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历史文化(二)

福州历史文化(二)引言概述: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福州历史文化为主题,探讨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章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福州的建城历史、福州的古代文化遗产、福州的传统艺术、福州的名人故居和福州的宗教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正文:1. 福州的建城历史(1) 福州作为一座古老的港口城市,其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2) 在宋代,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推动了福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3) 明代时期,福州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文物。
2. 福州的古代文化遗产(1) 福州拥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闽南建筑、福州城墙和福州古街巷等。
(2) 福州的众多古建筑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艺,体现了福州特有的文化传统。
(3) 福州的古街巷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成为人们了解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3. 福州的传统艺术(1) 福州的土楼是福州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通过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福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2) 福州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舞蹈、音乐和戏曲表演,反映了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 福州的传统艺术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福州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福州的名人故居(1) 福州是众多名人的故居之地,包括了许多文化名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2) 这些名人故居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示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3) 名人故居也成为了人们了解福州历史人物和历史风貌的重要场所。
5. 福州的宗教文化(1) 福州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2) 福州的寺庙、道观和教堂是福州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了福州人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3) 福州的宗教文化对于福州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福州的人文故事

福州的人文故事
一、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也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福州古墙位于历史名城福州,是东晋时期修建的古城墙,是中国南方最完整的古城墙,面积达199公顷,城墙高达8米,有十八个门,可以说是中国古城墙的一大特色。
福州有着珍贵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福州由来,即“龙舟文化”。
龙舟文化源于福州的古老传统,以福州龙舟文化为核心,古老的传统活动便在这里进行,形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活动。
福州龙舟文化以龙舟社团为代表,它源于由福州当时民间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活动,龙舟社团不仅可以让参加者体验历史文化,还可以把参加者本身融入到舞台中,丰富体验历史文化。
福州有着深厚的自然文化,其中以福州的九曲河最为突出,九曲河位于福州城的北面,是福州市的一条著名河流,流经福州市北面的旅游胜地。
九曲河纵横交错,总共有九组曲线,水质清澈,苍老厚重,如同一条雄伟的河。
九曲河被誉为“中国最佳河流”,早在明朝,就作为福州城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水交错,景优美,是福州人心中的最美景点。
以上就是福州的人文故事,古老的历史文化,珍贵的民俗文化,及深厚的自然文化,组成福州的特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福建衣食住行传统文化介绍课件PPT

现代交通出行便利化
1
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福建的交通出行越来 越便利化,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不断完 善。
2
福建的城市交通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公共交通系 统不断完善,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3
福建还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管 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更加安全、 便捷的环境。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对福建衣食住行传统文 化的了解程度。
对所学知识点掌握情况 的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 感悟。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与计 划。
思考题及讨论话题
思考福建衣食住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福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讨论福建不同地区的衣食住行文化差异及其原因。 探讨如何保护和推广福建的衣食住行传统文化。
传统服饰多采用棉、麻、丝等 天然材料,透气性好,穿着舒 适。
民间手工艺与纺织技术
福建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纺织 技术独具特色。
传统手工艺如刺绣、蜡染、扎染 等在福建服饰制作中广泛应用。
福建的纺织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为传统服饰的制作提供了
丰富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节日庆典与特色服饰
福建的传统节日庆典丰富多彩,每个 节日都有相应的特色服饰。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 福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文化创新,为福建衣食住行文化 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
06 总结回顾与思考题
关键知识点总结
福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 点,对衣食住行的影响。
福建饮食文化特色,如闽 菜风味、茶文化等。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要:
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二、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民间音乐等多个类别。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福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二、福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州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福州软木画、福州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伬艺、福州评话等。
其中,福州软木画、福州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别,福州伬艺、福州评话属于曲艺类别。
三、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等。
这些项目体现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通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公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此外,还通过举办非遗文化活动、传承人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方式,提高市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促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福州人的风俗

福州人的风俗福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福州人民秉持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州风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福州人的风俗习惯。
1. 重视家庭和睦福州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睦,注重亲情和家庭的和谐。
他们尊敬长辈,尤其是尊重父母。
在福州,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
福州人常常会将整个家庭聚集在一起,共进晚餐,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2. 重视传统文化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福州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他们热衷于学习福州的历史和文化,常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书画展览和传统节日庆祝等。
3. 崇尚清淡饮食福州人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崇尚健康饮食。
他们喜欢吃海鲜和蔬菜,尤其是福州的海鲜资源丰富,深受福州人的喜爱。
福州人还有一道特色菜——佛跳墙,这是一道以海鲜为主料的传统名菜,因为其香气扑鼻,食之前还会有一道仪式感。
4. 重视教育福州人对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福州有许多优秀的教育资源,福州人会为子女选择最好的学校和教育机会。
福州人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很大,他们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争取更好的未来。
5. 喜欢茶文化福州人热爱茶文化,喜欢品茶和交流。
福州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福州人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福州人常常在闲暇之余泡一壶好茶,与亲友一起品味茶香,共享宁静时光。
6. 崇尚节俭福州人崇尚节俭,注重节约和理财。
他们普遍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不喜欢浪费。
福州人的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和虚荣。
他们会合理安排家庭开支,储蓄和投资,以确保未来的经济安全。
7. 爱好运动福州人热爱运动,注重身体健康。
他们喜欢晨练和户外活动,如慢跑、太极拳、骑行等。
福州有许多公园和健身场所,福州人会利用这些场所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福州人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他们勤劳、朴实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这些风俗习惯使福州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福州传统文化的作文

福州传统文化的作文福州这地儿,说起来,那可真是块宝地。
你瞧瞧,三坊七巷那儿,青石板路,白墙黛瓦,走一遭,仿佛就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老福州人说起这些,总是眉飞色舞,仿佛那些砖瓦里都藏着他们的青春。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家里总要包粽子。
我妈的手艺,那叫一个绝。
糯米、红豆、花生,一层层裹在竹叶里,再用麻绳扎紧,扔进大锅里煮。
那香味儿,能飘满整个巷子。
我爸呢,总爱在旁边指点江山,说这粽子要煮多久,火候要怎么掌握。
其实,他也就是个理论家,真让他动手,估计连粽子都包不圆。
福州的传统文化,可不止这些。
你听听那闽剧,咿咿呀呀的,唱的都是老福州的故事。
我有个老邻居,姓陈,是个闽剧迷。
每逢有戏班子来,他总是第一个占座儿。
有一回,他跟我聊起闽剧,说这戏里头,有福州人的魂。
我当时还小,听得云里雾里,现在想想,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再说说福州的茶文化。
福州人爱喝茶,那是出了名的。
家里来了客人,第一件事儿就是泡茶。
我有个朋友,姓李,是个茶痴。
他家里那套茶具,比他老婆还金贵。
每次去他家,他总是先给我泡上一壶铁观音,然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茶经。
什么水温、茶叶、泡法,一套一套的,听得我头都大了。
不过,喝着他泡的茶,还真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福州的传统文化,就像这茶,越品越有味儿。
它藏在老街巷的砖瓦里,藏在闽剧的唱腔里,藏在每一杯茶香里。
这些文化,就像福州人的性格,朴实、亲切,却又带着那么点儿倔强和执着。
我常常想,这些传统文化,要是哪天没了,福州还是福州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爱在老街巷里转悠,总爱听那些老故事,总爱喝那一杯杯热茶。
因为,这些,才是福州的根,福州的魂。
福州民俗介绍作文

福州民俗介绍作文
哎呀呀,福州的民俗可真多呀!嘿嘿,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会去扫墓。
嘿呀,那可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大家会带上各种供品,比如光饼、豆腐、面点和菠菠粿。
菠菠粿是
用菠菠菜汁做成的,可好吃啦!扫墓的时候,我们还要在坟头压上钱纸,这表示我们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还有拗九节,这也是福州的一个特色节日。
在这一天,我们会煮拗九粥,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
这粥可甜啦,寓意着我们对
长辈的孝敬和祝福。
端午节的时候,福州会有龙舟竞渡活动,嘿呀,那场面可热闹啦!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赏月、吃月饼、烧塔仔。
哎呀,那月亮可真圆呀,就像一个大月饼一样。
我们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聊天,可开心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福州人还喜欢喝茶。
嘿呀,那茶香可真让人陶醉呢!大家会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福州的民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春节的拜年、舞龙舞狮,还有中元节的普渡等等。
哎呀呀,说也说不完呢!
这些民俗不仅是我们福州人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嘿嘿,你喜欢福州的民俗吗?。
福州福文化感悟

福州福文化感悟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其中“福文化”是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福文化”的定义、起源、内涵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拓展到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和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福文化”的定义“福文化”是指福州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体现,即追求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的文化现象。
在福州的传统文化中,“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幸福、福祉、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
福文化是福州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追求,也是福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二、“福文化”的起源福州“福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福州地区就开始流传“登高望福、拜祭神灵、祈求福祉”的民间习俗。
到了宋朝时期,“福文化”已经成为福州地区的一种主流文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
三、“福文化”的内涵福州“福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观念:福文化强调了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福祉观念:福文化强调福祉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追求福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
3. 平安观念:福文化强调平安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追求平安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4. 吉祥观念:福文化强调吉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追求吉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福文化”的意义福州“福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幸福和福祉的追求:福文化是一种追求幸福和福祉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福文化是福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3.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福文化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现象,它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五、福州的历史文化福州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十番】又名"十番锣鼓"。
福州民间音乐。
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
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
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
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
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
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
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
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闽剧】地方戏曲剧种。
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
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
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
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
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
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
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四大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
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共有剧本1500多部。
20世纪50年代后,《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渔船花烛》4剧参加全国和华东首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
《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3剧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天鹅宴》、《丹青魂》2剧兼得国家"文华奖"及多项单项奖。
《拜石魂》的晃动绳幕,1992年获第三届"文华舞美奖",并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
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闽剧院一团应邀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演出。
【福州伬唱】又名"?艺"。
地方曲艺曲种。
流行于福建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南、闽北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明正德年间已有演出。
演出形式有单档(包括"自拉自唱")、双档或多档的表、说、唱。
唱有腔珠塔民歌、逗腔、江湖、 歌和小调。
传统曲目丰富,有数百本之多。
其中《拜塔》、《苏百万讨亲》、《珍》、《白扇记》等较为著名。
40年代出现了?唱名家玉莲花、筱龙凤等。
1949年后,创造了新的演唱形式--评话?。
1958年黄连官的《思凡》、陈润春的《杨母大破水利关》分别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招姐做新妇》1983年获全国首届曲艺大奖赛创作鼓励奖和表演三等奖。
还有评话?《莲花湖》(1989年)、《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年)、《石狮奇案》(1990年)等数十本曲目录制成卡式录音带,畅销海内外。
1985年?唱名家陈润春等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演出。
福州评话【福州评话】地方曲艺曲种。
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875~1908)盛行。
有说有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
以锣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
演出方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
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水泻云蒸"。
传统书目数以千计,不少书目采自里巷趣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
30年代后,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被誉为"评话三杰"。
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上,陈春生、陈长枝分别演出了《刘刚闹院》和《老渔翁歼敌记》。
在1983年全国曲艺会演大奖赛中,《千金买骨》、《南郭先生外传》、《考验》、《心愿》均获奖。
198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1983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评话选》。
80年代后,福州评话队伍更加壮大,各县(市)区都组织曲艺团,评话名家吴乐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畲族风俗【畲族风俗】畲族是福州市的主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每一家族有一根雕刻龙头的祖杖,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
妇女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
头饰有妇女头、姑娘头之分,姑娘头把头发打成长辫,扎上长长一束红毛线,而后将长辫盘在头上;妇女头分新娘、少妇两种发型,新娘头把发辫用红线盘在头顶上,戴上凤冠,插以银钗,少妇头将额上头发在左耳边梳成辫子。
畲族婚嫁礼仪颇具特色,嫁妆有三样:一为农具,有犁耙、田刀、竹笠、棕衣;二为吉祥羊,即一只或两只怀孕的母羊,富者还有一头牛;三为"孝顺桶",即有手提和桶盖的红漆描金小木桶。
畲族有"送饭"的习俗,女儿出嫁后,离娘家近的,每月初一、十五用此桶送饭、肉、面给父母吃,离娘家远的逢年过节送。
畲民殡殓时,要在死者右后旁放一串竹叶包灶灰的"粽子"和一枝桃枝,女性死者还要戴上婚时"凤冠"和绣花衣。
畲族过节,除夕夜"焐年猪",到村头路口插支蜡烛,点上香,烧上纸钱,称"烧路头香";正月初一"讲酒会";立春前上山"踏青";正月十五、二月二定为歌节,盘歌赛歌。
福州折枝诗【福州折枝诗】是中国古代诗人联句之余绪。
在福州仍被传承,他处并不盛行。
折枝始于清嘉庆前,盛于咸同年间。
福州城内、台江、仓山均有吟社,三坊七巷各吟社佳作尤多。
至今城区、郊县仍时有唱和。
诗题以一炷香限时,一般是选平仄两字,嵌于诗句的上下联中第几字,通称某某两字第几唱。
诗句为一对子,14个字。
一炷得限作三联。
香尽后,各人投入诗箱中,上安一钟,钟响诗箱紧闭不纳。
所谓"于清香残卷不收"。
此后轮流录取,连环评定。
所以这种连环唱也叫"诗钟"。
下录一首当时的佳作,以见其妙。
"白衣"二字第一唱:白舫青樽摇月去,衣香扇影踏歌来。
"三小"二字第二唱:十三杨郡初开蔻,两小长干忆弄梅。
"八长"二字第三唱:世无八代扶衰手,我有长歌当哭情。
?民生活习俗【?民生活习俗】?民,相传是2000多年前福州地区土著居民,多为无诸国的劳动人民。
唐朝遣兵占领福州,将男子或杀或赶,而把大部分女子占为妻妾,或为婢女。
岸上男人全是唐朝的人,故当时男性有"唐部人"之称,而女子则被称为"诸娘仔。
"相传,被赶到闽江船上为生的人,当时统治阶级有"三不准"规定:不准登岸居住,不准登岸联姻,不准登岸读书取仕。
只准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上岸贺年,探视自己原来的儿女妻伴。
这样,闽江水上生活的船民(即?民)上岸沿街沿巷贺年讨?,成为一种民间的节俗延续下来。
1949年后,长期在闽江水上生活的?民逐步迁到岸上居住,贺年讨斋等习俗也随之消失。
福州方言【福州方言】闽方言之一。
是闽方言中闽东话的代表,流行于福州市区和所辖的6县2市以及古田、屏南、南平、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县(市),覆盖面占福建省1/5强。
中原文化数度入闽,上古汉语与当时方言融为一体,福州方言既保留着上古汉语许多痕迹,又保留有中古汉语的一些特色。
按《戚林八音合订》共有36个韵母,15个声母,8个声调,并完整地保留着中古汉语的入声。
如"独"、"泊"、"六"、"热"、"越"、"药"、"入"等。
近现代以来,华侨把福州方言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闽菜【闽菜】全国八大菜系之一。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体,色、香、味、形俱佳。
以烹制海味山珍为主,微甜、偏酸,突出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美食风味。
烹调擅炒、熘、蒸、炸、炖、焖、氽、煨,并以汤菜见长,而且"一汤一变"。
传统菜谱是:两真果、四冷碟、一大拼、六炒盘、八大件、两点心、一甜汤。
其中八大件是主菜,都以汤菜形式出现。
在作料方面,多用糖、醋,甜而不腻,酸而不酷,淡而不薄,恰到好处。
菜谱多到1000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八块鸡"、"白炒鲜竹蛏"、"全折瓜"等。
"佛跳墙"是国宴上的珍品,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创。
据传当年几位秀才来到聚春园吟诗作赋,郑春发送上一坛菜。
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秀才们无不拍手称奇,吟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此菜因此得名。
它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用鱼翅、海参、鲍鱼、鸡、蹄筋、干贝、香菇、笋尖、鲜鸽蛋等20多种原料和配料煨制而成。
烹制程序严格,醇香浓郁,荤而不腻,营养价值高。
1986年4月福建省名优菜肴评定会上"佛跳墙"夺得魁首,1990年又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
鸡汤氽海蚌采用福州长乐漳港所产的海蚌,切成薄片,在开水锅中氽至六成熟后,用绍兴酒等调料腌渍。
吃时淋以烧沸的鸡汤,现淋现吃。
此菜鸡汤清澈见底,蚌肉如水中鞭蓉,脆嫩鲜美,味道极佳,余味悠长,营养丰富。
1983年全国烹饪技术鉴定会上,此菜在福州八大名菜中获最高评价。
木雕【木雕】福州传统工艺技术。
主要用龙眼木、黄杨木为原料,手工制作。
清代末期福州大坂乡木雕师陈天赐以福建盛产的龙眼木雕刻成工艺品,备受外轮海员青睐。
制作中,作者因材施艺,先用斧头劈,后用雕、刻、镂、锉等刻划形体结构,再经过修光、磨光,染成棕、古铜、桔黄等色,最后上蜡,镶嵌附件,并装配底座。
制品色彩浑厚,古色古香。
木雕产品以人物、动物为主。
人物类以老翁、武士、仕女、弥勒佛最具特色,动物类有熊、虎、狮、马等。
以黑白玻璃制作人物、动物的眼睛,用白色牛骨制作动物的牙,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