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7日(星期四)【阅读7之一(总1065)】----别让读书成为“战略差距”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史家方汉奇---亦师亦友笔走千秋(足音)

陈昌凤《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7日24 版)

人物头像:丁聪绘

书法:梁漱溟

方汉奇,1926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普宁。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逾60年,先后开设和讲授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外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研究”“名记者研究”等课程,无数新闻学子终身难忘其上课的风采。方汉奇1984年成为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导之一,1989年创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他与宁树藩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被译为英文十卷本,收藏于多所国外图书馆。

“我只是显微镜底下被研究的一个小动物。如果刘泱育的这个成果得到公众的认可,那都是他的功劳。他跟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一样,我只是青蒿素。”去年12月20日举行的《方汉奇传》座谈会上,年届90的传主方汉奇先生的话,引得在场的同行和弟子们放声大笑。

方汉奇是新闻史大家,也是公认的幽默大师。1999年我为人民日报社属的杂志写过一篇

《亦庄亦谐方人生》,此后在央视的《大家》和多家媒体上,对他的报道都以“亦庄亦谐”来描述其睿智风趣的一面。他能把人生的种种磨砺,都转化成洒脱豁达的语言。你说他听力好,他会说“这是‘文革’锻炼出来的。那时候到处都是大喇叭广播点名:‘某某某,竖起你的狗耳朵听着!’我的‘狗耳朵’因此锻炼得还不错。”他笑说他的人生,并不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段落,多的是一场又一场的侥幸:在上世纪50年代的各种运动中,虽然他受过监视、挨过批判,但侥幸漏网;“文革”中尽管被抄家、被批斗,被迫去劳动改造,但也侥幸活了下来,如今比乾隆皇帝活得还长,算是超期服役了。

过往的60余年,方汉奇的生活有黄晓芙师母相伴。2015年9月18日师母辞世以后,他不得不练习独自生活。他和师母鹣鲽情深,相濡以沫。当年在“文革”中被迫下放劳动,师母辞去工作,陪他到江西一起劳动。年轻时儿女们小,师母在中学里教学任务繁重,方汉奇时时骑车送师母上班,担负起家中的各种家务。师母生前每提起这段往事,他都会很平淡地说:“也就是做了15年饭。”

方汉奇心灵手巧,还改装过师母坐的轮椅。那轮椅的坐垫既低又软,坐在上面的人窝在里面、不得劲儿。他到超市找到了一块大小合适的木质砧板,又在砧板上加了一个软垫,这样师母坐着就很舒服自在了。为此,师母特别骄傲地跟我们说:“你们看,你们的老师多聪明!”2013年的母亲节,方汉奇就是用他改装过的轮椅推着师母,矫健地从家中走到食堂的餐厅贺节,他还风趣地说:“在座的不是孩子的母亲,就是母亲的孩子,所以过节都有份儿。”

方汉奇在生日、节日里都会给师母赠送礼物表示祝贺和恩爱。在他给传记作者刘泱育提供的2014年的日记里,记着这样的事:(6月1日)下楼取报时,“顺便为晓芙买了一大盒巧克力冰淇淋”,(6月15日)“晚上偕晓芙赴如论讲堂看电影《归来》”,(11月19日)“赴品园商店买了一枝玫瑰花,祝贺晓芙82周岁生日”。如今师母的遗像前,总盛开着他摆放的鲜花。

方汉奇对生活一直敏觉欢欣如少年。2015年3月,我在福州旅行时给先生打电话,告诉他三坊七巷贴有他的外曾祖林启的肖像和事迹。电话里老人家问我:“福州很暖和吧?北京也到春天啦!玉兰花儿开了,迎春花儿也开了,昨天我看见海棠花儿打了骨朵也要开了……”

虽然没有机会成为记者,方汉奇却养成了勤于记录的好习惯。在各种开会的场合、在学生庆毕业的聚会上,当大家都把镜头对着他时,他会从容地摸出胸兜里的手机,拍下一个个场景。他算得上是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最早一批使用者,也是同龄人中最早使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的“潮人”。他总是随时记录生活,而后把这些照片编上日期、写上介绍,归入他的生活与学术档案。他的每个学生报到的第一天,都会在他那里留有一张记有日期的照片,如今已积累了很多。这是我们事后才了解到的。

单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这点儿,我们很多人都不如他。他的微信加入了亲戚群、朋友群、同事群、学生群,“表情”也丰富生动。不过,有一次他在“方门弟子”群里却出了一个错

误——他想发一个致谢的表情,后来他发现不小心点错了:“本想派个小姑娘来感谢大家,没想到她哭起来了!”逗得弟子们大乐。弟子们常说:从先生那里,总能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上周,方汉奇还跟我聊起家里的小时工小邹,话语中充满体恤与同情,感叹小邹举家北漂生活之艰辛不易,并且告诉我:她来干活儿时,我就离开家出去走走或办事。他说,留下小邹一人在屋是表示对她信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这样的信任。至今逢年过节,他还会专门给楼下的门卫送红包、送食物。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但他会用宝贵的时间跟门卫和工人聊天儿。在他非常简洁的日记里他甚至还记下了门卫小何的动态:有一天小何告诉他,门卫工作被另行承包,他将丢了工作;又一天,他很关心地询问了小何找工作的情况,知道小何去了绿化队;再一天,他将学生们赠送的物品,连同一些积存的报纸一并送给了小何。

作为终身教授的他,寒暑假无论在何处,新学期都会准时赶回来参加开学第一会。他一直说“上课就是宪法”,是最大的事儿。他的课堪称经典!20多年前的学生张鹏最近写道:几十年来,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学生没有人会不记得方汉奇教授。他一开口,满座叹服,一位同学多年后回忆仍“惊为天人”!讲到梁启超,他随口就可以抑扬顿挫背出一篇千字政论;讲到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他能扒出相关的所有正史、野史和八卦,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就像刘宝瑞说单口相声。上世纪80年代,他的公开大课,学生多到挤坐在窗台上。20年前的学生刘禹同最近以一首五律表达其崇敬之情:“著述等身厚,桃李育满园。树人续鸿业,米寿犹执鞭。”许多无缘听他讲课的晚辈都后悔自己晚生了20年。

方汉奇的书房四壁皆书,他算得上国内外收藏中国新闻史书、报、刊最多最全的个人了。上世纪80年代他写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涉及报刊500余种,报人1500余名,纠正前人的著述失误200余处,受到海峡两岸新闻学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之作,许多人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才下决心研究中国新闻史的。至今方汉奇依然笔耕不辍,正在组织编写《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增订本》;近年主编的新闻史系列著作在台湾出版,已达23册;他主编的新闻通史的英译版10册于2013年在国外面世,获首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之“卓越学术奖”。

方汉奇先生常说:我对前辈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对同辈是“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我对年轻人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2015年3月17日,他专门去探望百岁同事甘惜分教授,并记言:“我和甘老师相差10岁,相知相识61年。我1953到北大新闻专业任教,他1954年调北大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一同调来人大新闻系。此后,我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1961年共同挨批;‘文革’共入牛棚;然后同一年到‘五七’干校共同打了三年石头。此后又共同迎来了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春天。今年他望百,我望九。特地抽空去看望他,提前为他的百岁大寿祝嘏。他研究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新闻理论的一代宗师,但愿马克思别惦记着他,让他继续健康快乐地享受他的生活!”在提名他当选首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时,他以自己不够资格来推辞,并且热忱地推荐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