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摘要】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入手,介绍人工繁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人工繁殖技术对保护大鲵的意义。
通过发展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有效拯救濒危物种,而大鲵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基础。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保护大鲵种群和其他濒危物种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大鲵、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习性、原理、应用、意义、研究、基础、拯救1. 引言1.1 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大鲵是一种珍稀濒危的两栖动物,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些山区和溪流中。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体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可达20公斤。
大鲵的外表酷似蜥蜴,但其实属于蝾螈科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等因素的影响,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野外,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濒危程度非常严重。
由于它们繁殖周期长,每年产卵期很短,再加上领域需求大,种群增长缓慢,濒危的状态更加突出。
大鲵的濒危状态引起了人们对于其保护的广泛关注。
各种保护措施正在逐步实施,其中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动物,确保它们的种群不至于灭绝。
1.2 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人工繁殖技术对于保护大鲵种群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鲵的生存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野外大鲵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使得其面临濒危的危险,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大鲵很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而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为大鲵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手段。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控制大鲵的繁殖过程,提高繁殖成功率,增加种群数量,从而有效地避免濒危物种的灭绝。
人工繁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和损害,保护大鲵的自然生态环境。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Scientific name: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大鲵被誉为“两栖动物之王”,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鲵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以及岷江流域的溪流中。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大鲵长1-1.8米,体重可达60公斤,雄性比雌性大。
大鲵的头部比身体大,呈长条形,眼小而黑。
头部有褐斑和黄白色的斑点。
四肢短小,趾蹼明显,背部呈深褐色。
大鲵的皮肤相当敏感,且呈暗黄色并有许多的大大小小突起。
口内有一副上下颌钩状的牙,共64颗牙齿。
2.分布大鲵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以及岷江流域的溪流中。
由于采石场开采、乱捕滥猎等不良行为,使得大鲵的数量遭到了极大的威胁,目前大鲵仅分布于中国。
3.习性大鲵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欢栖息在清澈、流速适中的岩洞或者石缝之中,白天则一般躲在水下的岩缝或半水中的洞穴里。
大鲵以鱼为主要食物,而且能捕食直径达7厘米的小鱼。
二、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野外数量已经非常少,因此大鲵的人工种群被看作是保护大鲵,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最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大鲵的人工繁殖是有可能的,而且已经有人进行过成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技术细节:1.饲养环境选址大鲵繁殖需要有合适的饲养环境来进行,环境的湿度要求在80%-95%之间,水温要求在12-18℃。
在长江中游地区,从春季到夏季,水温十分适宜,这是进行大鲵人工繁殖的重要时期,因此选址要注意水温和环境湿度。
2.新养殖方法大鲵的一般繁殖方法是雌鲵游到洞穴里产卵,雄鲵将精子放在卵的外面,这样会有一定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些新的人工繁殖方法出现了,比如让雌鲵产卵后“静养”一段时间再放回洞穴里,或者将鱼卵取出进行试管人工受精等方式。
3.空气采样和环境监控大鲵是一种高灭绝的动物,需要人工繁殖进行保护,因此饲养中也要进行空气采样和环境监控等措施,以确保饲养场的环境和空气是干净的,有利于大鲵的生长和繁殖。
大鲵养殖条件,大鲵养殖技术与管理

大鲵养殖条件,大鲵养殖技术与管理概述:养殖大鲵需要准确掌握其生态特点和养殖技巧,同时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饲养时,可以选择蚯蚓、小鱼、虾等饲料,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大鲵饲料。
大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自然光照。
大鲵需要在比较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养殖。
养殖场地应该选择在山坡或者河湖旁边,以便于引入自然水源。
2、养殖模式大鲵可以采用池塘养殖、笼养和水族箱养殖等方法。
其中,池塘养殖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需要建造合适大小的水池,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水质管理大鲵是一种水生动物,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水中的PH 值应该在6.5-8.5之间,水温应该在10-25℃之间,氧气含量应该足够,水质应该清洁无污染。
养殖时需要定期测试水质,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
可以使用滤网或者过滤器来保持水质良好。
4、水温管理大鲵喜欢水温较高的环境,在养殖时需要控制水温,确保水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加热器或者降温器来调节水温。
5、饲喂方法大鲵是肉食性动物,需要提供适当的饲料。
在饲养时,可以选择蚯蚓、小鱼、虾等饲料,也可以使用专门的大鲵饲料。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喂养,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和过度肥胖。
6、疾病管理大鲵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
可以使用专门的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7、环境管理大鲵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需要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自然光照。
可以在水族箱周围固定泡沫板或者使用加热棒等方式,以**水族箱内外环境的温度差不超过5℃,防止大鲵受冷受冻。
需要注意的是,大鲵是一种保护动物,不要随意购买和养殖,并且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综合技术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综合技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产系(新乡,453002)孔祥会大鲵俗称娃娃鱼,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珍贵的两栖有尾动物。
大鲵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称为中国大鲵,产于华南,西南的山地溪流,大者可达1m以上。
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由于其资源短缺,被我国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1大鲵的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大鲵身体呈扁圆形,分头、躯干、四肢和尾四个部分,大鲵的体长一般为50~150cm,成体不具外鳃,具肺,椎体双凹型,雌鲵不具受精器,体外受精。
头部背腹扁平,最宽处与躯干两侧皮褶间的宽度大致相同,或大于皮褶之间的宽度。
头前端有宽大的口裂。
犁骨和颌骨具齿,前颌骨与上颌骨齿列紧密相接构成弧形,位于口腔前缘。
侧生齿,下颌骨长齿部位占齿骨全长的2/3。
下颌的尖板骨不长齿。
眼极小,位于头前上侧,无眼睑,眼球可伸缩。
嘴端具有唇褶,外鼻孔位于嘴端,呈圆形,头部背面和腹面的皮肤具有成对的疣粒,呈现特定的图形。
躯干前部两侧有纵的皮肤褶,称为颈褶,颈侧之后躯干两侧的皮肤褶,一般称为侧褶,颈褶、侧褶成对的疣粒沿皮肤褶纵行分布,数目较少。
泄殖孔位于躯干部后端。
大鲵具有两前肢和两后肢,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前肢具4指,后肢具5趾,后肢近端节沿体垂直伸出,脚心向后,爬行吃力。
大鲵尾短,多肉质,约占全长的1/3,尾侧扁,尾端钝圆或椭圆形,尾部具有极少数疣粒。
大鲵体色多呈浅褐或灰褐色,野外生活时,体色与周围环境较为一致,背面常分布黑色斑纹,腹面底色较浅。
1.2生活习性大鲵喜生活于山区溪流中,周围树木枝繁叶茂,水质矿化程度高,溶融性岩洞很多。
河中岩礁遍布,巨砾显露,河床上下落差大,溪中水浅流急,含沙量小,河水清澈见底;水源充足,水温不高,常年变化较缓;气候温凉,降雨充沛,云雾多,潮气大,无霜期较长。
大鲵野外生活时,常喜穴居,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晚上出外觅食。
大鲵的食性为肉食性,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小蟹、水蚤,昆虫幼虫等为主;成鲵则以食泥鳅、蛙类、河蟹和小鱼为主。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世界上仅有的一种分布在温带地区的大型两栖动物,又称中国娃娃鱼、车前子。
其生物学特性复杂,十分珍贵,目前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
本文将介绍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
1. 形态特征大鲵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成年个体体长可达30-50厘米,最长可达70厘米。
身体呈卵形,头部扁平,口较大,黑色斑点分布于身体两侧和背部,颜色深浅不一,有“鲵眼”之称。
2. 生活习性大鲵栖息在清澈、流畅、草木繁茂的河流、溪流、湖泊等水域环境中。
白天喜欢躲在水底或拱形根部或水草丛中,晚上会离水上岸觅食,喜食小型无脊椎动物、鱼类和青蛙等。
3. 繁殖生殖大鲵的繁殖时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5~7月和10~11月。
在交配期间,雄性大鲵会持续尖叫,并向雌性靠近做出显露角色,如在其身旁并摩擦雌性身体表面。
大鲵有卵胎生繁殖方式,即雌性大鲵在身体内孵育出卵后直接进行生产,因此胎儿的营养与成长直接依赖于母亲。
二、人工繁殖技术由于人类活动和不良的生态环境,大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开发和运用大鲵人工繁殖技术成为保护的有效手段。
1. 饲养方式饲养基地环境要求应由具备清洁、通风、适宜水质、适宜温度的设备准备,饲养柱状河马草、龙骨草、水质成分要求pH6.5~7.5,氨氮浓度低于0.2mg/L。
添放的草坪要时常进行照明,保持充足的光照环境,可通过增加光源强度,延长照射时间,提高光照质量等方式来改善水底光线环境。
2. 卵胎养殖技术大鲵的卵胎繁殖期长,在孕育期间需长期稳定的养护和观察,一般需持续120-150天,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养殖环境中水质、pH值、硬度等重要参数的稳定。
孕育期结束,女鲵产生大量的小头鲵,小头鲵在生后后直接被母鲵养育。
大鲵的繁殖周期较长,以每年2~3次的卵裂生殖方式进行,养护的时候要有耐心等待。
综上所述,大鲵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又称鲵蜥或鲵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两栖动物,其特点是体型庞大,外形类似于蜥蜴,但却属于两栖动物,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大鲵在中国南方地区分布广泛,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生物资源。
由于野外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大鲵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如何有效保护并且利用大鲵资源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推动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将就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一、大鲵的生物学特性1. 外貌特征大鲵是一种体型庞大的两栖动物,成年个体可长达1米以上。
其身体呈现出褐色或灰黑色,背部有不规则的斑点和纹路,使其具有极强的伪装能力,可以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中。
大鲵的头部扁平,眼睛较小,四肢发达,尾巴较短,背部有粗大的脊椎骨,行动迟缓,属于底栖动物。
2. 生活习性大鲵主要栖息于溪流、湖泊、沼泽等水体中,喜欢隐藏在水草和岩石下,平时以小鱼、蠕虫和昆虫等为食。
夏季和秋季是大鲵活动的高峰期,而冬季则会选择栖息在水底的洞穴或泥沙中度过。
3. 生殖生态大鲵是卵生动物,每年的4月至5月是大鲵的产卵期,雌性大鲵会选择适宜的洞穴或者水草茂盛的地方产卵,每次产卵数量可达数百枚。
雄性大鲵会守护卵巢,保护卵的安全直至孵化。
大鲵的幼体经过蝌蚪期、幼崽期和亚成体期逐渐发育成年,整个生殖过程非常复杂。
4. 保护价值由于大鲵的生长周期长、繁殖力低、环境依赖性强等特点,使其受到了严重威胁。
大鲵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017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级保护动物。
二、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1. 人工饲养技术为了保护大鲵资源,人工饲养技术被广泛应用。
在大鲵的人工饲养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模拟大鲵生存的水域环境,包括水温、水质、饲料等。
需要严密的饲养管理,定期清理水池、更换水质,及时饲喂等,保证大鲵的生活质量。
2. 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大鲵是目前大鲵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
大鲵饲养注意事项

大鲵饲养注意事项一、生活习性大鲵生活在海拔200~2000米的深山峡谷溪河之中,而以生活在海拔300~900米的地方为多。
人工养殖的大鲵,不受海拔高度的限制,海拔20米也有养殖大鲵成功的报道。
大鲵栖息环境的特点是:(1)石灰岩层广布、山峰高耸挺拔,被河流切割,形成悬崖绝壁、奇峰异洞幽深莫测。
这类地方岩溶普遍,山泉伏流甚多。
河边岸柳丛生,植被繁茂,环境阴森,人烟稀少,交通闭塞。
(2)河谷多呈“U”形,河床比降大,流速较高、溶解氧较高。
一般溶氧量达到10毫克/升以上。
(3)石质性河床,多急湍、深邃,含沙量少,砾石多,透明度大。
(4)河水矿化度高,硬度较大,pH为6.5~7.7。
年平均水温5~25℃。
(5)大鲵在以阴河有回流水及泉水涌流的穴洞生活为主。
(6)大鲵喜静怕噪,有畏光性,幼适应光照强度为18~50勒克斯,成鲵适应光照强度为50~300勒克斯。
大鲵昼伏夜出,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或游到水潭边缘的浅滩上寻找食物。
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囫囵吞下。
具外鳃的幼鲵,喜群居在溪河支流的小水潭内。
成鲵多单独分散活动,穴居时不集群。
人工养殖的大鲵,不论是幼鲵还是成鲵均群居。
(一)水温1.水温对大鲵生长的影响大鲵生长的快慢,与水温密切相关。
在籍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
水温对生长的影响,与其摄食及营养有关。
当水温适宜时,大鲵新陈代谢旺盛,摄食量大,吸收营养能力强,生长快;反之,则相反。
大鲵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0~25℃,其中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6~23℃。
当水温在10℃以下时,食欲低,生长缓慢;甚至停为10~25℃时,大鲵新陈代谢旺盛,活动十分活跃;当水温在16~23℃时,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
2.水温对大鲵摄食的影响水温对大鲵摄食的影响,不公限于食量、消化和吸收率等,而且影响新陈代谢的性质。
水温的降低,将引起整个代谢过程的减弱。
水温的变化与摄食强度密切相关,大鲵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变化而相应增减。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又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也是全球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它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周边湖泊、江河,属于保护动物。
大鲵是一种水栖两栖动物,它的身体呈圆柱形,略扁。
它的眼睛小,口大,长有一副坚硬的咀嚼器。
大鲵的皮肤光滑厚实,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有时会有一些杂斑。
它的头部较大,尾巴较厚,四肢长,尾鳍较宽。
成年大鲵的体长一般可以达到1-1.5米,最长的个体甚至可以达到2米以上,体重可达到50公斤以上。
大鲵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环境的特殊生物学特性。
它具有良好的水生运动能力,能够在水中快速游动和捕食。
它具有发达的呼吸系统,可以通过皮肤吸取水中的氧气。
大鲵的尿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能够帮助它在水中保持温度稳定。
大鲵的繁殖方式也十分特殊,它是通过内受精的方式进行繁殖的。
目前,大鲵的数量已经严重减少,常常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大鲵这种珍稀物种,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配对、刺激繁殖、培养孵化及人工饲养等方面。
为了实现大鲵的人工繁殖,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人工配对。
通常情况下,大鲵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
在这个时候,研究人员会将雄性和雌性大鲵进行配对,然后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
在交配过程中,雄性大鲵会释放出精子,雌性大鲵则会将精子吸入体内,完成内受精。
研究人员会对大鲵进行刺激繁殖,以促进其繁殖行为和产卵。
刺激繁殖的方法主要包括适当调节水温、增加环境湿度、提供适宜的饲料等。
通过刺激繁殖,可以使大鲵的繁殖率和产卵量得到提高。
接着,研究人员会对大鲵的卵进行室內及室外孵化。
一般来说,大鲵的卵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孵化,孵化期大约为30-40天。
在孵化期间,研究人员需要保持卵的湿度和温度稳定,以促进卵的孵化。
研究人员还会进行大鲵的人工饲养。
在饲养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控制饲养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保持大鲵的健康和生长。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又名娃娃鱼、娃娃龙,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种蜥蜴类大型两栖动物之一,被誉为“两栖动物活化石”。
大鲵因其珍贵的生物学特性和濒临灭绝的现状,备受全球生物学家和保护人士关注。
本文将结合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介绍和探讨。
从生物学特性方面来看,大鲵是一种古老的蜥蜴类动物,身体长约50-70厘米,最大可达1.2米,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一种两栖动物。
其身体扁平,尾巴特别发达,呈刀刃状,用于帮助它在水中迅速游动。
大鲵的皮肤呈黑灰色,有着坚硬而光滑的表面,通体散布着骨质突起和皮肤褶皱,使得它的外表显得古老神秘。
大鲵头部呈三角形,眼睛小而圆,视力较差,但嗅觉和听觉相当敏锐。
大鲵是一种半水生动物,主要栖息于山清水秀的小溪、河流中,属于夜行性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水下的石缝或洞穴中休息。
它们主要以小鱼、虾和昆虫为食,捕食时通常采取伏击的方式,潜伏在水底,突然出击抓捕猎物。
由于其食性和生活习性的特殊性,大鲵在自然界中被称为“山野猛兽”。
大鲵的生殖方式也相当特殊。
它们属于半水生繁殖动物,雌性大鲵每年产卵一次,产卵数量有限,通常在20-30枚左右。
大鲵雄性在交配时会用嘴咬住雌性的颈部,进行交配行为。
交配完成后,雌性大鲵会在岩石缝隙或植物根系下埋下卵,然后雄性会在卵上方守护。
卵期大约在2-3个月,仔鱼孵化后需要依靠亲鱼的保护和悉心照料才能存活。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和人为捕捞等原因,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保护大鲵种群,进行人工繁殖和保护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面对大鲵物种的濒危现状,科研人员和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
人工繁殖技术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
在人工繁殖大鲵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和实践。
保护和改善大鲵的生存生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科研人员通过对大鲵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改善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为大鲵提供更适宜的生存和生长环境。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
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在大鲵的保护和繁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鲵是大型两栖动物,体长可达30厘米,体重约1千克。
大鲵主要生活在山区的流水中,是一个夜行性动物。
该物种主要是以节肢动物和蜘蛛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小鱼和蝌蚪等。
大鲵是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并存的两栖动物,经常在水中浮潜和在岩石上曝晒。
大鲵睡眠时间较长,白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流水中度过。
大鲵的繁殖期一般在4月至6月间。
雄性大鲵在叫声吸引雌性进入配对地点进行交配,交配时雌性大鲵背部会变成鲜艳的橙色,约经墨绿色的雄性大鲵调情,交配时雄性大鲵会抱住雌性大鲵,它们是以外受精为主,产卵后,雌性大鲵会在水中对产卵进行孵化,孵化的时间一般为六至八周。
人工繁殖是保护大鲵的一项重要措施。
人工繁殖可以确保种群数量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加,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因野生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危险。
对于繁殖大鲵来说,池塘的搭建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场地,池塘应该位于山区,具有清澈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温,同时还需要采取措施保证水质的洁净,防止砷和其他有毒物质的侵入。
池塘的建造和维护需要保证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定期清洁、修剪和维护。
人工繁殖大鲵的首要考虑是提供良好的孵化生境。
泥沙、水深、水流和水质等因素对孵化过程均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孵化池水温适宜,桩杆、树叶和石头等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有效维护孵化场所的湿度和水质,定期补充食物,为大鲵的繁殖创造条件。
大鲵是一种珍稀而又重要的动物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学价值。
所以加强大鲵的保护和繁殖,不仅需要科学研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保持。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动物的通称,也称中国大鲵。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其生长周期长,传统上以サケビエ(树蛙)的蝌蚪为饵吃食,在大自然中面临着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困境。
目前,人工繁殖技术为保护大鲵种群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殖技术。
一、大鲵的生物学特性1. 外形特征大鲵体型庞大,体长达40厘米以上,体重可达4公斤。
其头圆形,口腔向上,身体扁平,四肢短而宽,爪大而有力,尾巴宽厚呈圆锥形。
背部呈深棕色或灰褐色,背部有粗糙的疣颗粒,底部为浅黄色。
2. 生长周期大鲵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10-1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
大鲵雌性在4岁左右即可产卵,而雄性则要在5-6岁之后才能体型逐渐增大,达到性成熟。
3. 生存环境大鲵生活在河流、湖泊、溪流以及水塘等静水环境中。
其栖息地一般会建造巢穴,以便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度过难关。
4. 食性习性大鲵主食为蝌蚪、小鱼、虾等。
其一般在夜间活动,靠着辛劳的爬行能力,寻觅食物。
5. 繁殖方式大鲵为溯江型繁殖,即雌性大鲵在雨季到来时,会选择好巢穴开始产卵,经过3-4个月时间,卵孵化出蝌蚪。
经过一年左右的生长和发育,蝌蚪经过变态后成为大鲵幼体。
1. 采集种质资源采集种质资源是大鲵人工繁殖的第一步,在采集大鲵的蝌蚪时需要注意:选择健康的、体型适中的蝌蚪为繁殖资料,并要避免伤害到蝌蚪的体表。
同时,采集器械、水桶、过滤器等工具需消毒并正确使用,以避免生产受到污染。
2. 人工控制繁殖环境为了创造适宜的繁殖环境,需要在人工养殖池中注入适量的净水,保证水质的稳定和纯净。
同时,需要给予充足的食物和照明等维持大鲵生长所需的条件。
大鲵成长的环境水温与其繁殖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科学地控制环境水温是大鲵人工繁殖的关键措施。
在自然界中,大鲵适应的水温是18℃-20℃,且要求水温的稳定度高。
4. 基于内分泌控制技术的大鲵人工繁殖大鲵的突破性繁殖技术是利用药物控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以加快种群数量繁殖的过程。
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精选资料

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大鲵俗名娃娃鱼, 是我国非常珍贵稀有的资源, 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 可食用、药用、科研、观赏及工业制革等。
大鲵曾大量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等的山溪河中, 但由于多年来人为破坏及自然因素影响, 目前, 大鲵资源破坏严重, 已濒临枯竭。
为此, 要恢复增殖大鲵资源, 必须大力开展大鲵人工繁、养殖。
本文介绍了大鲵养殖场的设计、苗种放养、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经验总结, 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 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1.1.1水资源要求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 水源充足, 无毒无害, 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具体在水源上, 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C 以内,以10〜22C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 以上,pH值在6.5〜7.5。
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 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 另外, 要求交通方便, 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 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
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m2,幼鲵池(幼鲵阶段1〜2 龄)1〜2m2,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m2,亲鲵池(4龄以上)5m2左右。
大鲵各阶段养殖池, 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 长宽比为3 : 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 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 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 便于大鲵隐蔽躲藏, 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 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 水进出自如, 排污方便。
大鲵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鲵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大鲵是一种独特的两栖动物,其养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鲵养殖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适宜的养殖环境、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的疾病防控等,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大鲵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一、大鲵的简介大鲵,又称为巨型蝾螈,是我国的特有动物,属于两栖爬行类。
大鲵身体庞大,体长可达40厘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外形和珍稀性,大鲵备受关注,逐渐成为人们养殖的对象之一。
二、适宜的养殖环境1. 温湿适宜的水域:大鲵适宜生活在湖泊、溪流和水草丰富的池塘等环境中,水质应清澈、无污染,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湿度要适宜。
2. 适宜的水质指标:大鲵对水质要求较高,需保持PH值在7-8之间,氨氮含量低于0.1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02mg/L,硝酸盐含量低于10mg/L。
3. 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养殖池塘需有足够的岩石、水生植物等提供大鲵栖息、繁殖的场所,增加水域生物多样性,复原自然环境。
三、合理的饲养管理1. 合理选择饲料:大鲵主要以小鱼、虾、蛙、昆虫幼虫等动物为食,适量添加水生植物,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2. 规律的饲喂时间:大鲵饲食时间一般为黄昏或夜晚,可定时投喂食物,建立稳定的饲喂时间表,保证其正常饮食习惯。
同时,要注意控制饲料量,避免过度喂食引起消化不良。
3. 清洁舒适的养殖环境:定期清除废弃物、饲料残渣和藻类,保持水质清澈。
为大鲵提供舒适的环境,可放置适量底质,增加栖息条件。
四、常见的疾病防控1. 控制水质污染: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及时清除废弃物和厌氧区淤泥,防止产生有害物质,避免导致大鲵患疾病。
2. 预防寄生虫感染:外来鱼类和水生生物可能携带寄生虫,应定期检查鲵类身体表面和鳃部,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3. 疾病早期发现与治疗:养殖者应定期观察大鲵的行为和食欲,以及皮肤与鳃部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大鲵的人工养殖

的池塘中, 最 好投喂鲫、鳊鱼的全价颗粒饵料。应根据 鱼体规格大小投饵, 一般幼 鱼阶段 投饵量 应占 鱼体重 的 8% ~ 10% , 鱼种期为鱼体重的 5% ~ 7% , 成鱼阶段 按鱼体重的 3% ~ 5% 投喂。 每日投 饵两 次, 即上午 8 时投喂全天饲料的 40% , 下午 4时投 喂 60% 。投饵应 按 四定 原则, 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生活在水体的底层 。体侧扁, 体 形与 鲤、鲫鱼相 似, 体 尾左右。 经过 4 ~ 5月 饲 养, 尾重 可 达叉型, 体 长为体宽 的 3倍 左右, 成 鱼一般 长 克。水温 15 C 左右即可 放苗。鱼 种放养 前应 采用药
30厘米, 胸、腹、臀鳍为红色, 背鳍和尾 鳍末端 发红, 中 间有一脂鳍。为杂食偏植物 食性; 对水质要求不高, 耐
18
1 生活习性 大鲵性 情 温 驯、食 性 杂, 天然 食物 包 括鱼、虾、 蛙、软 体 动物、肉 类、水 生 昆虫和贝类等。人工饲养 生长速度 较 快, 在适 温 下 从 1千克 长到 5千克 只需 1 年 时间, 经 济价 值 十 分 可观。 2 养殖条件 大鲵 室 内 外 均 可 养 殖。室外 为专门修建的露 天养殖池, 室内 为各 种 闲 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
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成效。
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有滋阴补肾、止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
大鲵体内含有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有可能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在医药方面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大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5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皮肤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及表皮活性增白因子CHF,在美容方面有潜在开发价值。
在家庭、宾馆、公园,大鲵可供人们休闲、观赏。
一、大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大鲵的形态特征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
幼体具鳃,用鳃呼吸。
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
无眼睑,鼻孔每侧各1个,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
2、大鲵的生活习性大鲵属水陆两栖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溪流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0℃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4℃~24℃。
当水温低于14℃和高于24℃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
当水温在10℃以下摄食下降,4℃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
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要求极其严格,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水质清爽无污染,最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
孵化繁殖和幼体阶段,水体中的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体要保持常流状态。
PH值适宜范围为6.0~9.0,最适PH值为6.8~8.2。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常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惊吓。
可捕捉相当于自身长度1/2的鱼体。
摄食鱼类一般为麦穗鱼、蝦虎鱼、鳑鮍鱼、捧花鱼、斗鱼、泥鳅、乌鳢等以及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虫、水鼠、水蛇、蛙类等动物。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两栖动物,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保护动物之一。
大鲵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体,它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同时人们为了对大鲵进行有效的保护,也在努力研究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
本文将对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介绍。
一、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大鲵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其全长可达1米,个体最重超过2千克。
大鲵的头部扁平而宽大,眼睛较小,肚子圆大。
外表呈深棕色或黑色,皮肤光滑,似乎没有鳞片。
大鲵具有四肢,前后肢长且粗壮,趾部有指(趾)间蹼。
成年雄性大鲵有发达的体毛。
(二)生活习性大鲵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躲在水下或者树洞里面,晚上才会活动。
大鲵主要栖息于河流和溪流的岸边、水沟,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大鲵的食性比较杂,主要食物为昆虫、蚯蚓等。
(三)生殖生物学特性大鲵的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独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鲵的生殖期非常短暂。
每年只有十几天的时间作为繁殖期,大鲵只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交配、产卵和孵化等生殖活动。
2、大鲵的交配方式比较特殊。
大鲵的交配过程需要持续数天,通常在河床或者溪流里进行。
大鲵的雄性会寻找雌性,进行交配,经过数天后,雄性大鲵通常会停止动作,雌性则开始产卵。
此时,雄性会用嘴轻咬住雌性的腰部,使其停止运动,以帮助卵的排出。
3、大鲵的卵数量较多,卵囊中包含1000多个卵,孵化率较好,但幼年生长缓慢。
大鲵作为中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其数量已经极度减少,因此,人们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成为了迫切的问题。
为此,研究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介绍。
(一)人工繁殖对于大鲵的人工繁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调控环境条件。
大鲵需要在稳定的天气和水温下进行繁殖,因此需要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2、加强饲养管理。
大鲵的繁殖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以及适宜的寄生虫处理措施,保证繁殖的成功率。
3、人工激素触发。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也被称为北美大鲵。
它们属于蝾螈目、大鲵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部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
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完全水生两栖动物之一,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殖技术备受关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鲵的生物学特性。
大鲵的外貌类似于蜥蜴,但身体却更加肥大,体长可达70至140厘米。
它们的头部宽大,有着鳃裂和两个使相对光度暗的外部鼓膜。
大鲵的皮肤呈灰色或棕色,很粗糙,表面布满了疣状突起,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藏身于水底石缝之中。
大鲵还拥有一对小而圆的眼睛,这使得它们在水中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大鲵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昆虫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它们的捕食方式十分巧妙,会利用自己宽大的嘴巴和强有力的颚部来捕食猎物。
大鲵还是一种肺呼吸动物,能够在水下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也会经常到水面进行呼吸。
大鲵的繁殖通常发生在春季,雌性大鲵会在水底产卵,雄性会在附近照顾卵团。
卵团孵化后,产生幼虫,它们的外形类似蝌蚪,但身体较为粗壮。
幼虫在水中生活数年后,逐渐长成成年大鲵。
受到不良环境和生存压力的影响,目前大鲵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人们积极探索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以帮助这一物种的保护与繁衍。
了解大鲵的生活习性对于人工繁殖技术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大鲵在繁殖期时对水质、温度和水流动态的要求较高。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需要模拟大鲵天然栖息地的水体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并调控水温和水流,以创造适宜的繁殖环境。
人工繁殖大鲵需要进行雌雄大鲵的筛选和配对。
选择生长良好、健康的大鲵个体,并保证雌性与雄性的配对更加有利于繁殖的成功。
饲养环境中的气温、食物供应等也会对大鲵的繁殖产生影响,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
在成功的雌雄配对后,进行大鲵的人工繁殖需要进行人工授精。
这一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通过观察大鲵的繁殖期和繁殖行为,判断最佳的授精时机,以确保授精的成功和卵子的受精率。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其生物学特性自然也非常独特。
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体型庞大,外观与沙丁鱼相似。
在中国,大鲵被认为是特殊的保护动物,因为它的种群数量受到威胁。
以下将探讨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技术。
外观大鲵长约70-80厘米,重约1.5-2.5公斤。
身体呈流线型,鳞片融合成一体,表面粗糙,呈灰黑色。
头部扁平,眼睛小,四肢短而粗壮,足有五趾。
尾部较短,末端呈钝角状。
大鲵在水中游动时,身体呈S形,用尾巴抽打水面,便可以迅速前进。
生活习性大鲵生活在地下河中,喜欢在流水坑道、石缝、石底沙坑、石壁下、泥坑等地方生活。
它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能够在常温下成年;当水温高于15℃时,它就会不吃不喝安静睡眠。
因此,大鲵的生活和繁殖都与地下水温有关。
食性大鲵主要以水生昆虫、腹足类和鱼类等为食,其捕猎方式非常独特。
大鲵擅长用舌头诱骗猎物,它的舌头非常长,能够伸出1/3的身体长度。
当它发现猎物,会迅速伸出舌头将猎物抓住,然后把猎物吞进嘴里。
繁殖大鲵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到7月,雌性大鲵一胎可以产卵400-500颗,一年可以产卵两到三次。
卵壳较可爱,厚达2-3毫米,直径一般为1.2-1.5厘米。
大鲵卵的生长和发育与温度紧密相关,一般需要6-8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
随着气候变暖,大鲵的繁殖期也越来越早。
人工繁殖技术由于人类对大鲵栖息环境的破坏、开发,导致大鲵的种群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大鲵及其生态环境,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套大鲵人工繁殖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人工控制繁殖环境,再配合高科技的孵化设备,使得大鲵的繁殖比率有了显著提高。
该科技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收集大鲵及其卵、孵化卵、育成蝌蚪、放养蝌蚪及其生态调查。
在收集大鲵卵之后,将其放入装有恒温恒湿的箱子中孵化。
孵化完成后,将蝌蚪放入水中培育。
蝌蚪在进一步的育成后,可以在水中自由(或定向)放养,尽量减少人类干扰,让它们自由成长,繁殖。
总之,大鲵是我国一种珍稀而神奇的动物,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学名为巨嘴鲵,属于两栖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
它的学名叫做大鲵,是因为它的嘴巴非常大。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殖技术。
首先是大鲵的生物学特性。
大鲵是一种大型两栖动物,体长可达到1米以上,是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它的头部宽大,背面呈灰褐色,腹部为乳白色。
大鲵的四肢短小,皮肤粗糙,体表有颗粒状的疣粒。
疣粒可以分泌黏液,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大鲵是一种肺呼吸的两栖动物,一般生活在水体周围的湿地和草地中。
它们主要以昆虫、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小鱼和青蛙。
大鲵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在水中或者生长在岸边水草丛中。
大鲵的生殖特性是它的特点之一。
大鲵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动物,雄性和雌性大鲵会在雨季的深夜中到达繁殖地点,雄性大鲵会发出雄性的鸣叫声来吸引雌性。
雌性大鲵会选择最强壮的雄性进行交配。
大鲵的卵孵化期大约为50 - 70天,雌性大鲵会选择合适的地方产卵,每次产卵一般可达500 - 800枚。
由于环境的破坏和过度捕捉等原因,大鲵的数量逐渐减少,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大鲵这一珍稀物种,人们进行了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包括人工饲养和人工繁殖两个方面。
人工饲养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模拟自然的水质和温度、提供适当的食物等。
人工繁殖则是通过模拟雨季等环境条件来刺激大鲵的繁殖行为,促使它们产卵。
人们还研究了大鲵的人工孵化技术,包括优化孵化环境、控制孵化温度和监控孵化过程等。
在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中,人们还注意到保护大鲵的自然栖息地,有效控制污染物和非法捕捞行为,以避免对大鲵的繁殖和生存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大鲵是我国独特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对于保护和恢复大鲵的种群数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信在科学家和保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鲵将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繁衍。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大鲵,又称中华大鲵,是中国的特有两栖动物,是中国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
它们生活在长江、珠江流域以及江苏、浙江、四川、湖南等地的水源丰富的山区溪流中。
大鲵的体型庞大,最长可达1米左右,最重可达5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尾目的两栖动物之一。
大鲵是守旧的乌口蛙科两栖动物种之一,它们是典型的水生两栖动物,在水中游泳非常灵活。
大鲵的外形特征比较独特,它们的头长而大,吻部突出,眼大而圆,四肢粗短而有力,尾巴较长。
大鲵的皮肤呈黑色或黑褐色,皱纹较为明显,身体上有许多结节状的突起,使其看起来像石头一样坚固。
大鲵的头部和躯干部分有大量骨质组织形成的突起,给人以坚硬的感觉。
大鲵的四肢上还长有蹼,这使得它们在水中更加游泳得更加迅猛。
大鲵是一种肺呼吸的两栖动物,虽然它们生活在水中,但它们也需要来自空气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
大鲵的肺呼吸和皮肤呼吸都很发达,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氧气。
大鲵和其他两栖动物不同的是,大鲵的肺被演化得非常大,使其能够在水下长时间停留而不产生窒息。
大鲵的食性主要是杂食性的,它们主要以小鱼、蝌蚪、虾、蟹等水生动物为食,同时也会捕食一些青蛙、蜥蜴等陆生动物。
在觅食的过程中,大鲵会利用自己的胃刺来抓捕猎物。
大鲵繁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最早进行胎生繁殖的一种,其繁殖特点非常独特。
大鲵的交配期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5月期间,雄性大鲵在雌性大鲵的背上或脊部进行交配,然后雌性大鲵体内受精卵会在雌性大鲵的体内发育。
大鲵的怀孕期一般为11个月左右,大鲵的胎儿在雌性大鲵的体内发育,直到成熟后才会在雨季雨水的冲刷下顺着溪流流向大河,最后孵化出小鲵。
然而由于近年来大鲵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乱捕乱杀等因素的影响,大鲵的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为了保护大鲵这一珍稀的生物资源,许多科研人员和保护机构投入到了大鲵的人工繁殖中。
人工繁殖技术对于大鲵的保护至关重要。
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模拟大鲵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条件,使其能够正常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鲵的生活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在美容、益肤方面有显著成效。
现代临床观察,大鲵有滋阴补肾、止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痢疾、血经等有显著疗效。
大鲵体内含有丰富的金属硫蛋白(MT),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和过量重金属离子,能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预防重金属中毒、延缓衰老的作用,并有可能用于老年痴呆和癌症的辅助治疗,在医药方面有广阔的开发价值。
大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有50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皮肤含有大量胶原蛋白及表皮活性增白因子CHF,在美容方面有潜在开发价值。
在家庭、宾馆、公园,大鲵可供人们休闲、观赏。
一、大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大鲵的形态特征
大鲵又叫娃娃鱼,体表裸露,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园形、具有捕捉食物的锋利牙齿。
幼体具鳃,用鳃呼吸。
成体不具鳃,用肺呼吸。
无眼睑,鼻孔每
侧各1个,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4指,后肢为5趾,两后肢腹部间具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
2、大鲵的生活习性
大鲵属水陆两栖变温动物,常生活在深山密林溪流中,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可在0℃~30℃的水中生存,适宜水温为14℃~24℃。
当水温低于14℃和高于24℃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
当水温在10℃以下摄食下降,4℃以下时开始冬眠,完全停止进食。
大鲵对水体中的溶氧和水质要求极其严格,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时,水质清爽无污染,最适合大鲵的生长发育。
孵化繁殖和幼体阶段,水体中的溶解氧必须保持在5.5mg/L以上,培苗池的水体要保持常流状态。
PH值适宜范围为6.0~9.0,最适PH值为6.8~8.2。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大鲵常营底栖生活,白天隐居在洞穴之内,夜间爬出洞穴四处觅食,并喜阴暗,怕强光、惊吓。
可捕捉相当于自身长度1/2的鱼体。
摄食鱼类一般为麦穗鱼、蝦虎鱼、鳑鮍鱼、捧花鱼、斗鱼、泥鳅、乌鳢等以及螺、蚌等,也掠食水生昆虫、水鼠、水蛇、蛙类等动物。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除了摄食泥鳅、鲫鱼等活饵料外,通过引食驯化也能摄取一些动物尸体、动物血液、动物内脏及人工配合饲料。
3、大鲵的生长特点与繁殖习性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最大可达10多公斤。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2~5龄时的生长速度最快,尤其是2龄期,体重年增
长倍数达6.5~9.8,体长年增长倍数达2.2左右。
经实践养殖,大鲵体重的增长明显比野外快,这主要因人工投喂食物充足和水温较为适宜,即使是在严冬也不会冬眠。
自然条件下,一般4龄时达性成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鲵4~5龄达性成熟。
当大鲵性成熟时,挤压雄鲵腹部能排出乳白色精液,滴入水中即可散去。
雌鲵可产出念珠状长链型的带状卵。
5—9月间是大鲵繁殖期,体外受精。
繁殖、孵化最适宜水温为20℃~24℃。
二、大鲵人工养殖
1、养殖场环境要求:环境幽静,水源丰富,水质清洁、优良、无污染,远离工矿企业,交通、电源便利。
2、养殖池的修建:养殖池可建成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
幼鲵池面积1-10m2,成鲵池面积10m2-40m2或40m2-100m2;池壁高1米,池壁用砖砌成,水泥抹面,保持池面光滑,防止搓伤皮肤。
池底用水泥抹面,敷设沙砾,安装进排水管,池中可设高出水面的栖息地,供大鲵在其上活动。
新修的水泥池须用清水侵施2周以后,旧池必须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1周后,方可放养大鲵。
3、幼鲵饲养:出膜后的大鲵体长约3厘米,重0.3克左右,30天内不摄食,主要依靠卵黄囊供应营养。
出膜30天后,体长达到4.5厘米,重0.5-0.8克,开始摄食。
每平方米放幼鲵
100-200尾,开食初期,主要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饵料,每天换水1次。
饲养2周以后,可适当投喂一些小虾、蚯蚓,每3-4天换水1次。
饲养8个月以后,转入3-10m2的大池饲养,投喂小鱼、虾、泥鳅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4、成鲵饲养:
①大鲵的苗种鉴别。
大鲵与蝾螈体形极为相似,近年来,因受大鲵苗种高额利润的刺激,有些苗种供应商鱼目混珠,将蝾螈充当大鲵幼苗出售,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主要区别:大鲵的头部是扁的,尾长是身长的1/3,没有眼睑;蝾螈有眼睑,肚皮是红色的,全长120~200mm,头宽大于头长,尾长约为头体长的85%(雌)~88%(雄)。
②大鲵的苗幼投放:经饲养1周年的幼体,规格达到100-150克时,即进入成鲵养殖阶段。
要求苗种体质健壮,体表无伤,四肢健全,无畸形。
每平方米投放10-20尾。
同一池的苗种要规格整齐,避免相互残食。
③投喂:饲养成鲵可用鲜活饵料或人工配合饵料,鲜活饵料包括鲫鱼、泥鳅、小鲤鱼、虾、蟹等,也可投喂动物内脏,鱼块等,人工配合饵料目前还在研究开发之中。
将鲜活饵料按大鲵总体重的10—15%直接投在池水中,让大鲵摄取,每天检查一次摄食情况,及时增减投喂量。
④管理:大鲵对水质要求极为严格,要做好水质管理工作,特别要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要及时清除池中污物,并保持池水一定流量。
把池水ph值控制在7.0-7.5之间。
高温季节和严冬季节要做好防暑降温和御寒工作,使池水常年保持在18℃
-24℃之间,同时做好防逃、防盗工作。
5、病害防治:
由于人工养殖改变了大鲵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加上投喂的饵料营养不全、密度增大等因素,水质易受到污染,极易患病。
当饵料缺乏时,常引起大鲵的格斗撕咬致使体表受伤,人工养殖大鲵的发病率比野生状态下发病率高,要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认真做好大鲵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
疾病预防:①水体消毒:池水被利用之后,有机质、悬浮物质及病原体也逐渐增加,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对水体消毒。
②鲵体消毒:鲵种投放时,用硫酸铜、漂白粉等对鲵体药浴消毒。
③食物、食场消毒:定期对食场消毒,每次投喂食物时必须消毒。
④定期将大蒜素、五倍子、大黄粉等中药拌入饵料中投喂,每隔半月一次。
⑤对生病大鲵,立即隔离治疗。
大鲵常见的疾病主要有腐皮病、烂尾病两种:①烂尾病:大鲵患此病时,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呈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严重时患病组织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带有暗红或淡黄色液体从创伤部位浸出。
病鲵活动减弱或伏地不动,不摄食,尾部变得僵硬,不久
便死亡。
此病四季均可发生,6~8月是该病的高发期,主要危害1~3龄大鲵。
防治方法:用0.2~0.3ppm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包括饵料台,人造洞穴),每天一次,3~4天为一疗程。
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创伤部位,再用棉球将创伤部位表面的附着物清洗干净,随后用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敷患处,每天一次,5~7天为一疗程。
②腐皮病: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状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胞,并逐渐向周围皮肤组织扩散。
当脓胞穿破后便形成疥疮样的病灶,病灶组织充血发炎,呈糜烂状。
病鲵卧伏于池中不摄食,该病感染非常快,如不采取措施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定期用0.3~0.4ppm强氯精或0.2~0.3ppm二氧化氯泼洒全池,进行彻底消毒灭菌。
发病期每天一次,连续4~6天,并用医用双氧水冲洗患处,随后用肤炎康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4~7天为一疗程。
作者:杨永斌高级工程师汉中市水利学会
杨文杰高级工程师汉中市水利学会
联系电话:2215229
汉中市水利学会:杨文杰杨永斌联系人:杨文杰
联系电话:221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