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道墨三家道德人格之争_张旭洲

合集下载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儒道墨三家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修养,墨家则关注实利和社会平等。

下面是对儒道墨三家思想的总结: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

儒家追求仁爱与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理解、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之道,强调人伦道德和孝顺,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同时,儒家强调人格塑造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为国家和个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道家思想是道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心的安宁。

道家强调个体内在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内省和寻找自我,追求心灵的深度和平静。

同时,道家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己发展和管理自己的事务。

墨家思想是墨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实利和社会平等。

墨家关注社会公益和利益最大化,强调“兼爱”和“非攻”。

墨家认为,社会应该追求最大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墨家思想强调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主张用道德来约束政治权力,使政府为人民的利益服务。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非攻”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要求。

儒道墨三家思想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和交融。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强调教育和人格培养;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墨家思想关注公益和社会平等,提出实利和非攻的理念。

这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核心地位;道家思想则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而墨家思想则在战国时期有一定影响力。

总之,儒道墨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思想分别强调人伦道德、个体修养以及实利和社会平等。

郭素森:儒、墨、道三家治学路径探幽

郭素森:儒、墨、道三家治学路径探幽

郭素森:儒、墨、道三家治学路径探幽近年来,笔者痴迷学习齐鲁文化,深感到诸子百家哲学的博大精深,在众多研究学者的论述中,发现更多的是研究他们的哲学主张,回避他们的治学路径,也就是这些先哲是怎么研究出这些学问的。

我认为这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儒家——从祖宗中来,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作用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孔子讲究“述而不作”,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孔子是华夏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汲取了统治阶级与中下层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大公约数——“礼”与“仁”,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原创性的思想局限于教育哲学的领域,他的政治理想就是整齐划一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说白了就是人生在世如何行为,与他人互动,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这种治学之道可以言之有据——某个大家都认可的圣人或者名人说过这样的话;可以规避一些风险,社会上有很多人认同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会像布鲁诺、达斯科里、塞尔维特等科学家那样被活活烧死;不涉及原则性的大问题,只在方式方法等细枝末节上搞创新,皆大欢喜。

墨家——在实践上发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在科学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

墨子曾师从儒者,但反对儒者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创造以认识论和逻辑学为主的哲学,在战国时期创立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含解析)岳麓版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科指导意见]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②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

③宗教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修订《六经》。

(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老子(1)主张①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②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意义: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先秦时期诸子的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儒墨之争作文

儒墨之争作文

儒墨之争作文
儒墨之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儒家和墨家之间的争论。

自春秋时代以来,儒家和墨家就一直在争议着对中国政治、社会、伦理以及宗教的概念。

儒家着重于拜师、礼仪、习惯、伦理礼仪和教义,而墨家则更多注重宗教和心理方面的内在和外在。

儒学和墨学学说不仅在思想上有着相当的差异,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有不同的影响。

在争论的过程中,墨家影响力更大,有时被认为是中国大中华文化的灵魂,其崇尚自然、直觉、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态度一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而儒家影响力却较弱,往往被认为是支配性、控制性、实用性的,主张以孔子的“仁、义、礼、智”为指导方针,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明礼之义”为准则。

经过无数次的争论,双方各有支持者,也有质疑者,但是儒墨之争更多的还是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浓郁情感,表达了把握人生、求索真理的智慧。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一天儒家和墨家学说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经典之作魏晋南北朝统治理念,影响了后世无数。

儒墨之争不仅仅影响了古代思想和文化,对现今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均有着自身的价值,当今的人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理念,根据自己的需要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内涵与修养,最终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

因此,儒墨之争的影响不可轻视,它给了我们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学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在行事方针上张弛有间,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在安定中进步,在改变中求稳,始终不渝追求
真理,追求进步,以实现中华文化的光辉。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儒道法墨四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下面是对儒道法墨四家思想的总结,共10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义为中心,追求和谐、守礼、修道和治理社会。

儒家强调人的教化和修身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养性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强调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强调追求自然、返璞归真、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寻找自我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重视个人修行与功力的培养,强调心性的安宁与修养。

道家注重个人的自由与自主,提倡减少欲望,追求内在的自由与达到心灵的平静。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与秩序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和以刑罚为要领。

法家认为权力应集中在一人或少数几人手中,法律应该作为威慑力量和制度化的规范,来限制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认为政治和社会问题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推崇权谋和实际手段。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是儒家、道家和法家之外的第四个主要思想流派。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和公平的原则,强调道德、和平以及社会公正。

墨家思想反对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和个人私利,主张人人平等与物质平均分配。

墨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儒道法墨四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他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教化和修身养性,强调仁义和社会秩序;道家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重视法律与权力的制约与控制;墨家倡导兼爱与公平,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一、儒提到百家争鸣,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士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私学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从教期间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讲经论道,传播思想,影响广泛,相传有座下弟子三千余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为“仁”,并由此论述教育方针“有教无类”(即接受教育无需分高低贵贱),教学思想及方法众多,如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在孔子去世后,儒家内部分八派,最有影响的是以孟子(名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名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前者继承孔子“仁学”思想,但未受当时统治阶级重视,后者倡导“礼治”,承认封建等级的重要性,从人之性恶的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必要性,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荀况的私学活动影响也十分深远,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

作为儒家大师,荀子却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名著名的法家学者,后入仕韩、秦两国,最终促成了秦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墨和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的,是墨子(名翟)所创办的墨家思想。

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素有“北方贤圣人”之称。

墨子祖先曾为贵族,后至春秋战国时已完全没落,所以墨子可以说是当时第一个真正出身于农民阶层的教育家,代表着小生产者的思想。

墨子思想核心为“兼爱、非攻”,于是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内容是农业、手工业生产、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力学、光学等)、军事器械制造等,与生产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由此导致墨家私学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辛勤劳作而不是坐而论道,因此师生皆是穿着草鞋、身着布衣、满手是茧。

墨家私学有着严密的组织、严肃的纪律以及严格的教育与训练。

要求门徒的绝对服从,如有违背墨家主义,则有墨家之法处罚。

在秦统一后,墨家作为学派不复存在。

三、道道家思想产生在春秋末期,盛行在战国时期。

老子(名聃)是主要代表者。

老子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熟谙典籍,十分博学。

孔子也曾问学于老子。

先秦诸子引证解释历史之旨趣论析——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先秦诸子引证解释历史之旨趣论析——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学校代码:10200 研究生学号:10200200920793分类号:K0 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先秦诸子引证解释历史之旨趣论析——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The Study on Purport of Citing and Explaining History by Pro-qin Scholars :Take the Confucian,Mohist, Taoist and the Legist Schools for Example作者:李鹏飞指导教师:董铁松副教授学科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学位类型: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5月摘要已往学者论及先秦史学萌芽状态,多关注史官设置、史书体裁和体例、历史观的种种表现等方面,而对先秦诸子历史旨趣的考察则相对较少,虽有所涉及,但没有将其作为考察先秦史学状态的一个重要议题加以对待。

本文从分析儒、墨、道、法四家要著对历史的引证和解释入手,以斠议其历史旨趣。

先秦诸子以王官学术为依托,因仍“礼坏乐崩”的社会政治现实,裂取王官学术之一端,申述其饱含救世情怀的思想学说主张。

诸子书中,征古、托古所表现出的历史兴趣虽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即皆服从思想学说的需要。

诸子对历史考疑和批判,表现出一定的历史理性,但这种考疑和批判也是基于争鸣的需要而产生的——成为诸子相互批判的一种工具和武器。

总的看,诸子的历史旨趣,既有历史继承性,又凸显出时代的特点:其历史征实的基本内涵,不是以“历史原型客体”为依归,而是在借助已有的一般历史认知。

在历史事实意义的解释上,看不出历史的内在性和系统性,表现出政治伦理秩序价值层面的“单向度”,以及现实价值优先的倾向。

则说明诸子引证、解释历史并非以历史自身为本位的。

关键词:先秦诸子;引证历史;历史解释;历史旨趣AbstractPrevious scholars who cover the pre-Qin historiography bu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enre and the historical setting, historiographer style of the manifestations, historical view, ye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purport of the pre-Qin period is relatively less, although is involved, but not 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Qin period, an important theme historical condition to trea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Mohist, Taost and the Legist School, four citations of history and explana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its historic purpose.In the pre-qin period philosophers relied on officials academic, because of social political reality "the ritual corrupted etiquette caved", one of officials academic took the full of salvation feelings allegedly its theories claims. In the book, reform under the cover of antiquity showed interest in endless, but there is a common ground, namely obey the needs of all doctrines. Thinkers’ doubt and criticism of history examination show some of the historical reasons, but this kind of doubt and criticism is also based on debate needs, and became a tool and weapon for mutual criticism. Philosophers of Pre-Qin, whose general look and interests, both with historical heredity, and highlights ag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firm history, not by "historical archetypes object" responsive to, but in general history with existing cognition. The explanation in the historical fact couldn't see the inner relation and systematic connection, and shows the political ethic order value levels, and deeming the tendency of real value is preferred. Then history cited by Philosophers of Pre-Qin is not history itself as the standard.Key words: The Philosophers of Pre-Qin;Cited History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History Purpor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诸子论说中对历史事实的引证解释及其异同 (4)(一)对诸子引证历史事实的具体分析 (5)(二)相同点——历史解释服从于学说需要 (7)(三)不同点——对历史解释兴趣不尽相同 (11)1.《论语》通过引证历史可以推知未来 (11)2.孟子对历史总结的随意性 (12)3.荀子历史不变来证明其治世理论 (13)4.墨子以历史的得失为借鉴的标准 (14)5.韩非子从历史本身解释学术观点 (15)6.老庄贬义历史以倡导回归自然本真 (16)二、诸子对历史的考疑和批判 (18)(一)孟子对史事考证的方式及原因 (18)(二)荀子批评诸子之历史证据 (19)(三)韩非子对儒、墨两家的诘问 (20)(四)墨子“三表”中对古史的批判性总结 (22)(五)庄子现实批判指向中的历史批判 (23)三、诸子历史旨趣评议 (25)(一)诸子历史征实的基本内涵 (25)(二)历史事实意义解释上的单向度及现实价值优先 (27)(三)诸子历史论证的非内在性、非系统性 (29)结论 (32)参考文献 (33)后记 (36)引言学术界一般认为,虽然先秦时期的“史学”很难与秦汉时期——史学确立乃至“六朝”以后史学逐渐成为具体明确的认知对象之情形相提并论,但其已有了初步的表现:人们认知的途径及重心已经开始由“天命”向“人事”逐渐转变;重要的历史载体形式——编年记事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春秋》——《左传》),而且以《世本》为代表,出现了力图综合记述历史的旨趣;在历史观念上,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类似“历史进化”、“历史退化”、“历史循环”的观念,纷纷登场亮相;在历史的功能问题上,历史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资治功能等都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有所表现。

儒学史话:儒墨之争

儒学史话:儒墨之争

儒学史话:儒墨之争儒家与墨家为春秋末至战国初的两大著名学派。

韩非子于《韩非子·显学篇》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点明儒家及墨家的创始人为孔子与墨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主要思想均记录于《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之根本在孝、悌。

孔子尊崇周公,尚周道,以"礼"治国,强调"尽人事,听天命","务民之义"要"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主张"温放而知新"、"多闻阙疑",从而形成一整套教育方法。

孔子之后,儒家分有八派:子思之儒、子张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八家中尤以孟氏(孟子)及孙氏(荀子)对后世影响最大。

其著述分别有《孟子》、《荀子》。

墨子创立墨家学派,其主要思想记录于《墨子》一书中,《淮南子·要略》称墨家学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糜财而贫民,文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说明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墨子提出与儒家不同的主张,包括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这表明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个相容。

儒家孟子批评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将其思想比作"乱臣贼子"的思想,认为其对人类的危害无异于"洪水猛兽"(《孟子·滕文公下》)。

墨子之后,墨家分有三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他们三者"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韩非子·显学》)。

3儒道之争

3儒道之争

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道家和儒家墨家都不相同,儒墨之争的焦点,是兼爱还是仁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但不管是仁爱还是兼爱,总归是要爱。

而道家的观点是不爱。

不爱,也就是无为,不做什么。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为什么主张无为呢?而在前面的节目里,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四家,代表的是不同的士,儒家代表文士,或者说是儒士,墨家代表武士,或者说是侠士,那么道家代表什么士呢?隐士。

(许由推辞天下,洗耳朵,被朋友讥笑)如果说道家就是隐士的代表,就有一个问题,儒家、墨家是武士和文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哲学家,墨家是武士的哲学家,这是讲得通的,因为文士也好,武士也好,儒士也好,侠士也好,他们是要做事的。

要做事就要有理论根据,要做事就要有哲学指导。

所以他们需要自己的代表,需要自己的发言人,需要有自己的理论,需要有自己的哲学,你隐士不做事,不做官,那你要什么理论依据,要什么哲学指导呢?你不需要啊。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道家不等于隐士,隐士也不等于道家,道家不能说就是隐士,道家只能说是隐士哲学家。

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道家的立场是隐士的,但是他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是隐士他就不做,是哲学家他就要说,不说就不是哲学家。

道家作为隐士哲学家,他的任务就是把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的,这个道理说出来,所以道家是隐士哲学家,他们对于天下兴亡,其实还是关心的,你不关心也不说啊,不关心说他干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为什么要说,还是关心。

只不过呢,他们认为这个天下已经没救了,关心没有用,它已经坏透了。

如果要救,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无为。

这就是道家作为隐士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由此,就引出了道家与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第一个分歧是天下有药可救(孔子时代的隐士哲学家,往事不可谏,来者不可追——长沮,桀溺,接舆),还是无可救药?第二个分歧是,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取众人而奉一人,才是最大的自私。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也可以说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仁爱与兼爱。

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墨子虽然与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出发点可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道家却无意于此。

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

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

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

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

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

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他们与墨家的分歧。

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这样看,道家与儒家、墨家的分歧,比儒墨之争的分歧更大。

问题是,儒墨两家为什么要做,道家为什么就不做呢?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士。

前面说过,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

武士也好,文士也好;下层也好,上层也好;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总归都要做事。

那么,不要做事的道家又代表谁?他们的思想又是谁的哲学?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什么是隐士?隐士是士的另类。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体上都是“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给别人帮忙。

比方说,大夫的采邑,就是士来打理的。

这样的士,叫“家臣”(前面说到的阳货,就是季孙氏的家臣)。

另外,打仗,也要靠士。

这样的士,就是“战士”,也叫武士、甲士。

打仗要有人冲锋陷阵,也要有人出谋划策,还要有人拉帮结派合纵连横。

这样的士,就是“谋士”,也叫“策士”。

国家之间不但要打仗,也要谈判,要唇枪舌剑,折冲尊俎,得有人帮着说话。

这样的士,就是“辩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占梦、算卦、看风水,要有人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这样的士,就是“方士”。

如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呢?他们也得有人陪着吃喝玩乐闲聊天。

“法天”以“利人”,“修身”以“为义”——墨家天人关系视域下的伦理思考

“法天”以“利人”,“修身”以“为义”——墨家天人关系视域下的伦理思考

·中国伦理思想·“法天”以“利人”,“修身”以“为义”——墨家天人关系视域下的伦理思考王正[摘要]墨家的伦理学常被概括为功效主义,但其背后的哲学谱系非常多维与丰富。

墨家如儒家、道家一样是在天人关系论中展开其伦理思考的,不过墨家的天人论是一种天对人监察与赏罚而人只能效法天的比较“强硬”的天人观。

在这样一种天人观影响下,墨家一方面与儒家一样认为人禽之间有根本性差异,但墨家所认可的人禽之别在于人有“力”(勉力而为);另一方面墨家不像儒家那样重视人性论、心性论,而认为以“所染”来理解人性即可。

这样一种对人的理解虽然更强调人应“被动”地效法天,但仍旧需要言行合一、学以成智、明义以成德等个人修养来既实现对天志、鬼神之真理智慧的认知,又将这些真理智慧——墨家的“十大主张”——实践于现实。

[关键词]天人关系;天志;鬼神;兼相爱;交相利[作者简介]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哲学博士。

传统中国伦理学对墨家的研究过于强调其功效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一面①,而比较缺乏将之放置于中国先秦伦理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下进行研究。

如果我们将墨家伦理学放入中国先秦伦理思想的整体脉络来看,则可以发现,墨家伦理学是一种在天人关系视域下来进行伦理建构的哲学思想。

而由这种视野出发,我们一方面可以发现墨家伦理学也是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中国传统思想模式下进行的,其之所以形成比较重功效的伦理倾向是与其天人关系论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墨家的“十大主张”虽然与儒家迥异,但墨家的很多伦理思考路径与儒家非常相近,墨家和儒家的同与异构成了墨家伦理思想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所在。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考背景下,我们可以更加恰当地反思,以功利主义这样一种西方近现代的伦理学派标签来定性墨家伦理学是否恰当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先秦诸子道德哲学论辩研究”(17CZX025)的阶段性成果。

①如梁启超认为:“质而言之,则利之一字,实墨子学说全体之纲领也……故墨学者,实圆满之实利主义也。

第8课百家争鸣(解析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

第8课百家争鸣(解析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

第8课百家争鸣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

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法治国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以民为本【答案】D【详解】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得出强调百姓非常重要;“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体现了民贵于君,是国之根本,因此体现的是民本思想,D项正确;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言论出自()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A【详解】根据“一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老子、墨子和韩非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项。

3.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诸侯争霸B.秦并天下C.闭关锁国D.百家争鸣【答案】D【详解】据材料“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彼此互相争辩、交流、吸收,D项正确;材料强调各学派学者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未涉及诸侯争霸,排除A项;秦并天下是通过战争,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政策,排除C项。

故选D项。

4.“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

这表明()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D.诸子百家论争激烈【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材料表明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一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一一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一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一一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 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一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一一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 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之争作文
道家与儒家,聊聊两家子的不同观点。

哎呀,说道家和儒家,这俩可真是各有特色啊!道家呢,他们
就觉得吧,咱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来,别瞎折腾。

就像那山间的风,想吹就吹,想停就停,多自在啊!
儒家那边呢,他们可是特别看重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

觉得啊,做人得有仁爱之心,还得守规矩、懂礼貌。

这样才能让社会和谐,
大家都开心。

不过话说回来,这两家子虽然都讲究修身养性,但方式可大不
一样。

道家追求的是“无为而治”,就是说啊,别老去管这管那的,让事情自然发展。

而儒家呢,他们觉得人得有个目标,得努力追求,得对社会负责。

其实啊,道家和儒家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他们有时候还能互补呢!比如吧,道家教你放松心态,别太在意得失;儒家则提醒你,
做人得有担当,得为社会做贡献。

这样一来,你就能在追求个人自
由的同时,也不忘了对社会的责任。

总之呢,道家和儒家都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宝贝。

虽然观点有所不同,但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体会。

毕竟嘛,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得有多种多样的风景才有趣嘛!。

儒道之争作文

儒道之争作文

儒道之争作文
《儒道之争》
大家都说儒家和道家那可是有着大大的不同呢。

就说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山还挺高挺陡的,我这心里就有点打怵呀。

我这朋友呢,一直就是奉行儒家那一套,觉得人嘛,就得积极进取,遇到困难就得勇往直前,努力去克服。

这不,他蹭蹭蹭地就往上爬,还一个劲儿地催我快点。

我在后面累得气喘吁吁的,心里直犯嘀咕。

而我呢,有时候就觉得道家说得也挺对呀,要顺应自然嘛,这么累干嘛非得这么拼命爬呢。

于是我就慢悠悠地,欣赏欣赏旁边的风景,看看花看看草的,觉得也挺好。

结果呀,我朋友爬到山顶都等半天了,我才慢悠悠地上去。

他就开始说我,说我这太懒散了。

我就嘿嘿一笑,说享受过程嘛。

这不就是儒道之争在生活中的一个小体现嘛。

儒家就像是那劲鼓鼓的发条,一直催促着向前向前;道家呢,就像那悠悠的云朵,自在飘荡。

其实呀,儒道也没必要争个高下,就看在什么情况下,各自有各自的好。

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有时候需要儒家的积极进取,有时候也需要道家的顺其自然,这样生活才多姿多彩呀,哈哈!
所以啊,儒道之争虽然一直存在,但它们也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呐。

语文-山东济宁一中2024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山东济宁一中2024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断;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闹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儒墨之争作文

儒墨之争作文

儒墨之争作文
曾几何时,儒家和墨家的观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大流派,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儒家和墨家的学说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改善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并且在影响中国人民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说认为,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以“孝”为根本,以“礼”为规范,以“智”为指导,以“信”为操守,以“勤”为基础,以“廉”为节制,以“义”为精神。

儒家学说强调“孝”,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义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义务。

墨家学说认为,人应该以“忠”为准则,以“慎”为根本,以“知”为规范,以“信”为指导,以“恭”为基础,以“敬”为节制,以“义”为精神。

墨家学说强调“忠”,认为忠于国家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义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义务。

儒家和墨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缺点。

例如,儒家学说偏重“孝”,但忽略了“忠”;墨家学说偏重“忠”,但忽略了“孝”。

因此,我认为,儒家和墨家的学说应该结合,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国梦。

显山露水:文学性生成与先秦儒道墨三家

显山露水:文学性生成与先秦儒道墨三家

显山露水:文学性生成与先秦儒道墨三家
许劲松;李凯
【期刊名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2)001
【摘要】文学性是文学形成的必备条件.先秦的哲人们虽然总体上是尚质(尚道)轻文的,但是并没有排除他们对此后即将形成的文学的文学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无疑是对汉代开创独立地位、形成规模的文学的发微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力图从先秦儒道墨三家经典文本中对文学性的或正或反两方面的关注入手来发掘这种文学性的初始肇端及其背景、内涵和价值意义.
【总页数】6页(P95-99,116)
【作者】许劲松;李凯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
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先秦儒道墨的民生观及其当代价值 [J], 姚才刚;樊兰兰
2.试论儒道墨三家道德人格之争 [J], 张旭洲
3.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之异同 [J], 程潮
4.论先秦名辩的伦理特征\r——以儒道墨为例 [J], 任爱殊
5.先秦儒道法三家人性理论巡礼——兼谈当代人生价值理论的重建问题 [J], 徐俊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墨、道、法——“四大家族”的文化地位

儒、墨、道、法——“四大家族”的文化地位

儒、墨、道、法——“四大家族”的文化地位
权雅之
【期刊名称】《珠江论丛》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而其核心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主要思想流派,是人类"轴心文明"的重要构成。

其中儒、墨、道、法"四大家族"按照价值排列,其顺序应当是道、儒、墨、法。

道家哲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道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根。

【总页数】9页(P3-11)
【作者】权雅之
【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辑出版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
【相关文献】
1."孝"与"非孝"之争——以墨、道、法三家的非儒论述为中心 [J], 赵宏宇
2.“爱”、“恨”、“贬”之对立:儒、墨、法、道对诗的不同态度 [J], 杜书瀛
3.浅议儒法墨道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J], 刘洪晓
4.道儒法墨思想对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的启示 [J], 商植桐;张珩铂;刘玲玉;田雨鑫
5.道儒法墨思想对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的启示 [J], 商植桐; 张珩铂; 刘玲玉; 田雨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10-10[作者简介]张旭洲(1986-),男,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史。

试论儒道墨三家道德人格之争张旭洲(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儒道墨三家倡导的道德人格各具特色,代表了各自阶级在大变革时代的道德诉求。

儒道墨三家彼此之间,甚至本派内部不同观点激烈碰撞,相互辩驳,相互影响,纷争不断。

由于时代以及封建阶级统治的需要,儒家成为最后的受益者。

以儒家设计的道德人格为主,兼容道墨诸家的合理成分,最终构建起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克己修身的道德理想境界,成为中华儿女代代为之奋斗不息的精神归宿。

关键词:儒道墨;道德人格之争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过渡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破”的状态之中,同时孕育着“大立”的时代需求。

官学的衰微导致私学的极度繁荣。

众多的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就国家政治制度、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提出了各自利益集团的构想。

一时各种观点层出不穷,且彼此相互攻击,相互争论,又相互融合。

历史上就有儒道之争、儒墨之争等等。

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度,远在上古时期的周公就十分重视德育教化的重要性。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亦十分推崇德治在固国安邦中的作用,其中儒道墨三家的德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一、多元化道德人格之争道德人格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并没有“道德人格”这个词语,但不能为此否认中国德育中没有“道德人格”。

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中无论哪一派都有理想人格的追求,都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呼唤上下功夫,都有很多的论述。

[1]事实上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德性伦理的特征,其倡导的道德人格所凝聚的普世精神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乃至全人类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儒家道德人格的审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的仁学思想是从血缘关系出发由近及远破浪式延伸,达到推己及人的效果。

“仁者爱人”也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在德性培养和道德践行方面,孔子设计了他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即“君子”和“圣人”,用于约束、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发展。

在《论语》中孔子有许多“君子”与“小人”的论述。

在他看来“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成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衡量尺度。

孔子对“圣人”情有独钟,将“圣人”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圣人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也坦诚的说过自己做不到,认为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才称得上“圣人”。

他按人们道德修养的程度将人的道德人格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等级,即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在具体道德人格培养上孔子重视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如“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育思想有鲜明的特色,其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性本善,“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他的观点属于道德先验论,认为趋善是人的本性,则人的德性具有了可塑性,只要加强个体道德的自觉性,都可以达到道1第33卷第2期2014年4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TIAN NORMAL COLLEGE Vol.33,No.2Apr. 2014德的极高境界,即“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把道德人格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他极力推崇“大丈夫”的道德人格。

所谓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培育“大丈夫”必须善养浩然之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大丈夫”的道德人格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过无数士人为之奋斗,成为志士仁人树立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堡垒。

[2]孟子的德育思想闪烁着肯定人的自觉性和进取心,高扬了人改造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价值,正如他信心十足的说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告子下》。

(二)道家道德人格审视道家对儒家的“圣人”道德人格持批判态度,老子也崇尚“圣人”人格,但与儒家不同,其内在品质是“无为无不为”的超然人格,用“无为”之道实现“有为”的治世目的。

此外,老子的“圣人”具有人性化的品格,“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五十八章》)庄子推崇“真人”的道德人格。

何谓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谓真人”。

(《庄子·齐物论》)他设计的“真人”人格应具备“无己”、“无功”、“无名”的特点,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自我状态,达到超然物外独立逍遥存在的境界。

(三)墨家道德人格审视墨家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产生的,当时在诸子百家中影响仅此于儒家,有“非儒即墨”的说法。

墨家的伦理道德的原则是“兼相爱,交相利”,把培育“兼士”作为该派的道德人格。

墨家的“兼士”相当于儒家的“君子”,其对立面是“別士”。

墨子对“兼士”有如下要求[3]:一是法天,二是视人如己,三是重功利。

法天即“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

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法仪》);视人如己即“兼以易别,为彼犹为己”(《墨子·兼爱下》);重功利即“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

(《墨子·尚同下》)二、“殊途”与“同归”道德人格的“殊途”,主要表现在它的特征上。

道德人格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多元性,二是时代性。

多元性是指不同阶级(阶层)都有各自具体的道德人格,尤其在现代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形势下,道德人格更不能单一局限在道德层面,应向其它层面延伸。

时代性是指道德人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实现途径,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随时代不断嬗变和发展,而不是僵化不变的。

儒道墨三家的道德人格各具特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道德人格往往打上本阶级利益诉求的烙印。

在具体道德人格的探讨上,儒家推出的是“君子”和“圣贤”,道家的是“真人”,墨家的是“兼士”,三家都规定了各自道德人格的内涵,具体要求以及实现途径。

“同归”是指儒道墨三家道德人格的共性,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治理想的一致性,三家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即道德为一般境界,政治为最高境界,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二是对人性的反思,三家都涉及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把人的本性作为德育的出发点,都是对人自我关怀的一种设想与期盼;三是三家道德人格内在的部分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融入到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四是求理想和实用的统一性,梁启超指出“孔、老、墨三位大圣,虽然学派各殊,求理想与实用一致,却是他们共同的归着点。

如孔子的‘尽性赞化’,‘自强不息’,老子的‘各归其根’,墨子的‘上同于天’,都是看出有个‘大的自我’、‘灵的自我’和这‘小的自我’、‘肉的自我’同体,想要因小通大,推肉合灵”。

[4]虽然,道德人格具有多元化和时代性的特征,但是它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对人的自我关怀--人应该具有德性且幸福的活着。

儒道墨各家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源头,它们“有着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却又同归而殊途,百虑一致。

”[5]德性伦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做什么样的人”,而道德人格则是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

德性伦理学认为,德性修养的终极目的是幸福,追求最高的善是伦理学追求的共同主题,而道德人格正是实现最高善在某一阶段的具体表现。

三、由“多”归“一”道德人格多元化之争的结局是由“多”归11张旭洲:试论儒道墨三家道德人格之争“一”,最终儒家思想独尊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多”与“一”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汉书·董仲舒传》等,可见中国贤哲对“一”的思维偏好,对“一”的执着追求,认为“一”是理想中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多”指多种思想流派及众多思想并存的局面,“一”指一种思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压倒式的优势,其他思想不能与之相抗衡。

“多”往往产生在社会大动荡,朝代更替,社会形态变迁的时期,“一”是伴随国家的统一出现的。

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乱世,却给学术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众多思想并存的纷争中,儒墨两家赢得了显学的地位。

起初儒家思想也未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和采纳,孔子周游六国也落得“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尴尬处境,孟子的游说也成效甚微。

到汉朝武帝时,他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罢黜百家”。

至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随后不断补充完善,占据了整个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黄老之学在汉初盛极一时,但在思想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

墨家到汉朝遭受冷遇日趋衰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社会中逐步失去它的光泽,但作为一种思想道德理论的影响却留存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

[6]“多”与“一”之争的最终状态是统一下的多元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予以概括。

四、小结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寻觅至真至善至美是德性伦理永恒的主题,重审和再造当代道德人格是德性伦理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对人类自我关怀的升华。

毋庸置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从未中断过的国家。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凝聚的民族之魂,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广光。

诚然,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价值趋于多元化,传统的道德人格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民的需要,故必须赋予其时代内涵,顺利实现道德人格的当代转型,开创新时期我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共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1]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2]曾长秋,周含华.中国德育通史简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2.[3]张耀南.“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4]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2.[5]李承贵.德性源流———中国传统道德转型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3.[6]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5-126.21第33卷第2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