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歌德与《浮士德》

合集下载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回到书斋翻译《圣经》时,竟然与泰初有道的思想发生抵触。

这时,他从效外带回的卷毛犬化为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

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有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魔鬼订立契约。

的形象是以英国诗人拜伦为原型的,他生来喜爱高飞,渴望战斗,听到远方自由的呼唤,他如闻号令,奋不顾身向高空飞去,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

海伦悲痛欲绝,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将她的白色长袍和面纱留在了浮士德的怀中。

它们化为云朵把浮士德托到这保,飞回了北方。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灭而告终。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帮助一个皇帝平定了叛乱,得到一片海边的封地。

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驱使百姓为他移山填海,变沧海为桑田。

此时,浮士德已是百岁的老人,忧愁使他双目失明。

魔鬼命死魂灵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

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约倒地而死。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浮士德》可以通过“二项对立模型”来分析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关系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作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两个主体,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建了作品。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作者主体和作品主体两个方面。

在浮士德这一作品中,歌德作为作者主体,与作品主体浮士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与浮士德进行对话和辩论的一方。

作为创造者,歌德赋予了浮士德以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浮士德这个角色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态,他渴望全知全能,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但同时又感到人生的苦闷和无法填补的空虚。

这些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是歌德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的。

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为批评者,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的欲望,以及他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的批判。

浮士德的灵魂归属和救赎的问题也是歌德对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歌德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浮士德与歌德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

浮士德的思想和行动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歌德对浮士德的创作。

通过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歌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的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

这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使得浮士德这一作品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也使得歌德的创作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从“二项对立模型”来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作为作者主体,歌德通过创造浮士德这一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作品主体,浮士德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影响了歌德对作品的创作和完善。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宗白华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第二节歌德与《浮士德》一、歌德简介:1、地位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负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公认欧洲‚四大诗人‛之一。

他创作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宙斯。

‛2、生平与创作(1749--1832)①高贵的出身:父亲市参议员,母亲市长女儿,从小受母亲影响,热爱文学。

②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学习法律,更喜爱自然科学和艺术,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了不少抒情诗③参加‚狂飙突运动‛,写作大量抒情诗,戏剧、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是运动的主要成果。

④十年从政:1775年官居魏玛共和国部长,枢密顾问等要职,全国依靠开明君主进行政治改革,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后无法忍受内心苦闷,秘密离开魏玛去意大利,从事古代艺术和自然科学研究,希望通过教育和改良实现,启蒙主义理想。

并写下一系列古典倾向的剧本,追求宁静、和谐、朴素的古典美,《士德》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⑤晚年生活写作,晚年虽对现实保持妥协态度,但在现实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思想不断前进,并写下大量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西方与东方诗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

3、思想①宗教哲学方面,歌德是泛神论者②在社会政治方面,歌德思想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向往进步,希望变革现实,追求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处处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二重性‚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三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向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③艺术观方面,‚狂飙突进‛时期富于激情,自由的叛逆精神,后向古典主义风格转变,把纯朴宁静、和谐作为艺术理想,追求形式的完美,语言的纯洁。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歌德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歌德和《浮士德》..44页PPT

歌德和《浮士德》..44页PPT
歌德和《浮士德》..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简介 浮士德》
• 第一部: 第一部: • 1.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自杀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的书本知识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 未遂。魔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充当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 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 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 永远为魔鬼所有
• 浮士德形象源于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传说中浮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世纪德国民间传奇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 士德是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与魔鬼签 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约,以灵魂换取生前享乐,最后被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 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夫·马洛将这一传奇改编为剧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博士 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浮士德博士 )。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 为追求无限知识征服自然,毅然叛离上帝,以灵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魂换取役使魔鬼的权利,期满后被劫往地狱。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不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追求自由, 断进取的叛逆者。《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断进取的叛逆者。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之作, 岁开始创作, 岁完成 共用约60年时间 岁完成, 年时间。 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共用约 年时间。 岁开始创作
爱情悲剧
•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们不可能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 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活,否则就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必须离开玛甘 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 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狭窄。在“小世 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浮士德面临两种抉择:爱情和事业。浮士德不得不抛弃玛甘泪,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 因为他的追求决定他不愿选择一生过庸俗生活。抛弃或不抛弃都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 是不能避免的悲剧。在爱情悲剧中,魔鬼也是重要原因。对浮士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 德而言,没有魔鬼就没有任何行动能力,也就没有发展;对玛甘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 泪来说,有了魔鬼,她就不会幸福。矛盾的解决只能以牺牲爱情 作代价。 作代价。 •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浮 当时阶级斗争在爱情中的反映:在出身不同阶级的男女爱情中(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 士德以贵族身分出现),小市民出身的女性常陷入孤苦无援的悲惨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境地,这是狂飙突进文学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篇首语
关于可怜的维特的故事,凡是我能找到的, 我都努力搜集起来,呈献在诸位面前了;我知 道,诸位是会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性格, 诸位定将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诸 位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 而你,正感受着与他同样烦恼的善良人呵, 就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并让这本薄薄的小 书做你的朋友吧,要是你由于命运的不济或自 身的过错,已不可能有更知己的人的话。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全剧构思宏伟,内容复杂, 然而并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不 断追求、不断探索人生理想 的道路,写他的思想发展历 程。
概括地说,《浮士德》主要是写“两次赌 赛”和浮士德在探索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 经历的“五个阶段”—— 1.学者生活阶段; 2.爱情生活阶段; 3.政治生活阶段; 4.艺术生活阶段; 5.建设“理性王国”阶段。
歌 德 在 意 大 利
在意大利,歌德在给卡尔· 奥古斯特的信 中所:“我在这一年半的孤独中重新找 到了自己,我自己是什么呢?是艺术 家。” 歌德的意大利之行标志着他的新生,他 克服了精神上的危机,他获得了对艺术、 对自然,对人性的一种新的认识。
《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 (1775散文体-1789诗体)
普罗米修斯片断
要我尊崇你吗?为了什么? 你何时曾减轻 身负重担者的苦痛? 你何曾止住 心怀恐惧者的眼泪?
锻炼我成为男儿的 是那万能的时间 和永恒的命运, 也就是你和我的主宰! 难道你妄想要我 憎恨生命 隐避在沙漠里, 由于我青春的梦想 没有全部实现?
我昂然坐在这里, 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创造和我同类的种族, 让他们受苦和哭泣, 享乐和欢腾, 也蔑视你, 就和我一样!
1、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歌德与《浮士德》.ppt

歌德与《浮士德》.ppt

维特之烦恼
• 维特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首先,维特是一个消极反抗者的形象,缺乏积极的行 动能力,感伤有余,激情不足。(性格)
“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 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知道 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 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
•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士 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 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不 断进取的叛逆者。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1774版(第一版)
歌德的文学地位
•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 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 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 社会生活。
• 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 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 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 的诗人。与荷马、但丁、 莎士比亚齐名。
(二)歌德的创作简介
• 1、创作历程:
• 歌德早期创作(1775年以前): • 前期作为狂飚运动主将的创作主要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历

知与行、求知与生活的分裂:“一切理论都是
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 “唉!我还要在这监牢
• 其次,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 揭露了德国封建社会腐朽的等级偏见。——反映了18 世纪德国新兴市民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中的痛苦和 烦恼。(时代和社会)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的追求(下)
• 所以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 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内在张力中所有矛盾的主轴就是浮 士德心灵的永恒矛盾及其对生命意义永 不满足的追问。 • 浮士德的追求经过了五个阶段,即追求 知识→爱情→权力与政治→艺术理想→ 社会理想。
浮士德难题(上)
• • • • “在我的心中啊,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 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 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 天入地纵横飞行, • 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 • 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浮士德》的结局
• • • • • • • “我也想到,只是徒然, 把人类精神的瑰宝搜集在身边, 等我坐下来的时候, 仍无新的力量从内心涌现; 我没有增高丝毫, 而对无垠的存在未曾接近半点。” 这是歌德较其他启蒙学者的高明之处,他意识到把握 无垠的宇宙并非容易。《浮士德》的结局是:他尚未 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双目失明,并说出了那句“真美 啊!”就倒在地上,险些被魔鬼劫走。这个结局不像 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那样乐观。
《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持之烦恼》 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在国际上发生巨大 影响的作品,18世纪 就出现了十几个国家 的三、四十种不同的 译本。我国在五四运 动以后不久就有了郭 沫若的译本。这部小 说发表后引发了全欧 性效应。
《浮士德》(一)
• 晚年歌德的主要作品 《浮士德》不仅是歌 德的代表作,也是德 国民族文学最主要的 代表作。然而即使最 杰出的作家也常常不 一定理解自己的作品, 不一定理解它对时代 意味着
•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 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浮 士德较之哈姆莱特,没有那么多的孤独、 软弱和犹豫。因为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 使当时的学者有一种普遍的信心。那就 是: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按照人的 意志去改造它。在这一点上,启蒙学者 把人的力量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但对于 实现它的艰辛却远远认识不足。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

德国十大文学名著德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德国十大文学名著的简要介绍:1.《浮士德》(Faust):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

这部作品是一个关于人性和宗教的道德探讨,讲述了一个学者与魔鬼的交易故事。

2.《卡夫卡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由弗朗茨·卡夫卡创作,是一部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异化和孤立。

3.《布德拉格的苦恼》(The Trial):由弗朗茨·卡夫卡创作,也是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被控以未知罪名的人的困境,反映了法律体系中的官僚主义和无力感。

4.《巴比伦塔》(Babel):由约翰内斯·爱斯科创作,是一部关于人类企图达到上帝的悲剧故事。

小说通过讲述建造一座通天塔的欲望和后果探讨了人类的傲慢和沟通的困境。

5.《死亡盛宴》(The Death of Virgil):由赫尔曼·布洛赫创作。

这是一部复杂而哲学性的作品,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最后几天为背景,通过描绘他的思考和内心矛盾,探讨了艺术和人生的意义。

6.《日蚀》(Solar Eclipse):由罗曼·皮耶希亚创作。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小说,以一个家族的三代人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揭示家庭中的暴力和冷漠,探讨了法西斯主义和社会困境。

7.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由村上春树创作,是一部描写青春期情感和思想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扑向爱情的同时也面临着自杀和死亡的困惑,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苦闷和迷失。

8. 《肖像画家达芬奇》(The Painter of the Portrait of Leonardo da Vinci):由罗尔夫·迈尔创作。

这是一部以莱昂纳多·达芬奇为主角的小说,通过描绘他的人生和创作过程,探讨了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其父家资殷厚,曾购得皇家顾问的头衔。

其母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的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大学生涯,回到法兰克福实习法律业务。

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先后完成了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

前者表现了激昂的反封建的斗志,对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满憧憬之情,后者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维特,虽然热情奔放,向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会的自私庸俗、贵族阶级的歧视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压制和挑剔,使他无所作为,深感孤独寂寞。

第11讲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第11讲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不懈探求, 文学创作上的哲学化与观念化倾向,使德国文学 在描写人与人生时喜欢采取纵深模式,追寻人生的 终极意义与价值, 在具体创作中,表现为作家喜欢纵向的描写个人 的成长与命运,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写作模式。 德国人的原型就是浮士德,德国文学的原型也是 浮士德。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形象思维中夹杂逻辑思维,具体描写中穿插抽象 思考,成为德国文学的普遍特征之一。 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在文学思潮上的表现是, 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重抽象、重概括、重 象征,充满深刻的哲理思辨和逻辑论证。
Your company slogan
浮士德原型是德国文学的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母题
一、文学地位
Your company slogan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1749-1832)
早期生活:生于法兰克福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任皇家参议,学识丰富,爱好文艺,母亲 是市长的女儿,富于幻想,善讲故事; 1765年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回家养病; 1770年斯特拉斯堡大学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席勒式”风格是德国文学的主要风格
“席勒式”风格指的是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 法国启蒙主义作家的思想是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的,而德 国文学的哲学化和观念化则是超越时代的、超过社会的,是 非常抽象化的和追求终极性的。 哲学化与观念化的表现是作家喜欢从抽象人性、终极意义上 描写世界、表现人生; “总的说来,哲学思辨对德国人(的文学创作)是有害的, 这是他们的风格流于晦涩,不一了解,艰深而惹人厌倦。他们 愈醉心于某一哲学派别,也就愈写得坏。但是从事实际生活、 只顾实践活动的德国人却写得最好。席勒每逢抛开哲学思辨时, 他的风格是雄壮有力的。”(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 39页)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

歌德主要作品及分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哲学。

以下是歌德的一些主要作品及其分析:1. 《浮士德》(Faust)《浮士德》是歌德最知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权威之作。

这部作品以浮士德博士为主角,描写了人类对无尽知识的渴望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冒险和让与魔鬼梅菲斯特风马牛不相及的结局,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欲望、道德和人性的发展。

2. 《青年维特的烦恼》(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青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小说之父”。

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维特的心理发展和苦恼,在描写一位自由浪漫的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对抑郁和自杀的深入触摸。

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让人们深思痛苦和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

3. 《诗歌与真理》(Collected Poems)歌德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集《诗歌与真理》被誉为德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部诗集融合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元素,关注人类的情感、自然以及哲学思考。

歌德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象征意义,深刻地探索了生命、爱情、艺术和人性的主题。

4. 《西东记》(West-East Divan)《西东记》是一本以古典波斯文学为灵感的诗集,歌德在这本诗集中通过研究波斯文化和诗歌,表达了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这部作品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作品中,歌德试图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5. 《悲惨故事》(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悲惨故事》是歌德的一部重要戏剧作品,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这部戏剧以寻求真爱的主人公克劳修斯为中心,探讨了个人的社会责任、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

这部戏剧具有深刻而普遍的主题,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矛盾。

总之,歌德的作品时代性和普遍性兼具,不仅对德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整个欧洲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宗白华论《浮士德》
• 近代文化:浮士德文化
–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画中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 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 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 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 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 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 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 是近代人的圣经。”(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近代人的圣经
——人类的两难命题 歌德与《浮士德》
1
第四座里程碑
• 概述
– 第一座里程碑:古希腊“荷马史诗” – 第二座里程碑:但丁的《神曲》 – 第三座里程碑:莎士比亚和其悲剧 – 第四座里程碑:歌德的《浮士德》
• 歌德和《浮士德》
– 文艺复兴终结的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的200年 – 三种文艺思潮凝聚的结晶
17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迷惘→歌颂死亡(摆脱困境的毒药)
– “曾经迷惘的寻找光明而陷入模糊的困境,快乐的追 求真理而悲惨的迷误自身。” (歌德《浮士德》) – “快向那条通路毅然前趋,尽管全地狱的火焰在那窄 口施威,撒手一笑便踏上征途,哪怕是冒危险坠入虚 无!” – 启蒙时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强烈追求
– 黑格尔
• 辩证法的核心:任何现存的东西都是要消亡的,没有任何永存 的东西 • 普鲁士王朝的永恒
•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慧超群, 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自信又逆来顺受。 在他的身上有多么错综复杂而又不可遏制的感 情!”(艾米尔·路德维希《歌德传》)
6
歌德:伟大与怯懦
• 歌德的反思
10
接近“浮士德”
• 《浮士德》解决的问题
– 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
• 诗剧:艺术化的人生教科书 • “你已经接近浮士德了”
– 进入梦乡→内心感伤→提出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强烈改变生命的欲望→没有明确目的的决心→“如 果这样活毋宁死” →重新生活
• 感伤:这一天过得是那么贫乏、单调而无聊,没有激动人心的 快乐,也没有刺痛肺腑的哀伤,想不出一点有价值的成绩和温 暖心房的感受,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更可怕的是明天还会如此, 日日月月,岁岁年年,似乎都笼罩着一种灰色。你望着灰暗模 糊的屋顶,望着无边的黑夜……
• 美的悲剧
– 海伦象征古典美:完整、和谐、宁静,她的消 逝说明古典美只能作为一种文化营养,却不能 在现代重新生长
19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浮士德VS哈姆雷特
– 没有了那么多的孤独、软弱和犹豫 – “整个俄林波斯山上的众神都在我胸中”
• 人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并且以人的意志去改造它 • 局限性:实现的艰辛
• 与魔鬼打赌
– 靡菲斯特:仆人,引诱历览人生 – “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啊!”
• 把自己的灵魂输给了魔鬼,变成了魔鬼的奴仆
7
歌德:伟大与怯懦
• 告别青年时代,走向成熟的标志
– 复杂的性格 + 新的因素
•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 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 种鄙俗气妥协、迁就。”(恩格斯)
– 伟大与渺小
• 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 • 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11
渴望获得生命最高限值的痛苦
• 生命的不满足
– “我早晨蓦然惊醒,禁不住泪满衣襟。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不让 我实现任何希望,连每种快乐的预感,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而且 用千百种丑恶的人生现实,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到了黑夜 降临,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就寝;这时我还是不得安宁,常常被 噩梦相侵,……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歌德《浮士德》)
• “我用来研究自然界的时间哪怕可以写六部悲剧,我也依然认 为用在对自然界上的研究更值得。”(歌德) • “我渴望由自然科学给我们带来光明,我期待着这种光明的到 来,但是在这个刺眼的光明面前,我不得不把我的目光移开。” (歌德)
5
歌德:伟大与怯懦
• 怯懦:思想上的矛盾
– 社会现实
• 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 • 特别表现:知识分子从外界,特别是从法国大革命中,吸收了 很多的营养
– 人生的美酒与追求
• 啜饮不尽,取之不竭
– 停滞在人生旅程的瞬间
• 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
21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知识悲剧
– 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而脱离生活实际,使知 识成为空谈,造成与生活的本末倒置 –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 为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而不得不借用某种手段, 这种手段与目的是背离的 –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 “我安详地审视着过去的生活,审视着那骚动、 纷扰和对知识的渴望,审视着自己那个到处营 营逐逐,好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青春。一 些秘密状况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不明确的、 想象中的满足。我是怎样皮相地接触一些科学 上的问题,然后又扔掉它们!在所有人的和神 的事业中我表现得多么的目光短浅!多少时光 被我虚掷!——这时光不是用于有益的思考和 创作,而是用于情感和那只能夺走韶光的虚幻 的热情。”(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23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爱情悲剧
– 个人狭隘的爱情生活不是人生的全部 – 由个人的私生活扩展到对整个社会大生活的探 究 – 由小世界进入大世界
24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官场生活
– 讨好皇帝→发行纸币(经济危机)→国家通货 膨胀和更深的经济危机 – 取悦皇帝→魔术师→变出古希腊时期最美的女 人海伦的幻影
• “如果幻想在平时以勇敢的飞翔,满怀希望的直到永恒 的境界,但等到幸福在时代的漩涡中相继破灭,它就满 足于窄小的天地,忧悲立即潜伏在心底,引起了种种隐 痛无比。” (歌德《浮士德》)
• 委琐、爬虫式的生活
– “我不像神,这使我感受至深!我像虫蚁在尘土中钻 营,以尘土为粮而苟延性命……” (歌德《浮士德》)
• 政治悲剧
– 他错把为封建王朝服务当做自己的理想,当做 对“最高存在”的追求,但他不过是统治者的 御用工具而已
25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追寻古希腊——美的艺术王国
– 古希腊时期的古典主义的美:美的追求 – 欧菲良:浮士德与海伦的孩子
• 结局:摔死了 • “欧菲良就是拜伦” • 无限制地追逐自由的美,最后终将失败
• “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
• 魔鬼的到来:靡菲斯特
– 内心生命欲望的复活:复活节的钟声 – 点燃了浮士德近乎疯狂的热情 – 兴奋:明知追随魔鬼会坠入地狱
18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人生最高限值的获得
– 被麻木了的心: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
• 没有苦痛的快乐:肤浅(转瞬即逝的昙花)
– “思想的线索而今业已寸断,一切的学问久已使我恶 心,让我在这感官的世界的深处,聊慰我这燃烧着的 一片热情!在那颠扑不破的魔术被覆之中,我希望有 奇妙的光景已经预定,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我要 跳身进事变的车轮,苦痛、快乐、失败、成功,我都 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你听呀!快 乐不是我所贪图。我要献身于酩酊,于最苦的欢情, 于失恋的憎恨,于爽心的沉沦。我的胸心,已经解除 了智的烦闷,无论有怎样的苦痛它都欢迎。我要在内 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 至崇高的、至深远的,我都要了解,要把全人类的苦 把全人类的苦 乐堆积在我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 乐堆积在我寸心 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歌德《浮士德》)
15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地灵的奥秘
– “在生命的浪潮里,事业的狂涛里,涛上复淘下,浮 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 连续的波浪,一个光辉的生长,我架起时辰的机杼, 替神祗制造生动的衣裳。”(歌德《浮士德》)→因 轻蔑而离开
• பைடு நூலகம்子瓦格纳
– “原人的快感才能震荡听众的心胸” – 像土拨鼠一样在故纸堆里寻找,即使挖出一条蚯蚓, 也沾沾自喜
– 内心世界→整个德国
• 相互对立的因素→一个人→错综缤纷的内心宇宙
8
少年维特之烦恼(1788)
• 故事梗概
– 青年失恋自杀 – 生性敏感→刺激;事业上彻底失败
• “维特效应” • 从《少年维特之烦恼》到《浮士德》
– 社会风气:无出路,不知如何反抗,自杀 – 德国人的软弱 – 维特与1848年欧洲革命
• 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
2
歌德:伟大与怯懦(1749~1832)
• 三大长寿作家之一,写作时间最长
– 歌德(83岁)、雨果(83岁)、托尔斯泰(82 岁)
• 代表作品
– 抒情诗:《五月之歌》、《欢会与离别》、 《迷娘曲》 –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诗剧:《浮士德》
3
歌德:伟大与怯懦
22
浮士德的生命里程
• 浮士德返老还童 • 玛格丽特与浮士德
– – – – – – “你是不是一个基督徒?”(真正善待自己) 玛格丽特母亲之死:药酒 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孩子之死:嘲讽,羞愧 玛格丽特哥哥瓦伦迪之死:决斗 “瓦尔普吉斯之夜” 玛格丽特在监狱
• “我对上帝犯了罪,我不能走,我要在这儿接受审判。” • 天使:她被拯救了!
• 性格特点
– “最伟大的人物永远通过一个弱点与他的世纪相联 系。”(歌德《格言与感想》)
• 优点:显示其高于时代,造就伟大 • 弱点:反映时代特点,与世纪相联系
• 伟大的优点
– “永远努力的、内向和外向的、不断活动着的诗性修 养与冲动形成他生存的中心和基础。”(歌德《自 述》)
• 永远努力着:82岁《浮士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