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1)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2)分析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在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2.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客观分析、比较不同学派的观点。
4.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倡导学生传承和发扬儒家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短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儒家代表人物,深入分析其核心思想,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社会的某个方面相结合,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4.阅读教材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相关章节,总结出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五个儒家观点,并简要阐述其含义。要求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5.请同学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尝试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选取一个具体案例,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6.结合所学内容,为班级设计一场关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辩论赛。分成正方和反方,就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要求每位同学积极参与,做好辩论准备。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7人教课标][教案2].doc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7人教课标][教案2].doc](https://img.taocdn.com/s3/m/639cc1a6856a561253d36f0f.png)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地形成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材分析: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师:2006年“十一”黄金长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连续七天坐客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由此掀起了一股“儒学”热。
那么“儒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呢?让我们从这节课中去寻求答案。
师:什么是“百家争鸣”?大家根据初中知识能回答出来。
生: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
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这些派别分别代表本阶级的思想和主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举出一些事例:西北黄土高原人们的淳朴;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得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然后让学生用这一理论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联系必修2)生: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村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各种政治力量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各自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而当时新的统治者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受到重用并崛起.当时各诸候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别国,取代周天子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3(人教版选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
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特色教案】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
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讲课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学科内容及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儒、墨、道、法四派为代表诸子百家在相互辨难中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了解孔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法方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人物故事,增强学生对古代人物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子百家对人类思想宝库的贡献和古代大贤们处事智慧,学会爱人,学会思考;通过诸子百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的观点;难点: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2、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和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该学生讲《论语》,设问《论语》是谁的作品?过度:要了解更多关于论语的知识,让我们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
新课教学一、“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周朝后期,王朝衰弱,旧的思想体系崩溃,3、代表:九流十家(泛指派别很多)4、意义: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②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孔子创立儒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明确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了解不同学术的地域特点。
2、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3、知道“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观念。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形成的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地主阶级形成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表现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初步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⑵基本内容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主张内容: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内容: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人性恶”;④“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时期A、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B、老子的思想a.哲学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一、教学背景1. 面向学段:高中2. 学科:历史3. 年级:高二4. 课时:1课时5. 课前准备: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荀子等的史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及调查过程中,能够学到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并能自觉受到热爱祖国文化的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一组孔林、孔庙、孔府风景短片)问:同学们,有去过山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吗其主要是祭奠谁的呢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的地位呢(教师出示有关图片:【百度图片】&ie=utf-8生:……(纪念的是孔子)师:说到孔子,咱们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一些关于对孔子的了解呢生:……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对孔子及其思想也很感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孔子及他同时代许多学派的思想。
(板书课题: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推进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师:什么叫“百家争鸣”其代表主要有哪些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思想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总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书影和人物图(课件出示),然后指出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哪一家。
生:……(思考)师:(总结)《孟子》代表的是儒家;《墨子》代表的是墨家;《庄子》代表的是道家(顺便与图4结合);图5是《孙子兵法》竹简,代表的是兵家;《韩非子》代表的是法家。
师(用投影仪出示相关材料):【百度图片】&ct=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_R&pv=&ic=0&nc=1&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AD%9F%E5%AD%90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材料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材料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师:这些材料出自谁生:……材料五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涵,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无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师:这则材料出自谁生:……材料六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材料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材料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材料九法不阿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人世之事,因为之备。
(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术)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势)【百度图片】&ct=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_R&pv=&ic=0&nc=1&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5%BA%84%E5%AD%90师:材料八、九出自谁的思想生:……2、主要流派及代表:师: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下面大家阅读【历史纵横】(课本第4页),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几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3、社会原因:师(过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了生:……(思考)师(提示):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生:……师(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4、影响:教师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百度图片】&ct=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_R&pv=&ic=0&nc=1&z=&se=1&showtab= 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word=%E7%A8%B7%E4%B8%8B%E5%AD%A6 %E5%AE%AB(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孔子的贡献: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表明孔子提倡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D.择优而教师用课件出示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主张“性本善”。
孟子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
“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
“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