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硬骨的方孝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
青史留芳——历史上的廉吏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明代宁海(今属浙江)人。
少有学问,累官汉中(今属陕西)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
建文年间(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老师。
为官期间,方孝孺刚正廉洁,气节高尚,坚持正义。
后燕王朱棣入京,方孝孺不肯为其起草诏书,被处死。
方孝孺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高祖方重桂是进士出身,祖母为宋代右丞相叶梦鼎的曾孙女儿,他的父亲方克勤担任过济宁知府,被封为朝列大夫。
方孝孺从小“精敏绝伦” ,深得父亲喜爱。
他三岁时,父亲就严格按照儒家经典为他启蒙。
他五岁时即能背诗、写诗,九岁时便已通读“五经”了。
十三岁那一年,方孝孺就被附近的人请去担任塾师。
这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也不多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被授予济宁知府之职,方孝孺随父赴任。
济宁府的曲阜县是孔子的家乡,父亲常带他去瞻仰孔庙,遍访七十二贤人的胜迹,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方孝孺在济宁府五年,深入研究儒家学说。
后来被清人选入《古文观止》的《深虑论》就是他在这一期间创作的,当时方孝孺只有十七岁。
武靖王李文忠来济宁视察时,看到方孝孺的文章,破格召见了他,并给予嘉勉。
从此以后,方孝孺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他曾说:“吾之所得者,大可以为圣,次可以为贤,上可以友千古,下可以传万世。
”可见他年纪轻轻就立下了辅国助民、匡时济世的宏愿。
方克勤在济宁府任职期间,宣传儒学思想,实行德治,惩治腐败,提倡廉政,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深受济宁人民的爱戴,也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嘉奖。
但是,清官总遭贪官妒,廉吏屡被恶吏诬。
曹县的知县受到方克勤的责备后心怀不满,为了报复,就联络其他官僚诬告方克勤。
方克勤遂被朝廷贬谪到广东去服苦役。
方孝孺觉得父亲冤枉,便上书朝廷,表示愿意代替父亲去服苦役。
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空印案”又发生了,方克勤再次受到连累。
“空印案”发生于洪武九年(1376),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发现地方长官派官吏到朝廷户部核算钱粮时,往往带有盖着大红官印的空白文册,一旦发现下面与户部的钱粮数据不符时,便照着户部文册填写。
这本是当时官场的一项“潜规则”,但明太祖认为这中间必然有诈,便愤然颁旨:如有这种情况,地方长官一律处死。
济宁府去户部的官吏手中也有这种“空印”文册,恰巧被抓了个正着,作为当时地方长官的方克勤自然难逃其咎,也被列入了处死名单。
方孝孺闻讯如遭九天雷轰,他深深了解父亲的为人,于是再次向朝廷请求,愿意代父受死,但遭到了拒绝。
就这样,方孝孺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押赴刑场。
这两件事对方孝孺的打击极大,血的教训使他猛醒:光埋头读书是无法救国救民的,只有改革吏治,正本清源,才能为父昭雪,才能为民请命。
方克勤在受刑之前,曾经写信给方孝孺,让他去拜见明朝的开国大臣宋濂。
父亲死后,方孝孺就拿着父亲留下的信和自己的文章去翰林院拜访宋濂。
宋濂看了方孝孺的文章后,不由得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年来看了天下学士那么多文章,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辟的宏论。
他把翰林院中的翰林、学士比作凡鸟,把方孝孺则比作凤凰。
从此以后,方孝孺就拜宋濂为师,投在他门下。
在宋濂的悉心指导下,方孝孺的学业进步很大。
一次,明太祖设宴,宋濂前去参加。
席间,明太祖让宋濂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定第二日早晨交卷。
宋濂回家后就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而他自己则因在宴会中饮酒过
量,呼呼睡去了。
时近半夜,方孝孺担心老师醉酒误了大事,可又不忍心叫醒他,就自己代写了一篇,以防万一。
果然,宋濂睡到第二天早晨才醒。
匆匆准备更衣上朝时,他才突然想起皇上命令他写文章一事,不由得吓得浑身冒汗,连呼“奈何” 、“奈何”。
方孝孺见状,连忙上前说:“学生已代老师写了一篇,未知可否,请老师斧正。
”宋濂一看,十分满意,未作修改就带着它上朝去了。
明太祖看到文章后,发觉此文的风格与宋濂以前文章的风格有异,就问:“这是你的手笔吗?”宋濂无奈,只得如实把情况向明太
祖奏明。
明太祖笑着说:“此生良胜汝耳! ” 洪武十年
(1377),宋濂告老还乡,方孝孺也跟随他回到老家浦江(今属浙
江),继续在他门下学习。
在浦江四年,方孝孺真是“日有异而月不同” ,更深刻地懂得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治世的方略大端。
他认为无论读书还是做官,都要做到“诚以格君,正以持身,仁以恤民” 。
他还把当官的分为三等:“上者在道德,次者在勋业,下者在利禄。
” 洪武十三年(1380)秋,方孝孺辞别宋濂回到家乡宁海。
不久,朝
廷发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明太祖下令追究“胡党”。
宋濂因受此案牵连,被发配到四川安置。
押解途中,宋濂因年迈体衰病死于四川夔州(今四川奉节)。
方孝孺闻讯,哀痛万分,发出了“公之量可以容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的悲呼。
他为此事心痛万分,为老师的沉冤未雪日夜忧虑。
后来,方孝孺到汉中任教,便再三向蜀王求助。
蜀王就对宋濂的墓进行了迁移、维修,又把宋濂的家属移至成都,使他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经历了丧父、丧师之痛后,方孝孺进一步认识到,明太祖的苛重刑罚只会滥杀无辜,而要想改变这一切,必须“明道立德”。
他决心要当一个真正的“孔子徒” ,重新来“修复孔业”。
这时的方孝孺在政治上已经真正成熟了。
至洪武十五年(1355),方孝孺的文章、人品已经名满天下
了。
一些正直的大臣纷纷向朝廷大力举荐方孝孺,说他“学行可以大用” 。
方孝孺于是被召见,接受了明太祖的面试。
明太祖听取了他治国施政的主张,赞其有“异才” 。
可是,明太祖主张重刑罚,方孝孺主张重教化,两人的看法很难达成一致。
最后,明太祖说:“现在还
不到起用你的时候啊。
”便派他到陕西汉中府任教授。
汉中府在陕西的南部山区,这里土地贫瘠,文化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属于尚未开化的地区。
方孝孺到汉中后,自编教材进行授课,还免费帮老百姓采药、看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汉中与四川相邻,方孝孺的才学和品德很快传到四川蜀王朱椿的耳中。
蜀王是明太祖的第十一个儿子,精通诗书,明太祖称他为“蜀秀才” 。
蜀王爱才,早就听说方孝孺很有学问,就礼聘他入府给王子教书,还多次请他到成都讨论治国兴邦之道。
两人互引为知己。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驾崩。
因皇太子朱标已去世,故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 ,史称明惠帝。
明惠帝早就听说方孝孺是一位忠臣贤士,便遵循太祖的遗命“(继位后)必先召孝孺” ,将方孝孺召回京城。
方孝孺虽然来到京城,但也没有担任要职,只是担任皇帝的侍讲、侍讲学士、文学博士等虚职。
但是方孝孺提倡仁政,他的“重礼仪”、“兴教化”等治国方略,正合明惠帝的心意。
在方孝孺的帮助下,明惠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这段历史被誉为“四年宽政解严霜”的新时期。
当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首先,实行仁政,“纠苛政,举贤良,宣教化” 。
短短几年下来,举国安宁康泰,人民安居乐业,与明太祖时代有天壤之别,就连囚犯也比以前减少了三分之二。
其次,简政减人。
经过几年治理,明惠帝共合并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改变了原来十羊九牧的状况。
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各地人
民的负担。
另外,明政府还实行了减轻江浙赋税、削减寺院田地等措施,使经济逐渐繁荣,社会风气逐渐好转,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好局面。
明惠帝即位后,藩王势力日益强大,已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
特别是北方的燕王朱棣,拥有重兵,早就虎视眈眈,有觊觎皇位之心。
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人大胆向明惠帝建议“削藩” 。
方孝孺也参加了这一讨论。
齐泰主张先削燕王,因为他势力最大,危害也最大;黄子澄则主张先削较容易的藩王,最后削燕王;方孝孺认为藩王不削,早晚会谋反,而要进行削藩,必定会有祸乱。
因此他主张:从易到难削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削藩带来的祸乱。
明惠帝采纳了他和黄子澄的主张。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明惠帝先后削平了五位藩王。
这激恼了燕王朱棣。
他感到自身岌岌可危,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举事了。
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打着冠冕堂皇的“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反对明惠帝,得到了其他不法藩王的响应和支持。
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雄踞北平十三年。
由于他勇武强悍,并能节制镇守边陲的兵马,因而一时间燕军声势大震。
明惠帝闻讯,连忙派兵北伐,结果大军失利。
建文二年(1400)五月,扬州失守,燕王渡江,明惠帝派庆成公主(朱棣堂姐)前去议和,遭到了燕王的拒绝。
六月初,镇江失守,方孝孺劝明惠帝赶紧到其他地方避难,由自己死守京城,等待援兵。
六月十三日,燕军攻陷京城,明
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捕入狱。
六月十七日,燕王草草登基,是为明成祖。
早在朱棣从北平发兵时,他的重要谋士姚广孝就曾嘱咐他:“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素有学行,必不降附,请勿杀之。
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姚广孝还向朱棣建议说:“起草登基诏书的重任非方孝孺不能胜任,其他人不足以服天下。
”
朱棣黄袍加身之后,就派方孝孺的门生廖氏兄弟去请方孝孺。
一见老师,廖氏兄弟便说明了来意。
听了廖氏兄弟的话,方孝孺勃然大怒,厉声斥责他们说:“你们跟我读书这么多年,竟不知道什么是'是非' ! ”将他们骂出了门外。
不可一世的朱棣无计可施,只得派人去把方孝孺押解前来。
方孝孺全身穿着素服,一边上殿一边号啕大哭,为明惠帝鸣不平。
朱棣皱着眉头从御座上走下,假惺惺地好言劝慰道:“先生毋自苦,吾欲效法周公辅成王耳。
”然后就请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诏书,还讨好地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满脸愤怒,当即大笔一挥:“建文四年,燕贼篡位。
”字字力透纸背,然后掷笔于地。
“大胆! 你不怕死吗?”朱棣陡然变色。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
“方孝孺!你不怕灭九族吗?”朱棣暴跳如雷,完全露出了暴君的狰狞面目。
“就算你灭我十族,又能奈我何!”方孝孺针锋相对,铮铮言辞掷地有声。
朱棣火冒三丈,命令武士用利刃割掉了方孝孺的舌头。
方孝孺顿时鲜血淋漓,说不出话。
“呸一一”他将满嘴鲜血
朝朱棣喷去,表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六月二十五日,朱棣命人将方孝孺在京的全部亲属押赴刑场,当面一个个杀给他看。
已经受了八天惨无人道折磨的方孝孺昂首大骂,最后被碎尸于刑场,年仅四十六岁。
朱棣又派人把方孝孺的宗族门人,还有他的朋友、学生乃至一切与方孝孺有关的人都抓来,并当着方孝孺的面磔杀于市。
所谓磔杀,就是砍成碎块。
方孝孺是最后一个受刑的,据说方孝孺被腰斩后,只剩上半身的他以肘撑地,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连书“篡” 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已先自杀,两个女儿过秦淮河时投河而死。
其母族、妻族等五服之亲均遭株连,连学生共诛及十族,一共被杀八百七十三人。
“生而有益于死,死而无愧于心。
”方孝孺以他一身硬骨、彪炳千秋的正气,成为历代为官者和读书人的品格风范,永远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