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 天地间无一不是史学的命题,完成 了对史学本身价值认识的理论升华。 • 王世贞从纯粹的史料角度提出“稽 古史即经也”,即考核古史不能离 开“经”。 • 比较了经与史的价值,认为史学的 价值更重于经。
返回
•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 有价值 • 有局限
• 一、他对当代史学的批判,及其对 各种史料的相对史学价值的分析 这是史学批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 想。
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制作者: 零七历史本一 郭娜 200703410112
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1526年 -1590年),字 元美,号凤洲,又 号弇州山人,明朝 太仓(今江苏太仓) 人,文学家、史学 家。“后七子”领 袖之一。
• “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明代提出的最有价值的史学理论之一
• 史学批评理论

对各种史料存在的优劣利弊进行讨论; 国史、野史和家史的利弊分析;
二、历史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
• 对历史的批判的特点是强调历史是非 的相对性、历史性,主张“师心自 裁”,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 是非的标准是不确定的; 是非是很不容易确定的; 既然天下没有是非,君子就应有 自己的及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弊 端; • 批判封建专制政治,比较典型的是 体现于对洪武、永乐二帝及其政治 的批判; • 对当代其他统治者丑陋行为的揭露 与批判。
返回
• (1)有明显的崇古抑今的倾向; • (2)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君主专制制度弊病的根源 现实弊政的症结 怎样进行更彻底的改革 • (3)阶级局限性 一再表示对农民起义的仇视 对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员倍加颂扬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
今 昔 , 阐扬 微 慝 ,卓 然 是 非 之 宗 匠 也 ” 接 着 ,王 世 贞 系 统 阐 发 了 自己 的 是 非 观 ,称 “ 非 。 是
之 变若 纷 丝 ,然有 一人之 是非 ,有一 事之是 非 ,有片 言可折之 是非 ,有千古不 决之是非 。后 之君子 且 奈何 ?亦 存其迹 而 已矣 曷为存其 迹 ? 日有 案矣 ,日有断 矣 ,则未 知其是 是而非非 也 。与其 所 以取 是非 者 的然 而无 万一 讹 也 +信 传信 ,疑传疑 ,一人 不 以一 事蒙 +一 事不 以一 人废 ,开 眼界 于片言 ,窜齿余 于 千古 ,好 而知 其恶 ,恶而知 其美 ,殆庶几 焉 。若 日 :同不 足 以标朦 ,姑 以异 为奇 ,其不 然 !其 不 然 !倒 道 而 言 ,君 子 弗 言 也 。要 使 束 修之 儒 ,顾 影 自 畏 。 善 虽 小 而 务 聚 ,慝 虽 细 而必 捐 ,则 君 子 表 微 之 功 ,于 斯 为 大 。 … …虽 然 , 天 下 而 无 是 非
义 与 道 末思 想 重新 解读 宋儒 史论 ,力 围作 出符台 历 史 本 真 的认识 。他 是祝 允 明与 李赞之 间一 位 值
得 注 意 的理 学 化 史 学批 评 末 。
关键 词 :王世 贞;理 学化 史 学 ;史 学批 评 ;《 书后 》 读
理 学 是宋 明 时期 的 主 导 性 国 家 思 想 ,理 学 化 史学 则 是宋 明 时期 的 主 导性 史 学 形 态 。 明朝 中叶 以后 ,程 朱 理 学 不 断 受 到 挑 战 ,学 术 界 出 现 了 一 股 理 学 批 评 思 潮 。 在 理 学 化 史 学 批 评 声 浪 的 冲击 下 ,明 代 史 学 返 朴 归 真 .走 上 相 对 独 立 发 展 之 路 。在 这个 转 型 过 程 中 ,王 世 贞 无 疑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人 物 。 王 世 贞 (5 6~19 ) 是 明 代 学 界 “ 七 子 ” 领 袖 ,他 既 是 文 坛 上 的 12 50 后 高产 作 家 ,又 是 位 影 响 极 大 的 明史 专 家 ;可 惜 ,长 期 以 来 ,人 们 忽 视 了 王 世 贞 在 对 理 学 化 史 学 的 批 评 中作 出 的 贡 献 。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1526—1590)①,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②。

“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④,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

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

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

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

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⑤。

“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

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陆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发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

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发丧:“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既死,复棺殓之。

”由此结冤于严嵩。

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

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

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

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

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

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

释盗而党者立杖死。

”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

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

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

王世贞《读书后》史学观探微主要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嘉靖以来首辅传》、《读书后》等书。

翻阅其书,纪昀曾感慨道:“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

”[1]其中《读书后》是王世贞晚年之作,他对前人进行深入的评点,并对早年的相关思想进行反思和悔悟,深化了其“元无人”、“以事论人”和“以智论人”的史学主张。

对《读书后》史学观的认知,不仅能更加全面地了解王世贞的史学思想,还能为后人解读历史提供新的维度。

一、《读书后》概述《读书后》一书为王世贞后人所整理,并非王世贞亲自整理,关于该书的基本情况,《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明确的记载,书中写到:“此书本止四卷,为世贞《四部稿》及《续稿》所未载,遂至散佚。

其侄士骐得残本于卖饧者,乃录而刊之,名曰《附集》。

后吴江许恭又采《四部稿》中书后之文为一卷,《续稿》中读佛经之文为一卷、读道经之文为二卷,并为八卷,重刻之。

而陈继儒为之序,称其如吕氏《读书记》、晁氏《读书志》。

案晁公武《读书志》每书皆详其卷数撰人,以及源流本末。

世贞此书则九十五篇之中,为跋尾者四十二,为史论者五十三。

”[2]可见,《读书后》一书是王氏着作散佚后,他人重新辑补而成,共同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读书后》八卷本。

而且该书所长为史论,约占56%的比例,且四十二篇跋尾中,亦有史论特色,如卷一《读荀子》、《读管子》等文,不是简单的读《荀子》《管子》之文的悟,而是对荀子、管子的评论,及其纠正他人对荀子、管子的理解,虽为一家之言,但颇有“正”史之意。

《读书后》中史的因素浓厚,这主要集中在前四卷,后四卷重点在于文学评论,此文暂不涉及。

就前四卷而言,按时代分类,涉及的有: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庄子、列子、墨子、尹文子、程婴、伍子胥、乐毅、司马穰苴、孙武、吕不韦、黄歇、蔡泽,共计12人;两汉时期人物黄石公、项羽、范增、刘安、贾谊、齐悼惠王、司马相如、霍光、淮南厉王、张安世、扬雄、邓禹,共计1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诸葛亮、马谡、曹植、徐干、陆逊、羊祜、阮籍、周岂页、周处、谢安、谢玄、陶渊明、范粲、谢灵运、何胤,共计15人;隋唐时期人物王通、李绩、常衮、李白、王维、杜甫、韩愈、柳宗元、王叔文、冯道,共计10人;宋朝时期人物赵普、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世忠、赵鼎、赵松雪共10人;明朝时期人物宋濂、方孝孺、李梦阳、李东阳、陈献章、王守仁、李攀龙、归有光,共计8人;而八卷中并没有涉及有关元朝人物的评论,这和王世贞的诗文评论一致,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认为“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3],即从诗文的发展角度而言,宋文还有可选之处,元朝却无文可选,亦即无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后,后现代史学理论追求对历史研究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他们认为,传统 历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对传统历史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强调对历史研究的方法、视角和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此来说明历史 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虽然后现代史学理论具有很多优点,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历 史事件,但也有一些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一些学者认为, 后现代史学理论过于强调历史文本的叙述性和语言性,而忽略了历史事件本身的 存在和真实性。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后现代史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比较主观 和任意,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此外,影视史学对传统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书写史学中,历史事件 的描述和解释主要依赖于文字。而影视史学则强调视觉和听觉的表现,这为历史 事件的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揭示历史的连续性和 复杂性,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三、实际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异同,我们选取了两部作品进行比 较:《让历史照耀未来》和《时代英雄》。
在研究成果方面,两者都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历史照耀未来》 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二战的历史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而《时代英雄》则通过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 出了更多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
总的来说,无论是影视史学还是书写史学,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和理解 历史。虽然它们的表现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正确的 历史知识,提高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影视史学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它将会与传统书写史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明朝文史家王世貞第一節身世和宦曆王世貞(1526—1590)①,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蘇州太倉(今屬江蘇)人。

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親王忬曾任薊遼總督、右都禦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稱“生有異稟,書過目,終身不忘”②。

“年十五,詠寶刀詩,師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歲中進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於他愛好詩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吳維嶽等人組織的詩社,又經常同李攀龍、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人往來唱和,“紹述何、李”,“名籍公卿間”④,很快升遷刑部員外郎、郎中。

王世貞是一位忠於職守、精於吏事的合格官員。

有人稱他“日坐公署,剖決案牒。

所讞獄,度得情,輒手錄付吏趣書之。

各以輕重決遣,不三日而畢”⑤。

“奸人閻姓犯法,匿錦衣衛都督陸炳家,世貞搜得之。

炳介嚴嵩以請,不許。

”陸炳、嚴嵩在當時都是炙手可熱的人物,王世貞不畏權貴,伸張正義,確屬難能可貴。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楊繼盛上疏揭發嚴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獄論死。

王世貞挺身而出為之發喪:“時進湯藥。

其妻訟夫冤,為代草。

既死,複棺殮之。

”由此結冤於嚴嵩。

嚴嵩即藉口將他調離刑部,貶為山東青州兵備副使。

青州多大俠巨盜,他們殺人越貨,擾亂治安,地方當局無可奈何。

王世貞到任以後,“集強壯,教之射。

申飭保甲,重捕盜之賞。

又於州邑畫地為界,以義官統之”。

規定:盜當時捕獲者為上,不出境獲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盜從其所起而不覺察者,經其所過而夜巡不傳捕者,罰。

釋盜而黨者立杖死。

”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僅一年,“盜盡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韃靼辛愛等入潘家口,掠遷安、薊州(今河北遷西)、玉田,在邊牆以南停留五日,京師震動。

王世貞的父親,薊遼總督王忬因灤河作戰失利,被下獄問死。

王世貞知悉,立即從青州趕到北京,與弟世懋“日蒲伏嵩門,涕泣求貸”,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諸貴人輿”,叩頭求救,但亦枉然。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

王世贞造伪《左逸》《短长》及原因探析陈旭宁【摘要】有明一代,造伪盛行.王世贞为明代中后期复古运动的盟主,著述丰富,真伪杂陈,其《?州山人四部稿》中《左逸》《短长》造伪痕迹明显.本文对《左逸》《短长》中的造伪现象进行分析,并将造伪归因于王世贞个人的史学态度及明代造伪之风盛行的时代环境影响.【期刊名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王世贞;《左逸》;《短长》;造伪【作者】陈旭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王世贞,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明代“后七子”流派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之一,继李攀龙后“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墠”[1]P140,主持文坛二十余年,文名满天下,其《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山人别集》《艺苑卮言》等是后人研究明代文学及史学的重要资料。

王世贞著述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宗教,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天下猎其诗及其谈说公之声力气谊者,至变国俗,一时三尺童子少知句读,皆更相称字,而以足不急门与口不道元美先生为可耻。

”[2]卷四然而其著作之丰范围之广不免鱼龙混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百货具陈,真伪骈罗,良楛淆杂”[3]P1508。

到了晚年,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变化,既认识到复古的流弊,也表示拒绝应酬之作,创作了一些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文章。

本文试分析《弇州四部稿》中的《左逸》《短长》是否造伪,并探析其造伪原因。

一、《左逸》《短长》由来《弇州四部稿》中《左逸》三十条序:“峄阳之梧,爨樵者穷其根,获石箧焉,以为伏藏物也,出之,有竹简漆书古文,即《左氏传》,读之,中有小抵牾者凡三十五则,余得而録之。

或曰:‘其指正,正非左氏指也’,或曰:‘秦汉人所传而托也。

’余不能辨,聊以辞而已。

”[4]P305峄山南坡的孤桐之下,一名捡柴的樵夫挖至树根根底处得到了一个石函,以为其中藏有玉石之类的宝物,打开后发现是漆书,为《左氏传》。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2)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 (2)

明朝文史家王世贞第一节身世和宦历王世贞(1526—1590)①,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今属江苏)人。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王倬曾为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曾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

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②。

“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③。

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十二岁中进士,次年授刑部主事。

由于他爱好诗和古文,加入了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组织的诗社,又经常同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往来唱和,“绍述何、李”,“名籍公卿间”④,很快升迁刑部员外郎、郎中。

王世贞是一位忠于职守、精于吏事的合格官员。

有人称他“日坐公署,剖决案牒。

所谳狱,度得情,辄手录付吏趣书之。

各以轻重决遣,不三日而毕”⑤。

“奸人阎姓犯法,匿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

炳介严嵩以请,不许。

”陆炳、严嵩在当时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王世贞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确属难能可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郎中杨继盛上疏揭发严嵩十大罪、五大奸,被下狱论死。

王世贞挺身而出为之发丧:“时进汤药。

其妻讼夫冤,为代草。

既死,复棺殓之。

”由此结冤于严嵩。

严嵩即借口将他调离刑部,贬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

青州多大侠巨盗,他们杀人越货,扰乱治安,地方当局无可奈何。

王世贞到任以后,“集强壮,教之射。

申饬保甲,重捕盗之赏。

又于州邑画地为界,以义官统之”。

规定:盗当时捕获者为上,不出境获者次之,拒不能剿者又次之。

申令:“凡盗从其所起而不觉察者,经其所过而夜巡不传捕者,罚。

释盗而党者立杖死。

”这一系列措施行之有效,仅一年,“盗尽解散”。

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鞑靼辛爱等入潘家口,掠迁安、蓟州(今河北迁西)、玉田,在边墙以南停留五日,京师震动。

王世贞的父亲,蓟辽总督王忬因滦河作战失利,被下狱问死。

王世贞知悉,立即从青州赶到北京,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不果。

“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叩头求救,但亦枉然。

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

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

[收稿日期]2019-06-14[作者简介]徐小琳(1984 ),女,山东海阳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㊁传统文化研究㊂doi :10.3969/j.issn.1673⁃5935.2019.03.017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徐小琳(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东营257000)[摘 要] ‘艺苑卮言“是最能代表王世贞早期文学思想的一部诗文理论著作,崇古与求新㊁格调和才思㊁重法而不泥于法是王世贞早期的主要文学观㊂‘艺苑卮言“既提倡复古,又要求创新;既要以格调为准则,又要抒发 性情之真”;既要遵循法则规范,又要求在创作中自由发挥㊂它所表现的文学思想注重将各种矛盾的概念加以融会贯通,已带有辨证的因素,这是很多前人不具备的特质㊂但是囿于复古派的立场,王世贞过分强调古人,揣摩古法,仍旧难以克服复古派理论固有的局限㊂[关键词] 崇古;求新;才思;格调;重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9)03⁃0077⁃04 王世贞(1526 1590),字元美,号凤洲㊁弇州山人㊁弇山居士等,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㊁史学家,一直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文名满天下㊂他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复古流派── 后七子”文人集团,王世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㊂王世贞在诗歌创作㊁理论研究等方面博采众家之长,对明代以后的诗歌创作及诗文理论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王世贞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繁丰, 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王世贞者”[1],主要作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及‘读书后“等㊂其中,‘艺苑卮言“创作历时16年,是他重要的诗文理论著作,也是 后七子”这一流派的理论依托,书中对历朝诗文法度进行了归纳总结㊂书中王世贞虽然高举复古的旗帜,但与同时期的李攀龙等人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他已避免偏执一端,注意到将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崇古与求新㊁格调和才思㊁重法而不泥于法等思想加以融会贯通,这是他早期主要的文学观点㊂ 一㊁崇古与求新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复古态度十分明确,接受李梦阳 勿读唐以后文”的说法,认为在学习古人时应选取宋代以前的作品,而把宋文排斥在学习古人作品的范围之外,认为 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2]102,确立了师古的范围㊂他还认为今不如古: 呜呼!子长不绝也,其书绝矣,千古而有子长也,亦不能成‘史记“,何也?西京以还,封建㊁宫殿㊁官师㊁郡邑,其名不雅驯,不称书矣,一也;其诏令㊁辞命㊁奏书㊁赋颂,鲜古文,不称书矣,二也;其入有籍㊁信㊁荆㊁聂㊁原㊁尝㊁无忌之流足模写者乎?三也;其词有‘尚书“㊁‘毛诗“㊁‘左氏“㊁‘战国策“㊁韩非㊁吕不韦之书足芸轰者乎?四也㊂呜呼!岂唯子长,即尼父亦然,‘六经“无可着手矣㊂”[2]108这是绝对的是古非今的论调,也因此遭到后人的訾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王世贞 惟其早年自命太高,求名心切,虚骄恃气,持论遂至一偏;又负其渊博,或不暇检点,殆议者口实㊂故其盛也,推尊之者遍天下,及其衰也,攻击之者亦遍天下㊂”但是,若因此而认为王世贞只是主张膜拜古人,与古法为伍,不免过于武断㊂ 如何崇古”是复古派争论的热点,王世贞在李梦阳㊁何景明等 前七子”基础上提出要反对 剽窃模拟”: 剽窃模拟,诗772019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Sep.2019第33卷 第3期Journal of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Vol.33 No.3之大病㊂亦有神与境触,师心独造,偶合古语者㊂ 不妨俱美,定非窃也㊂其次哀览既富,机锋亦圆,古诗口吻间,若不自觉㊂ 近世献吉㊁用修亦时失之,然尚可言㊂又有全取古文,小加裁剪, 已是下乘㊂然犹彼我趣合,未致足厌㊂乃至割缀古语,用文已陋,痕迹宛然, 斯丑方极㊂模拟之妙者,分歧逞力,穷势尽态,不唯敌手,兼之无迹,方为得耳㊂”[2]216王世贞认为模拟之作也是分品级的,学古者最上乘的是既合古法,又独见匠心,具有 师心独造”的特点,这样的作品虽然是模仿古人作品,但却是苦心经营独立创作完成的,有独特的韵味意境,属于难得的佳作㊂第二品次的作品具有 哀览既富,机锋亦圆,古语口吻间,若不自觉”的特点,讲求博学㊁变化㊁创新,通过学习和实践,将古诗词的知识㊁形式技巧㊁风格意蕴等悄然内化为诗意的心灵,最终发展成为诗人内在的思维能力㊂王世贞认为,在这个学习㊁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的是古人炼字造句㊁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这样写出的作品虽出于模拟借鉴,却不见模拟之迹,亦堪称佳作㊂第三品次是指具有 全取古文,小加裁剪”的特点,这类作品通过对古人字句进行剪裁编辑而成,缺乏独创性,这样的作品算不上佳作,应属下乘诗㊂而第四种 割缀古语,用文已陋”是最不足取的,这样的诗作在语言㊁艺术技巧㊁意蕴等方面都能够看出明显模拟的痕迹,这样的作品往往没有什么艺术价值㊂王世贞不仅宣称: 剽窃模拟”是 诗之大病”,而且进一步提出 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观点,诗人只有抒真情㊁写心声,在创作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忧愁㊁悲悯㊁爱恨等情感,才能创作出真正成功的作品㊂他重视诗歌中的情感元素,批评 剽拟而少获其似以为真”的作品缺乏生气,难以动人㊂他嘲笑那些 好剽窃傅会,冀文其拙”的人,象 施铅粉而强盼笑”的 倚门之妓”[3],并对 前七子”中过分模拟古人的陋习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㊂王世贞提出的 真情说”对纠正当时诗人中普遍存在的虚假文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㊂对于崇古与创新的问题,王世贞说: 诗有常体,工自体中;文无定规,巧运规外㊂”[2]40认为学古妙者,重在 分歧逞力”,追求创新与变化㊂这种说法颇类似于宋吕本中的 活法”说,即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4],在诗文创作中,既要合乎诗文的法则,又要讲究变化,灵活运用,有所创新,才能不蹈袭前人,从而写出真切动人㊁个性鲜明的作品㊂诗人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既要能做到 尚法”,又能 巧运规外”㊂ 巧”字就体现了为文者如何将自己的所学举一反三,巧妙运用,从而达到 兼之无迹”的效果㊂在王世贞的文学观念中,学古是一种途径,创新则是一种目标,这是他在复古道路上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㊂然而在创作中既要遵循古法,又要突破 剽窃模拟”的局限,做到有新创,不蹈袭前人的语句,还是很不容易的㊂王世贞要求在学古中有所创新,但却忽略了社会㊁现实的影响,也就失去了求新的源泉,最终还是难以克服复古派理论固有的局限㊂ 二、格调与才思明人对于 格调”的论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㊂ 前七子”主要关注的是格调”对创作的规范作用, 后七子”开始关注诗人的 才情”,及至王世贞,才开始重视 才思”在诗人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㊂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㊂”[2]39格与调并不是两个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概念,‘说文解字“曰: 调,和也,从言,周声㊂”[5] 调”最早指音乐的调子,自魏晋开始被用来品评诗文,指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能够被读者所辨识的声调㊂ 调”要讲究婉转舒畅,平整谐和,要掌握适度,忌 高” 卑” 短” 弱”[6]㊂ 格”从 调”中派生,不能脱离 调”而存在㊂王世贞在评价孟浩然的诗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与韦应物的诗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时提到了 格调非正,而语意亦佳”㊂这里的 格调”就是声调韵律的意思;在评论‘灵隐寺“与‘落花“这两首诗的作者归属问题时提到 若究其词气格调,则‘灵隐“自当属宋(宋之问),落花故应归刘(刘希夷)㊂”[2]201这里 格调”的意思与声调格律不同,而含有诗人风格气韵㊁思想意蕴的意思㊂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 格调”主要指的是作品的声调韵律㊁遣词造句㊁风格气韵等,它来自于诗人独有的风格韵味㊁气质禀赋,又通过作品的外部形态表现出来㊂王世贞认为,诗歌的 格调”非常重要,通过 格调”能够发现诗人隐含的风骨与诗作的风调㊂王世贞的格调论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由才思产生格调,二是格调为才思的境界㊂即是说:诗文的格调是作者个人才思的体现,反过来格调又对作者的87第33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 第3期才思起到一定的制约与规范作用[7]㊂才思与格调是相互依存㊁相互制约的关系㊂王世贞的格调说融入了才思,是对传统格调说的丰富和发展㊂才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到格调的高下, 材不能高,故其格下也㊂”[2]49 才”是王世贞诗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理念,不仅仅指诗人的先天才华,也包括诗人后天的 才干”及 构思”能力㊂从本质上来说,才思又是作家个人主观情感的综合反映,因此格调又和情感联系在一起㊂才思也就是作者的才力和情感的统一,原本格调是诗歌创作的形式法则的组成部分,在王世贞这里又加入了艺术的体现,离开创作者的才力和情感,格调也就失去根本㊂王世贞虽然重视作者个人才思的发挥,但仍然以古人的格调为准则,提出 抑才以就格,完气以成调,几乎纯矣㊂”(‘沈嘉则诗集序“)在他看来,诗始于 才”,而又终于 格”㊂诗人在创作中应明确 才思”与 格调”的地位,应以 才思”为本, 格调”为规范方法㊂在创作中,诗文格调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突出作者的个人才思㊂对于如何作出符合古人格调的文章,他还提出了创作方法: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㊂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于笔端搅扰,驱斥为难㊂若模拟一篇,则易于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斫轮手㊂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㊁‘周礼“㊁‘孟子“㊁‘老“㊁‘庄“㊁‘列“㊁‘荀“㊁‘国语“㊁‘左传“㊁‘战国策“㊁‘韩非子“㊁‘离骚“㊁‘吕氏春秋“㊁‘淮南子“㊁‘史记“㊁班氏‘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㊁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㊂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世亦有知是古非今者,然使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却,已落第二义矣㊂”[2]39王世贞强调才思的重要性,并认为在创作中应平衡好 才思”与 格调”的关系㊂一个人的先天才华可能很难改变,但后天的文学创作水平却是可以通过训练实践获得提升的,这种看法也印证了 师古”的可行性和必要性㊂学习古人格调,应以古代的佳作为对象,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并要多读㊁熟读,这样动笔之时自然能够 一师心匠”,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写出好诗,这是王世贞赞赏的学古方法㊂第二义则是为学格调而学格调,结果只能落入学古的窠臼中㊂王世贞认为学习古人,学习的不仅仅是诗歌的外在形式㊁创作规律,还需要去探求作品的内在神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如盛唐诗人一样 格高调古”的作品㊂才思和格调在王世贞的诗文理论中既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又有着完全不能消解的矛盾,既要以格调为准则, 抑才以就格,完气以成调”,限制才思,又希望作品能表达出作家的真情实感,抒发 性情之真”㊂他试图在理论上调和两者,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是很难实现的㊂ 三、重法而不泥于法法”作为一种规范,是一种客观规律,既包括外在的体式之法,也包括内在的 意法”,它规范着诗歌的外在形式,如字法㊁句法㊁篇法,同时也制约着创作者主体之 意”㊂重法是复古派开展复古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世贞也不例外㊂他对诗文之法的要求非常细致㊁严格,大到全篇,小到只字,都要有法,正所谓 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篇有篇法㊂此三者不可一失也㊂”[8]王世贞不仅要求篇法㊁句法㊁字法合乎规范,而且对诗文的声律㊁风格以及体裁都有严格的法则要求: 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㊂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㊂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㊂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㊂”[2]38他以乐府㊁歌行㊁七言律诗为例对诗文的结构㊁声律㊁文采㊁体式等各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反映了复古派对于诗歌整体美的严格要求㊂他在阐述近体诗应以 盛唐为则”的原因时谈到 盛唐之于诗也,其气完,其声铿以平,其色丽以雅,其力沉而雄,其意融而无迹,故曰盛唐其则也㊂”[9]王世贞认为,盛唐的律诗气㊁声㊁色㊁力㊁意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意象圆融而无迹,从法的角度来判断,达到了完美的和谐,是值得后人学习的㊂在谈到创作者主体之 意”时提到: 吾于诗文不作专家,亦不杂调,夫意在笔先,笔随意到,法不累气,才不累法,有境必穷,有证必切㊂”[2]361这里的意是指创作者的内心 意法”,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作为诗歌创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王世贞认为 意在笔先,笔随意到”,只有当诗人 内足于意”,在内心情感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创作才能随意而行㊂在创作中,诗人虽然要用 法”来规范主体之 意”,但又要能够不受制于 法”㊂这说明,作家只97徐小琳: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早期的文学思想有做好充分的创作准备,才可获得创作的自由而达到 有境必穷”的境界㊂王世贞对法的态度是重法而不泥于法,认为作家创作虽需遵循法则规范却又不可受其拘牵或拖累,而应自然㊁洒脱,在创作中自由发挥,主张 法之极者无迹”㊂论及五言古诗时,他认为有法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法, 无岐级可寻”,追求创作中的 无法之法”: 西京㊁建安,似非琢磨可到,要在专习,凝领久之,神与境会,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岐级可寻,无声色可指㊂”[2]25 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㊂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合气完使之然㊂”[2]28在作品创作中,针对学古与法度,王世贞提出 离而合”的原则: 法合者必穷力而自运,法离者必凝神而并归㊂合而离,离而合,有悟存焉㊂”[2]41在学习古法的同时,我们要能够做到自由运用,似合而实离;在凝神聚思之际,也需要时时注意法的存在,似离而实合㊂合中有离,离中有合,做到离合自如,才能真正地使法为创作服务㊂王世贞提倡学习古法,要悟法于心,在创作实践中,一方面,学习古人诗文时要善于 苦思”,要能够付出 熟读涵泳,渐渍汪洋”的工夫;另一方面,要 一师心匠”,使 气从意畅”,达到 兴与境谐,神合气完”的自然妙合境界㊂这种规则的掌握需要 悟”,而基础仍然是熟读古人作品,久而久之达到 兴与境谐,神合气完”的完美极致㊂为检验作家学习古法的掌握程度,王世贞提倡 圆紧”的艺术效果: 谢茂秦论诗,五言绝以少陵 日出篱东水’作诗法㊂又宋人以 迟日江山丽’为法,此皆学究教小儿号嗄者㊂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㊂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法,不唯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一结极斩绝,然中自纾缓,无余法而有余味㊂”[2]208篇法 圆紧”就是作诗自然,在创作中虽要遵循一定的字法㊁句法㊁篇法,却又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最终达到一种 有法而不见法”的目的㊂在王世贞看来,诗人在创作中既要遵守诗之 法度”,又要学会自由灵活,在 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一种 自然无极”的美学境界㊂王世贞的文学思想来源广泛,对历代名家文人的思想观点都有所借鉴批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诗文理论体系㊂总的来说,他的文学思想中已具有很多前人不具备的特质,有些已带有辨证的因素,但囿于复古派的立场,过分强调古人,揣摩古法,创作力几乎被古人的格调论所埋没㊂崇古与求新㊁格调与才思㊁重法而不泥于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一种理想化的统一,或许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才导致他晚年文学思想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为前后七子所倡导的复古运动划上了句号,并成为明清诗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㊂[参考文献][1]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17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5:1508.[2] 王世贞.艺苑卮言[M].罗仲鼎,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3] 罗仲鼎.从‘艺苑卮言“看王世贞的诗论[J].文史哲,1989(2):79.[4] 孙明材.吕本中 活法”及 活法诗”论[J].学术交流,2014(7):172.[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93.[6] 郑利华.王世贞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82.[7] 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62.[8]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92.[9]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35.[责任编辑] 谭爱兰08第33卷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 第3期。

王世贞的“即心即佛”思想与“阳明禅”

王世贞的“即心即佛”思想与“阳明禅”

为实 ,则求佛 于佛土 ,而不求 之心 。上智 者悯之 。日 : 即 心 即 佛 而 已 。如 来 盖 尝 日 : 随其 心 净 。则 佛 土净 ,而 为 之 徒 者 遂 举 。 ⑥ 世 贞 认 为 “ 心 即 佛 ”为 诸 大 乘 教 ” 王 即 之 极 谈 ,是 “ 指 人 心 ,见 性 成 佛 ” 的 经 典 话 语 ,认 为 直 众 生 平 等 , 皆有 佛 性 .佛 性 本 来 现 成 ,圆 满 自足 ,不 可 向外 求 佛 。 《 心 法 要 ( ) 云 : “ 佛 与 一 切 众 生 唯 传 上 》 诸 是 一 心 ,更 无 别 法 ” “ 直 下 顿 了 自心 ,本 来 是 佛 ” , 唯 , 也 就 是 心 悟 即为 佛 。对 此 王 世 贞 有 进 一 步 阐发 : “ 大 马 师所 云 : ‘ 即心 即 佛 ’ ,是 单 刀 直 入 法 ;又 六 祖 云 :心 迷 《 华 》转 ,心 悟 转 《 华 》 法 法 ,亦 此 意 也 。 王世 贞 认 为 ”⑦ “ 即心 即佛 ”秉 承慧 能 “ 悟 ” 思 想 。意 在 使 人 开 悟 。 对 顿 “ ”与 “ 悟” 悟 非 .王 世 贞 指 出 : “ 者 僧 法 达 诵 之 经 成 昔
王 世 贞 晚 年 受 县 阳 子 影 响 .生 活 、思 想 发 生 了 很 大 转 变 , 自称 “ 道 家 奴 ” “ 发 头 陀 ”,亦 释 亦 道 亦儒 , 佛 、 有
“ ” 之 偏 ,在 王 世 贞 看 来 “ 砭 攻 疾 则 可 。无 疾 而砭 , 心 以 则不可” ,也 就 是 任 何一 种佛 理 都 有 一 定 针 对 性 ,当其 所 针 对 的 问题 不存 在 时 。这 一 佛 理 也 就 不 具 备 救 治 时 疾 的
道 家 奴 ,诵 《 严 》 《 华 》 《 严 》 《 刚 》 华 、 法 、 楞 、 金 、 《 庭 》 《 德 》 诸 经 ” 自称 “ 诵 头 陀 ” 历 八 黄 、 道 ,② 焚 。‘ 万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论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徐彬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2)004
【摘要】结合王世贞史学活动和晚明史学特点,探讨了王世贞史学理论成就.他在论史学的范围,以及国史、野史和家史价值的论述上,具有创新性意义.他提出的"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扩大了史学研究和史料的范围;他还指出"三史"各自价值和缺陷,并初步揭示了三史之间的关系,这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对明清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页数】7页(P431-437)
【作者】徐彬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48
【相关文献】
1.孙卫国《王世贞史学研究·王世贞著作目录表》补正 [J], 鲁茜
2.王世贞史学理论探析 [J], 鲍永军
3.王世贞的史学贡献——以《嘉靖以来首辅传》为例 [J], 赵越;杨彬
4.王世贞的史学创获与明末清初史学形态之变化 [J], 许在元
5.王世贞史学研究述评 [J], 李世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王世贞的个人简介

明代王世贞的个人简介

明代王世贞的个人简介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后七子”领袖之一。

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

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王世贞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后七子”领袖之一。

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

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人物生平嘉靖时期嘉靖五年(1526年),十一月初五(12月8日),王世贞出生。

(注:今岁忽已知命,仲冬五日,为悬弧之旦。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上京参加会试,却因为生病回家。

(注:壬辰会试,以病弗任场事归。

)嘉靖十三年(1534年),王世贞九岁作《咏凤凰》一诗。

注: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十八。

王世贞祖母陈氏病卒。

嘉靖十四年(1535年),王世贞开始跟随塾师陆邦教学习《易经》。

(注:陆邦教,字子才,号爱溪,长洲人,嘉靖十六年举人,任过东乡县知县。

)同时,王世贞跟随姜周学习。

(注:姜周,字佐周,任过归德府通判。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二十六日(6月14日),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出生。

同年,王世贞的伯父王愔致仕。

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会试落榜,但名声却越来越大,拜在他门下的弟子越来越多。

嘉靖十八年(1539年),王世贞得到王守仁集,读起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喜爱程度在“三苏”之上。

(注:余十四岁从大人所得王文成公集,读之,而昼夜不释卷,至忘寝食,其爱之出于三苏之上。

) 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世贞跟随骆居敬学习《易经》、《左传》、《史记》和韩愈、柳宗元文章。

于是王世贞作《宝刀歌》,得到老师骆居敬赞赏(注:骆居敬,字行简,山阴人)。

王世贞道教思想及其历史文化意义

王世贞道教思想及其历史文化意义

Wang Shizhen's Taoist Thought and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作者: 崔颖[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页码: 112-11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4期
主题词: 王世贞道教思想;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士林影响
摘要: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是在与儒佛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卫道全真、性命双修、信奉神仙。

王世贞的道教思想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的道教信仰状况,折射出道教内部正一派和全真派的发展脉络。

深度阐释王世贞道教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宗教心态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史书三分法与官私修
中国古代史书有官修,私修,官修史书成于
众人,私修史书多为独撰。王世贞认为官修 不如私攥。王世贞继而又根据史书的内容和 作者的身份,把史书分为“国史”,“野史”,“家 乘”
四王世贞对中国历代史书的批评
史学评论范围自春秋,战国及明代,视野开
阔,纵横千古。史学评论
王世贞的明史著述的四大类别
晚年定稿的史学专著
《弇山堂别集》一百卷与《嘉靖以来内阁首

天地无非史,何来经,史之别?
王世贞:经以志,史以记。此自古两言之。
“今日之史,倍急于经”,“今日之人不可以一
日而去史”。
二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1史学编纂学理论与史学批评思想
史书要重因循模拟(与文学复古思想一脉相
承) 诸多史书中,王世贞最推崇《史记》和《汉 书》:因循前史,模拟前编。
第一类为史料汇编与史料笔记类
著史基础:
《天言汇录》十卷,《明野史汇》
一百卷 早期作品, 见闻为主《 少阳 丛谈》二十卷, 晚年作品,史料笔记类《觚不觚录》 一卷
第二类史料考辨类
《史乘考辨》:对明代国史,野史,家乘的
优劣短长的考辨
第三类史书初稿类》,明 人贺复征编的《文章辨体汇选》 《北边始末志》《哈密志》《安南志》等收 入 《弇州山人四部稿》 《史传》十卷,又分《世家》四卷,《传》 六卷,录入《弇州山人续稿》
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目录
1王阳明心学思想对于王世贞史学思想的影响
2王世贞的史学理论 3王世贞的明代史学批评 4王世贞的明史著述 5王世贞的史学影响
王阳明心学思想对于王世贞的影 响
1王阳明心学对于经的权威性发出挑战。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既道,道
既事。《春秋》亦经,《五代》亦史。《易》 是包牺 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 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诫。
太史公之文,有数端焉。帝王纪,以己释
《尚书》者也,又多引图纬子家言,其文衍 而虚;春秋诸世家,以己损益诸史者也,其 文畅而杂;仪秦鞅睢诸传,以己损益《战国 策》者也,其文雄而肆;刘项《纪》、信越 诸《传》,志所闻也,其文宏而壮;《河 渠》、《平准》诸书,志所见也,其文核而 详,婉而多风;《刺客游侠》、《货殖》诸 传,发所寄也,其文精严而工笃,磊落而多 感慨。
对史书体裁与范畴的意见
王世贞认为史的范围很广,包罗万象,天地
间皆是史。记传与编年二体作为史的正文则 互有优劣,应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族谱与 方皆可归诸史考证,故而其价值令人怀疑。
曰编年、曰本纪、曰志、曰表、曰书、曰世
家、曰列传、史之正文也;曰叙、曰记、曰 碑、曰碣、曰铭、曰述,史之变文也;曰训、 曰诰、曰命、曰册、曰诏、曰令、曰教、曰 札、曰上书、曰封事、曰疏、曰表、曰启、 曰笺、曰弹事、曰奏记、曰檄、曰露布、曰 移、曰駇、曰喻、曰尺牍、史之用也;曰论 曰辨、曰说、曰解、曰难、曰议、史之实也; 曰赞、曰颂、曰箴、曰哀、曰诔、曰悲史之 华也。虽然颂即四诗之一,赞、箴、铭、哀 诔皆其余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