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吸附Langmuir-and-Freundlich-isother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rface active agent,SAA)
——表面活性大小可用-(∂ /∂c)T表示,其值愈大,浓度对溶液
影响愈大。溶质吸附量的大小,可用吉布斯吸附公式来计算
05.08.2020
16
思考题
7. 有体积各为100dm3和10dm3、内含同种气体各100mg和10mg的同 温容器各一个,各加入1g活性炭时,哪一容器中气体被吸附得多? 为什么?
子的截面积A ,可计算出吸附剂比表面AW(比L式更多地实际应用) Vm=(截距十斜率)-1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
AW=VmL A /V0 式中,V0是标准状况下吸附质的摩尔体积;L为Arogadro常量。国际 上规定,N2的A为0.162nm2
●说明
——公式仅适用于p/p0=0.05~0.15范围内,超出此范围,误差较大, 原因:与公式假定的条件有关
2
(2)单分子吸附等温线
例,不同温度下,氨在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a)压力一定,温度高,吸附量低。 /[]
III -23.5℃
随温度升高,吸附能力渐降。同吸
II 0℃
附放热一致
30℃
(b)温度一定,吸附量随压力升高增
I
80℃
加。低压,吸附量与压力正比(线段I);
p/[p]
压力升高,吸附量增加趋势渐小(Ⅱ);压力增到一定程度,吸附 量不随压力而变(Ⅲ)。吸附已达到饱和。水平线对应的吸附量,称 饱和吸附量
(8.0351.048.J20·2K0 -1·mol-1×273.15K)=1.134×1024/kg
11
补充材料 BET吸附等温式
1938年,Brunauer,Emmett和Teller三人在Langmuir单分子层吸 附理论的基础上,假设吸附层可以是多分子层的,提出了多分子层 吸附理论,简称BET吸附理论
05.08.2020
3
12.5.3 等温吸附式
1. 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经验式
●形式
Γ=x/m=kpn
式中,m为吸附剂质量,x为被吸气体物质的量或指定状态下的体 积;n和k是两个经验常数
●讨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取对数,得
1g(Γ/[Γ])=1g(k/[k])十nlg(p/[p])
意义:以1g(Γ/[Γ])-lg(p/[p])作图,得一直线,斜率n,截距(1g(p /[p])=0处)lg(k/[k])。可求k和n
的作用。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最典型的是BET理论,它如今已广泛
地应用于固体比表面的测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05.08.2020
9
例12.2 恒温239.55K条件下,不同平衡压力下的CO气体,在活
性炭表面上的吸附量(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如下:
p/kPa 13.466 25.065 42.633 57.329 71.994 89.326
意义 以[Γ]/Γ对[p]/p作图,得一直线,斜率[bΓ]/(bΓ∞),截距 [Γ]/Γ∞,截距/斜率=([Γ]/ Γ∞)/{[bΓ]/(bΓ∞)}=b/[b]
——若知Γ∞及被吸附分子截面积A,可计算吸附剂比表面AW
AW=Γ∞•L•A
式中,L为阿伏加德罗常数,Γ∞单位为mo1•kg-1。若知Γ∞及AW, 也可求分子截面积A
——当在多孔物质上吸附时,吸附层数会受到限制。设吸附层只有
n层05,.08.可202推0 出的BET三常数公式为(略)
13
§12.6 溶液表面的吸附

12.6.1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溶液表面吸附的类型
Ⅲc
——曲线Ⅰ 浓度增加,稍有升高。无机盐类(NaCl),不挥发性酸
(H2SO4),碱(KOH)及含多个-OH基的有机化合物(蔗糖、甘油)
——兰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能较好地表示典型的吸附等温 线在不同压力范围的特征
•压力很低或吸附较弱(b很小)时,bp«1,上式简化为
Γ=bΓ∞p
吸附量与压力正比,与等温线低压时是直线事实相符
05.08.2020
8
•压力足够高或吸附较强时,bp»1,则
Γ=Γ∞ 固体表面吸附位置全被覆盖,吸附达饱和,水平线段
CO饱和吸附量:V∞=(1/23.70)m3·kg-1=0.0422m3·kg-1 直线截距=Pa-1·m3·kg-1/(bV∞)=1.325 吸附系数:b=Pa-1·m3·kg-1/(1.325×0.0422m3·kg-1)=17.88Pa-1
每公斤活性炭表面上吸附CO的分子数:
N=pV∞L/(RT)=101325Pa×0.0422m3·kg-1×6.022×1023mo1-1/
●讨论
——以Γ代表覆盖率为θ时吸附量。低压力下,θ随压力上升而增 加,压力足够高,气体占满表面时,θ趋于1,吸附量不随压力上升 而增加,达吸附饱和状态,对应的吸附量称饱和吸附量,以Γ∞表示。 因是单分子层吸附,故
θ=Γ/Γ∞
兰式可写成
05.08.2020
Γ=Γ∞•bp/(1+bp)
7
1/Γ=1/Γ∞+1/(bΓ∞p)
(2)固体表面均匀 表面各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是常数,不随 覆盖程度而变
(3)被吸分子相互间无作用力 吸附与解吸难易程度,与周围是否 有被吸附分子无关
(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气体碰撞到空白表面,可被吸附,被吸 分子也可重回气相而解吸(或脱附)。吸附速率与解吸速率相等,即 达吸附平衡
●公式推导
05.08.2020
吸附速率=k1p(1—θ)N
解吸的速率与表面被覆盖吸附位置数,或θN成正比
05.08.2020
6
解吸速率=k-1θN
达吸附平衡时, k1p(1—θ)N =k-1θN
可得兰式
θ=bp/(1+bp)
式中,b=k1/k-1,称吸附系数,与吸附剂、质本性及温度有关。 b愈大,吸附能力愈强,b有压力倒数的量纲
=x/m 或 =V/m
●影响因素 相同吸附剂和吸附质,与温度及平衡压力有关
=f(T、p)
三个变量,常固定其中一个,测其它两个变量关系,恒温反映吸附
量与05.0平8.20衡20 压力之间关系的曲线,称吸附等温线
1
2. 吸附等温线 (1)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五种类型
/[]
p/[p]
(I) (II) (III) (IV)(V)
•压力大小或吸附作用力适中,吸附量与压力p呈曲线关系
——理论有不足之处 兰式是一理想的吸附公式,应用于实际系统 时,常出现偏差
•假设固体表面均匀,被吸分子间无作用力,实际并非如此
•假定吸附是单分子层,故仅适用于第I类等温线。实际在低温 或高压下,吸附也可多分子层
——兰氏是吸附理论的重要基本公式,对吸附理论的发展起到奠基
p/kPa
13.466 25.065 42.663 57.329 71.994 89.326
pV-1/(Pa•kg•m-3) 1.577 1.913 2.344 2.730 3.025 3.396
05.08.2020
10
以p/V对p作图,如图
pV-1/(Pa·kg·m-3)
p/103Pa
直线斜率=1/[ V∞/(m3·kg-1)]= (3.025-1.913)/[(71.994-25.065)10-3]=23.70
——曲线Ⅱ 浓度增加,缓慢下降。大部分低脂肪酸、醇、醛有
机物质水溶液属此类
——曲线Ⅲ 水中加少量某溶质,引起急剧下降。至某浓度后,
几乎不随浓度而变。此类化合物可表示为RX,R代表含10个或10个 以上碳原子烷基;X代表极性基团,可以是-OH、-COOH、-CN、CONH2、-COOR′,也可是离子基团,-SO3-、-NH3+、-COO-
5
设:k1及k-1——吸附与解吸速率常数;A——气体;M——固体表 面;AM——吸附状态
k1 A(g)十M(表面) == AM
k-1
设:θ——固体表面被覆盖的分数,称覆盖率,即
θ=已被吸附质覆盖的固体表面积/固体总的表面积,则 (1-θ)——固体表面上空白面积的分数
以N——固体表面有吸附能力总晶格位置数,简称吸附位置数。 吸附速率与A的压力p及固体表面空位数(1-θ)N正比,所以
——可较好地用于单分子层吸附,特别是中压范围内
——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应用广泛。但式中的常数没有明确的
05.08.2020
4
物理意义,不能说明吸附作用的机理
2.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916年,Langmuir,1932获奖)
●理论要点
(1)单分子层吸附 不饱和力场范围相当于分子直径(2~3)×10-10m, 只能单分子层吸附
12.5.2 等温吸附
1. 吸附量(adsorption quantity)
●定义 吸附达平衡后,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物质的
量,或吸附的气体吸附质的体积(换成273.15K、101.325kPa标准状 况体积)
如吸附剂质量为m,吸附达平衡被吸附气体物质的量为x,或标准状 况下体积为V,则有
V10-
8.54 13.1 18.2 21.0 23.8 26.3
3/(m3•kg-1)
根据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用图解法求CO的饱和吸附量V∞,吸附
系数b及每公斤活性炭表面上所吸附CO的分子数。
解:兰式,可写成 θ=V/V∞=bp/(1+bp)

p/V=1/(bV∞)+p/V∞
以(p/[p])/(V/[V])对p/[p]作图得直线,由斜率[V]/V∞及截距[bV]/(bV∞) 可求V∞及b。不同平衡压力下的p/V值列表如下:
——若加入溶质后增加,溶质自动离开表面层进入本体,与均匀
分布相比,也会使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这就是负吸附。由于扩散 使表面层溶质分子不可能都进入本体,达平衡时,在表面层形成负 吸附的平衡浓度
05.08.2020
15
——能使溶液 增加的物质称表面惰性物质,使降低的物质称表 面活性物质,溶入少量就显著降低溶液的物质,称表面活性剂
●理论要点 设吸附层数可以无限多,推出BET二常数等温式
p/[V( p0-p)]=1/(VmC)+[(C-1)/(VmC )](p/p0) 式中,Vm为吸满一层时的饱和吸附量;p0为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C为常数,与温度、吸附质的液化热和吸附热有关
05.08.2020
12
●意义 以p[V]/[V(p0-p)对p/p0作图,得一直线,若知吸附质分
作业
P638
6,7,8
2004年6月2日57-58到此止
05.08.2020
17
类型I仅单分子层吸附,如氨在血碳上的吸附或低温时氧在硅胶上吸 附;II多分子层吸附,常见,如低温时氮在硅胶或铁催化剂上的吸 附;III发生了毛细管凝结现象,如溴在硅胶上的吸附;IV与II相似, 但孔容有限,如苯在氧化铁上的吸附;V与III相似,但孔容有限, 如水蒸气在活性炭上的吸附
05.08.2020
05.08.2020
14
●原因分析
与溶液表面吸附有关。一定T、p,表面积A(L)一定,降低吉布斯
函数的唯一途径,是溶液表面张力降低
dGT,p,A=A(L)d<0
——若加入溶质后降低,d<0,溶质从溶液本体自动富集于表面, 增加表面浓度,使降得更多,这就是正吸附。表面层与本体间浓
差的存在,导致溶质向本体扩散,力使浓度均匀。两种相反的趋势 达平衡,溶液表面层形成正吸附的平衡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