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智力、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仿、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包括对幼儿情感的引导、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4.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包括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关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健康饮食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教育包括对幼儿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通过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是指依据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套理论和原则。
下面是对学前教育原理相关名词的解释:1. 儿童中心原则:学前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满足儿童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 个别差异原则:儿童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前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帮助每个儿童充分发展潜能。
3. 整体发展原则: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智力、情感、语言、社交、审美等方面。
4. 游戏教育原则: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5. 情感教育原则: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促进情感的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的发展。
6. 体验教育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探究等方式,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直接感知和参与,从而促进儿童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7. 社会化教育原则:儿童在学前阶段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8. 合作教育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合作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9. 自主学习原则: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指导,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10. 双向互动原则:学前教育应以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注重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与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与简答大全一、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专门教育活动和服务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以及为进一步教育生涯打下基础。
二、发展任务:发展任务指的是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需要完成的各种发展任务。
这包括身体、心理、社交、语言和认知等多个方面。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教课程:幼教课程是指为幼儿设计并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涵盖了幼儿园的各个领域,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社会经验等。
幼教课程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四、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主动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和认知经验。
游戏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和社交发展。
五、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是指培养幼儿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一种教育。
它旨在帮助幼儿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有效地与他人交往。
情商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自我调适能力。
六、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中家庭和学校之间合作的一种模式。
它强调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学习。
通过家园共育,可以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和资源。
七、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是指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这包括参加培训、学习最新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以及与同行交流和合作等。
专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八、评估与评价:评估与评价是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发展和学习情况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过程。
它旨在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成就,以便更好地调整幼教课程和教学方法。
评估与评价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至关重要。
九、儿童保护:儿童保护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涵盖了保护幼儿免受暴力、虐待和忽视等伤害的各种措施和政策。
学前教育原理 自考重点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其中,托幼机构教育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价值:P13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价值取向:P15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功能:P22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P24是指学前教育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控制、排除消极因素,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予学生合理的学前教育,以促进个体身心的健全发展。
关键期:P27是指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学前教育效益:P30它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产出的关系托幼机构:P54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社区教育:P58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儿童观:P105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管理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低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形势与原因等等.教学效能感:P110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显概念:P121教师从学习里学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隐观念:P121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管理社会角色:P149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特定的社会职权、履行特定的社会职责、承担特定的社会义务的社会成员,如“警察”、“医生”等幼儿班级:P188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亲社会行为:P208我们把那些符合或适应社会文化和行为准则及价值观的行为反社会行为;P208把那些违背社会文化、道德标准、伤害他人的行为,亦称不良社会行为幼儿行为辅导:P208是指对幼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学前教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教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剩余精力理论:亦称精力过剩论。
早在 18 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 (F . Scghiller) 的作品中就有了剩余精力说的萌芽。
到了 19 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宾塞 (H . SPenser) 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学说。
2.学前托幼机构教育:由托幼机构承担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的,对在园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卢梭: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4.发现法: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
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必考的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
2.家园合作: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3.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特点是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和社会性。
4.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国绕一个中心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这个中心内容即“主题",主题活动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希望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幼儿,最终使幼儿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
5.结构游戏:指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6.表演游戏: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
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
简而言之,表演游戏就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7.创造性游戏:指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8.角色游戏(主题角色游戏):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它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9.幼儿园环境:广义:指支持与影响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既包括幼儿园内部的小环境,又包括园外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
狭义: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10.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判断、表达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是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进行解释。
1. 个性原则。
个性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2. 经验教育原则。
经验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感性经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为幼儿的智力、语言、社会和情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育游戏原则。
教育游戏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 教育生活原则。
教育生活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内容,通过各种生活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5. 教育发展原则。
教育发展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学前教育,即早期教育或幼儿教育,是指为适龄幼儿提供的教育和护理服务。
这段时期是孩子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简答题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早期教育指的是对0-3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刺激、亲近和互动,促进婴儿和幼儿的早期发展。
2. 幼儿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幼儿教育是指为3-6岁幼儿提供的教育服务,旨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习兴趣和基础知识。
3. 感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感受教育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的教育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4. 游戏教育(Play-based Education):游戏教育是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社交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5. 结构化教育(Structured Education):结构化教育是一种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学方式,目的是通过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提供系统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二、简答题1.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
通过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学前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 综合性:学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培养。
- 个性化:学前教育重视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针对幼儿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 实践性:学前教育注重通过实际体验和互动学习,让幼儿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州自考学前教育本科中的一门必考课,专业性非常强,名次解释较多,现将教材中的名词解释归纳起来,便于大家复习。
自考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二)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直接指导:这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言语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方法,包括讲解、讲述、谈话等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事件,描绘所讲的对象。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直观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幼儿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引导他们认识事物。
演示: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把传授的知识。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间接指导:这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p2594、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p2635、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6、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7、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p221-222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1、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p291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p295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p299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p308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p309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p309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p309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p309-310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p310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p310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p31014、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p3101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p3111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p31317、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p31418、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p31819、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p32020、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p323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p318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第十章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p366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p3684、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p3685、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p3696、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7、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p385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p3859、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010、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111、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p37312、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p374。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原理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名词,下面为您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关键名词。
一、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对 0-6 岁儿童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自信心,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发展幼儿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等方面逐渐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身体发展包括身高、体重、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认知发展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能力的提升;语言发展涵盖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步;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社会发展则体现在与他人交往、合作、分享等方面。
了解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当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提供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目标通常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可能是帮助幼儿学会某项具体的技能或知识,如自己穿衣、认识颜色等;长期目标则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如良好的品德、学习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制定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有助于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四、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常见的课程类型有主题课程、领域课程等。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在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1)
教育: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价值: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
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学前教育正向功能: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功能。
学前教育负向功能:学前教育的消极作用,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阻碍作用。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理论和方法。
学前教育原理的核心是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
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儿童为中心。
学前教育应针对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发展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二,积极互动。
学前教育应注重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他们的社交和语言发展。
第三,情感培养。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促进他们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
第四,综合教育。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包括智力、语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第五,个体差异。
学前教育应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育。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原理是以幼儿为中心,通过积极互动、情感培养、综合教育和个体差异等原则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这些原理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打印
自考-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打印P2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3- P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 P1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P23教育功能的特点: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后发展的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把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随后阶段发展的作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 岁扫盲,三岁读书”,任何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幼儿期是语言掌握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运用口语的机会,首先发是口语,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的,所以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
儿童周围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果人为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从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杀鸡取卵”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无能。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题复习资料
8.儿童发展 (4 分) 答: 指个体从出生到 18 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 型的成长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白板说”(4 分) 答: 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 何特质的一张白纸。全部观念都是来自后天的“经验”。
4.“恩物”(4 分) 答: 是福禄贝尔为促进儿意游戏而设计的系列玩具。意思是神恩赐给儿童的玩具,通过“恩物“的操作,儿童 可以认识颜色、数量、几何形体、空间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
16.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4 分) 答: 是指托幼机构、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7.社区学前教育 (4 分)
答: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来促进学前儿童全 面发展的保教活动过程。
18.幼儿园教育(4 分) 答: 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19.幼儿园区域活动 (4 分) 答: 又称活动区或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的主要形式之一,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提供主动尝试、探索和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 的创造性,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儿童进行的全面发展教育。
在学前教育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需要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原理的解释。
1. 幼儿发展原理幼儿发展原理是学前教育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
它强调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全面发展。
幼儿发展原理认为,幼儿的身体发展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和运动,智力发展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刺激,情感发展需要关爱和支持,社交发展需要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
2. 感知与认知原理感知与认知原理着重关注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是指幼儿通过感官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而认知则是幼儿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的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活动通常会通过刺激多样的感觉器官来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游戏教育原理游戏教育原理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和发展。
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和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感知和认知技能。
游戏教育原理认为游戏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 教育者角色原理教育者角色原理认为教育者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育者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为幼儿提供充满挑战和刺激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相应的教育安排和引导。
5. 家庭参与原理家庭参与原理强调了家庭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他们对幼儿的教育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机构应该积极与家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分享教育经验,并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和支持。
6. 文化多样性原理文化多样性原理认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区。
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和鼓励幼儿的文化背景,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让幼儿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拥有全球视野。
7. 学前教育评估原理学前教育评估原理强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观察和评估。
评估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2024)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解释学前教育原理中的重要名词,详细探讨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实践。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的连续过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2.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3.儿童学说:儿童学说理论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目标1.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和主动性: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社会适应能力: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4.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学前教育应帮助儿童培养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学前教育实践方法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2.亲子互动教育:学前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促进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3.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益智玩具、儿童图书、音乐和艺术等。
4.社区参与:学前教育应与社区合作,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5.多元评估:学前教育应采用多元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儿童的学习成果、兴趣和发展需求。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1.教师素质要求: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具备对儿童的关爱和敏感性。
2.专业发展:学前教育教师应持续进行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团队合作: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原理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从狭义上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 6、7 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2、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实践。
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4、《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编写的专门的学前教育手册,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育学校是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智力的基础。
5、骑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一种学前教育。
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教育,其养成需要三个阶段:出生到7 岁,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是老师,主要任务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6、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
认为,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
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要求儿童整齐划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7、《颜氏家训》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家庭教育思想家,他撰写了《颜氏家训》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颜之推认为,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应注意:及早施教、严慈兼施、均爱、注意环境的作用等事项。
8、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 18 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国开(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学前教育原理》历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doc
试卷号:0893说明:资料整理于2018年6月15 S ;资料涵盖近五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1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竜实施的保育和 教育。
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岀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 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 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13. 区角活动:也称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范围分割成 小区角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 进行探索和交往的活动。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11. 社会学前教育: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学龄前儿童 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在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者是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如幼儿教师、保 育员等。
12. 行为情境理论:行为情境理论(behaviorsettingtheory )的提出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巴克。
他经 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着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坏境。
13•儿童观: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的总称。
它主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在人类社 会中应享有的地位和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11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 教育。
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12•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冃的是指一定社会根据白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 心发展特点制定的有关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质量规格的总耍求。
13•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交往、活动所需要的软质环境,即幼儿生活于 其中的幼儿园的心理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p2)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p3)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p4)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p4,p55,p90)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P14)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P15)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P14)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p46-47)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p58)3、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p61)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
(p105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p105)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p121)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p121)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p127)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
(p128)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p128)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
(p130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
(p131)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
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
(p131)??????????????????????????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
(p132)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
(p132)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
(p132)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
(p133)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
(p133)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
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p133)第六章? 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1、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p192)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
(p218-220)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
(p236)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p259)4、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
(p263)5、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p2666、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7、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
(p221-222)第八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1、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
(p291)2、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
(p295)3、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p299)4、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
(p308)5、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p308)6、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
(p308)7、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p309)8、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p309)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p309)??????????????????10、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p309-310)11、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p310)12、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p310)13、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p310)14、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
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
(p310)1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
(p311)1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p313)17、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
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
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p314)18、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
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
(p318)19、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p320)20、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
(p323)21、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
(p318)第九章? 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p332)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第十章?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与质量评价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