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章节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类型的分类:1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2课程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课程功能: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

4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5课程组织核心: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简答题)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拓展型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关注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全方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一级课程,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自身研究开发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基础性课程的基本内容:

1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性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内容是不断发展的,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教学目标的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1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基本准则,反映教学规律。

2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们指定的教学原则不懂发展和完善

教学任务包括:学生所要1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3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如何研究学生: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现状2了解学生个体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课程设计的意义:

1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2可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组,其中并不增加新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的各要素联系起来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泰勒,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1944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文件的层次: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科书

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科学把握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现实与发展之间的关系;(3)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体现出知识的基础性和多样性;(4)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2正文部分

教科书的作用:

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玉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智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安排应遵循的原则:1整体性2迁移性3生理适宜

学生的学习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灵活性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1基础2内部3外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