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药理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生菌药理学特点
菌株特异性益生菌药物的最大特点是作用和疗效具有菌株特异性,即某些益生菌菌株的作用为特有,不代表所有该种或该属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有研究显示,同一菌种不同菌株的作用差别很大,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作用,临床应予以重视。
剂量依赖性体外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益生菌需具备足够剂量才能够发挥作用,剂量不同会导致效果差异明显。与化学药物的剂量标识不同,益生菌药物的剂量以每个包装(片、袋)含有的菌落数(CFU),即活菌的数量进行标识,一般为1~10×108CFU / 包装。不同产品、不同菌株发挥作用的剂量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产品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而部分产品则需要较高剂量。事实上,不可能制定统一的益生菌剂量标准,治疗所需剂量只能依靠临床研究结果个体化确定。
益生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具有自我繁殖能力,因此药物代谢需考虑以下问题。
给药途径益生菌药物的作用部位基本都在胃肠道,尤其是结肠,因此一般口服或灌肠使用。使用过程需考虑所用菌株在胃肠道中定植、存活和自我繁殖等影响因素,如能否耐受胃酸和胆汁的灭活,对胃肠
道中抗生素浓度的敏感性等。
吸收和移位一般认为胃肠道是益生菌开始活化部位,不会因胃肠道消化、吸收而造成移位。但在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益生菌菌株有可能移位至肠道以外,引起系统感染,临床需注意。
清除和排泄目前认为,摄入的益生菌菌株不可能永久定植于人类和动物肠道,最终会被清除和排泄。细菌的死亡很大程度依赖于胃肠道微生态结构,包括酶、灭活剂(胆盐)、上消化道的胃酸刺激、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益生元的应用以及药物剂量等。
安全性益生菌药物主要使用的菌种有乳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和酪酸梭菌等,主要分离自健康人肠道。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这些正常菌群伴随人类进化过程,且部分菌株作为发酵菌种应用已有上百年历史。来自肠道以外的菌株如布拉酵母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临床应用也有几十年历史。因此,益生菌的安全性是得到了时间验证的。胃肠道使用益生菌药物的体内过程比较简单,摄入的益生菌一般在肠道存在1 周左右即随粪便排出,因此,这类药物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的毒副作用。目前,对益生菌安全性的担心主要是作为药物使用的菌株能否引起潜在感染,是否能携带和传递耐药性,以及能否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至今,国内未见使用益生菌药物引起感染传播耐药或益生菌产生有害代谢物的报道。国外许多益生菌药物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出生低体重儿的应用并没有发现相关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