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

寨门

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

“木鼓”佤语称“格珞”。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

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

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

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

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

印1枚。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

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寨桩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记录司岗里故事的木塔,从上往下第一个木刻是葫芦把,是佤族生殖崇拜中的男根崇拜,生命之源;第二个木刻是葫芦身,象征孕妇腹部,是“司岗”孕育生命的容器,梁上木刻释然了佤族生命诞生之源司岗里的内涵。以下的木刻代表了锅圈、薽子、三角等生活用具。

二是由寨桩和台板合组成的供台,用来放臵祭物祭品‘三是“考筒”,由竹杆、经幡、鱼、船、鸟、花组成,这一图腾融入了佤族图腾崇拜与小乘佛教文化,最上面的竹编花圈代表花,意示先有花后有果,下面椭圆形竹编代表粮仓,祈求粮食丰收,船和小鸟是司岗里传说中人类二次诞生的释然;鱼代表水,水代表了天神惩治第一批人类放下的天河洪水;经幡祈求风调雨顺。

四是寨桩台,台上有个建寨时便放臵的寨心石,代表了寨子的心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寨心石,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撒拉房

撒拉房位于村寨的中央,是寨子的公房,其功用为:

一是提供外寨到本寨走亲戚人员和本寨人劳作之余休息的地方;二是夜晚男女青年聚会谈情说爱的场所。

神林

在每个佤族村寨的东或东南方都有一片茂密的神林,佤语称“捏伟”,神林中建有两间小草房,用以祭供山神活动用,祭供山神的平台禁忌妇女、牛、猪等进入,每年固定的祭山神活动有三次:

佤历三月播种之前、稻谷开花时和春节第一个属狗日各祭一次,春节祭山神必须全寨每户参加一个男人,每户出一碗米、一对蜡烛,用两个小竹筒装上水和祭神的猪血,以家族为单位祭拜各家族神树,由各家族神树组成神林。祭山神的草房。每年春节第一个属狗日修补并清扫一次,播种和稻谷开花时再扫一次,仪式由寨主安排魔巴主持,念祭辞、剽猪。如那户有灾难就要临时请寨主和魔巴祭山神。

粮仓

佤族粮仓都建在寨子外,主要目的是一旦发生火灾能把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粮食保存下来,它是佤族人民防火和有备无患的一种举措。粮仓房顶两坡面,四方形,有一道进出门,用木架木板镶钦而成,门用木梢扣,不上锁,这充分表现了佤家山寨和谐的民风。以前以寨为单位建粮仓,包产到户后以户为单位建粮仓,同时多保留有集体粮仓。

水槽、水塘

佤族过去都是用竹子或木槽把水引到寨子边,妇女用竹筒或抬或背把水取回家,洗衣物、洗头、洗澡都要到寨子口水槽,水槽边于是就成了人们聚集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水槽边上挖一个水塘,收集生活废水,用作防火水源,佤族自古便有节约用水的习惯。

人头桩

佤族先民在《司岗里》史诗里已有“猎人头祭祀”起源习俗的记述。史诗中叙述有为了祈求雨神下雨和女神木梅吉制止野兽不要吃庄稼,粮食长得好,先民们开始了猎头祭祀活动,先是砍牛头,后来砍了人头。在《三国志〃魏书》里已有南方“猎人头”的记述。解放后沧源佤族“猎头祭谷”的习俗,经新政府说服教育头人后,延续到1957年结束。“人头桩”是当时最后保存人头的地方。砍人头的对象是胡子特别多的外族(姓)人,皮肤白和胡须好的人头最好,佤族人认为这种人头的血滴在谷种上种出来的谷子会获得丰收。据解放初期50年代民

族工作队调查,佤族村寨中人头桩最多达170多个。翁丁村的人头桩是为了展示佤族传统习俗才设臵的,本寨的猎头祭谷习俗因佛教影响早已失传了。

墓地

佤族实行土葬,每个村寨都有一处公共墓地,墓穴的选择,用鸡蛋占选,其方法是:

请老人到墓地上念祭词后,将鸡蛋抛起至人的头顶,让鸡蛋落下,若鸡蛋落到地上破碎了,表示可行,若不破碎,则又另选。佤族处理丧事有一套完整的礼仪,但不垒坟墓,各家族世代往复使用同一区域墓地,佤族习俗,丧事办理完毕后,就不再上坟。

寨主与神职(寨主家)

寨主就是寨子的头人,是现在在此仍然保留的农村原始公社形态的遗迹。寨主由最先创建本寨家族中的成员产生,实行世袭制和终身制,过去负责管理氏族部落生产和外事等重大活动,如今寨主仍有很高威信,管理着本寨的祭祀等活动,凡村民结婚、建房等都要先到寨主家神位祭供后方能进行。与寨主神职配套的有一个由寨内各家族代表组成的神职祭祀管理组织,各家族代表的神职位世袭固定,分工明确,下面分为四个等级:

达给(寨主)、达卧(念祭词)、吉网(算吉日)、达安将(管神房)、机恰(煮茶打杂等)。各种民俗祭祀活动中按职位固定座次,固定享用用于祭祀的鸡、猪等肉的部位。寨主家族有自己家族的神树供奉,位于寨子上部的山梁。

拉木鼓

拉木鼓是制作木鼓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从砍树、拉木鼓、到木鼓凿成敲响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从9月份开始到11月份结束。其过程为:

由寨主占卦选定主砍木鼓人家,选吉日选树砍树,全寨人除有禁忌的人外都要上山拉木鼓树,男的带刀、枪、弩,妇女带饷午、水,拉时一人在木鼓树上指挥,其他人边拉边舞边合唱,第一天把木鼓树拉到半路,第二天在去拉回寨子,拉回的木鼓树待树干后择吉日请木匠凿木鼓,木鼓凿成由主砍人家选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