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袁付斌

内容提要: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

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环境极为清幽的蓝田辋川山居就是他为了方便母亲宴坐经行修道而购臵、营建的。其弟王缙,《新唐书》记其‚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甚至劝说代宗皇帝李豫信佛。他在《东京大敬寺大证禅师碑》中说‚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也是大照禅师的弟子。《王右丞集》中尚有《为舜赭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一文,可见王维与大照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维自己也是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素食生活的淡安与平和,加之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后终身未娶,史称‚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的意志多少消沉了一些,惟有到林泉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就更增添了几分舒惬的雅韵与禅悟的意味。

2、时代流风的渐染。

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正如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

拙所说的:‚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并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泉源,使我们摆脱一切束缚,而这些束缚是使我们有限生命时常在这个世界上受苦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禅释放出那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机会的。‛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无不处在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疏异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极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的精神生活方式。正如唐代另一为禅宗吸引的典型代表——白居易所言‚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序洛诗》)王维也是一样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屈从下来寻求感性生活之愉悦,寻求精神生活的幸福。寻求一个可怜的而有限的‚自由身‛。他在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森严、顽固的封建秩序相抗衡。何况禅宗在理性上并不主张反叛,在感性上也并不真正主张放纵,而主张‚净心‛、‚觉悟‛。它所昭示的不触动现存秩序的自由精神,与士大夫尚存的本能的自由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合拍的。现实世界中所无法满足的,只好遁入艺术创造与审美的虚境中来弥补。于是乎,他的山水田园诗便很自然地融入‚禅法‛,运用直觉、暗示、联想、顿悟、感应等手段来营构自然、清幽、静谧、肃穆的诗境。使其诗语言朴素而含义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令人读后满嘴余香、咀嚼不尽。

3、社会现实的刺激与个性思想的蜕变。

王维的思想,以40岁左右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倾向进步,有‚为苍生谋‛的宏愿,这一阶段的诗作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歌颂游侠精神,抒发创建宏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气象雄浑,入世思想较强,充满着英雄主义气概。即使是山水诗也是气象峥嵘,意境开阔的,如《华岳》、《晓行巴峡》、《汉江临泛》等。以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接着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与社会黑暗日重,王维渐生退隐之意。于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身心相离‛而‚理事‛不能俱如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一直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虽然官位到底不很高,但也逐渐升迁;另一方面,从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惨痛遭遇后,他以‚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的内疚心情,接受了责授太子中允的降职处分,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叹》)的感叹下决定皈依佛门,专以‚以诵禅为事‛。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更多的是轻微淡远之音,描绘深山溪涧或寺院幽邃的作品更多了。二、禅意的体现

1、诗境与禅境的契合。‚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佛教美学要求‘审象于静心’,目的在追求艺术作品中超凡拔俗的心性之美。‛佛教人明心见性,王维曾提出‚审象于净心,成形于纤手‛的主张,他的山水画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之佳品。明代的吴宽在《书画鉴影》中评论王维的画:‚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亭,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同样,作为一个诗人,久在官场中摸爬滚打而厌倦不堪的王维,徜徉在清山秀水的尘外世界中,暂将肺腑之中的营营世念澡雪干净,而以禅者的目光观览自然万物,用静定从容的心情体味生命;然后以文字作线条,用情怀为色彩,把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斑斓物象摄入他的诗歌世界中去,把禅的体验糅合进雅致的诗句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王维诗中最爱用‚静‛、‚澹‛、‚远‛、‚闲‛、‚清‛、‚淡‛、‚孤‛、‚深‛一类字样。还有‚禅‛、‚寂‛、‚空‛、‚虚‛、‚无‛、‚无生‛等字眼。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