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通过时间轴或表格进行知识梳理、时空定位,整理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知道上述史实的时空范围。

2.通过对教材内容内在关联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4.除却知识目标,历史学科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以及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故本课尝试推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习得和落地。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隶属《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在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与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之间起着知识内容、专题线索方面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内容标准是: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具体抗战,从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认识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5个课时的知识,对本课考纲和指导意见所要求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一般基础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零散和孤立,缺乏联系性,更缺少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而本课涉及一些重要概念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场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相较于初中的学习要求,本课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还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笔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学生主动完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大事年表”,并根据史实理解分析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引导归纳法,着眼于在课堂中渗透浸润“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中“时间、战役/事件、特点/意义、结果”等基本史实的梳理,让学生体悟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可配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大战役和事件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视觉效果。

设问1:根据以上表格的史实概括说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和地位。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学生可得出答案;再结合教材第139页的单元导语及第146页和148页的“学习聚焦”,引导学生形成认识)
学生活动: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开展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

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设问2:综合以上表格中正面战场抗战的大事记,思考抗日战争过程中国民党抗战态度的变化,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从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正面战场几次大型会战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在抗战上有所消极,反共倾向明显增长。

如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设问3:面对国民党抗战态度的倾斜,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场坚持抗战,在民族危机时刻把住了方向,这非常的关键和重要。

根据以上表格,结合教材找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上的其他关键表现,并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较为细致的解读,采用前后桌或者同桌互助讨论的方式得出答案)
学生活动:①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将日军全部歼灭。

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②1937年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③1938年6月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对于坚持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

⑤1945年4-6月,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3个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教材文本解读,认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各自发挥的作用,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找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具体表现并加深这个认识。

小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而从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到1945年4-6月的中共七大,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教师可鼓励学生就此重难点制作思维导图并分享展示,教师也可分享展示如下:)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八路军百团大战
打退反共高潮、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中共七大
任务2:学生自行分组,课外时间搜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的材料,包括视频、图表、文字等史料;课内学生分组分享、展示搜集的材料,根据史料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文字等史料呈现,以史料为依托,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通过“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以此促进“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稳步落地。

(在解决“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这个知识点时,可利用学生搜集的史料,教师也可补充材料如下:)
材料1: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质。

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新教材第151页“史料阅读”罗斯福《炉边谈话》
——人民版历史必修1 P41
材料3:1939年9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的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英法等国家。

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力。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才使反法西斯联盟“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施。

中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国际贡献,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设计意图】通过读材料,让学生从世界各个不同战场的抗战时间这一“时空框架”角度,综合各种时间数据、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评价,对中国抗日战争取胜的原因、地位和作用形成基本认识,从作战时间长短的角度,认识中国战场是最早开始反法西斯斗争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缩影。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活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中国,如美国、苏联等;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
③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大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⑤中国是大国,能支持长期战争……等等。

⑥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实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总结:中国军民自1931年起就不屈不挠地与装备上远为优越的敌人英勇斗争14年,“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约180万以上的日军”[0],中国战场“成为太平洋战场的主
战场,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日本投降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大地当然是一件伟大且令人欣喜的事件!它标志着外国入侵的结束,以及所有中国人希望的开始!
六、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一:能够自行整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基本史实”,说出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日本投降的时间,并能用“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特定术语对两个战场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自豪感。

水平二:能够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史实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当时客观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之下,能够理解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在叙述过程中能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能够通过对表格信息的再审视,如正面战场抗战时间、空间信息,根据时间线索,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形成学生自己的历史理解。

水平三:能够自行搜集史料,并分析史料背后所展示的各个战场所作的贡献,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以此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水平四:能够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如抗日战争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性、正视中日之间的交往与中日问题等,形成学生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七、板书设计
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教学反思
导入采用一段史料连接了第23、24课,既点出了前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也指出了本节课的核心——“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敌,实行全民族抗战以抵抗日本的侵略”。

导入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但是激趣性不够,不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故笔者平日看书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积累更具体、更直观的史实素材或者数据,以提高导入的趣味性。

本课教学设计整体上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包括正文、学习聚焦、史料阅读等教材资料都进行了充分利用,课外史料仅有两段,一段是材料2《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一段是材料3,故而本课设计上注重教材知识的挖掘,侧重于文本知识的解读,理性分析更多一些,趣味性和文艺性相对弱一点,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教学设计。

但本课在解决重难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知识点上做了特意的设计与突出,并做了直观形象的图示与概括,力求突破这个重难点,帮助学生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逐步理解并赞同这一认识。

参考资料:
[1]朱汉国.《历史必修1》[M]. 北京:人民版出版社,2009
[2]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第五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38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