰。晚播冬小麦冬前无分蘖或分蘖少,只有春季分蘖 高峰。南方冬麦区及春小麦也只有一个分蘖高峰。
大粒饱满的种子分蘖较多; 播种覆土浅的幼苗,由于出土消耗种子养分较少,分蘖较多; 播种密度稀的麦田,分蘖率高; 分蘖的最低温度2~4℃,6~13 ℃下分蘖生长缓慢,比较健 壮;〉14 ℃分蘖生长加快,但健壮程度较差;〉18 ℃分蘖受抑;
适宜于分蘖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渍水和干 旱均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无论冬、春小麦,通常在主茎开始拔节前,全田总茎数 (包括主茎和分蘖)达最大值。此后,由于小麦植株代谢中 心的转移及蘖位的差别,分蘖之间的关系发生转折。在一个 蘖群内,从子蘖优势转为亲蘖优势,亲蘖的生长速度明显快 于子蘖。同时这种情况也在蘖群之间发生。从一株小麦来看, 小分蘖逐渐衰亡,变为无效蘖,早生的低位大分蘖的生长速 度越来越快,易发育成穗;后出现的小分蘖的生长速度越来 越慢,甚至出现当天即停止生长。因而分蘖之间的差距加大, 最后一部分分蘖抽穗结实成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分蘖不抽穗 或不结实成为无效分蘖。即分蘖衰亡表现出“迟到早退” (晚出现的分蘖先衰亡)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为分蘖的两极 分化。
关于叶蘖同伸规律的内在解剖联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 注的问题。 我国学者米国华的研究认为,主茎中来自叶的维管束与 来自分蘖的维管束之间是通过髓网维管束的联系并有着统一 的联络模式。 N L N蘖的维管束主要与主茎N+3叶的大 维管束联络,即N蘖与N+3叶在获得养分 的顺序上是同步的,这可能就是造成N叶 与N+3叶同伸关系的原因。
2
群体环境条件
从外部环境看,凡是有利于植株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光 合产物,有利于充分供应矿物营养和水分的环境,都有利于 提高分蘖成穗率。 群体密度较小比密度较大的分蘖成穗率高, 同样群体密度,早播比晚播的高,基本苗数少比多的高。
分蘖成穗还与品种特性和大气环境有密切关系。 一般地说,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分蘖力强,蘖群中子
幼苗时期的分蘖节上,主茎和分蘖的顶端都有生长锥, 都在陆续地分化叶、根和蘖芽。因此,分蘖节是小麦幼苗 最富生机的部位。 分蘖节的耐寒性较强,尽管已长出的叶片全部冻枯, 只要分蘖节保持完好,春季仍能恢复生机。如果分蘖节处 在干旱、过湿缺氧、盐碱浓度过高、严寒等恶劣环境条件 下,就会严重地影响长根、长叶和分蘖出现,妨碍幼苗正 常生长,甚至造成死苗。所以播种和田间管理,保持分蘖 节在土壤中的适宜深度和良好环境,在生产上有特殊的重 要意义。
拔节至孕穗期是无效分蘖集中衰亡的时期。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出苗期 三叶期 分蘖期 越冬期 返青期 起身期 拔节期 孕穗期 灌浆期
2002~2003年河师大小麦试验田群体数量变化(万/公顷)
2. 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小麦个体或群体中分蘖的成穗比例,因植株的生长发 育状况、群体环境条件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影响分蘖成 穗率的因素: 1
用和吸收矿物质与水分的能力。可以在生产中获得比播种
苗数更多的穗数。 有些冬麦区的高产田里,分蘖穗常能占到总穗数的1/2。 分蘖的出现、生长、两极分化和成穗状况,是判断苗情、
评价环境和采取生产措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块麦田的密度不只与播种密度,即基本苗数有关,而
且常受分蘖数量的影响更大。所以,分蘖的数量和生长状况
第七讲
分蘖规律与成穗
一、分蘖的发生
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小 麦是具有很强分蘖习性的作物。 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蘖芽
原基。在适宜的条件下,相当数量的蘖芽长大成为分蘖。所以, 幼苗生长期长的小麦,在适宜的田间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 现数个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
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
植株内部看,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矿物营养和水 分供应状况,以及这些营养物质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与分 蘖成穗有密切关系。
在植株幼穗开始分化以前,主茎和大分蘖本身的生长 量小,能够以较多的养分供给其下一级的幼小分蘖生长。 随着拔节、结实器官的分化,主茎和大分蘖本身的生长量 加大,需要的养分量增加,不再供应小分蘖养分。
小麦幼苗基部地中茎上端几毫米长的膨大部位,密集 有主茎和分蘖的节和短缩的节间,主茎和各分蘖的生长锥, 包着生长锥的幼叶,以及分化中的叶、根和蘖芽原基。通 常统称幼苗的这一部分为分蘖节。
一般一株小麦有一个分蘖节。如果芽鞘蘖或其他分蘖
的基部与主茎基部有明显距离,由伸长的地中茎连接,则 一株小麦有两个或多个分蘖节。在播种覆土较厚时能看到 此情况。
对群体结构的建成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群体密度对单株分 蘖出现数量有明显影响,通常是在较密的群体中单株分蘖较
少,在较稀群体中单株分蘖较多,以致基本苗数不同的群体
总茎数可得到调节而趋于接近。但是这种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播种过稀或过密的群体,或者环境条件有利或不利于分蘖出 现时,就会出现群体过稀或过密而不适应高产需要的情况。 因此,在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估算应该与可能出现 的分蘖数量和应该与可能达到的分蘖成穗率,采取相应的措 施,控制分蘖的出现、两极分化和成穗。
分蘖 叶片
一般小麦的主茎和各分蘖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是互有 联系的整体,但在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关系又有不同。 从结构方面,一级分蘖是从主茎上分化出来的,是主 茎的侧枝。如把主茎视为亲蘖,那么一级分蘖就是子蘖。 同样,上一级与下一级分蘖的关系,同样都是亲蘖与子蘖 的关系。 从同化产物的供应关系看,上一级分蘖(包括主茎) 供应下一级分蘖,基本上不供应隔级分蘖;当分蘖长到2叶1 心(即具有两片展开叶片)后,从上一级分蘖获得的同化 物显著减少,而且2叶1心的分蘖又有下一级子蘖出现。所 以把具有两片展开叶的分蘖视为营养上相对独立的分蘖。
三片完全叶的叶腋伸出的分蘖称第一、第二、第三分蘖。
从一级分蘖叶腋伸出的分蘖为二级分蘖。 从主茎胚芽鞘腋部伸出的分蘖,只有一个一级分蘖,称为
芽鞘蘖。因为在田间条件下,即使是壮苗,芽鞘蘖也常不出现, 所以不把它列为一级分蘖。
分孽节
主茎和分蘖的同伸关系,一般是主茎第三叶伸出叶鞘时, 芽鞘蘖伸出胚芽鞘;第四叶伸出叶鞘时,第一个一级分蘖伸出 第一叶片。以后主茎第伸出一片新叶,依次出现一个一级分蘖, 已经伸出的分蘖各增一片新叶。当各级分蘖伸出第三叶时,它 的第一个下一级分蘖从其鞘状叶中伸出第一叶片。以后,与主 茎同样,每伸出一片新叶,依次出现一个下一级分蘖,各已出 现的分蘖均增加一片新叶。
这种同伸关系在前几批一、二级分蘖间基本上存在的。但 也常受环境条件和体内生理状况的影响,而不按同伸关系出现。 另外还有的分蘖长不出叶鞘成为不出现的潜伏蘖芽,在外表上 表现为缺位。三、四级以上的分蘖很难按分蘖同伸关系出现, 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有些高位分蘖缺位。所以,分蘖的同伸关 系只能在理论上存在,实际麦田中的小麦很难完整地按照同伸 关系出现分蘖。
因此,在一个植株内,分蘖的数量、生长状况对全株的形 态建成、生理功能和产量形成都有重大作用。
在冬麦区,播种冬性品种而幼苗阶段长的地区,分蘖对
个体生长发育和群体发展的作用显著,甚至远远超过主茎。
有必要了解小麦的分蘖生长和成穗、主茎与分蘖之间的
关系,分蘖与群体结构形成的关系。
1. 分蘖发生的规律
从主茎叶腋伸出的分蘖为一级分蘖。从主茎的第一、二、
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分蘖; 土壤肥力较高,施肥数量较多有利于分蘖;
植株体内同化物和矿物营养物质分配不同,对分蘖的生长 和出现也产生明显影响。如喷洒矮壮素等,使分蘖较多;
品种不同,分蘖能力强弱不同; 幼苗健壮,出苗早有利于分蘖; 地中茎短有利于分蘖。
二、分蘖的成穗
1. 群体分蘖的消长动态
蘖优势更强的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
从气候条件Hale Waihona Puke ,在分蘖两极分化期间,一般是气温较
低,有利于延长两极分化过程,日照充足,有利于增强光
合作用的地区,分蘖成穗率较高。
三、分蘖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
小麦的分蘖过程,是幼苗阶段生长和器官建成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分蘖数量的增加,植株的叶片数和次生根 急剧增长,从而大量地增加绿色面积,成倍地增加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