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民俗
佤族人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佤族人有哪些礼仪和禁忌佤族生活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地带,佤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成功跨越千年时空的阻隔,成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和受益者,让佤族看到一个金灿灿的未来,那么佤族人有哪些礼仪和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佤族人的礼仪和禁忌,希望你会喜欢!佤族礼仪习俗(一)敬酒礼仪。
敬酒先敬年长者。
集体饮酒时,让某一老者代表在座各位滴酒于地,酒词念罢众人同饮,第一杯先斟敬于在座之最年长者。
斟酒要专人,双手以敬,行礼方式由下而上到饮者嘴边。
(二)敬舅礼仪。
佤族民间,人们敬重舅父胜于敬重父母,拜年第一要拜舅父;男婚女嫁第一要求得到舅父的同意;人死后,要舅父(或其后代)主持处理丧事。
(三)妇女礼仪。
庄重场合,妇女在男人面前走动,要低头躬腰,双手按住飘裙,小步徐行,男女路上相遇,女朝下侧让男方于上侧。
(四)拜年礼仪。
拜年佤语估补(grūb)是一年一度小辈向长辈拜访的一项礼仪活动。
根据各地的宗教信仰、节庆日的不同,拜年时间一般分别为佤历大年的初二,公历元月的初二。
所谓为小辈的亲生父母和舅舅、婶婶,拜年时,小辈一般要携带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带上米饭一盒、熟鸡一只、芭蕉一梳、糯米粑一盒、一包烟、一瓶酒、三节甘蔗、猪肉一串、一节白布(或一条毛巾),一早前往长辈住所拜访。
拜年过程,小辈向长辈鞠躬并握手,然后倒出温水给长辈洗手,洗手时小辈男者前行搓洗,女者随后揩擦。
事毕,请长辈坐于桌前,说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恩惠和保佑。
长辈礼仪接受,并给拜访者祷告祝福,拜年完毕长辈给小辈以回敬送些什物和零币。
(五)做客礼仪。
走亲访友,礼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带点酒,那怕是一斤半斤不可无,所带之酒须得礼节性交给主人,否则就会失礼。
如此,主人须得以自己的酒迎接,滴于地、念酒词,祭告祖宗,表示迎客之意,否则,也会视为失礼。
再将客人带来的酒滴于地祭告祖宗,说明客人来由来意。
最后大家共饮。
(六)待客礼仪。
贵客来,主人要即刻接过客人的背包,挂在挂钩上,适当存放好其它所带物件,然后殷切让座。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1、“便克”节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
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
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
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
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
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
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2、“斋”节又称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
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
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
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
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
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
佤族有什么礼仪文化
佤族有什么礼仪文化佤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跨越千年时空的阻隔,成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先行者和受益者。
那么佤族有哪些礼仪文化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
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
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善于雕刻。
在佤族村寨中,处处可见雕刻有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佤族崇善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人民喜爱歌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甩发舞”、“舂米舞”等。
逢年过节,佤族群众会自动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
他们唱歌的调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调》为主的哀歌,以《贺新房》为主的喜歌,以《芦笙调》为主的欢歌,根据不同的内容唱不同的调子。
西盟的阿佤人,每遇有大事,都要“剽牛”。
剽牛是把牛拴在场中央的木柱上,先由山官一刀把牛尾巴砍下来,然后小伙子们一拥而上,争抢牛肉。
谁抢到的牛肉最多,谁就是优胜者,特别是抢到牛角者,更被众人视如英雄,以此来表现勇敢精神。
礼仪文化尊敬老人是一切民族的道德规范,佤族也不例外。
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了佤族重要的道德规范。
佤族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
佤族泼水节内容和风俗
佤族泼水节内容和风俗
《佤族泼水节:水中的欢乐盛宴》
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传统的泼水节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泼水节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至十五之间举行,是佤族人民用水浇洒来迎接新春和庆祝丰收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充满了欢乐和活力。
节日当天,佤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水瓢,在村庄的街道上互相泼水,同时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表演。
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相互祝福,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泼水节的习俗还包括赠送礼物和彩蛋,村民们会在节日前购买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情谊。
在节日期间,还会有烧烤派对和歌舞表演,人们举杯畅饮,共同享受这个喜庆的时刻。
泼水节不仅仅是佤族人民的节日,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节日期间,各地举办的水上灯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得泼水节成为了一场盛大的水中欢乐盛宴。
泼水节是佤族人们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节日,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情谊,更彰显了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佤族生日文化介绍
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佤族文化中,生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佤族的传统中,生日被认为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是庆祝生命和成长的重要时刻。
因此,佤族人会以各种方式来庆祝生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饮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踩生”,即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踏出家门的那一天。
这一天被视为新生儿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会被家人和亲友特别庆祝。
在佤族的生日文化中,还有一些寓意深远的传统习俗。
例如,在庆祝生日时,通常会给孩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如一块石头或一根竹子,寓意着祝福孩子健康长寿。
此外,在佤族文化中,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叫做“送寿米”,即家中有老人生日时,家人会准备一袋米和其他食物,送给老人以示祝福和孝顺。
总的来说,佤族的生日文化是一个充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佤族人民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庆祝生日时,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庆祝方式,传递着家人和亲友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温暖祝福。
【传统文化】佤族习俗 佤族都有何特殊的丧葬习俗
【传统文化】佤族习俗佤族都有何特殊的丧葬习俗
佤族丧葬取土葬和风葬两种方式。
寨内正常死亡者用土葬,寨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暴死者用风葬。
土葬棺材用整木挖凿出槽加盖子,下葬时用竹席包棺材。
在家中死了小孩,停尸二日;死了成人,停尸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停尸三天以上。
死尸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
以继夜的敲棺材,直至死尸入棺下葬。
过去佤族有猎人头或偷死人头祭木鼓、旱谷的习俗,因此,寨子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在房前菜园子或房屋的晒台下,防止被盗。
对在寨子以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的死亡者,死尸不抬回家,而是在暴死之后用白布裹尸,搭一个竹台,把死者置于竹台上,作风葬。
寨中有人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一天。
若寨中有孕妇难产死亡或有人被猎头等非正常死亡,全寨停止劳动数日。
无论谁家死了人,亲戚朋友,全寨各户都送一碗米并出人帮助办丧事。
死人下葬那一天,要请“本采”(巫师)做鬼,剽牛杀鸡杀猎。
主人把猪肉、牛肉分
送给亲威及寨内的各家各户。
也有一些佤族寨子已经没有猎人头习俗,因此,不在寨子内埋人,而是有专门的坟山埋葬死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历史文化习俗介绍
第
传
二
章
统
灵 魂
信
心仰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二、传统信仰“灵魂心”
佤族最具特点的信仰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 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 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 部分地区的佤族。佤族相信灵魂不 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 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 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 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 称鬼神。
佤族民居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还 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成为佤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美
四
章
味
食 盛
佳
宴肴
民族文化介绍PPT:自然与和谐,佤族人的生活哲学
四、美味佳肴“食盛宴”
佤族酸肉
酸肉的做法很特别,要把牛肉和糯米饭混合均匀加入盐和花椒,再用绿油油 的叶子包起来捆好,等三天后就可以吃啦,时间越久肉就会越酸!
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不能动神林中 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否则,会受 到神灵的惩罚。至今,许多佤族村寨 的神林还保护得较好,有的成为风景 林,有的仍作为禁忌场所。沧源勐角 乡翁丁村的神林、糯良乡南撒寨的一 片林地、单甲乡单甲大寨东北面的原 始森林和班洪乡南板村的一片大榕树 林,都是不可乱闯之禁地。
“木依吉”神
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一、历史文化“风情录”
族称来源
过去不同地区的佤族有着不同的自称。大体说来,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 自称“佤”;耿马、双江、沧源、澜沧的佤族自称“巴饶”或“布饶”; 西盟、孟连的佤族自称“阿佤”、“阿佤莱”和“勒佤”。
佤族习俗作文
佤族习俗作文
佤族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孟连、孟定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有一种习俗是吃“木姜子”。
吃“木姜子”是佤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当此日,家家杀鸡宰羊,或用糯米和酒制成“木姜子”酒来招待客人,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
“木姜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因其性热、味苦、无毒,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而得名。
“木姜子”可入药也可食用,具有清凉解毒、止咳润肺、止泻止血的功效。
在佤族中,每到此日人们便要吃“木姜子”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那香喷喷的“木姜子”在佤族人的眼中是多么的美味啊!
我也喜欢吃“木姜子”,因为它既可以满足我对美味的需求又可以品尝到佤族人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来到家中拿起一大块“木姜子”放入口中大口嚼着吃起来,一股清凉可口的味道直沁心脾,我觉得这是世间最美味的食物了。
—— 1 —1 —。
佤族的泼水节的详细介绍
佤族的泼水节的详细介绍
《佤族的泼水节》
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中旬举行,为期三至七天。
这个节日旨在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风调雨顺,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每年泼水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着节日盛装,手持各种灌水器具,从家庭到家庭到处泼洒水花。
泼水的方式非常独特,一般是由男士和女士一起站在一起,用水花轮流泼洒,有时还会放上一些香料,香水或红蛋等,以示吉祥。
这一景象非常壮观,也是佤族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除了泼水活动,泼水节还包括舞蹈、歌唱、斗牛、击鼓和赛龙舟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人们载歌载舞,欢乐祥和的气氛洋溢在整个节日中。
泼水节是佤族人民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外来游客展示了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每年的泼水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这一奇特的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云南省的旅游亮点之一。
总的来说,佤族泼水节不仅是一项富有乡土气息和浓厚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民间盛会。
这个节日不仅让佤族人民欢聚一堂,也为世人展示了佤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佤族传统节日
佤族传统节日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老挝等地区。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节日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佤族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
一、节日名称及背景佤族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邛都节”和“槟榔节”。
邛都节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盛大庆典。
槟榔节则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邛都节的庆祝活动1. 祭祖祈福:邛都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佤族人民通过祭祖祈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亲自走进祖坟,献上香烛和食物,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幸福、平安。
2. 传统歌舞表演: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精彩的传统歌舞表演。
男子身着佤族传统服装,手持鼓、锣等乐器,跳起欢快的舞蹈;女子身着华丽的佤族服饰,手舞足蹈,展现出佤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3. 民俗游戏:邛都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俗游戏,例如冠胆比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增进了村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槟榔节的庆祝活动1. 槟榔树婚礼: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会举行槟榔树婚礼,这是佤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仪式。
男女青年会选择一棵高大的槟榔树,在树干上搭建拱门,并用布条、彩带等装饰。
然后,男女青年手持槟榔果,相互交换并用各种仪式互相祝福。
2. 丰收庆典:槟榔节是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村头村尾的大地上跳起传统舞蹈,欢呼雀跃,共同庆祝辛勤劳作的成果。
3. 食物美食:在槟榔节期间,佤族人民还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例如佤族特色的酸辣炒米、酸橙鱼等。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们品尝到佤族传统的美味,也是庆祝丰收的象征。
四、佤族传统节日的意义佤族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更是佤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它们代表着佤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也体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敬。
总结:佤族传统节日是佤族人民传承文化、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省南部等地区,是中国境内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
佤族祖先古居于中国云南、四川西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风俗。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佤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1、拉祜节拉祜节是佤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佤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它的时间一般在夏季或秋季,佤族人民会在这个时候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娱乐活动。
拉祜节期间,佤族村民会穿戴盛装,将自己的脸涂成各种图案,跳着各种舞蹈,以表达他们对祖先、神灵以及土地等的敬意和感慨。
2、百家宴百家宴是佤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一种仪式餐,是佤族向宾神祭祀的一种形式,也是佤族各家族之间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百家宴上,佤族人民不仅要享受美食、喝酒,还要表演文艺节目,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感激之情。
据了解,一般而言百家宴至少要在佤族人民的节日和重要仪式上举行。
3、乌节乌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佤族人民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形式。
在乌节期间,佤族村民会挑选出一棵高大的乌树,向祖先和神灵行祭礼。
而在祭礼完毕后,佤族村民们便会在现场唱歌、跳舞,一起享受美妙的时光。
4、泼水节泼水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的时间一般在春节或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佤族人民在节日期间会将自己的脸涂成各种颜色,在村庄里象征性的泼洒大量的清水,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欢迎。
泼水节上,佤族人民还会跳各种舞蹈、唱歌和吃吃喝喝,让这个节日更加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5、拜斗拜斗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一般在春节或秋季的季节举行。
在拜斗期间,佤族村民会将自己的盛装穿上,并在房子的四角燃起火炬,唱歌跳舞庆祝。
而在晚上,佤族人民会在集市上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摆摊卖货、将爱心捐给其他需要的人、唱歌跳舞等,让这个节日更加多姿多彩。
6、蛇王节蛇王节是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它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活动。
在蛇王节期间,佤族村民会以各种形式供奉蛇王和佤族祖先,包括跳蛇舞、唱歌、祭祀等。
佤族习俗作文
佤族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云南省西盟县,那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尤其是佤族,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是独具特色。
首先,说说佤族的节日。
佤族的节日主要有三个:春节、四月节和五月节。
在春节里,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再做几个菜来招待客人。
这顿饭吃起来特别香、特别好。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放鞭炮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佤族在每年的四月节这天要跳摆手舞、唱竹筒歌、吹芦笙等。
接着就是五月节了,佤族过这个节日时要杀一头牛或一头猪来祭祀祖先。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佤族的“茅古斯”舞了。
“茅古斯”舞是佤族人民最喜爱
的舞蹈之一。
每逢过节或者喜庆之日,人们就会跳起“茅古斯”舞来庆祝节日。
“茅古斯”舞有四个步骤:一是选一块平地作为
舞台;二是架起一座木桥;三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四是跳起了芦笙乐曲。
—— 1 —1 —。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有什么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有什么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下面,为大家介绍春节习俗具体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一、拜年礼仪。
拜年佤语估补(grūb)是一年一度小辈向长辈拜访的一项礼仪活动。
根据各地的宗教信仰、节庆日的不同,拜年时间一般分别为佤历大年的初二,公历元月的初二。
所谓为小辈的亲生父母和舅舅、婶婶,拜年时,小辈一般要携带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带上米饭一盒、熟鸡一只、芭蕉一梳、糯米粑一盒、一包烟、一瓶酒、三节甘蔗、猪肉一串、一节白布(或一条毛巾),一早前往长辈住所拜访。
拜年过程,小辈向长辈鞠躬并握手,然后倒出温水给长辈洗手,洗手时小辈男者前行搓洗,女者随后揩擦。
事毕,请长辈坐于桌前,说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恩惠和保佑。
长辈礼仪接受,并给拜访者祷告祝福,拜年完毕长辈给小辈以回敬送些什物和零币。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二、做客礼仪。
走亲访友,礼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带点酒,那怕是一斤半斤不可无,所带之酒须得礼节性交给主人,否则就会失礼。
如此,主人须得以自己的酒迎接,滴于地、念酒词,祭告祖宗,表示迎客之意,否则,也会视为失礼。
再将客人带来的酒滴于地祭告祖宗,说明客人来由来意。
最后大家共饮。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三、待客礼仪。
贵客来,主人要即刻接过客人的背包,挂在挂钩上,适当存放好其它所带物件,然后殷切让座。
客留期间至少要杀给一只鸡,作为主菜,将头敬于主客,以示敬重。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四、敬酒礼仪。
敬酒先敬年长者。
集体饮酒时,让某一老者代表在座各位滴酒于地,酒词念罢众人同饮,第一杯先斟敬于在座之最年长者。
斟酒要专人,双手以敬,行礼方式由下而上到饮者嘴边。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五、敬舅礼仪。
佤族民间,人们敬重舅父胜于敬重父母,拜年第一要拜舅父;男婚女嫁第一要求得到舅父的同意;人死后,要舅父(或其后代)主持处理丧事。
佤族过年礼仪习俗六、妇女礼仪。
庄重场合,妇女在男人面前走动,要低头躬腰,双手按住飘裙,小步徐行,男女路上相遇,女朝下侧让男方于上侧。
佤族民俗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佤族的习俗有什么
佤族的习俗有什么佤族的习俗有什么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
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
那么,佤族有习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佤族的节庆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佛教,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
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
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
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
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
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
“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
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
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
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
宗教的和节日过去,佤族一年里的宗教祭礼活动从祭水开始,总在祈求保证人们有水吃用和来年风调顺。
祭水时,全村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并接第一筒水,接着用第一筒新水在负责管水的窝朗家煮饭。
有的家庭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还单独举行祭祀。
除祭水,每年还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
在沧源县糯良地区取火,擦出新火时鸣土炮庆贺,然后拿点燃的火把到家里升火。
此外,播种、狩猎等都要举行烧砍祭祀,遇自然灾害,则剽牛举祭。
解放前,佤族最重大的宗教活动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头祭谷”。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祀用的乐鼓,同时也就是一种祭器。
后来,木鼓用作时报警,跳舞时伴奏,召集群众议事时擂鼓为号,木鼓也就随之被神化,认为它是通天的神器,因此,许多村寨都专为木鼓盖木鼓房。
佤族
佤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 民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澜沧 江、怒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区。与汉、 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 居。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 佤山”,古称“葫芦国”,居住在这里的佤 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是 古“濮人”的一支,在秦汉时期称为“闽 濮”,与壮、傣等民族杂居,佤族作为一个 独立民族,是在唐代孕育,经过宋元明清等 朝代的不断发展而日、历史 传统以及服饰文化等因素,佤族又分“佤”“布 饶”、“佤崩”、“佤固德”、“乌”、“腊 人”、“恩人”,与“宋人”七个支系。根据不 同支系又有不同自称,佤族主要有“佤”、 “乌”、“勒佤”、“布饶”等23种称谓,这些 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贬义 性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佤 族人民的意愿,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 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 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 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 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 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 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 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 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 区的佤族。
(一)自然崇拜 1.天体崇拜 1.天体崇拜 2.对水的崇拜 2.对水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3.对火的崇拜 (二)万物有灵 (三)基督教 (四)小乘佛教 (五)占卜
民族风情:佤族民居、服饰、婚丧习俗
普洱区的低族主要居住在西盟、澜沧、孟连和普洱。
佤族⾃称阿佤、阿卧、阿佤尔、勒佤卧、勒佤、拉弗、布饶等。
佤族民居为⼲栏式楼房,楼上住⼈,楼下饲养牲畜或堆放柴⽲。
盖房⼦主要⽤⽵⼦、杂⽊、茅草、野藤、⽵蔑,房屋分⼤房⼦、⼀般住房、客房和仓房。
⼀般住房称“尼呵阿”或“尼呵客昂”,前者盖房时须剽⽜作⿁,后者以⽼⿏作⿁。
茅草房四壁⽤⽵篱笆编成,楼板多⽤斧劈成的⽊板或⽵笆铺盖⽽成。
内分主室和客室,右间为客室,右侧开⼀道很低的“⿁门”,外搭⼀⽵撑于,⽤以晒粮⾷、纺织或休息。
客室左边也开⼀道⼩门,俗称“狗门”,⼜称客门。
房前厦供放⽜头,后厦下⾯养禽畜和杵碓。
房⼦靠⼭坡处开有⼀道⽕门,⽕门正前⽅排列着⽜⾓杈、⽜尾巴桩、⽼母猪⽯。
⿁门外是家⼈墓地。
⼤房⼦多为⼤窝郎、头⼈或经济条件较好的珠⽶建盖,与⼀般房⼦的区别是,房脊两端有交叉⽊刻飞燕,中央夹⼀块⽊刻*男像,四⾯板壁上⽤⽜⾎、⽯灰、⽊炭等颜料画上各式⼈、⽜头及豹、麂⼦等。
佤族的另⼀类房⼦是四壁落地的鸡罩笼房,⽤三棵长杈作柱梁、⽵做椽⼦、四壁⽤⽵笆编栅成墙,开⼀道门,房顶⾄房檐倾斜度⼤,房内隔成主、客室,设三个⽕塘。
佤族服饰妇⼥式样较多,各地略有不同,较多的为披肩或⽆领短⾐、长及膝部的短裙,留长发,不梳辫⼦,头戴银箍或藤圈,银箍把头发从刘海以上部分拢在背后。
澜沦、孟连等地的佤族妇⼥头戴折成尖头形头⼱,戴银⽿环或⽵⽊⽿塞,⼿戴银戒指,⾝佩银、藤项圈和⼗余串野芦⾕珠圈,腰围数⼗道藤圈.⼿臂⼿腕戴银、藤镯。
佤族男⼦头缠⿊布,亦⽤红、⽩布包头,⽤红布者多为窝郎、魔巴或猪头数多者。
上⾝穿⽆领短⾐裤⼦短筒⼤裆。
⾐裤料皆为⾃织⿊⾊及藏青⾊棉布。
青年男⼦多戴⽵藤项圈,富有者戴银项圈、⼿镯。
孟连⼀带佤族男⼦曾盛⾏穿⽿纹⾝。
典型佤族男⼦穿戴为上着短⾐,下穿⼤裆裤肩挎青布花挂包,⾝佩长⼑,携带⼸弩。
昔⽇皆跣⾜,今穿鞋。
佤族盛⾏⼀夫⼀妻制家庭⽣活,青年交往以“串姑娘”形式进⾏,谈笑说唱,嚼槟榔,男⽅帮姑娘家做⼀些家务,若⼥⽅⽗母满意,则交往不加⼲涉,若不中意,则阻⽌做家务。
佤族的泼水节
佤族的泼水节
《佤族的泼水节》
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传统,而他们的泼水节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佤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手持水壶,欢聚在村庄的广场上。
随着锣鼓声的响起,泼水节正式开始。
在泼水节上,人们彼此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净身心、驱除不祥。
同时,还有一些民间舞蹈和歌曲表演,让整个节日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此外,泼水节还有一项特别的活动,就是各家各户用花瓣和叶子编成的花车进行游行,以展示各家的技艺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泼水节是佤族人民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日,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节日不仅仅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神灵的活动,更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增进友谊的良好机会。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佤族人民对泼水节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如故。
泼水节成为了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起这个美丽传统的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寨门寨门佤语称“司歪永”,是佤族山寨进出的通道。
过去由于砍人头祭谷魂、部落之间战事频繁、野兽出没等原因,寨门周围有护寨沟、竹毒签、刺篱笆、护寨神林等防御工事,未经同意擅自闯入,视为入侵,现在的寨门形式已大为简单化了。
寨门在每年的新米节前后要择吉日整修,骑马时进出寨门必须下马,以表示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否则将会受到寨规的处罚。
木鼓(木鼓房)“木鼓”佤语称“格珞”。
是佤族人祭祀用的通天神器。
在佤族《司岗里》史诗传说中已有记述:在佤族先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前,就制作了法器木鼓。
在过去的山寨和部落重大活动中,如战争、节庆的需要,木鼓也作警号、信号、号令和乐器之用。
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动手敲击木鼓,感受其浑厚而深沉的音色之美。
女身图藤桩该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刻木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
图藤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胫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山川河流的形成;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了果实和丰收;三角符号代表着不息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条纹代表着能与天神对话的木鼓。
佤王府翁丁的佤王府是参照班洪王胡玉山王府重建。
光绪十七年七月(1891年),云贵总督奏请朝廷给在边事调解工作中出力有功的班洪头人赏赐封为“班洪土都司”,赐姓“胡”名“玉山”,准其世袭,颁给铜制的“世袭班洪总管土都司”印1枚。
民国时又被云南省长龙云封为“班洪总管”,并于1934年出钱给他把清朝时建的大房子会议厅进行了重修,建了一座“班洪总管府衙”,这座府衙被称为“佤王府”。
解放后其后人将印章上交国家,结束了班洪世袭土司的历史。
佤王府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分设三个火塘,其中主火塘属佤王专用。
寨桩寨桩位于佤族寨子中央,是每个佤族村寨必有的刻木记事图腾,每逢重大节日全寨人都围着寨桩通宵打歌。
寨桩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记录司岗里故事的木塔,从上往下第一个木刻是葫芦把,是佤族生殖崇拜中的男根崇拜,生命之源;第二个木刻是葫芦身,象征孕妇腹部,是“司岗”孕育生命的容器,梁上木刻释然了佤族生命诞生之源司岗里的内涵。
以下的木刻代表了锅圈、薽子、三角等生活用具。
二是由寨桩和台板合组成的供台,用来放臵祭物祭品‘三是“考筒”,由竹杆、经幡、鱼、船、鸟、花组成,这一图腾融入了佤族图腾崇拜与小乘佛教文化,最上面的竹编花圈代表花,意示先有花后有果,下面椭圆形竹编代表粮仓,祈求粮食丰收,船和小鸟是司岗里传说中人类二次诞生的释然;鱼代表水,水代表了天神惩治第一批人类放下的天河洪水;经幡祈求风调雨顺。
四是寨桩台,台上有个建寨时便放臵的寨心石,代表了寨子的心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寨心石,便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撒拉房撒拉房位于村寨的中央,是寨子的公房,其功用为:一是提供外寨到本寨走亲戚人员和本寨人劳作之余休息的地方;二是夜晚男女青年聚会谈情说爱的场所。
神林在每个佤族村寨的东或东南方都有一片茂密的神林,佤语称“捏伟”,神林中建有两间小草房,用以祭供山神活动用,祭供山神的平台禁忌妇女、牛、猪等进入,每年固定的祭山神活动有三次:佤历三月播种之前、稻谷开花时和春节第一个属狗日各祭一次,春节祭山神必须全寨每户参加一个男人,每户出一碗米、一对蜡烛,用两个小竹筒装上水和祭神的猪血,以家族为单位祭拜各家族神树,由各家族神树组成神林。
祭山神的草房。
每年春节第一个属狗日修补并清扫一次,播种和稻谷开花时再扫一次,仪式由寨主安排魔巴主持,念祭辞、剽猪。
如那户有灾难就要临时请寨主和魔巴祭山神。
粮仓佤族粮仓都建在寨子外,主要目的是一旦发生火灾能把最重要的生活物资——粮食保存下来,它是佤族人民防火和有备无患的一种举措。
粮仓房顶两坡面,四方形,有一道进出门,用木架木板镶钦而成,门用木梢扣,不上锁,这充分表现了佤家山寨和谐的民风。
以前以寨为单位建粮仓,包产到户后以户为单位建粮仓,同时多保留有集体粮仓。
水槽、水塘佤族过去都是用竹子或木槽把水引到寨子边,妇女用竹筒或抬或背把水取回家,洗衣物、洗头、洗澡都要到寨子口水槽,水槽边于是就成了人们聚集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
水槽边上挖一个水塘,收集生活废水,用作防火水源,佤族自古便有节约用水的习惯。
人头桩佤族先民在《司岗里》史诗里已有“猎人头祭祀”起源习俗的记述。
史诗中叙述有为了祈求雨神下雨和女神木梅吉制止野兽不要吃庄稼,粮食长得好,先民们开始了猎头祭祀活动,先是砍牛头,后来砍了人头。
在《三国志〃魏书》里已有南方“猎人头”的记述。
解放后沧源佤族“猎头祭谷”的习俗,经新政府说服教育头人后,延续到1957年结束。
“人头桩”是当时最后保存人头的地方。
砍人头的对象是胡子特别多的外族(姓)人,皮肤白和胡须好的人头最好,佤族人认为这种人头的血滴在谷种上种出来的谷子会获得丰收。
据解放初期50年代民族工作队调查,佤族村寨中人头桩最多达170多个。
翁丁村的人头桩是为了展示佤族传统习俗才设臵的,本寨的猎头祭谷习俗因佛教影响早已失传了。
墓地佤族实行土葬,每个村寨都有一处公共墓地,墓穴的选择,用鸡蛋占选,其方法是:请老人到墓地上念祭词后,将鸡蛋抛起至人的头顶,让鸡蛋落下,若鸡蛋落到地上破碎了,表示可行,若不破碎,则又另选。
佤族处理丧事有一套完整的礼仪,但不垒坟墓,各家族世代往复使用同一区域墓地,佤族习俗,丧事办理完毕后,就不再上坟。
寨主与神职(寨主家)寨主就是寨子的头人,是现在在此仍然保留的农村原始公社形态的遗迹。
寨主由最先创建本寨家族中的成员产生,实行世袭制和终身制,过去负责管理氏族部落生产和外事等重大活动,如今寨主仍有很高威信,管理着本寨的祭祀等活动,凡村民结婚、建房等都要先到寨主家神位祭供后方能进行。
与寨主神职配套的有一个由寨内各家族代表组成的神职祭祀管理组织,各家族代表的神职位世袭固定,分工明确,下面分为四个等级:达给(寨主)、达卧(念祭词)、吉网(算吉日)、达安将(管神房)、机恰(煮茶打杂等)。
各种民俗祭祀活动中按职位固定座次,固定享用用于祭祀的鸡、猪等肉的部位。
寨主家族有自己家族的神树供奉,位于寨子上部的山梁。
拉木鼓拉木鼓是制作木鼓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从砍树、拉木鼓、到木鼓凿成敲响大概需要三个月时间,从9月份开始到11月份结束。
其过程为:由寨主占卦选定主砍木鼓人家,选吉日选树砍树,全寨人除有禁忌的人外都要上山拉木鼓树,男的带刀、枪、弩,妇女带饷午、水,拉时一人在木鼓树上指挥,其他人边拉边舞边合唱,第一天把木鼓树拉到半路,第二天在去拉回寨子,拉回的木鼓树待树干后择吉日请木匠凿木鼓,木鼓凿成由主砍人家选毛色金黄的黄牛剽牛祭木鼓,全寨人同吃同欢庆,敲起木鼓通宵打歌,最后将木鼓送入木鼓房。
(魔巴念祈祷词,赶跑树鬼,意思是:树啊树,你是林中之主,你是寨中之王,我们选中了你,是因为你是好树,我们杀鸡占卜选中了你,你是好木鼓请你回到你的家(木鼓房))。
镖牛牛祭是佤族最高的祭祀仪式,佤族因崇拜牛,因此便产生了“剽牛”和“砍牛”的牛祭习俗,以牺牲牛的生命实现用牛的灵魂进行祭祀为目的。
剽牛和砍牛是两种不同习俗内容的牛祭。
剽牛是以庆贺、接福、结盟、议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以剽牛的仪式进行牛祭,剽牛首先要选好上好的牛,择吉日全寨人参加剽牛祭祀活动。
把牛拴在牛头桩上,牛头向寨子牛尾向寨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开始魔巴酹(CHOU)酒念祭辞,向牛撒米花,用鲜叶扫去牛身尘土,参加剽牛的人群狂吼,老人给剽牛壮汉敬酒、送标枪,剽牛壮汉下身穿棕裙,上身赤裸,围牛举标枪奔跑,看准魔巴事先画好的剽牛位臵,举起标枪猛刺进去,拔出剽枪由魔巴看牛血喷的形状,牛倒方向进行占卜。
魔巴取牛肝看牛卦,把牛心给剽牛手,剽牛手可把牛心献给寨主或老人,牛肉煮烂饭全寨同吃。
砍牛是在去邪、送鬼、丧葬、洗寨时进行,仪式开始由德高望众魔巴主持仪式,经过念祭辞等仪式后,由一名壮汉先将牛尾一刀砍下,然后其他汉子持刀一哄而上抢割牛肉,抢到的肉归自己,谁抢到牛肉多视为谁的运气会更好。
宗教信仰佤族的宗教信仰有三种:一是原始图藤崇拜,信奉万物有灵,这是佤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灾害抗争的精神产物,是佤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
二是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主要是沧源西部班洪、班老和缅甸佤邦部份佤族群众信仰,信仰小乘佛教的佤族过“泼水节”。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傣族先民自勐冒(今瑞丽)抵达勐角坝居住,把小乘佛教带入阿佤山,清乾隆六年(1741年),勐懂土司罕信忠修建广允缅寺,阿佤山有了小乘佛教的标志建筑。
三是基督教,主要在沧源中部、东部。
饮食佤族以杂粮为主食,喜食烂饭,即把米、菜、肉、盐、辣椒等食物煮在一锅里,成为较稠的稀饭。
炊具以土锅、土碗、葫芦碗、木盘、竹蛊、竹勺等为主。
吃食物有均分习惯,吃饭时分菜不分饭,吃肉时一人一块,手抓饭吃的习惯一致沿袭至今。
鸡肉烂饭、苦肠汤等菜谱是特别有民族风味的佳肴。
鸡肉烂饭是款待宾朋的上等佳肴。
佤族喜饮水酒。
在佤族社会中有“无酒不在成礼”的习惯。
水酒,佤语叫“布来浓”,是佤族传统的散热解渴驱乏的饮品,也是佤族待客议事、杀鸡宰牛、婚娶丧葬、起房盖屋、供神祭祀的必需品。
水酒原料以小红米、高梁为最佳,包谷、荞类次之,一杯水酒既是佳酿,又是阿佤人民对你的一份真诚祝福。
民居佤族以寨为单位群居,选择背风向阳的斜坡地建寨,多居住半山坡上。
房子有“杆栏式马屁股房”和“落地式鸡罩笼房”两种,依山势地形而建,错落有致。
“杆栏式马屁股草房”上层居住,下层饲养牲畜、堆放柴禾和杂物。
椭圆弧形房顶形似“司岗里”传说中人类诞生的葫芦,意示着人们对“司岗”的崇敬,房顶由房架、椽子、竹条、草片、藤条等材料制成,具有冬暖、夏凉、透气的功效。
房顶两边用竹或木片架有剪刀形图藤,似燕子的尾,代表了“司岗里”传说中火神燕子,意示祈求火神保佑平安无火灾,房顶左右两边用竹片做的锁扣,用以固定边缘压条,象征着象牙,代表财富。
房子的各部分分区有固定的功能,在侧面开一道门,设一个平台,用楼梯作为上下通道,平台设有一个“鬼火”塘,祭祀专用,现在用于堆放一些杂物。
房间中央设有一个主火塘,左边设有一个客火塘,现在为了实用已基本取消了“鬼火塘”和客火塘,只保留了房中央的不熄主火塘,火塘每年春节换一次新火,即“取新火”。
火塘上用铁三角支锅,用于煮饭、煮猪食。
火塘上方有三层火炕台,用于储存保持干燥的物品、烘烤猎物、食物。
以主火塘为中心把房子分为主间区、客间区、厨间区、外间区,门对面连着马屁股的区域为主间区,主间区只能是家里年龄最长者座和睡觉,设有“赛玛礼”祭坛;进门火塘右边为客间区,客间区接待男客;进门火塘左边为厨间区,用于做饭、家里妇女吃饭,堆放食物;进门的左右为外间区,儿女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