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理论贡献:⼀是创⽴唯物史观,发现了⼈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是创⽴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产⽅式和它所产⽣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业⾰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这为科学揭⽰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动⼒提供了可能。
⼯业⾰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产关系变⾰。
急剧变⾰的社会发展为⼈们打破形⽽上学观念,确⽴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们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这为认识和探索⼈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盾:资本主义⽣产⽅式⽭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业⾰命不仅带来了⽣产⼒的迅猛发展,⽽且引起了⽣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业⾰命不仅创造了⼀个⼤⼯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个与⼤⼯业相联系的近代⽆产阶级。
4.⽆产阶级成为独⽴的政治⼒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义的理解)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产阶级⽃争的性质、⽬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通过对历史渊源的研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出发,探讨其历史渊源,并对其发展和演变进行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
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等。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原有的观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乃至予以摒弃。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19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曾经用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所有制等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涵盖整个人类社会,认为尽管东方社会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 但他们最终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巴黎公社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 工人运动落入沉寂,几乎看不到再次爆发革命的迹象,而处于世界东方的俄国这时正在进行着一场推翻沙皇封建统治的革命。
鉴于这一社会现实,马克思把视野从西方转向东方, 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向了前资本主义社会。
经过艰苦细致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改变了自己以往的认识,确认东方国家不必去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而应当寻求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新路径。
由于俄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普遍保存着公社土地所有制, 马克思大胆设想,由于俄国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而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马克思晚年的这一设想是对他的社会历史理论反思后所取得的巨大突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完善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多次象这种自觉地在实践中充实、校正、更新和发展自己理论。
(二)列宁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过去历史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起、发展以及演变过程。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意义,同时也对其核心理论和实践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和研究当时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中,我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特别是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认为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出现和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这一理论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当今世界上,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依然存在,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同时,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深深地影响。
通过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进一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活的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才能发展壮大。
仅仅停留在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
(完整word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3。
帮助我们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到中国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他们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初创阶段、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
1. 初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创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在著作《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二国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俄国和德国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发展中心。
列宁在俄国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同时,在德国,马克思主义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政治、经济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立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对中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
这些理论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证明了它不仅适用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21世纪的世界。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便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19世纪以来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史自然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最初进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
当时,一些留学生在海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回国后开始把这些理论传播给其他人。
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跟他们所听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了解很少。
当时,中国苦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衰退,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是有利的。
马克思主义刚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许多人开始思考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上。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之后的30年,马克思主义以不同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许多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路线应用于革命运动,并取得了成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这次革命颠覆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广泛使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批判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几十年里,有很多人批评和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
其中一部分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部分,另一部分人则重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中国。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如何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些中国特殊的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路线,以适应自己的国情。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马克思主义。
4.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思想的转变,许多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而现代自由主义是未来的趋势。
然而,在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名词解释1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2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3《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本理论巨著。
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批判青年黑格尔的英雄史观,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思辨哲学的秘密: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做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做是客观事物的创造者,而客观具体事物只是一般这个独立存在的本质的简单存在形式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重大意义在于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基本和首要的观点。
这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本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可以说《提纲》提出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纲领。
《提纲》依据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6《资本论》的四卷结构:是马克思在撰写有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的手稿。
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7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但却表现为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并支配着人的活动于命运的神秘力量8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9:关于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原理:恩格斯指出,与一切旧哲学相反,唯物史观不是从人的意识出发说明人的存在和人类历史,而是从人的存在,即从现实的社会物质条件出发来说明人的意识和人类历史。
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
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心得体会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等理论文献循序渐进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明晰起来,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我也更深一层的体会到,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定信仰的教育史、实事求是的科学史、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
马克思自从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之后,便毅然地同以往的信仰实行决裂,并对这些信仰进行了清理和批判。
他坚信自己的新学说是科学真理和行动的指南,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列宁坚定不移地为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奋斗了一生。
毛泽东坚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次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是捍卫、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规定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在要求说“新话”的同时,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
这一重大贡献正是建立在“老祖宗不能丢”的坚定信仰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是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本文从分析两种生产理论的三次经典表述入手,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过程,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恩格斯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完整的阐述,立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命的生产即两种生产来把握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两种生产理论引介到我国后,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激烈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我国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尖锐矛盾,探讨了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可持续式本身的生产”。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地态度;一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地科学态度,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相结合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态度.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地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地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具有重要地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学校地培训,时间虽短,但意义流长,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当今世界地深刻变革、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观与大学生成才、保持党地纯洁性,做构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地典范、认真学习遵守党章,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等课题讲座,通过党课地学习,以及课后小组地积极讨论,我接受了越来越多地党地知识,对党地了解也是由浅及深.尤其是通过对党地重要思想地学习,我对党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地认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几十年地历史经验,特别是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新鲜经验,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地要求应该是: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不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地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地不是现成地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地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地方法.”但是,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在我们党地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地严重错误.例如,第二国际地思想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就是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地典型.他在世纪初,死抱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生和胜利地教条不放,宣扬经济文化落后地俄国不具备条件搞社会主义.他在十月革命前,鼓吹“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十月革命后,著书立说,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地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地指南;卡尔·考茨基、奥托·鲍威尔这类‘正宗地’马克思主义地最大错误和最大罪恶,就是他们不懂得这一点,不善于在无产阶级革命地最重要地关头按此行事.”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遭受过两次重大挫折,其思想根源,都是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地右倾主义就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地教条,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王明地“左”倾主义也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地教条,俄国是城市武装起义,中国也亦步亦趋搞城市武装暴动.毛泽东在年延安整风时,把反对教条主义提到这样地高度,他说:“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地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地方法,是共产党地大敌,是工人阶级地大敌,是人民地大敌,是民族地大敌,是党性不纯地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地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地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管最近年来地情况发生多么大地变化,这个《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地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地.但是这些原理地实际运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地,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地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说:“我们完全以马克思地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地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地和神圣不可侵犯地东西.因为它所提供地只是总地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地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党内教条主义地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地具体实践相结合地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叫做“化”,根据毛泽东地形象说法,“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也就是彻底地意义.通过“结合”,实现“化”,关键是把握好两头,一头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头是深切了解国情和世情.对这两头,我们都有把握得好和把握得不够好地时候.中国共产党多年地奋斗历程,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地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结合”得好,实现了“化”,中国地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发展和胜利;什么时候“结合”得不好,没有实现“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败.这是我们党地主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地独创性贡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一坚持、二发展,或既坚持又发展.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地思想理论,是我们党地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治党治国地根本.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坚持什么?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地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地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基本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地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地指导意义;个别论断是在特定时间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讲地,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真正地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地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新话才能解决现时地新问题.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地发展,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辛地工作,包括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科学概括等环节.总之,坚持才能发展,反过来发展才能坚持住;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地理论体系,创立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包含着丰富深刻地哲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仅概括了思维科学地成果,更多地是运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地成果;而不论哪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地目标做理论论证.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地发展又增添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等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地理论体系来对待,去领会它地精神实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神化毛泽东,把毛泽东地个别论断加以绝对化、神圣化,鼓吹“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以达到其不可告人地目地.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准确地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地体系来指导我们地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把握地是由基本原理地总合构成地理论体系,而不是个别论断.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马克思主义在世纪年代诞生以后,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各国共产党人都对其作出贡献.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正如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所指出:“从过去地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地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世纪末,革命中心在法国.世纪中叶,革命中心移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世纪初,革命中心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地发展.随后,革命地中心又转到了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地中心由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所形成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地发展作出了最卓越地贡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新地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扬党地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地真理光芒.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__专题辅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专题辅导(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明志)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 LOGO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与毛泽东思想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准备1956—1987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交流提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导言红船领航90载,搏风击浪一帆悬。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年波澜壮阔,90年壮丽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分别是: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划分为1921年至1949年、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
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探索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括:中国共产党两次历史性飞跃1、1919年5月——1956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义主制度。
特点:找到了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实践成果毛泽东思想(1945年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理论成果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任务:实施改革开放,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过渡。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核心与基本要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得关系之一脉相承。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进”就“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态度;一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相结合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重温历史,面对现实,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学校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意义流长,老师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观与大学生成才、保持党的纯洁性,做构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典范、认真学习遵守党章,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等课题讲座,通过党课的学习,以及课后小组的积极讨论,我接受了越来越多的党的知识,对党的了解也是由浅及深。
尤其是通过对党的重要思想的学习,我对党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奋斗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在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总的要求应该是: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必须把坚持与发展结合起来。
不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谈不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具体地说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的。
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但是,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严重错误。
例如,第二国际的思想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就是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型。
他在20世纪初,死抱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生和胜利的教条不放,宣扬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不具备条件搞社会主义。
他在十月革命前,鼓吹“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十月革命后,著书立说,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
而邓小平同志则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具体把握,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竭力主张和推动全面改革,扩大开放,克服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障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使人困惑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作为一般社会形态均具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指出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亲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因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不可能作出超前的说明。
列宁因去世过早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发展,在实际上否认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解决,因而造成了种种严重失误。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认识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发展。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党的八大文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矛盾学说、我国的主要矛盾理论、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源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并在20世纪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和创作,同时也需要考察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的贡献和扩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不同阶段的发展。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于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概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1848年-1894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
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起,以及列宁的贡献,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指导理论。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思想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894年-1924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地位。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同时,列宁对于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贡献,如《帝国主义论》和《国家与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1924年-今)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斯大林的兴起和苏联的崛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政治运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也伴随着对其理论合法性和实践效果的质疑。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演变和扩展,但其核心原则和方法论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讨论的焦点。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被归类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作者:刘璐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9期摘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俄国社会政治矛盾发展并激化的结果,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历史必然性。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利用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成功而伟大的创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十月革命;列宁;历史地位;影响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91-02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其潜在的历史必然性,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下,它是俄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斗争的必要结果。
因此,十月革命也存在其历史的合理性。
长期以来,俄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与沙皇专制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对沙皇的专制统治和地主资产阶级的压迫深恶痛绝,他们渴望改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三年的战争造成的国内国际形势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条件,加快了革命事态的发展。
列宁说:“三年来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年”;[1](P.108-109)就俄国国内形势而言,世界大战毫无疑问地给俄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战争对俄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地打击,上百万俄国人在战争中丧生,人民群众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工厂关闭、工人失业,加上农村大片土地荒芜,粮食紧缺,一时间经济全面衰落,而地主资产阶级借战争之机大发横财。
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地主资产阶级极度痛恨。
无论是沙皇,还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表示要将战争进行到底,而人民渴望和平,渴望改善生活。
俄国国内的种种社会矛盾大大激化,这就使得所有的政治力量都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改变了国内阶级力量的格局,其中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提出的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具体要求?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伟大先驱者2、毛泽东是最先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代表。
3、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相结合,三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独创性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毛泽东思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邓小平是如何加强实事求是的?1、旗帜鲜明的批判了两个凡是提出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2、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并领导了真理问题的讨论揭开了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序幕。
3、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把党的思想路线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来认识。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4重点把握邓小平的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客观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是指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就在于它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它讲究实事求是。
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
而邓小平同志则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具体把握,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竭力主张和推动全面改革,扩大开放,克服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障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使人困惑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呢?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新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作为一般社会形态均具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指出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亲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因而对于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不可能作出超前的说明。
列宁因去世过早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发展,在实际上否认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解决,因而造成了种种严重失误。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认识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和发展。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党的八大文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两类矛盾学说、我国的主要矛盾理论、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他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的矛盾不同,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大量的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的这些精辟论述,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无疑是一大理论贡献。
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指出这些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事情就是这样,尽管毛泽东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上的缺陷,但是由于他没有对此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分析,不仅没有看到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抓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症结,在实践上反而把新制度和旧制度残余的矛盾扩大化,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是主要矛盾,所以要用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办法解决矛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这样搞的结果,不仅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反而使基本矛盾更加突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中国在20年间基本上处于动荡、徘徊和停滞状态。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深入的具体的分析,深刻总结了国内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全面改革。
他指出,这种改革不同于过去的政治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制度,它的基本方面不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但是,制度不等于其具体实现形式,长期形成的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现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从而把握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也从根本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改革的对象和任务。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毛泽东同志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在1956年便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获得大解放,为大力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1957年初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他号召全党把工作中心适时地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来。
应当说,毛泽东同志关于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作重点转移的思想是明确的,只是由于他后来在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发生了错误的转向及其它复杂原因,才导致了在实践中未能一贯地实行转移。
毛泽东同志虽然认识到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巩固的,但他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急于求成,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别是到了晚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支配下,甚至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了。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
”当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断言:“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文选》第168页)这样,就使得停止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获得了理论依据。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的一个重大问题。
据此,我们坚定地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移。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原理为依据的,更重要的是以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条件的。
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辩证地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既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
他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而要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中心的环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影响了基本矛盾的解决。
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要解决主要矛盾,就要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更加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
而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之不相适应的那些不完善、存在着缺陷的方面和环节的阻碍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以生产力的解放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
是否坚持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判断是否真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曾经未能始终如一地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沉痛教训,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在确定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就要牢牢地在实际工作中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项根本任务,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
三、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创造性地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
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
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
官僚主义者与人民群众的矛盾,始终是毛泽东同志深切关注的问题。
他曾把这个矛盾,归结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在某些环节上还不相适应的矛盾,并认为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是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的。
引申来说,官僚主义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现象,固然有其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原因,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首先是由于党和国家的具体制度上还存在一些弊端,成为其滋生、发展的土壤。
据此,逻辑的结论应该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是,长期以来,系统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在毛泽东同志的视野之内。
因而,面对官僚主义现象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虽经反复多次的斗争,却总是收效甚微,他困惑了,倒退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官僚主义及其酿成的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和冲突,对矛盾性质的看法也就由非对抗性变为对抗性的了。
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体制上的弊病,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大搞群众性阶级斗争或所谓“大民主”,关键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演化而来的,高度集权,并不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