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王本陆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序言

1.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现象、问题、规律。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3. 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第三,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第四,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第五,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第六,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教学论的教育家。

4.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美国教育家泰勒,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 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A. 不能把学过和真正掌握画等号。

B. 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C. 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的基本方式。

D. 真正全面掌握是个长期的过程。

6.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A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B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C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1教学科目;2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预期的学习结果;4学习经验;5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社会改造。

3.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4. 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A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计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2基础性。3开放性。

B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各科课程标准,基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前言(2)什么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

C教科书和其它教学材料:是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5.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6. 为什么现在课程会在十七十八世纪正式形成?原因如下“

A从社会制度看,17、18世纪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期。

B从时代状况看,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大发展的时期。

C学制的确立对课程的完善提供了条件。

D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给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2)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的性质上看,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从课程实施看,形式多样,课堂活动丰富,教科书编写合理。

8.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一、知识本位、儿童本位、社会本位课程。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A 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学科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称作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是指,儿童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A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B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就叫“综合课程”。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A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B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A必修课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B选修课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

9. 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A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a学制。

B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b课程传统。

C知识对课程的影响。c课程理论。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

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4.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

A学习者的需要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C学科的发展需要

5.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b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6. 课程内容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7. 课程内容有三种基本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8.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A注重基础性B贴近社会生活C尊重学生经验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 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做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

古德莱德把课程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10. 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A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学生兴趣与发展、社会问题、混合四取向)B处理好垂直组织水平组织的关系。

C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D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11. 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A基础性原则B时代性原则C实用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 课程实施是课程编制的必要环节,是验证和发展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阶段和有机组成部分。

2.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A忠实取向B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得过且过取向。

3. 课程实施的策略与模式:

策略:A自上而下策略B自下而上策略C自中而上策略

模式:1领导--障碍过程模式2研究--开发--传播模式3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4. 为什么说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A这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B这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C这是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5.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相对优越性)

2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3教师培训。4评价的配套改革。5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6. 课程评价的含义:对课程编制全程各环节,各种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

7. 课程评价的功能:

A导向规范功能B诊断鉴定功能C激励改进功能

8. 课程评价的类型:

1决策性、研究性、和工作性评价(按目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