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四五章
网络传播学第四章
-
二. 网络舆论的功能
1. 舆论监督 2. 信息传播 3.交流思想
-
三. 网络舆论的规律
1.网络舆论既可能“兴”“衰”迅速,也可能长期持续。 2.网络舆论既容易“一边倒”,又难以主导。
-
四. 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1. 谩骂攻击 2. 发布虚假信息 3. 大量民事侵权
-
五. 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经个 验人
生 活
人际传播情境
-
第二节 网民由精英走向大众化
一. 网民数量 二. 增长分析
1:网民人数 和上网方式
-
2:网民性别分布
-
3:网民年龄分布业分布
-
6:网民个人月收入分布
-
2:网民上网地点
-
8: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8: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
P131
-
第五节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
一.网民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 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 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 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 成功和进步。即社会中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 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或者说,赢家通吃。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 种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 象。
在中国的经济领域,有所谓的"2000万现象":彩电,冰箱,空 调等均在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以后迅速走向大众化,中国手机的普 及更加印证了"2000万用户往往会带来雪崩效应"的观点.中国网 络自突破2000万用户后开始向低收入,女性网民倾斜,也印证了这 一趋势.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PPT教案
▪ 控制分析 ▪ 内容分析 ▪ 媒介分析 ▪ 受众分析 ▪ 效果分析
➢ 向谁说
➢ 有什么效
果
第27页/共39页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 需要与期望 ➢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
接触和使用都是由 某种需要引起并启 动的。
第28页/共39页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 传统媒体满足人们的需 要
(1)安全的需要 (2)爱与隶属的需要 (3)尊重的需要 (4)求知的需要
市报 (2)跨地域性
第12页/共39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第13页/共39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 广播听众的分析 ➢ 广播受众的特点 (1)一心二用 (2)运用想象 (3)集中在黄金时段
第14页/共39页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 电视受众的分析 ➢ 电视观众的特点 (1)对于文化的要求
众、听众转换为网络的使
用者
第7页/共39页
第一节 传播者、组织者、受者三位一 体
“沉默的螺旋” 第8页/共39页 理论
第二节 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
➢ 报刊读者的分析
(1)文化程度高
(2)对信息的介入较为主动
(3)读者对于媒介内容和传 播方式的反馈较慢
(4)读者的“耐受性”比较
好
第9页/共39页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 网络受众接受信息 的特点
(1)求真心理 (2)求客观心理 (3)求新心理
第38页/共39页
➢ 无意注意 ➢ 由于媒介信息“外在”
形式的刺激性 ➢ 媒体加大信息外在
“包装”的强度
第33页/共39页
第三节 网络受众的心理定位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一、网络传播概论基础部 分
1
h
符号(sign),是人类传播的要素、载送信息的代码。 符号是用于表达意义的记号,是能指意其它事物的东西。 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能指:表达要素即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符号学称之为“能指”。 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品牌标志,国旗,音乐中的声音,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影视中的镜
二: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Culture hegemony)(信息交流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个文化冲突的加剧)
文化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性质,而直接原因是经济、政治势力造成的文化实力的不 同,以及由此引起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和渗透。
三、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 (the weap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ggle)
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
8
h
二、网络广告部分
9
h
网络广告(web advertising)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 新兴的一种广告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广告包括了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 的一切形式的信息,例如:公益性信息、企业的商品 信息以及企业自身的域名、网站、网页等。
从狭义上来讲:网络广告是利用国际互联网这种载体 发布的盈利性的商业广告。
头等。 所指:抽象复杂的内容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符号学称为符号的“所指“如一个品牌的价值,动
漫人物的特征(樱木的红头,柯南的大眼镜) 一、视听符号:具有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的符号。 有哪些? 具体到互联网产业中,视觉符号就是网络各种图片,视频,各种形象,各种文字,网络游戏中的
角色符号和环境等。 而对话、旁白、音乐、音响则属于听觉符号。
人民大2024传播学概论(第四版)教学ppt组织传播
• 人力资源学派认为,组织里的个人具有值得重视的感知能力,也 肯定个人劳动是 达到组织目标的重要因素。它强调员工思想和观 念对组织的智力贡献,员工是智力和 体力的贡献者。
•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 ·布莱克和珍 ·莫顿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它 是人力资源学 派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布莱克和莫顿设计了一个 方格模式,作为训练管理者的工具。 他们分析了五种典型的管理 风格,认为团队型管理将员工和生产并重,有效激发了员工的潜 力,实现了生产和员工自我满足的双赢,是一种最为可取的管理 风格。
7.1 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定义
• 大多数学者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 标的社会集合体。 通过协调活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结构得以建 立起来,帮助组织成员处理相互之间以 及与更大的组织环境中 其他人的关系。
•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 ( 1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 2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 3)组织系统的阶层或等级制。 • 从社会关系的分类出发,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 • ( 1 )经济组织。 • ( 2)政治组织。 • ( 3)文化组织。 • ( 4)综合性组织。
7.2 几种重要的组织学派
二、人际关系学派
• 在人际关系学派(Human Relations Approach)中的隐喻是家庭,这个 隐喻突出了 我们应理解组织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各种关系。一个家庭在 需要得到满足、有机会实现 自我时才能够顺利发展。这个学派认为, 组织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改善人际关系可以 实现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 提高。他们重视被古典管理学派所忽视的员工的个人需求、 工作中的 精神回报以及组织中员工的社会互动等问题。其中,马斯洛、麦格雷戈 、赫 兹伯格的理论对 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60 年代的组织研究产生了 重要影响。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四版)课件第九章新媒体谣言研究
二、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1)“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 传播、扩散路径。
(2)该模型提出
(3)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 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和消解模型。
三、基于“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的网络谣言消解对策 1.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2.注意“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影响 3.新媒体是成功消解谣言的重要平台 4.公众对真心的不懈追求决定了公众是成功消解谣言的最终推动者
第九章 新媒体谣言研究
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一、谣言的概念研究 1.从史学角度 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二、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1.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2.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3.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一、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模型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一)域名(Domain Name)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
定位器) 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的位置
(三)HTML(Hyper Text Mark Language——超文本
标记语言) WWW专用的操作语言
活动的制约。
(二)网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弱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发布新闻的的垄断地位不 会丧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 将会逐步减弱,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1、可自由选取信息,还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2、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 自己决定。
精选PPT
16
六、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 中的界线变得模糊
新闻学
心理学
精选PPT
10
第二节 网络传播理论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社会控制在网络传播中的弱化 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变模糊 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精选PPT
11
一、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融合了 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 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 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状传播结构。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3、电视:与广播情况类似;
4、网络:一个汉字两比特,一个G的硬盘可存储5亿汉字。
(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信息本身的传播数量十分巨大;
2、对信息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3、涉及的信息种类范围十分广泛;
4、对信息的历史资料保存相当完整。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网络传播学概论》的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探讨网络传 播学的发展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引言
1
背景与发展
了解网络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认
定义与研究内容
2
识网络传播学的重要性。
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以及研究领域的
范围和主要内容。
3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第四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变革
1
网络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分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结构、文化变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2
网络传播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研究网络传播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
3
网络传播对国家与全球化的挑战
探索网络传播对国家主权、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挑战。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实践与战略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式
网络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探讨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 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 等方面的特征。
网络传播内容的类型与 特点
介绍网络传播中的不同内容 类型,如文字、图片、音频 和视频等,并分析其特点。
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 的表现
研究网络传播对用户态度、 行为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探 索媒介效应在网络传播中的 作用。
网络传播的实践应用与案 例分析
介绍网络传播在商业、媒体和政 府等领域的实践应用,并分析成 功案例。
网络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网络传播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讨论制定和执行网络传播策略的 重要性,以及策略制定的关键因 素。
展望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探讨 未来网络传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 机遇。
结束语
总结网络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展望网络传播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 (1)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 (1)1.数据化生存 (1)2.表演化生存 (2)3.节点化生存 (3)4.并发性生存 (4)第二节网络用户的需求 (4)1.关系需求 (4)2.内容需求 (5)3.服务需求 (5)第三节作为信息消费者的网络用户 (6)1.“个性化”与“社会化”并存的用户 (6)2.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网络用户 (6)第四节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用户 (7)1.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方式 (7)2.网络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 (7)第五节用户的群体互动及其影响 (8)1.网络群体互动中的心理机制 (8)2.群体互动带来的人群分化 (9)3.“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 (9)第五章网络中的用户第一节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1.数据化生存(1)数据是个体思想与见解的记录,也是个体行为、活动的形态,数据成了个体的映射与化身。
(2)数据在记录个人行为的同时也记录了很多社会场景、社会活动,并传达出背后的社会情绪,与大众传媒的记录形成一种补充印证的关系。
媒介组织根据用户生产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完成符合用户个性化的精准推送。
同时,这样的数据化也会使个体暴露在更多的风险中。
(3)个体数据的类型A. 从个体对数据的控制关系来看a) 个体被动产生的数据内容,例如注册信息等;b) 个体主动生产的数据内容,例如微博等用户创造数据;c) 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的数据,例如穿戴设备数据等。
B. 内容型数据和活动型数据a) 内容型数据:用户行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直接在网络中发布的内容;b) 活动型数据:不是用户有意识生产的内容,而是用户活动的附属产物,是对行为的重要记录,甚至是研究用户个性的重要依据。
2.表演化生存(1)“表演”:社会互动的基本策略在网络中的人际互动中,人们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
头像、昵称、交流手段、自我披露程度等,都是表演的策略。
表演不仅存在于人际互动中,在网络的群体互动和其他各种平台上,表演也是用户的一种常态。
《网络传播学概论》课件
视频、直播等形式。
实时互动
3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具有实
时互动的特点,用户可以 即时评论、转发和分享。
网络视频传播
直观生动
网络视频传播以视频形 式呈现,能够直观生动
地传递信息。
内容丰富
网络视频传播涵盖了电 影、电视剧、综艺节目 、短视频等多种类型。
跨时空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不受时空 限制,用户可以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观看视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的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 网络信息传播带来新的形式和 体验,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
社交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 合
未来社交媒体将更加融入网络 信息传播体系,成为人们获取 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跨文化交流与全球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 化交流和全球传播将成为未来 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
互动性强
网络广告传播可以与受众进行实 时互动,提高广告的互动性和参 与度。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
社交属性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基于社 1
交关系,通过用户之间的 互动实现信息的传播。
分众化传播
4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可以根 据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和 需求,实现分众化的信息 传播。
内容多样性
2
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
多样,包括文字、图片、
《网络传播学概论》 课件
• 网络传播学概述 •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 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与特点 • 网络信息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 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目录
Part
01
网络传播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网络传播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以互联网为研究载体,探 讨信息传播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趋势。
《网络传播概论》课件-2010-雷跃捷版-第5章
网络媒体传播什么,倡导什么,抵制 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用是否有利于经济 发展,是否有利于凝聚人心,是否有利于 社会稳定来衡量和判断。要发挥团结、稳 定、鼓劲的作用,贴切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们的 心声统一起来。 要不断丰富网上服务内容,提高服务 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网民提供高品位、 高格调、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满足网 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增强网络媒体的 吸引力和感染力。
互动常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舆论与不断被挖掘出来的新闻信息 形成反馈互动; 二是评论者之间形成反馈互动; 三是“意见领袖”与网民形成反馈互动。如 2003年的美伊战争。 3.衍生发展 如2005年“陈易卖身救母”事件。
第三节:网络舆论的引导
网络媒体是新兴媒体,在舆论引导方 面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互联网社会影响 的不断扩大,网络媒体应该不断总结经验, 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 1.有所为—在市场运作中坚持正确导向 网络媒体要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一个 清晰的定位,塑造自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不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舆论引导上有 所作为。
同时网络又是观点自由、互动交流的 平台,从而使得网络舆论的内容无所不包、 无所不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SARS事件、孙志刚案件为标志,网 民讨论的焦点开始由边缘化问题发展为国 家政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主流话题。 网络舆论有容乃大,既不排斥轻松话 题,也不排斥严肃话题;既存在庸俗话题, 也存在高雅话题。网络舆论的丰富性还体 现在它是个人表达的聚集中心。
2.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与汇集 3.各种意见在网络上的交锋融合 在此过程中,网络中无数的观点、言 论、意见,自由、平等地进行交锋、辩论。 逐渐地,个体意见、观点成为众人的意见, 并为多数网民所接受,整个网络舆论逐渐 达成共识。 如2007年,高考期间的“今天,你还 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五、网络论坛组织者的素质
1人员管理能力 2内容甄别能力 3话题管理能力 4活动组织能力 5文字能力
焦点话题 明确具体 有所依托 有普适性 有开放性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六、新闻传播中网络论坛的利用
(一)网络论坛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论坛扩大报道影响力 (1)在论坛中转发报道 (2)在论坛引发讨论
第4节
网络受众调查的实施
(五) 网络受众调查结果的运用 1.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关报道 2. 将部分结果用于有关报道
调查分析报告通常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 1. 调查方法简介; 2. 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 3. 调查数据的分析; 4. 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互动组织与管理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业务 方面的重要区别。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二、网络论坛的功能
从与新闻报道配合的角度,论坛的功能
有效地扩大了新闻的传播面。
新闻报道的一种反馈渠道,监测与评估的一个方面。
网民评论的形成空间,深化、拓展报道的重要手段。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三、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
论坛管理既要发挥网民的能动性,又要使互动朝着健 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管理的一般原则: 1、张弛有道、松紧适当。 2、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三博客进行新闻整合博客与专业新闻传播的互动二网络媒体对博客的利用一通过博客获得新闻线索二通过博客核实新闻三利用博客开发评论资源四利用博客资源组织专题五博客事件引发新闻报道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的两个层面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运用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形象塑造策略1精心设置用户信息2定位微博的个性3持之以恒关系建设策略1设定合适的关系圈2认真经营关系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信息推送策略1用好微博体2把握信息发布的节奏3精心选择话题4发挥媒体特长5适当运用图片视频6对特定用户进行定向推送7合理运用主题词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事件营销策略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记者微博的运营一记者微博的功能信息流向与流量的调节阀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记者微博有何功能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笔记整理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第一节主要讲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分类、网络协议、技术,不用深究。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
互联网构成连接的基本要素以及连接的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连接”始终是互联网的要义。
因此,互联网的演进也是“连接”的演进。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诞生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RPAnet)于1969 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最初阿帕网只有 4 台计算机相连。
为了应付可能的战争,阿帕网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即使它受到外来袭击,仍然能正常工作,即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一网络采用了“分布式”结构,正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
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分权结构因此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色彩。
一些人认为,网络具有一种重新赋权的能力,因而可能成为一种民主的工具。
1974 年,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提出了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Protocol)。
在TCP/IP 提出10 年后的1983 年,TCP/IP 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所采纳。
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
TCP/IP 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万维网: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在1989 年提出的WWW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亦可称为Web)的技术构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商用互联网存在较高技术门槛的现象,也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微博的优势
1.简单易用 2.微博主动性强 3.及时性强 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三、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
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发展 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 4.微博与媒介的网络口碑营销 5.微博在媒介组织机构的应用
四、微博存在的问题: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 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4.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6.管理的困境
第五章 微信
第一节 微信的发展
一、微信的概念
二、微信的传播优势 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 2.多媒体传播 3.系统开放,免费使用 4.用户黏度 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 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 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 8.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 9.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
三、微信存在的问题 1.信息过载 2.隐私保护
第二节 微信的社会影响
一、意见领袖多样化
二、构建“熟人—熟人”和“熟人—陌生人” 的多维社交网络
三、带来企业营销新变革
1.基于LBS技术和“附近的人”功能,挖掘 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 案例:海口K5连锁便利店开业
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 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
第四章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类型
第一节 Web 2.0
一、Web2.0的兴起
二、Web2.0的特征 :1.微内容 2.开放性 3.社会性
三、Web2.0是革命还是炒作Web 2.0 存在的问题: 1.网络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2.信息质量问题 3.Web 2.0 无法实现盈利 4.安全问题 5.版权问题更为严重 6.用户参与度不详。
范围通常限于亲朋好友。
1.使用微信的情况
《钱江晚报》案例
2.微信在广播上应用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案例
3.微信在电视媒体的应用 央视新闻公众号 案例
4.媒体类公众平台的发展
5.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
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融合为一体
第三节 微信与微博的比较 一、传播方式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侧重大众传播 二、用户网络社交比较 三、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
第二节:博客
一、博客的概念
二、博客的特点 博客具有共享性、互动性、大众化、娱
乐性的特点,它是个人化的、自由的、开放 的、互动的。
三、博客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案例:克林顿绯闻;伊拉克战争
四、博客存在的问题 1.博客仍然需要传统主流媒体 2.博客不具备新闻专业性 3.受众面仍有局限
五、博客、维客
第三节 微博
(详细见表5-1 P112)
第四节 中国微信发展的量化研究 一、微信用户的特征 1.微信用户行为特征:微信使用率非常高;
语音聊天是用户首选的微信功能 2.用户结构:用户群体低龄化 3.用户关系特征:强社交关系
二、微信与微博的信任度比较 相较于微博的“广播”式大众传播模式,微信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其传播
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功能,打 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口碑宣传新方 式
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 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廉的营销成本
2.大量的潜在客户
3.精准的营销定位
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6.多元化营销模式
五、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