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创新: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创新: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后,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成长为大学生的主体。
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大学生问题。
面对如此局面,传统学校社会工作思路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干预势在必行。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院校的策略有:在校内增设专职学校社会工作者;重视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将学校社会工作与家庭社会工作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顺利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心理咨询
一、温故: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史回顾
社会工作(social work)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西方社会。
自其诞生以来,社会工作已经逐渐成长为一门专业甚至是职业,其理论体系也不断壮大,发展出一系列的分支,以应对不同领域的社会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也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体系之一。
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术语是个外来词汇,由英语“school social work”翻译而来,学校社会工作亦称为教育社会工作(education social work),泛指教育体系内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务(social work practice in education and school setting)。
学校社会工作乃为社会工作这一范畴中的一种专业服务。
就社会工作而言,其大致内容包括卫生、教育、福利、司法、家庭及其他社会团体等社会工作,于教育领域中,尤其在学校里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就是学校社会工作。
至于何为“学校社会工作”?并无统一定义。
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乃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其是将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专业价值、方法技巧等在学校中的具体运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学校改进“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恢复和增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者区别在于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则是以学习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为服务对象。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
1906年在波士顿、哈特弗德和纽约等地创建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
当时,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学生的中途退学率高;学生侮辱、殴打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男女生之间的不正常性关系;偷窃等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学校需要社会工作的配合,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导力量。
在社会改良趋势的影响下,纽约、波士顿等地区率先吹起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号角。
其标志性的做法是“访问教师运动”,这被视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
1920至1930年,由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方兴未艾,在此影响下,学校开始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对适应不良的学生予以矫治。
在此后的30年间,学校社会工作正式成为学校中的一个独立的单位。
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学校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尤其注重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工作。
1960年之后,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式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即其不再消极地等待问题出现后才加以治疗,而是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决
定、学校活动的政策形成与执行中,与社区协同改善学校环境。
1970年之后,学校社会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对学生权益的维护。
最主要的体现就是避免教师或者家长对学生进行体罚,关注有关学生停学和开除等制度,同时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当中去,总之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徐振,林万亿,1990)。
中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实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1922年,北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派出学生在当地学校实习,并且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以及行为指导等多项工作。
这可以说是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雏形。
自20世纪20年代起,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学校社会工作相关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这样的名词所替代,但是其实质还是学校社会工作,只不过这种做法着重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问题。
这一整套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计划经济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而完善。
这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是在199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确立后,我国正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模式却未得到同步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权利意识和自立意识空前增强,各种复杂情形不断涌现,原有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模式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显得极为乏力。
因此,有必要用专业的理论和知识来对之加以修正。
与我国大陆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学
校社会工作则日益专门化和专业化。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受美国影响较大,台湾大学社会学系1960年开设“学校社会工作”课程。
早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就在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和低能儿童学校)设立社会工作者(江亮演,1982)。
香港在2001至2002年中,共有31家非政府组织提供了462名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全港为每家中学配备了一名驻校社工。
香港和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才在我国大陆地区出现。
当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管理系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北京的部分打工子弟学校中展开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我国大陆地区学校社会工作之滥觞。
此后,学校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
2002年9月,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5位专业社工人士走进6所民工子弟学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再次揭开了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2003年,山东工商学院的社会学系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尽管我国大陆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劲头较足,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覆盖的范围较小;该工作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等。
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大陆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任务只能由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教师、辅导员等承担。
二、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生代逐渐成为大学生主体,思维活跃、思
想前卫、反叛意识较强、追求个性化等,成为新生代大学生的标志。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生代大学生的需求。
而学校社会工作正好充满了人性化、具有灵活性,同时又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多样的工作方法,这就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在面对新生代大学生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高校社会工作模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此总结出三点。
在我国虽然有学校社会工作之实,但学校社会工作仍然为多数人所不知。
特别是作为学校的掌权者——校长们所不知。
在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规章制定中,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模糊,致使学校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学校轻视甚至是忽视。
同时,学校社会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
其试行之初,原本是作为“德育工作的补充”。
众所周知,在中国学校中,肩负德育工作的组织有很多,比如党团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等。
其实这些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交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独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有可能与现有的肩负德育工作的工作部门相雷同,造成机构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等。
正是这杂乱如麻的关系,要使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的构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变得极为困难。
就我国大陆地区情况而言,学校社会工作极难被纳入到学校岗位体系。
因为我们虽然没有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提法和做法,但实际上有很多专业性的岗位在充当着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
比如现有高校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岗位,很难说心理咨询岗就不能做原本应由学校社会工作岗做的工作。
而现实的情况也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
工作相混淆的情形。
在我国教育界,很多人都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其实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简单重复,既然已经有心理辅导岗的存在,而且运行得也还不错,那么就没有必要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岗。
这种观点乍看是有道理的,但是其混淆了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的角色定位。
从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来讲,心理学对早期的学校社会工作有着重大影响,其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社会工作的许多治疗方法都是从心理学的发展而来。
从公共方式上看,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而心理辅导的方式也有三种,与社会工作方式极为相似,分别是: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和团体活动。
尽管二者极为相似,但是二者还有重要的差别:心理辅导工作注重“人的本题”,而学校社会工作则注重“人在情境中”(person-in-situation),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
其实我国现有的高校社会工作者组成是一个大杂烩,绝大多数人没有社工专业背景。
因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不重视,社会上普遍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进入门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
这样就有很多非“科班出身”的进入到社会工作者的队伍中去。
还有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很低,专业的人士又不想进去。
最终的结果就是,专业的优质人才不想去做社工;外行的劣质人才不得已去做社工。
在这种情况下,想使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很大的进步或者提升,基本是不可能的。
三、高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策略创新之研究
既然学校社会工作者有其角色的特殊性,高校必须重视学校社会工
作。
让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配备也具有一定素质,而不是任何人都可替代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一项工作要想得以顺利的开展,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团队。
根据我国目前高校社会工作试点实践的情况来看,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校社会工作者队伍是我们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很多人将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等同于高校社会工作。
虽然学校心理咨询活动在解决学生问题时,也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它同学校社会工作仍然存在根本的区别。
心理咨询关注的是当事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感受,它会使用各种技巧帮助当事人缓解这种心情,但它不会去关注究竟什么样的环境使得当事人发生这样的问题,更不会对这一环境加以分析和改造。
它们的区别如下。
(见表1)
<img
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209/627.j pg" />
当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均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只是名称各异。
有称心理辅导室、心理聊天室、心语室等。
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功能,同时要求心理咨询老师学习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原则。
尤其是像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理解关怀原则、案主自决原
则等对于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甚大。
另外,学校辅导员应学习和掌握这两种技术,以便在学生工作中能提高效率,增强效果。
也就是说开展高校社会工作,应与学校领域的其他专业机构和人员,尤其是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等共同组成团队,为学生提供服务(如图1)。
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
<img
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209/628.j pg" />
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家庭亦是孩子最早的学校。
学生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时间,与家长的互动最为长久和亲密(范明林,张洁,2005)。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当适当与家庭社会工作结合起来。
大学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往往与其家庭有关。
针对这些案例,只有与其家庭(家长)一起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应该与家庭教育以及对家长的服务结合起来。
对家长的服务包括向家长提供相关的信息,教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子女以及同子女相处的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相关工作等。
此外,学校社会工作还应着重于同家长的联系,改变家庭关系的不当之处,为学生的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结语
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发端中,但在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大陆地区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学校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社会工作有
其角色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理应受到各方重视。
重视学校社会工作的本身,不仅仅对提高在校学生的福利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有重要作用。
庆幸的是,高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已具雏形,但其积淀不深,正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陆士桢,王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徐振,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
[5]刘志红.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J].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12).
[6]徐瑞.自助者天助——教师地位、社会需要与学校工作创新思路[J].中国物资,1992,(S1).
[7]胡凌霞.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8]Michael P.Dentato,Shelly L.Craig and Mark S.Smith.The Vital Role of School Social Work[J].China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2010,V olume,Number 6.
[9]Ling Yun-zhao.School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of alternative teenagers[J].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