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闺怨词,一般认为辛弃疾词的主要风格是豪放,而这首词表现了另一种风格——委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宋代: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晚春》练习题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____派。

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朝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婉约。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2.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或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将带愁来却不带愁去的“春”人格化,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心伤春怀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意对即可)《祝英台近·晚春》赏析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2)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2)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2)原文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讲解】世谓稼轩之词豪,激扬奋厉自然是辛词的主调,然而辛词中的清秀婉丽之作同样耐人寻味,它们就象莽莽青山峻岩上的小花,更为青山凭添了几分妩媚,这首《祝英台近晚春》便是其间娇艳欲滴的一朵。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词作。

词以忆昔开篇,化用前人意,女主人公追忆当年烟柳水滨,分钗留别的情景。

宝钗分,古代女子有分钗赠别的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据《五行志》载,曾为晋王献之与妾作别的地方,而桃叶渡泛指与恋人分别的处。

接下来提到的南浦,也泛指送别之处,《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词中此句意思是说送别的地方已绿树成荫,点明别时已是晚春时节,加之烟柳迷朦之景更衬托出悲伤的情绪。

祝英台近 晚春

祝英台近 晚春

祝英台近晚春宋代: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飞红:落花。

觑:细看,斜视。

赏析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祝英台近》辛弃疾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愁带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他纵横郁勃的豪放词迥然异趣的。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桃叶渡口,我和她分钗别离,河岸边烟雾茫茫,柳荫幽暗浓密。

发端三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

“宝钗分”,前人每以分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蒙之景。

三句中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凄苦怅惘的心境。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五句是说,我真怕登上高楼凭倚,十天倒有九天风雨凄凄。

飞红片片令我悲伤,却全然没有人理,更有谁劝住黄莺,不要一声声催芳春归去。

自与亲人分袂以后,恰值雨横风狂,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观睹。

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

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敏感到莺啼则春将归去,显示春归的莺啼更有谁劝止得来?这里的“更”字也下得好。

“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渲染了怨春怀人之情。

过片笔触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换头三句是说,对镜斜看我鬓边的花朵,试数花瓣把他的归期占卜,才把花儿插上鬓发摘下又重新再数。

这三句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惟妙惟肖。

一个“觑”字,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懒的神情,分明可见。

“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

鬓边的花朵使她产生出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

明知占卜并不足信,而又“才簪又重数”。

祝英台近(辛弃疾)

祝英台近(辛弃疾)

祝英台近(辛弃疾)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

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的怨恨。

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

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

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

在结构上,结尾又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人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这首词通过儿女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于是就可以使人用自己的想象来加以补充和发挥了。

词中很少用典,并以浅近的口语于不经意处信笔写来,既切合女主人公的身份,又切合其声情口吻。

这首词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春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晚春》唐朝·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一作:草木)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译文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晚春》注释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晚春》鉴赏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但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讥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木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无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无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讥草木”本属无无物,竟然能讥知”能讥解”还能讥斗”,而且还有讥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全诗
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祝
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赏析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
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
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
闺怨以抒其志乎!”。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用古代爱情故事中的意象,点明了离别之地。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出了女子对上层楼的恐惧,以及因为风雨而更加烦闷的心情。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花瓣飘落,黄莺啼叫,更增添了女子的忧愁。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和心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期待和不安。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描写了女子在梦中的呓语,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无奈和怨恨。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和离愁别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意象丰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宝钗分”“桃叶渡”“南浦”“飞红”“啼莺”“罗帐”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浓郁的氛围,也表达了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 情感真挚:词中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沉,如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对别离的思念、对时光的感慨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优美: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如“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等,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

- 结构严谨:词的结构严谨,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两者相互呼应,使词的主题更加鲜明。

《祝英台近·晚春》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词作,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代表作辛弃疾(1140-1207)宋朝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为唐朝文学家姜夔。

其古诗全文如下: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南宋-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
南宋-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翻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飞红:落花。

觑:细看,斜视。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原文此外,这首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个怨字,却又笔笔含怨,缠绵凄恻,可见词人写情的高妙。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柔肠表骏骨,对儿女情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握,给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难怪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也正因为本词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才附会上了吕婆女事辛稼轩被弃逐的传说。

此外,张炎《词源》认为: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俞平伯也称它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类词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

看来历代评家对此词还是相当地关注,然而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实为习见题材,而当时词人开始学习总是以婉约词为范本,辛弃疾自然也脱离不了时代风气,率意挥洒,呈现出这首抒写晚春闺怨的作品也不足为奇,况英雄辛弃疾亦非远离万丈红尘,对世间儿女之情了无牵挂的英雄,故这首词或许就是词人对离别相思之苦的一次深切关照,而其中未必就有所谓的寄托,视为真正的写情之作去欣赏也未尝不可。

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一生经历,我们只能说,做为词人的情思和英雄的豪气在他身上是相融的,因此情人分离两地相思的愁苦,也自然与祖国分裂不得统一的悲痛相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只能算作读者生发出来的,而并非作者为了寄托有意而为的。

辛词的风格的确是多样化的,不同的风格又展现着不同的美。

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指出的那样,辛氏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其秾艳绵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赏罢这首《祝英台近》,我想这种说法是符合辛词实际的。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全词翻译及赏析今天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分享的是关于辛弃疾所写的《祝英台令·晚春》,同学们有没有学过这首宋词啊?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们。

《祝英台令·晚春①》作者:辛弃疾宝钗分②,桃叶渡③,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④,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⑤。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祝英台令·晚春》【注释】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即夫妇离别之意。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晋王献之与妾作别处。

其故址在南京秦淮河与清溪合流处。

《古乐府注》:"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尝渡此,献之作歌送之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泛指送别的地方。

飞红:落花。

④觑(qù):窥视,斜视。

这三句是说细看鬓边的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⑤试把:花卜之法未详,当是以所簪花瓣之单双,占离人归信之准的,故云:"才簪又重数"也。

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祝英台令·晚春》【译文】你我在桃叶渡口分别,宝钗也分成两股。

河岸边烟柳一片,水面上茫茫烟雾。

我真不敢上高楼向远望去,日日都是凄风苦雨。

落花一片片,飞在空中令我悲伤,却全然无人怜惜。

更没有人去劝一劝黄莺,让它不要歌唱,不要一声声让春天归去。

我细看鬓边的花朵,细数一片一片占卜他的归期。

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_辛弃疾

祝英台近 晚春·赏析_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赏析_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此首借闺怨以寄意。

《贵耳集》谓因吕正己之女而作,殆非其实。

就词论,则温柔缠绵,一往情深。

上片言人去后之冷落,下片言盼归之切。

起言别时凄景,次言别后懒情。

“断肠”三句,言人去后飞红既无人管,啼莺亦无人劝。

换头三句,觑花卜归,才簪又数,写盼归之痴情可思。

“罗帐”两句,言觑卜无凭,但记梦中哽咽之语,情更可伤。

末用雍陶“今日已从愁里去,明年莫更共愁来”送春诗,但以闲语出之,韵味尤厚。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祝英台近晚春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
何。〞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
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伤。《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
飞红:落花。
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觑:细看,斜视。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一对情人,在烟雾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 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
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 妇那冗杂的感情。
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苦痛的一个因
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顺,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
不行测。〞其实,既能大方纵横,又能昵狎温顺,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只不过这首词
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
译文
材宽敞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 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责怪;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下面是大范文 网为大家带来的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第3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宝钗分)》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宝钗分)》

辛弃疾《祝英台令·晚春(宝钗分)》
祝英台令·晚春(宝钗分)①
辛弃疾
宝钗分②,桃叶渡③,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④,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⑤。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注释】
①祝英台令:调名取梁山伯、祝英台故事。

②宝钗分:分钗,以作留念。

③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④觑:窥视,斜视。

⑤才簪又重数:数花瓣卜行人归期,怕不准确又数一次。

【译文】
她把宝钗分为两股,将一股留赠给我,我的桃叶就这样渡江走了。

在这送别的江边,唯见烟濛濛的杨柳一片昏暗而已。

我怕再上高楼去眺望,这天气十天内倒有九天刮风下雨,那片片落红乱飞的景象,简直让人愁肠寸断,这都没有人管,还会有谁来劝说那啼叫的黄莺儿把声音停住呢?
我想她此时也一定把戴在鬓边的花取下来瞧,数着它的瓣数来占卜自己何时能够归去,也许刚刚数完簪上了头,又重新取下来再数呢。

闺中青灯昏昏,她在罗帐里大概也会从睡梦中哽咽着呓语起来。

啊,是他春天把这愁带来的,春天呀,你回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倒不能将我的愁也一起带走呢?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

上阕由闺中女子所见,抒发离愁。

先用伤离典故写别愁,再写“怕上层楼”的畏怯情绪后仍写离愁别恨。

下阕写闺中人动作及心理。

思妇痴迷的举动写得传神逼真,心理的愁怨更憾人心魄!本篇笔调委婉,体现出词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祝英台近·晚春》原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二、《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三、《祝英台近·晚春》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
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