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课我的世界观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年,纳粹统治了德国,爱因斯坦离开了他 的祖国,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度过了他生 命最后的22年时光。1952年,刚成立的以色列 曾想授予他总统职位,但被他拒绝了。
少 年 时 期 的 爱 因 斯 坦
《我的世界观》
❖ 相关背景
《我的世界观》最初发表在1930年出版的 《论坛和世纪》(Forum and century) 84卷,193-194页。当时用的标题是“我 的信仰”(What I believe),展示了爱 因斯坦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他热爱 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的精 神给世人以深远的影响。
尊重客观
认识事物
自觉按照客观规律 处理事物
友情提示:
人的主观受客观制约,
要学会在“不能要他所想 要的”的时候,
分析原因保持平常心学会 宽容。
2、政治理想——民主主义
主要体现在:
a.对“很快就会腐化堕落”的 专制制度的极度反感;
b.对“罪恶渊薮”的战争的深 恶痛绝。
爱因斯坦和核弹政治的瓜葛是众所周知的:他 签署了那封著名的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信,说 服美国认真考虑他的想法,并且他在战后从事阻止 核战争的各项努力。但是,这些不仅仅是一位科学 家被拖入政界的孤立行动。事实上,爱因斯坦的一 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踌躇于政治和方程之间。”
第九次课我的世界 观
1921年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 奖.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 是一位和平主义者。1955年4月,
弥留之际的爱因斯坦签署了《罗素 ─爱因斯坦宣言》 ,呼吁人们团结 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作者简介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 犹太裔物理学家。
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主要体现在 三个方面
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 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 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 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 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 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担任大学 教授。
❖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 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 科学院院士。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 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他的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质粒子可以转 变为巨大的能量,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 得到确证.
爱因斯坦的轶事
1罗盘的启示 2探索科学无暇打扮 3爱因斯坦问路 4祝寿是浪费时间 5钱是无所谓的 6从容离别人间
作者作品
论文以及学术文章:
《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 《以太和相对论》 《牛顿力学及其对理论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第1部分(1-4段)人生观 第2部分(5-6段)政治理想 第3部分(7段)宗教感情
1、人生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具体体现: 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对俭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对别人的足够宽容。
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与必然是一对范畴
爱因斯坦所不相信的自由应当是指
“自由”:按照自己的意志 不受任何约束进行活动随心
所欲
超必然的绝对自由 必然 ==指客观事物Leabharlann Baidu规律
每一不个受人任的何行限为,制不仅
受者外界的强迫,而且 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没有自由
规律未被认识时,以必然的形式存在着 人是它们的奴隶
规律一旦被认识 人获得了自由,成为客观世界的主人
{ { 真
正 要 主观
的 获 服从
自得 由
客观
不“自由”===最终得到 真正的自由:
❖ 1933年因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脱离德国迁居 美国,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理论物理 研究工作,1940年写了一篇著名论文,“我不 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
❖ 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
现代物理学之父
❖他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断言物质和能量 的相当性,给空间、时间和引力都赋予了完 整的新概念,因而名闻天下;
❖ 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创立了狭义、 广义相对论,而且还是一位具有深邃洞察力 和独立批判意识的思想家。
❖ 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 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才比其它宇宙的部分有 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李政道
这篇演讲词阐释了作 者的人生观、政治理想 和宗教感情,蕴含着丰 富的人文思想内涵。本 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爱因斯坦正在美国,
他宣布不再回德国。后来纳粹义勇军抄查了他的房 子,并没收了他的银行账号。一家柏林报纸的头条 写道:“来自爱因斯坦的好消息——他不回来了。” 面对着纳粹的威胁,爱因斯坦放弃了和平主义,终 于忧虑到德国科学家会制造核弹,因而建议美国应 该发展自己的核弹。但是,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之 前,他就曾经公开警告过核战争的危险,并提议对 核武器进行国际控制。
爱因斯坦最早从事政治活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 战,当时他在柏林当教授。由于目睹草菅人命而不 胜厌恶,他卷入了反战示威。他拥护国内反战以及 公开鼓励人民拒绝征兵,因而不讨他的同事们喜欢。 后来,在战时他又致力于调解和改善国际关系。这 也不得人心,而且他的政治态度很快使他难以访问 美国,甚至连讲学都有困难。
其他著作
《自述片断》
——回忆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科学探索的道路
《告文明世界书》
——反对德国文化界名流为战争辩护的宣言的报告
形容姣好、举止优雅的艾尔莎,随爱因斯坦从 纳粹统治的德国,逃到美国定居的第三年,便 因患肾病不治而撒手西去,在爱因斯坦心上划 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 爱因斯坦每当思念艾尔 莎而不得一见时,便拿起那把从柏林家中带来 的古铜色小提琴,伫立在亡妻永远含笑的 ...
3、宗教感情
a.“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 虔诚心态;
b.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 追求和坚守;
c.决不相信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 在。
尽管在许多场合下,爱因斯坦都提到了 “宗教感情”一词,不仅是一般性地提一提, 有时竟是长篇大论,但在爱因斯坦那里,这 个词与上帝和教堂没有直接的关系。身为犹 太人,他并不承认《圣经》中上帝的说法。 而且认为牛顿晚年转向神学研究是这位伟人 的一个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