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在语文教学中什么叫“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

二.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人、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文本解读可以解读哪些东西?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

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

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

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对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指出,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小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主讲人:***何谓“文本”?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作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的意思,即:被阅读者所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作第二文本。

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语文文本。

第二文本,是由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整体意蕴与思想感情等等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

目前教师解读文本的现状分析一、弊端呈现:我校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遗憾,具体表现在:1.教材解读的层次浅、随意性大。

2.对文体不够重视。

3.教材解读缺乏“目标意识”。

4.解读教材存在依赖思想。

5.教材解读缺少专业指导。

6.解读教材的导向偏差。

二、原因分析备课时是不是草草地读两遍课文,然后就对照教参进行课文解读。

讲公开课备课时是不是只注重形式,不研究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管学生的实际状况,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

是不是想方设法挖掘教材外的资源,使得课堂的容量过多,而忽略了品词析句?是不是只读教参,根本没有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有深度的思考?如何解读文本一、解读文本——视角多维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多个视角出发。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的本体特征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二、解读文本——细读是关键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专家观点:对教材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师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

小学语文《解读文本研修资料》

小学语文《解读文本研修资料》

潜心会文,深化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奠和谐课堂之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师只有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才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潜心对话是前提。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

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

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

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了研读,才能成竹在胸,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当好学生的“伙伴、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2009年9月,我们天成路小学承接了由市教研员江洪春老师指导的“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行动研究”的省级课题任务。

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在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深入解读教材,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好处。

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刚开始没有把握住编者意图,把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其实,“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情感目标定位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编者不是要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教材在导语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所以,在细读文本后,我修改为:让学生理解作者饱含深情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行径的愤怒之情。

虽然一词之差,但教育达到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因为“愤怒”和“仇恨”是有区别的。

导语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文本解读分享资料

文本解读分享资料
6
▪ 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各年段教学的 任务:
(1)理解一册教材的体系 (2)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3)领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背景的解读
(1)写作的时代背景 (2)写作的动机、心情、秩事 (3)作者的其他文章 (4)作者对写作意图的阐述 (5)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论等
8
阅读体验之1
4
一、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文本解读的内容要从狭义走向广义,拓宽文本 解读的思路,增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活力。
1.课标的解读
文本解读要对课标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理 解,全面领会课标的理念、总体目标、学段要求及 教学策略。
5
2.教材的解读 人教版教材的七大类专题: (1)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2)良好品质、伴我成长 (3)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4)热爱生命、感受真情 (5)博览群书、学习语言 (6)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7)走近科学、勇于探索
▪ 琦君的散文似小说,记人叙事从最细微处着力刻画,情真意切且意 蕴深远,强烈的画面感随着叙述语言不断放映在读者脑海里。读琦 君的散文,把握三个字“诗”、“禅”、“情”,即可领悟其神韵。
▪ (1)诗意。“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琦君恩师夏承 焘诗句)。琦君的散文,只看标题,就能感觉到缠绵的诗情―― 《往事恍如昨》、《一回相见一回老》、《三更有梦书当枕》、 《细雨灯花落》、《水是故乡甜》……再细品,更觉每一言、每一 语,并无雕琢,却又发自内心深处,情真意炙,当真是“村茶胜 酒”。读琦君的散文,就如饮一杯醇茶,淡香满怀,涤荡身心。
10
2.人物的解读
(1)写文章的人(作者) “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一、引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教育部组织编写,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教科书。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文本进行解读,以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本特点1. 选文丰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非常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

这些选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体裁多样: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内容贴近生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的选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三、文本解读方法1. 整体感知: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作品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通过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为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2. 细读文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细读文本,深入分析作品的细节和语言特点。

注意抓住关键词、句和段落,探究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深层含义。

同时,要注意品味作品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拓展思考:在解读文本时,还需要进行拓展思考。

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取向。

同时,可以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 实践应用:最后,要将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写作、演讲、表演等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都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档资料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档资料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据我们了解,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

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

(2)有人无己。

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

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4)僵化少变。

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

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必须经历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

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闲难。

关于文本解读之解读-最新文档

关于文本解读之解读-最新文档

关于文本解读之解读窦银强,四川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从事高三语文教学近三十年。

教育理念为“语文即生活”:其“语段高效阅读法”、“文本三层解读法”、“生活化作文”等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部“2010新课程高中语文培训”骨干教师,获“2009感动四川十大教师”、“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在报刊发表文章470余篇,主研课题12项,学术专著5部。

平时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总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历,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总能在作品人物的不同命运和遭遇中,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这就是文学欣赏中多元化解读的魅力所在。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有些文学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就要承担起语文教学的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就要完成教学大纲赋予的具体教学目标和任务。

因此,教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多元化地欣赏文本了。

也就是说,不能用文学欣赏,替代负有具体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语文文本解读。

一、“本”来面目:阅读教学非文学欣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而文学欣赏中的文本解读,文本是广义的语言材料,读者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历进行多元化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狭义的文本,即语文课本。

重视对语文课本的解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通过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去理解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其“解读”之意在于――通过对课文(即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具体感知、理解、解释、体验、建构、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认识客观与自我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基于此,我们只有明白文学欣赏较之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异同,才能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落到实处,进而有用、有效地推进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提纲)

文本解读(提纲)

《去年的树》课文及解读一、课文《去年的树》(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

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

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

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

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那儿吗?”小女孩儿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二、作者简介新美南吉(1913~1943),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新美南吉创作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是在逝世后出版的。

主要作品有《毛毯和钵之子》(1941)、《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1942)、《新美南吉全集》(1965,八卷本)、《校定新美南吉全集》(1980-1982,十二卷本)等。

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日本儿童文学新派作家,大都把新美南吉看作是最值得推崇的前辈作家之一。

新美南吉的儿童文学作品,非常强调故事性,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他说:“应该想到童话的读者是谁。

既然读者是小孩而不是文学青年,那么今日的童话就应努力回归到故事性来。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

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摘要:一、引言二、解读文本的技巧1.理解作者背景2.分析文本结构3.探究文本深层含义三、解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方法1.诗歌解读2.散文解读3.小说解读四、案例分析1.诗歌解读案例2.散文解读案例3.小说解读案例五、总结正文:一、引言语文文本解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本教程将为大家介绍解读实用技巧,以及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方法。

二、解读文本的技巧1.理解作者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深入解读文本。

2.分析文本结构文本结构包括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等。

分析文本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路。

3.探究文本深层含义文本表面意义往往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文字背后的象征、隐喻等手法,挖掘出深层含义。

三、解读不同类型文本的方法1.诗歌解读诗歌解读要从把握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等方面入手,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2.散文解读散文解读要关注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抒发,以及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小说解读小说解读要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背景等方面,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组织情节的目的,以及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四、案例分析1.诗歌解读案例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从诗歌背景、意境、修辞等方面进行解读,理解诗人对离别故土的感慨。

2.散文解读案例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分析作者通过描绘父亲背影表达的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思考。

3.小说解读案例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分析小说通过描绘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现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五、总结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介绍了解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了具体阐述。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教育文档资料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身为班主任就应注重培育学生情商之花,努力积淀班级文化,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米粒之珠,也有光彩”,让后进生以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静静聆听,偶尔伴着略带羞涩的一笑,沉静而不张扬,初识玉敏老师留下的影像大略如此。

时光流转,与玉敏从相识到相知已近十年,亲眼见证了她的努力,她的用心,她的成长,我的内心时常充盈着欣慰与感动:为她的进步感到欣慰;为她默默地在平淡中塑造自己而感动,她倔强地在平凡中挖掘奇迹。

教书育人重创新,无私奉献有真情。

作为语文教师的她,旁征博引的谈吐常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增长知识。

她深度解读文本,不断创新教法,语文课总能花样翻新,她用传统又不失创意的教学方法影响改变着所教班级!作为班主任的她,每日里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忘却了疲累,还戏称自己与学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她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后进生:有过苦口婆心,写过纸短情长,创过“斗争”超晚8点的纪录……高质量的成绩,学校的肯定,学生的爱戴,这一切皆是水到渠成。

人文关怀漾春意,教育无痕创奇迹。

在班级管理上,玉敏老师一直以“文化治班”为理念,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培育学生情商之花,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文阅读、自创名言、书写随笔等活动,在人文关怀中振奋学生精神,悄然无痕中积淀班级文化,促使班级精神生成!确实,玉敏老师所带班的学生青春和谐,执著进取,拥有“诗一般”的精神。

无怪乎学生说生活在这样诗意的大家庭是幸福的,师生看过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体味的风景!也许玉敏就是那只永不知疲倦的蜻蜓,穿梭于一张张青春的容颜之间,在与学生预约的一次又一次精彩中,赢得了满园春意盎然!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市优秀教师、塘沽十佳班主任、滨海新区教师标兵……这一个又一个的光环萦绕着她,但我们面前的玉敏老师沉静淡定,依旧;默默耕耘,依旧;挖掘奇迹,依旧!我相信,如今身为教科室主任的玉敏会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情报负,她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广!(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初中校区校长王玲荣)深入解读文本,这是教学生命所在。

第四章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资料

第四章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资料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
本的召唤结构的融合,是读者视域与文本
视域的融合。

二、文本解读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多元性

(三)历史性


(四)现实性
(五)生成性 对文本的解读,应在对话中进
行,解读应是动态的,生成性的。

(六)个性 做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学生、
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将导

着眼整体,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文本的整 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是整体中的部
分。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
能体现出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一旦离开了整
体,局部也就失去了它作为整体的部分的意
义。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综合到分解 再到综合,这是阅读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框架、感悟文章内涵、领会文章写 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四、尊重多元 尊重文本解读的多元性,就是要确立学生
是阅读的主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 理解,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多元解读、 有创意的阅读,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而不能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给 学生,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更不能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 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 手”!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 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

三是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从单 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 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 系中的有机构成。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 体进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 文本的现象。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pdf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pdf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pdf语文教师应具有最关键的两项能力:一是文本解读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一个体现;二是活动设计确定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样态。

一堂好的课应该有三个特点:一是好听,学生很喜欢、愿参与。

二是好记,学生容易懂、能记诵。

三是好用,学生会方法、有收获。

文本解读就像“鉴宝”解读教材就像玩家鉴宝一样,需要准备好工具、经验、学养和切口。

工具就是一些能随手翻阅的辞书。

经验就是勤于练习获得的见识。

学养就是你广泛涉猎后所拥有的知识背景。

而切口就是通常老师们所说的关键词句段,教学的突破口。

文本解读之“切口”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先生: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

但是假如能够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了果汁,蚂蚁就会忘我地吮吸了。

文本结构藏着三个层次:1.表层(第一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

一望可知。

只要学生会阅读,文本字面意思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都是比较容易把握。

2.里层(第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

一望无知。

“思想感情”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很多人看到的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但不一定能准确把握作品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马朝虎的小说《水》,有老师解读的是“珍惜水资源”,有老师解读的是“苦中作乐”,甚至有的教学参考用书都是解读的“苦中作乐”,而实际上这篇文章写的是“母爱”。

里层解读就是准确解读文本的思想感情。

只有教师解读到位了,学生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之感。

3.深层(第三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

不得其入。

语文教学与一般的阅读一篇文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还要教学生看到文本的表达艺术。

作者是怎么构思的?作者是怎么遣词造句的?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作者写的文章怎么会引人入胜?如朱自清的《匆匆》,他的情感脉络是怎么流动的?他是怎么构思的?如果没有整体把握,很多人读了只觉得很感人很激动,就是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领

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要领

文本解读------中学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语文是育人的课程,而非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只有从“育人”的角度解释语文,建设语文,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出现新气象。

(课程观)语文要有大视野,大境界,从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角度出发,解读文本,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懂得尊严与幸福、理性与宽容、诚信与责任、理解与关爱、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学科目标)语文是灵魂与生命的艺术,拒绝一切扼杀天性的所谓模式。

(教学本质及意义)语文课堂追求平凡、真实、快乐,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

(课堂建设)语文教学要有本体意识、自觉反省意识,一切教学行为必须尊重学生的终生发展,遵循课程规律,让语文逐步走向理性和自觉。

(教学原则)文本解读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我经常这样想,也这样说,我认为要解读好文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生命文本观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认识生命现象;体验生命过程;重塑个体生命意义;达到完美生命境界(反观现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一个:语文分数)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的阅读态度,不仅有助于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的尊重与理解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要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沟通,必须相互理解。

将作品看作是读者与作者实现互相理解的媒介与桥梁,这是知人论世的真谛之所在。

对遥远时空环境下的作者的尊重,就是对他人、祖先、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培养学生这种对待作者与作品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倘若我们对作品生吞活剥,对作者浅薄随意,这种粗暴的态度一旦用之于现实生活,就是为人处事的粗鄙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人格的低俗化,而这正是眼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本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意志,承载的是彼时彼地的作者的生命状态。

常言讲,文如其人,再进一步讲,文就是人,文本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态。

阅读,就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之进去
1.走近文本,把握面 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大概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 2.走进文本,梳理线 梳理文本的序,探寻作者写作思路 3.深入文本,抓住点 解释作者是怎样、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4.读透文本,贯通点线面 回环解释 5.围绕文本,丰富资料 自我释疑和自我厚实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能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2.从研究“怎么教”向研究“教什么” 转变
教什么是看病;怎么教是下药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动力
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 ……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3.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误区
文本解读的标本化。 文本解读的一元化 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文本解读的概念化 文本解读的曲解化
四、教师文本解读的身份
一是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所 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本 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 的语言文字,并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 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 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 情感世界;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 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细读能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预设是预测与 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 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应该是 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 对策的准备。
文本细读能更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预留“生成”空间。课堂上面对生成需要教师的机 智,注重教学机智是通过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 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及与同事之间共同的课例研究 形成的。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精选文档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精选文档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精选文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一、文学类文体分析本套教科书共有66课,涉及81篇作品,其中文学类选文67篇,占所选篇目的82%。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审美属性使文学类教材具有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和意义性特征,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文学类文本。

1.诗歌文体的解读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精粹,结构跳跃驰骋,富于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还是现代新诗,都以其特有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色泽之美和情感之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鉴赏诗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教材从第一到第四册,每册都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共收录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26首。

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华美绚丽,或雄浑豪放,或委婉含蓄,品味诗歌语言时可以从炼字、押韵、用典、修辞、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反复朗读和吟诵。

二是把握情思与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它诱发和开拓我们审美想象的空间。

把握意境的方法是想象画面,潜心静悟。

如《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雨雪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

用春风杨柳来渲染昔日士兵离家戍边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共78页文档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共78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7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之思考一、关于文本解读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而言之,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作者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

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作者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

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

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其实,每位教师都能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对文本的真切理解。

当然,这种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之上,千万不能抓住片言只语来随意生发。

这一点,在整个研修团队中已经获得共识。

目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中存在着误读、泛读、浅读、偏读乃至自由化与庸俗化解读等。

语文教师一定要下苦功夫,尤其在学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多下功夫。

文章不厌百回读,当我们不断地触摸文本,就能逐渐地与文本接通、耦合,就能对文本进行一步步地开掘,从而发现文本深处的宝藏。

三、文本解读的关注点1.关注整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虽然,九方皋没有弄清楚马的毛色和性别,但他能够从那么多匹马中发现千里马,这是其他人所办不到的,他关注的是马的品性,着眼点在“内”而不在“外”。

同样,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它各部分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阅读时如果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支离破碎,很容易违背作品原意。

因此,要把文本真正看作一个“格式塔”,一个完形,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比如牛汉的《滹沱河和我》,有位教师就从滹沱河惊天的气势中,读懂了作者牛汉这条硬汉的生命之河。

就以本文的主旨而言,教师读出了这样的含义,这是诗人经历了无数人生的波折之后,在古稀之年把视线落于故土之上,寻找精神的慰藉。

文章似乎在讲述一条河流与一个人的故事,但在这条河流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勇猛向前,敢于粉碎一切阻碍的气势,一种不甘于束缚,不甘于平庸,不断冲破障碍的热烈与雄浑,这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精神气质吗?“本”者根本,“命”者命运,一条河流就这样决定了作者一生的根本命运,一条河流的形象与一个人的命运是叠加在一起的,这是作者的生命在呼唤。

这样的解读无疑是见到了整座森林,得了文本之“神”的。

2.关注语言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文学作品的感情都极其真挚,但真情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依托,而这个依托就是语言文字。

很多时候,我们在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却忽略了表达这些思想情操的具体字词句,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是语文的根本。

如何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精神?汪曾祺先生对《祝福》中“剩”字的解释能带给我们以启示。

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解释道:“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

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

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

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暂且抛开文中的“我”可否与鲁迅划上等号这一问题,我们明白,解读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字词的表层意思,而且要立足于全篇,根据文章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理解。

从审美学的角度言,这样的解释既包含了普遍意义,又超越了普遍意义,具有了言语的特殊性,体现了语境的具体性。

确实,有时候仅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句子入手,含英咀华,就能直达文本的“核”。

比如萧红的《祖父和我》,文章开头写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这几句话就很值得深入品读。

这样的加法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会做的,萧红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啰嗦呢?知人论世,我们知道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她没有从父母和祖母那里享受到爱抚,唯一在祖父那里享受到亲人的关怀和人世的温暖。

细细品读,我们发现萧红之所以反复强调爷爷和自己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为了说明年龄的间隔使祖父不可能陪伴我走更长的人生之路,所以愈发珍惜和祖父在一起的那段时日。

这就涉及了文本所反映的主旨。

很多文章,作者真挚的情感、独到的体悟就隐含在平淡直白的文字之下,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把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读出来。

很多时候,从几个词语入手,就能带动起对全篇的理解,这样的解读虽然没有“超链接”的大容量,却使教学变得丰满,远离今天某些课堂的“假厚重”。

抓住词语细细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需要这样的“咬文嚼字”。

当然,如果离开了情感的熏陶,孤立地学习语言,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在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时,有位教师想方设法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把握文本所传递的精神。

比如针对文本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一句,教师在学生指出喻体是“大豆腐”以后,就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相似的关系,而此处是形状的相似,两者都是“四方四正”。

此时,教师请学生再换一个“四方四正”的喻体,有的说是“方糖”,有的说是“砖块”,有的说是“魔方”,教师追问:这些喻体中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豆腐是北京人的一种主食,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用“大豆腐”贴近生活,若用“方糖”太小资,“砖块”太严肃,“魔方”让人联想到玩具,太幼稚。

此时,教师加以小结:大家所举的这些物体与北京城、与胡同那种古老、朴实、温煦的氛围不够吻合,作者选择了具有胡同特色、百姓生活气息浓厚的事物来作比的,这一比喻与全文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完全一致。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注意探究文章的精髓。

“看似寻常最奇崛”,一些平常之处,恰恰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

金圣叹在《遇第五才子书》中曾写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

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对文本中描写的“紧要处”细细把玩,品出个中滋味来。

比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我突然一下子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这里的“戳”字就很“紧要”。

再比如,《项链》中,这对玛蒂尔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会”这个词就值得细细品味,当品味出了它的深层含义时,也就接近文章的主旨了。

3.关注文体目前,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淡化文体”一说,在文本解读时缺少基本的文体意识,以致于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竟然用填写表格的方式来教学,那真是属于焚琴煮鹤之事。

散文不能当小说来教,诗歌不能当散文来教,说明文不能当议论文来教,总之,文体意识不可无。

在“动物世界”单元中,有一文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另有一文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的《云雀》。

两个文本解读的重点应有分别。

《松鼠》一文,主要着重于说明顺序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因为它是文艺性说明文,属于科学文本;《云雀》是散文,属于文学文本,就要去思考为什么古老的法国高庐人会把貌不惊人的云雀尊为“国鸟”?因为在科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是概念,“松鼠”这一“能指”与其“所指”是一对一的关系,如果“松鼠”变成了“米老鼠”,那是极其不严肃的;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通常在意味。

简单地说,意味是意象背后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对世界的态度。

儒勒·米什莱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写动物,着手点在动物,着意点却在人、在社会,所以,云雀已经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它是法兰西民族乐观、坚韧、阳光、浪漫的象征。

这样的解读能凸显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散文通常“辞意双美”,既然辞美、意美,文本解读时就要去细细品味、涵咏与审美。

学者谢有顺曾说,好的散文一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元素,一是精神发现。

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无味。

而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事实、经验、细节之上,贯穿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这就是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散文的解读,既要立足整体,读出作者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又要关注局部,去体悟细节、感知语言、体会文脉。

诗歌与散文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般说来,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跳跃性结构,从外在形式上看,是分行分节的,这是表层结构形态,跳跃性更主要地体现在内在形式上。

此外,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更讲究陌生化,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很强。

当然,诗歌还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起兴、象征、隐喻、意象等。

文本解读时要自觉地从这些方面多作思考。

小说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流派,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荒诞派,或意识流,各种类型与流派的小说各有各的不同,但也有共性,那就是都在表现“人”的生活。

因此,大部分小说在解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去把握人物的心灵世界与其社会学意义。

此外,小说的结尾也应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因为从结构上来说,小说的结尾属于“开放结尾”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