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诗歌,把握诗意。
2.理解三美,明确意象。
3.背景探幽,把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绘画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2014年有部特别火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剧中主人公为何以琛、赵默笙,不知道大家看过没?《何以笙箫默》之所以收视率高,在于导演所取得极富诗意的名字,大家能猜出来出自那一首是吗?
学生回答(《再别康桥》)。
具体到诗句,是哪一句呢?生答(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正所谓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也从侧面反映出《再别康桥》的影响力。今天,我们一起赏析《再别康桥》。
(二)初读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学生自读,理解诗意。
2.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3.初步感知诗歌之美,美在何处?(音乐美、建筑美)
(三)探究意象,把握情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大家沿着诗歌节次找找都有哪些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让我们沿着这些意象开始寻美之旅。
(1)教师诵读第一节。
(2)提问: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与人告别,如:
执手相看泪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什么这首诗歌却“作别西天的云彩”?(学生那探究思考)教师点拨补充:与物告别,是一种单方向的告别方式,目的在于突出自我的情感。诗人在和他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进行对话,这种情感是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会议的氛围,才能沉浸在自我的情感之中,诗歌在清新之中略带伤感。
2.第二节学习
(1)学生朗读。
(2)这一节最典型的特征是采用古典意象来表达情感,是哪个意象呢?(金柳)
古典诗词中写柳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离别的不舍;“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正是“几条杨柳,沾来多少泪痕”。
这首诗歌借用古典意象,化旧为新,把夕阳照耀下的金柳比做新娘,柔和的金光下呈现出诗人内心的喜爱之情,而且富有色彩美,我们在美学上把它叫做绘画美,大家在学习后面章节注意这种绘画美。
3.第三节学习
(1)学生朗读。
(2)理解重点词语:油油的、招摇、甘心。
油油的:表现水草旺盛的生命力。
招摇: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甘心:表现我对康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4.第四节学习
在康桥有着诗人最美好的梦,诗人来到康河寻找那彩虹似的梦。那么,“沉淀”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所寻之梦是过去之梦还是未来之梦?
诗人所寻之梦为过去之梦,是诗人记忆深处的梦,是诗人内心留恋的梦。
(1)诗人在康河开始自己的寻梦之路,大家一起朗读本节诗歌。
(2)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寻梦的旅途中,心情是激动的,愉悦的,似乎到了要歌唱的程度。
6.第六节学习
(1)教师诵读第六节。
(2)提问:诗人在寻梦之旅中,激动地要放声大唱,可如今却唱不出来,就连夏虫都为之沉默。为什么唱不出来,表现静悄悄的氛围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诗人心中美好的梦是秘密的,是不能和别人分享的,就连夏虫也为此沉默,是为了让诗人默默的回味,独自的欣赏和陶醉在梦中,梦是伤感而幸福的。
这种想法正好印证了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他写道:“在康河连过一个黄昏也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呵!我那时的蜜甜的单独,甜蜜的闲暇。”
7.第七节学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悄悄的我走了”,“悄悄的”,在客观上说,诗人任何东西都未带走;从诗人的内心世界来说,诗人带走的是自己的梦,是内心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是私有的,是不能和人共享的。
《再别康桥》以它绚丽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展示诗人的内心情愫,真可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别样的康桥,别样的美,让我们带着美的声音一起诵读诗歌。
(四)探讨:梦为何者?(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
1.探讨:诗人梦为何者?
有学者总结:
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
追求国家富强之梦,
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
取得辉煌的文学之梦。
2.背景引入: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8月回国。过去与林徽因漫步剑桥的浪漫只能是轻轻的、悄悄的自我回味了。
诗人只能慨叹着“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诗人用五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一首隐幽的内心独唱。
(五)牛刀小试(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
通过学习诗中的绘画之美和比喻手法,试着运用这两种方法,创作一首小诗,纪念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六)小结: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老师想用五句诗歌来小结一下。
1.疑此诗中有佳句,为君寻取拟芳名。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4.言归汝亦已归去,何用多言伤我情。
5.借枝烂漫五彩笔,清诗一首记今昔。
徐志摩就是这样,带着他对美、对爱、对自由的追求亦以归去。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三课,第二课为《雨巷》,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可以对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诗歌进行对比,提高鉴赏能力。《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