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吸附等温方程式(BET吸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p / p0 根据实验数据用 对 V (1 p / p0 )
p / p0
做图,
若得直线,则说明该吸附规律符合BET公式,且通过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便可计算出二常数Vm和C。
若吸附发生在多孔物质上,吸附层数就要受到限制,
设只有n 层,于是:
V Vm
C i xi
i 1
n
上式中有三个常数,因此称为BET三常数公式,当
n =1时,BET演变为Langmuir单分子吸附方程式。
(C / p0 ) p VmCx bp V Vm Vm (1 Cx) 1 (C / p0 ) p 1 bp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当n =1时,BET可以解释第Ⅰ类等温线,即
Langmuir等温线,而当n >1时,BET公式可以用
a2pS1 = b2S2exp(-QL/RT)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i层为:ai p Si-1 = bi Si exp(-QL/RT)
吸附剂的总面积:
S S0 S1 S 2 Si Si
i 0
相应地,被吸附气体的总体积V为
V V0 (1S1 2S 2 iSi ) V0 iSi '
应当指出,kelvin公式是自热力学导出的,因此严格而言,只适合
于r 远大于吸附分子的孔中的凝聚,即r >>t,这时液体的 和弯月面 都有平常的热力学意义。倘若孔和液体分子的大小相近,例如一个孔只
能容纳几个分子,则 和曲率半径的物理意义就不明确了。由于这个理
由,kelvin公式可能不适用于微孔,至少定量上有问题,可惜这一点往 往被忽视了。另一方面,对于大孔,由于 r 大, pr 与 p0十分接近,实验 很困难,因此kelvin公式只在处理中孔的凝聚作用时才最有用。 若液体完全润湿孔壁,即θ=0°,cosθ=1,写成:
C ix i 1 C x
i 1 i 1
所以
V Vm
因
i
x x x x 1 x i 1
i 1 2 d x i i ix x x 2 dx ( 1 x ) i 1 i 1
wk.baidu.com
所以
V Cx Vm 1 x 1 x Cx
1 C xi
i 1
n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n x ( 1 x ) 因为 x i 1 x i 1 n n n d d x ( 1 x ) i i ix x x x dx dx 1 x i 1 i 1 n
VmCx 1 (n 1) x n nxn 1 所以V (1 x) 1 (C 1) x Cx n 1
i 0
V0是1cm2(单位面积)表面上覆盖单分子层时所需气体的体积,所以
V V0 iSi / iSi S i 1 i 0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因为整个表面覆盖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为Vm,即Vm = SV0, 于是有
V V iSi / iSi Vm SV0 i 1 i 0
此时θ可以大于1。 又令b2/a2=b3/a3=…=bi/ai=g,g为常数,而认定第二层以上 的吸附、脱附性质和液态吸附质的蒸发、凝聚是一样的,换言
之,就是将第二层以上的吸附看作液体。由
a1 pS0 S1 b1 exp(Q1 / RT )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令 则 又因 所以
a1 y ( ) p exp(Q1 / RT ) b1 S1 yS0 a2 pS1 b2 S 2 exp(Q2 / RT ) a2 pS1 S2 b2 exp(Q2 / RT )
动平衡下,空白面积保持不变。
由分子运动论得,第一层情况: 吸附速度 = a1pS0 脱附速度 = b1S1exp(-Q1/RT)。(如果一个分子被吸附时放热Q1, 则被吸附分子中具有Q1以上的能量的分子就能离开表面而跃回气相, 接Boltzman 定律)。 则,a1pS0 = b1S1exp(-Q1/RT) 同样,在S1上的吸附速度等于从S2上的脱附速度,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BET理论最大的用处是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现时通用的 标准方法是N2吸附,温度是液氮的沸点。测定比表面时通常 只要在p/p0= 0.05~0.35的范围内测定4~5个点,然后将实验 数据用BET二常数公式的直线式处理,求出Vm(标准状态,
0℃,1atm)后计算总表面积。
吸附氮的优点
式中
y a1 Q1 QL C ( ) g exp( ) x b1 RT
S Si S0 S1 Si S0 Si
于是:
i 0 i 1
S0 Cx S0 S0 (1 C x i )
i i 1 i 1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2)第二层及以后各层的吸附热都一样,而且等于液化热QL。
以S0、S1,S2…Si分别表示被0,1,2…i层分子所覆盖
的面积,如下图所示:
多分子层吸附示意图
则,S0=3个位置 S1=3个,S2=2个,S3=1个,S4=0个,S5=1个。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达到平衡时,各种分子层覆盖的面积保持一定。例如,从空白 面积S0来看,吸附到S0上的速度要和S1层脱附的速度相等,在这种
令
a2 p x ( ) p exp(Q2 / RT ) ( ) exp(QL / RT ) b2 g
则
S2 xS1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S 3 xS2 x 2 S1
同理
S i x i 1S1
又因
S1 yS0 ,代入上式得: Si yxi 1 S0 Cxi S0
第八讲
吸附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3. BET吸附等温式——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这个理论是由Brunauer. Emmett和Teller在1938年将langmuire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加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且迄今仍是规模 最大,影响最深、应用最广(特别是在固体比表面的测定上) 的一个吸附理论,虽然它在定量的方面并不很成功,但却能半 定量或至少定性地描述物理吸附的五类等温线,使我们对物理 吸附图像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
p 2VL ln p0 rRT
和
p 2V ln p0 (r t ) RT
五、毛细凝聚现象
设孔都是一端开口半径为r的圆筒,r 的大小在中孔范围。因此,可以 应用kelvin公式,这样所得的吸附等温式如图所示:
存在毛细管凝聚时的等温线情形
因孔的大小是一样的,故在p处等温线沿BC垂直上升;在C处 通常认为在AB区固体的微孔(如果有的话)将被吸附分子填满。当压力达 图中CD段包括孔中由a经b至变平时所增加的凝聚液体,以及 毛细孔都被填满到图中的弯月面 a处。因θ=0°,故a处的曲率半径 到p’时,发生了毛细凝聚现象,这时与p与r的关系按kelvin公式处理。 为(r-t)。压力继续升高,弯月面的曲率将降低(图中虚线所示),pr = 正常情况全部外表压力因由 p’增加至p0而引起的吸附量的增量。 p0时,弯月面的曲率为0,即平面。
吸附N2、Ar、O2、CO等气体。第Ⅲ类等温线现象不常遇到,
最常见的水在炭黑上的吸附,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比
较强烈的氢键,故表面一旦吸附了水分子,第二、三…层就 很易形成,较大的非极性有机蒸气分子在极性吸附剂上也常 得第Ⅲ类等温线,这可能与有机分子存在较大的Vander waals 引力有关。 BET公式虽然考虑到毛细孔空间对吸附层数n 的限制,但 并未涉及毛细凝结现象,因此不能解释第Ⅳ和Ⅴ类等温线。
来解释第Ⅱ和第Ⅲ类曲线。
不同C值的BET吸附等温线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当C值由大变小时,等温线逐渐由第Ⅱ类变为第Ⅲ类。 Q1 QL BET将这种临界点定为C = 1,由 C exp( ) RT 即Q1 = QL时,为临界点。
若C >1,即Q1 > QL, 即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大于吸附质为液体时分子间的引力,这时低压下曲线是凸的,于
是等温线为Ⅱ类,即S型;反之,若C <1,即Q1 < QL,则吸附质
与吸附剂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吸附质为液体时分子之间的引力,
这时低压下曲线是凹的,这就是第Ⅲ类曲线。Jones的细致分析表
明,正确的临界点不是在C =1处,而是在C =2处。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第Ⅱ类等温线的例子十分普通,例如许多固体在低温下
§2
1 2
气相吸附
固体的表面积和孔
表征多孔性物质结构的物理量
3
4 5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吸附等温方程式
毛细凝聚现象
五、毛细凝聚现象
BET公式不能说明等温线的第Ⅳ、Ⅴ种类型,因为 这两类属于有毛细管凝聚作用的吸附。
所谓毛细凝聚现象是指液体蒸气在小于其饱和蒸气
压时而在固体毛细中发生液化而吸附的现象。前面讲过 kelvin公式,对于一端开口的半径为 r 的筒形毛细孔:
这说明x就是相对压力(即 x = p/p0)。将 x = p/p0代入,得到
V
Vm Cp ( p0 p)[1 (C 1) p / p0 ]
这就是著名的BET二常数公式。 Vm——表面盖满一个单分子层时的饱和吸附量,mL/g; C——常数。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a1b2 Q1 QL C a b exp RT 2 1 从a,b的性质来看, a1b2 a2b1 ,所以
因为原假设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层可以无限多,所以吸附量
不受限制。只有当压力等于凝结液的饱和蒸气压(即p = p0)时,才
能V→∞使。从上式可知,只有x = 1,V→∞。因为
p x ( ) exp(QL / RT ) g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所以将上述关系代入x得
p0 1 ( ) exp(QL / RT )或p0 g exp(QL / RT ) g
① 在-195.8℃这样的低温下,一般可避免化学吸附的干扰。
② 得到的等温线总是Ⅱ型的,这样可以得到准确的Vm。 ③ 应用最广,与其它结果相符较好,并已被定为比表面测定 的标准方法。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对于比表面小于1m2/g的样品,该法不适用。因- 195.8℃时,氮的p0 =1atm,在p/p0 =0.05至0.35的范围 内,对于比表面很小的样品,吸附前后压力的相对变 化很小,不能准确测量,增加样品的用量,虽可使吸 附面积增大,但改正样品本身所占体积和相应地增加 样品管所引入的实验误差也相应增加。 为克服上述困难,通常采用氪的吸附,温度仍是 -195.8℃,这时p0 =267Pa,吸附前后压力的相对变化 增大。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BET理论认为,固体对气体的物理吸附是Vander waals
引力造成的后果。因为分子之间也有Vander wanls力,所以
分子撞在已被吸附的分子上时也有被吸附的可能,也就是
说,吸附可以形成多分子层。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为了导出应用结果,他们作了两个重要假设:
(1)第一层的吸附热Q1是常数。
P 2VL cos ln P0 (r t ) RT
t ——吸附膜的厚度。
上式说明,当θ< 90°,即液体对毛细孔是润湿的,则pr < p0,即 液体在毛细孔中凝聚的压力小于正常(即平液面)的饱和蒸气压,
即在毛细管内发生凝聚所需的蒸气压低于所需正常的蒸气压,且 r
越小,pr 越低。
五、毛细凝聚现象
p 2VL cos ln p0 rRT
pr,p0 ——与弯月液面、平液面平衡的蒸气压;VL ——液体的摩尔体积;
——液体的表面张力;
——润湿角(接触角)。
五、毛细凝聚现象
但是不管是否发生毛细凝聚,固体表面与蒸气共存时,
表面总会因吸附蒸气而形成吸附膜,在毛细孔壁上也一样,
也就是说,毛细凝聚是发生在吸附膜这个基础上的,据此 上式应修正为:
Q1 QL C exp RT
为便于验证,将BET公式改写成下列直线形式,
p 1 C 1 p V ( p0 p) Vm C Vm C p0 p 1 C 1 p 或 V (1 p / p0 ) Vm C Vm C 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