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刀刀谱 13句刀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10 顺水推舟鞭11 下势三合自由招12 左右分水龙门跳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
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
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
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10 架刀推掌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
11 转身扎刀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3 弓步平推14 返身藏刀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17 返身藏刀18 弓步上刺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藏刀
第七组:三星开合自主张
21 独立扎刀22 跳步按刀
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24 左抱刀贯拳25 右抱刀贯拳
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27 独立劈刀
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30 进步扫刀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32 独立撩刀33 跳抱按刀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35 抱刀打拳36 收势还原
36式太极刀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10、弓步藏刀11、盖步裹脑12、弓步截13、垫步铰刀14、弓步扎刀15、丁步点刀16、跳步换扎刀17、提膝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20、提膝截刀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23、弓步平斩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29、左右挂刀30、歇步按刀31、提膝劈刀32、背刀里合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35、虚步亮掌36、抱刀收势
太极拳的起源及各式特点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
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
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
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
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已则滞。
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作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打来,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
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掤、捋、挤、按、采、挒、”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的四隅手的运用为辅。
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掤、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
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
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动用“掤、捋、挤、按”等法则,借力制动,舍已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二、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其拳路逐渐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刚柔相济。
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式有高、中、低之分。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特点一、意气运动——主要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并促使在动作中表
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坚强和活泼无滞。
特点二、弹性运动——练太极拳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有了弹性才可进而产生棚劲,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塌腰,手足的放长,必须是以手领劲,坠肘沉肩,转踝由膝开胯和圆松腰。
特点三、螺旋运动——主要是增强运输和的起伏动荡性,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即有动作中,成为做好意气运动的劲作核心。
特点四、虚实运动——调整虚实,使人产生圆活如珠之感觉,不会调整虚实,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而失去支撑八面的根本。
特点五、节节贯串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中,使全身主要关节在做到节节分家的基础上以意识让其贯串起来,使内劲一节一节依次通过,到达新需要的方向目标。
特点六、一气呵成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或推手搏击中,使内劲在关节贯串运动中连绵不断,需一气呵成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要求。
特点七、刚柔相济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化去原有僵硬劲,而达到全身放长,刚到极点而成柔,在达到放松的目的,柔到极点而成刚,以达到刚落点的发放。
特点八、快慢相间运动——主要是要求练习者从初学到学有成就,任何时候不可发生劲别,动作之错乱,慢为快用,从而达到在推手技击中作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注意:特点五与特点六可以看成一个特点的两阶段。
特点七与特点八是两个立面矛盾的统一。
以上八个特点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经验,也是练习太极拳的原则。
特点一统领其他七个特点,不可孤立单独对待这些特点,它们之间犹如红花绿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练习者不可不察或掉以轻心。
太极内功修炼方法
1、丹田呼吸法:
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调身、调息、调心。
其中的调息,就是指对呼吸的调整,武术谚语云:“能柔软,所以能灵活,能呼吸然后能刚硬”。
丹田之呼吸呢方法极简单,吸气时小腹自然凸起,呼气时则意念肚脐与小腹内收,并后贴于命门即可!
2、肩胯开合:
肩与胯,在内家拳中是人身体的根节,形意拳有“六合”之说,其中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能达外三合者,已经可以打前透后,轻易的致人于死命啦,这里肩与胯又是关键的关键。
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顺序形成前纵立圆的运动,且吸气时为向下向后,呼气时则向上、向前运动,大家切不可忽视“肩不活,力不透”。
胯部是难以主动运动的,但在呼吸中也有开合,大家略为注意一下,以体会为主,不要追求大辐度动作。
3、双手开合:
严格的说,双手开合这一步,还包括了双脚的开合。
但与肩胯开合一样,下盘的开合为隐,上盘开合为显。
也就是说,在丹田吸气外凸时,人的双掌心的劳宫穴要有内吸之意,双脚心的涌泉也同样如此,此时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内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气后贴时,则人的劳宫、涌泉要有外吐之劲意。
从传统气功的说法来讲,双手(足)开合可以迅速打开劳宫,练出开砖断石,以及击表伤内的小天星掌力,而我个人体会,这一要决是人修炼由外用内,开发人体潜能,功臻上乘的关键。
丹田开合桩功法:
丹田开合桩功的具体训练其实就很简单啦:
双脚平行站立,间距略宽于肩,下颌微收,虚灵顶劲,上身正直,从头向下节节垂直放松,松肩,松腰,松胯,随放松使重力落于双足心连线之中点,双膝略屈,五趾抓地。
双手由身侧缓慢上抬,于胸腹之间高度形成环抱状,双手掌心相对,掌指斜向前,然后随呼吸之配合做双掌之开合。
要求,以呼吸为号令,吸气时,小腹随之自然凸起,肩胛骨也随之向下,向后张开,以肩胛带劲手臂,手掌外张双掌劳宫随吸气而内吸;呼乞时,肚脐随之内收后贴于命门处,同时肩胛向上向前合,带动手臂,手掌内合,掌心之劳宫外吐。
劳宫外吐时,要意想双掌夹一气团,气团密集凝实,两掌压之不动。
如此,功法为丹田开合功之第一步,下丹田的炼法,修炼得法者,七天之内,丹田形成气团,劳宫穴打开,初具开砖断石之实力,进一步修炼,大约36天之内,内气可以打通大、小周天,百日之内气贯周身,是习武、养生、健身的绝佳妙法。
说在后面的闲话:
丹田功的训练,其内蕴丰厚,它结合了内丹功,武术的筋骨功以及各种训练方法的精华,形成了高效速成的武学内功。
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太师爷一系的传人,吴炳文先生曾说:“单求气者,为气所滞,单求力者,为力所拘”,这恰好是对丹田开合功的注释。
在气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法都练丹田,但成者寥寥,是丹田功难修吗?绝对不是,一般练丹田的功夫,敏感者7天,慢的100天,基本就可以形成丹田气团,可以行气于大、小周天。
可问题是,单纯练气,炼下丹田者,往往在几天内就可以初步的精气充足,进而欲望大灼,难以自控,使元精走遍,所以对于炼气者而言,炼精化气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而在武术的力量训练中,丹田功属于腰胯的力量训练,采用西式肌肉训练者,没有不伤腰的,所以有此人认为腰不是练出来的。
丹田开合功的妙处,则是把内修与外炼完善结合,把丹田、肩胯、手足结合起来,这是它高效速成的原因。
再者,内家拳中有龙虎二气之说。
有人说“钻裹践为技,龙虎二卸为击”,还有人说:“龙虎二气为技,钻裹践为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将此“龙虎二气”之说放在丹田功之后的闲话中,其实已说明了我的观点,是以“钻裹践为技,龙虎二气为击”。
何谓龙虎二气?对丹田开合功深入实修,应该有所体悟!
练丹田开合功,还应适当节制自己的欲望,最好能节欲百日。
此外,内功修炼有三大要素,即身形、呼吸、神意。
内家拳核心讲究“形正气顺”。
其内修之功验主要从身形间架上得来,虽然修炼丹田开合功是以呼吸为重,但如果有人修炼的功效不明显,那么应当从身形间架上寻求答案。
如果有人在室外炼功,效果不明显,还可以找一棵松树,以双掌虚抱松树,进行开合。
这算个小窍门。
修炼本功时间、次数不拘,随时可炼,尤其以子、午两时为佳。
唯一必须注意的,修炼本功之后,必修收功!
武当太极剑49式
1.起势正东
(1)向左开步,(2)两手平举,(3)转腰摆臂屈膝(4)转身上步。
(5)弓步前指。
.
2.丁步点剑正东
(1)上步穿剑,(2)坐盘展臂,(3)上步接剑,(4)丁步前点.
3.回身点剑西南
(1)退步举剑,(2)回身独立点剑.
4.仆步横扫利匕
(1)退步反穿剑指。
(2)仆步扫剑。
5.右左平带斜向
(1)收脚收剑。
(2)上步送剑。
(3)弓步右带.(4)收脚收剑(5)上步送剑(6)弓步左带
6.分脚领剑正东
7.叉步厩搬。
,——~一东南
(1)落脚绕剑,(2)撩剑上步,(3)后叉步反撩.
8.马步云抱
(1)转身摆剑(2)仰身云剑(3)马步合抱。
9.丁步截剑
(1)收脚丁步下截剑。
l O.翻身崩剑
(1)上步扣脚翻身崩剑。
1 1.弓步下束IJ 东南
(1)转身提腿(2)弓步下刺
1 2.独立上刺东北
(1)上步分剑(2)再上步收剑,(3)提膝上刺。
1 3.仆步穿剑西南
(1)退步提剑穿剑指,(2)仆步穿压剑.(3)弓步下刺
14.蹬脚前刺西北I
(1)弓步起身分剑,(2)虚步捧剑I (3)蹬脚刺剑.I
15.跳步平刺西北l
(1)落步送剑,(2)跳步分剑, 1 (3)弓步平刺.I
16.转身平刺西:蚓
(1)坐腿收剑,(2)扣脚提腿转身,I (3)弓步平刺.。
I
17.行步穿剑刮匕
(1)坐腿领剑,(2)转身穿剑,(3)上步转身崩剑,(4)行四步穿剑
18.制口剑刮c
(1)垂剑上步,(2)上步分手,(3)上步举剑,(4)上两步扣剑.
1 9.弓步下刺东北
l(1)上步举剑(2)上步分室(J)转身撇脚举剑(2)收脚绕剑,(3)匕步绕剑,(4)领剑提腿分脚。
20.㈦竦IJ 硒
(1)转身举剑,(2)虚步分剑(3)踮步腾空
21.马步藏剑面『硒
(1)转身马步藏剑.
22.回身反刺疏
(1)上步扣脚转身,(2)撤步反手探刺,
23.虚步崩剑醇。
’
(1)坐腿虚步崩剑.
24独立蝾H 正西
(1)撤步转身分剑.(2)提膝上刺
25.搦涉云斩硒
(1)撤步云剑,(2)弓步平斩,。
26.仰身架扫硒
(1)坐腿仰身上架,(2)挥臂前扫.
27.转身回抽东南
(1)坐腿转身抽剑,(2)转身劈剑(3)坐腿下抽剑(4)虚步前指
28.并步平剌胨
(1)移脚并步平刺.
29.行步撩剑
(1)举剑撤步,(2)行步:1234撩剑(3)行彬:5678按剑
36.弓步挂劈硒
(1)落步转身挂剑(2)上步举剑,(3)弓步前劈..
37.歇步后刺东南
(1)提剑插步,
38.叉步云斩‘西北
(1)开步分剑,(2)侧身云剑,(3)叉步云斩
39.虚步云抱西南
(1)上步摆剑,(2)仰身云剑,(3)虚步抱剑
40.插步平带西北
(1)开步插抱,(2)弓步平摆,(3)转身左带(4)插步平带
4 1.弓步平崩西北
(1)提膝捧剑,(2)弓步崩剑
30.侗蚜撇正东
(1)上步抬腿仰身撩剑
31.盖步按剑
(1)落步转身腕花,(2)盖步按剑
32.跳步下刺正西
(1)转身举剑(2)腕花撤步(3)转身举剑(4)跳步下刺
33.歇步压剑正南
(1)转身摆剑,(2)上步歇步压剑.
34.庙刻制正南
(1)上步举剑,(2)虚步前点
35.独应托架正西
(1)插步绕剑,(2)转身提腿托架.
42.提艨撒fJ 东南
(1)转身举剑j (2)提膝前点
43.又步反撩吲匕
(1)落脚扭身反撩。
.
44.丁步刺剑东南
(1)上步收剑。
(2)丁步刺剑
45.丁步撒IJ东南
(1)撤步丁步抱剑
46.行步穿剑
(1)摆步横剑,(2)行步分剑(3)行步分剑(4)行步穿剑(5)行步穿剑,(6)扣脚穿剑.47.扣剑平抹正南
(1)扣剑撤步,(2)虚步平抹
48.并步平刺正南
(1)移步收剑,(2)并步平刺
49.收势还原正南
(1)上步坐腿接剑,(2)上步举剑(3)上步按指(4)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
1、起势动作分解:
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
2、左右野马分鬃动作分解:
(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
3、白鹤亮翅动作分解:
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
4、左右搂膝拗步:动作分解:
(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动作分解: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
6、左右倒卷肱动作分解:
(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
7、左揽雀尾动作分解:
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8、右揽雀尾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9、单鞭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0、云手动作分解:
(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
11、单鞭动作分解:
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
12、高探马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
13、右蹬脚动作分解:
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4、双峰贯耳动作分解:
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动作分解:
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
16、左下势独立动作分解:
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动作分解:
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
18、右左穿梭动作分解:
(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
19、海底针动作分解:
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
20、闪通臂动作分解:
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
22、如封似闭动作分解:
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
23、十字手动作分解:
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
24、收势动作分解:
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24式太极拳考试评分标准与方法
动作正确,连贯协调,圆活,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重心低而稳定,绵绵不断而不停顿,心静体松。
陈式太极拳演练十大要领
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二、含胸塌腰三、松腰养气四、分清虚实五、沉肩
坠肘六、以意行气七、上下相随八、内外相合九、招势相连十、动中求静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
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
《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
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
《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
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全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
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
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
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
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
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
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
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
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
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
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
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