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模板
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模板
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摘要】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
而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
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
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
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
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
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
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
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
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
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
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
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
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探索与创新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元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 创造力。
提供实践机会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比赛、音乐会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 独立思考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表现个性
直觉能够使艺术家更好地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使作品更加独特和有吸引 力。
增强表现力
直觉能够增强艺术家的表 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 形象和有力。
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直觉
鼓励观察
艺术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们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实践经验
艺术教育应该提供实践经验,让学生们通过实践 来培养直觉和感知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 观艺术展览、参加艺术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在实 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感知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具体信息,而直觉则是基于这些信息进行的抽象理解和 判断。在艺术教育中,通过培养感知能力,可以深化对事物的直觉理解。
直觉与感知在艺术创作中的协同作用
直觉激发创作灵感
直觉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使艺术家能够迅速捕捉到事物 的本质和内涵。
感知提供具体表现手段
感知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具体、客观的信息,帮助艺术家将直觉转化 为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段。
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在艺术教育中,应将实践与反思相 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直觉与 感知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反思深化 对两者的理解。
05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的 实践策略
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建设专业的艺术教育场所
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专业的画室、音乐室等,以营造浓厚的艺 术氛围。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
直觉与感知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直觉和感知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造力。
直觉和感知能够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象,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真实和 有感染力的作品。
直觉和感知的培养对于提高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直觉与感知的培养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培养直觉和感知能 力,例如多看、多听、多感受等。
直觉具有快速、灵活和自发性 的特点,能够迅速地做出判断 和决策。
直觉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能够帮助艺术家在创作 过程中捕捉灵感和创意。
感知的定义与特点
感知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或 间接的刺激而产生的认识和理解
。
感知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理性 的特点,能够提供对事物的具体
描述和解释。
在艺术教育中,感知能够帮助艺 术家深入观察和理解对象,从而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促进情感表达
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 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 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增强社交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他人作品,提高其
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艺术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艺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重 视艺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掌握艺术的基 本理论和技能,培养其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01
02
03
04
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 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提高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论文
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论文艺术教育中直觉与感知培养思考论文摘要:长久以来,在艺术教育中,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
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
感受力和直觉力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直觉是艺术家掌握世界的方式,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艺术直觉的阐释和对艺术教学中对感受力和直觉力的重要性和训练方法的分析,引发艺术教育中对这种割裂的关注。
关键词:直觉;感知;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的学科,它和感受力有关,和一个人的整体性有关。
传统的艺术教育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忽略了与艺术最为相契的感受力和直觉力。
一、艺术与整合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一方面人们因为技术不断获得更多的便捷,技术替代了生存生活乃至复杂工作中的部分功能。
另一方面,这种功能的替代也逐渐让人的整体性被割裂,人们成为“断片”的人,破碎的人。
网络时代里,信息的“超链接”方式更是让人的思维模式在无限延伸中成为碎片。
在麦克卢汉的观点里,艺术在历史中常常扮演着预言者和感知模式的调控者的角色。
在今天碎片式的网络时代,更需要艺术对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重新提供一种整合式的感知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只有理智、逻辑才是获得知识最稳固的途径,这是最正式也最有效的标准。
但在今天的艺术教育里,我们可能更需要一种面向感受和情感的整合的直觉型思维的培训和感受力的教育。
二、直觉与感知长久以来,在艺术教育中,感知与理智一直被分离开来,艺术与科学互相排斥。
这是艺术教育的损失,也是艺术教育的误区。
直觉与感知正是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哲学对感知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同样也认为感知中包含着高贵的理性和对真理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提出过“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的激烈主张。
古人也早就发现了直觉的存在及其价值。
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
初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直觉力培养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6T05:58:03.451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期作者:李倩倩[导读] 审美直觉力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手段影响一个人李倩倩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摘要:审美直觉力教育主要是以各种手段影响一个人,在心间勾起对美好生活的认知,追求完美。
这类教育模式能够极大地推动感情观念的发展趋势,产生恰当的审美意识,培养崇高的审美价值观念,塑造具备审美特点的想象力,推动全面发展。
因而,初中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尤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引领者,要解决中国应试教育错误观念,以隐藏的陶冶和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替代枯燥乏味的反复练习与知识技能的授课模式,把文字的审美直觉力发掘得淋漓尽致,注重文字蕴含的人文价值与情感,使学生领悟到深刻思想与审美人生境界,进而开展大量阅读教育。
关键词:初中文学阅读;审美直觉力;培养引言在初中阶段,语文可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阅读教学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初中语文的考试内容中,阅读理解的考试成绩却不容乐观。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如何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剖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目标层面(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水平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全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非常长。
在培养学生审美思想的文化教育环境里,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也就是说,是让学生对于汉字的创造环境有一个大体的认知结构,接受的过程当中立即体会到愉快,基本感受审美实际意义所带来的美好体验。
在这过程中,常见的方式有诵读、展现等形象化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路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在学生审美接纳的过程当中,关键应用判断力和回忆的方式,学生审美接纳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专业知识开展再创作。
在初中阅读教学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老师要构建随意轻松的学习气氛,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激励学生学会思考,维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专长,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学习与了解审美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性格。
论道德直觉能力及其审美培育
论道德直觉能力及其审美培育
道德直觉能力是每个人拥有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类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可以说是人们知识精神健康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教修养上,道德直觉能力、审美培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它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能够与不拘一格的成人社会精益求精。
首先,对于道德直觉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其个性发
展的特点,注重其精神修养。
要倡导独立思考,客观判断,调适性情,用真理文明人,远离计谋权术之有害思想。
这样,学生才能在用道德情操和正当道德品质同时,培养自身精神修养,增强对良知的关注,使其直接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负责。
其次,学校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其眼界,感受文化艺术的风采。
学
校可以开展以文艺活动为载体的审美能力塑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育学生接受优秀的文艺作品,让他们体会到文化艺术的美好,培养其审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诗歌、图画、戏剧和美术的内涵,帮助学生认清主次,分辨关联,培养文化素养。
最后,学校要处处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在接受文化艺术培育中,以教师为主体,以各种集体活动为载体,给学生以影响。
教师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讨论中,对道德直觉能力、审美培育进行指导,并能用真实的生活例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可以通过道德直觉能力和审美培育来增强学生质量,使学生在道德和文化
艺术修养上有明显进步;高校要发挥引领、榜样、投射作用,对此做出贡献,努力使大学教育走向高层次、多层次、多元化。
审美直觉能力培育四题
作者: 黄良
出版物刊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6-70页
主题词: 审美直觉;审美教育;能力培育;审美能力;情感体验;无言之美;“悟”;美育;审美主体;
语言概念
摘要: 审美创造性直觉,是一种在认识中通过契合性或通过同一性对事物的审美隐约性把握,它含有若干审美隐喻和审美象征成份,也正因为此,审美直觉的含义与产生共鸣的力量往往是无限的,同一般的概念凭逻辑推衍出的知识理念相比较,应该说审美直觉能力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生命...。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随着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波大浪潮的全面展开,各类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举措也正紧锣密鼓地实施。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也应该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和艺术理念指导下有一个实质性的体现。
因而,站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高度则更需要从个性、情感以及创新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的影响,进行探究。
使艺术教育中可操作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本文重在论述:通过对直觉理论地认识、实践,尝试探索直觉能力对现阶段青少年艺术创作的影响。
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和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
一、直觉理论对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直觉一词,生活中经常涉及。
何为直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
它依赖已经获得的知识储备和主观经验,是诸多印象中产生的最为直观和深刻的一种感受。
远至西方的哲学大师柏拉图,曾有言“直觉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
”近至当代法国文艺理论家玛丽坦,认为创造性直觉是源于人类灵魂的最高地带,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活动。
甚至在文艺评论家克罗齐的眼中,直觉就是艺术。
个人认为,基于儿童阶段的绘画训练和发展,青少年阶段的绘画理应更注重直觉能力的培养。
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早有此总结,认为越是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美术。
因其本身特有的认识、思维和自我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在不限定想象和表现形式的前提下很快就能进入创作状态。
也可以说,直觉理论是儿童画形成的依据。
而脱胎于儿童时期的青少年对直觉的把握相对成人会更直观,似乎对艺术的终极追问再一次回归到原始状态,回归到直觉,这就为青少年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理论动力。
二、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依旧离不开直觉能力直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艺术方面,它还直接作用于人的一生甚至各行各业。
比如:艺术家对于生活中寻常事物的审美发现;农民对于农作物、气象的主观预感;公安干警的敏锐洞察力;演员忘我的喜剧表现力;美食家独到的味觉;女性独特的第六感觉……可见,不管何时从事何事,如果能注意发掘和运用直觉理论可以取得更为便捷的效果。
直觉与审美自由
直觉与审美自由直觉与审美自由导论直觉和审美是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
直觉是指在没有明确的推理和思考的情况下,人们凭借自身的感觉、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和决策。
审美则是指人们对艺术品、美学对象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评价。
直觉和审美自由是指个体在判断和评价方面的权利和能力,并且不受外界规范和束缚。
直觉和审美自由在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直觉和审美自由的内涵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义。
一、直觉的力量直觉是人们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一种根本方式,它来源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直觉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过多的思考和推理。
以音乐为例,听众在欣赏音乐时,通过直觉能够准确地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直觉不受任何规范和束缚,它是主观的,并且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直觉,这为审美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直觉虽然十分重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有时候,直觉可能受到个体的偏见和误导。
由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不同,直觉的准确性会有所差异。
此外,直觉也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情绪和心理状态。
尽管如此,直觉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认知方式,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审美的多样性审美是人们对艺术和美进行感知和评价的能力。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每个人的审美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喜好。
审美多样性是指不同人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喜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受任何规范和束缚。
不同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信念都会对审美喜好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中庸”和“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表达。
这种审美差异使得艺术作品和创作具备了丰富的多样性,也为不同审美观的共存提供了可能。
审美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思维和感知的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利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的认知和评价,无论他人的评价如何。
这种自由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独特个性,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三、直觉与审美自由的意义直觉和审美自由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体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文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直觉
论语文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摘要:审美直觉既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又直接促进作文教学,它是踏上写作之路的第一个台阶。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之美、启发学生联想万物之美、引导学生强调表达之美、结合读和写、创设美的创作情境以及使自身审美回归等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直觉措施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直觉——审美直觉。
它主要指主体对客体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不需要经过一个逻辑分析演绎过程,在感性观照的瞬间就能领悟到其内在的意蕴和情绪。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美直觉的培养,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达到作文教学和审美直觉培养的双重目的。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审美直觉”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之美善于观察的学生会不断发现美,写作文时就有了源头活水;不善于观察的学生对美熟视无睹,写作文时就没有东西可写,因此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美的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发现美。
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审美直觉也比较迟钝,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必要的观察指导,使他们具有人性化的审美直觉。
(1)教学生观察的有效方法要求学生全面、立体而不是片面、机械地观察生活。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手、心、口等各种感觉器官。
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2)带领学生有心地接触生活指导他们留心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善于抓住小浪花翻滚的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观察前要确定好时间、地点、目的、重点、顺序、范围和任务;观察后,要交流观察的感受,通过同学间的比较掌握最好的观察方法。
(3)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例如对一年四季的观察,有的学生因为习惯成自然,无法用心去体会四季各自的美。
伦理的道德情感和直觉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和直觉的道德情感一、道德情感是什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一个人帮助老人过马路,你心里是不是会莫名其妙地涌上一股温暖的感觉,觉得这世界真好?或者看到某个小孩对别人撒谎,心里是不是会不舒服,甚至有点生气,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不讲理?这些感觉就是道德情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的一种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顾名思义,就是跟“对”或者“错”有关的情感。
它让我们在行为判断上,不仅仅是靠理性分析,更多时候是凭借心中的“直觉”,来区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所以说,谁说人类只有冷冰冰的逻辑?我们的心中,早已充满了无数温暖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冲突。
二、伦理的道德情感:那些理智的声音说到伦理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先想想,什么是“伦理”呢?就是我们讲道理的时候那套框框!伦理讲究的是制度、规则和规范,它是一种理性、条理清晰的行为规范。
比如,你觉得不应该随便打人,那是因为我们有一套伦理标准告诉你,暴力是不可取的,是不道德的。
如果你看见有个小孩为了抢玩具推倒了另一个小孩,按伦理的标准来说,你会觉得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应该制止。
伦理的道德情感就是基于这些规则和标准,帮助我们做出判断。
它有点像你脑袋里的法律顾问,看到某些行为,瞬间就会给你打上标签——“这不对”“这可以理解”“这符合社会的规矩”之类的。
简单来说,伦理的道德情感依赖于理性判断,它像个冷静的法官,告诉你什么行为应该被接受,什么行为应该被抑制。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死板”,是的,伦理上很多判断都是很固定的,比如说不能偷东西,不能伤害别人,这些规定有时候就像是一本不可变更的规则手册,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尽量避免犯错。
这样的判断虽然有时缺乏感性,可是它能帮助社会维持秩序,避免大家都随心所欲,互相伤害。
就像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顺畅开车,不然光是乱七八糟的车流,谁都没办法安心了。
三、直觉的道德情感:心里的那个“声音”说到直觉的道德情感,那就不一样了。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时刻:看见一个人把钱包掉了,你心里想着“赶紧捡起来还给他呀!”这是毫无理由、直觉性的冲动,对吧?这就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在发挥作用。
青少年成长中的直觉能力引导
青少年成长中的直觉能力引导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直觉能力培养,分析直觉能力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并阐述如何通过有效引导帮助青少年提高直觉能力。
一、引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直觉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周围的世界,更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忽视了直觉能力的培养,这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许多挑战。
因此,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的直觉能力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直觉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直觉能力是指人们在不经过任何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过程,直接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直觉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决策:在面对突发情况或复杂问题时,直觉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做出决策,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无用的思考上。
2.创新思维:直觉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3.自我认知:通过直觉,青少年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我。
三、如何引导青少年的直觉能力1.培养观察力:观察是培养直觉能力的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青少年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2.鼓励尝试:当青少年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可能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或路径。
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3.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直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师应当鼓励青少年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4.培养反思能力:反思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直觉,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直觉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当引导青少年在行动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5.营造安全的环境:一个安全、支持和鼓励的环境能够激发青少年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直觉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浅论道德直觉及其培养
浅论道德直觉及其培养
庞学光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卷),期】1994()4
【摘要】道德直觉在提高人的、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决策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而这个问题,德育理论界论述较少,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推动研究。
一、什么是道德直觉对于道德直觉这一范畴,一般说来可以从认识论和伦理学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道德直觉是一种认识方式,是指人们对一定的道德价值体系、道德理论知识的非逻辑的、直接的、整体的和无意识的把握方式和反映形式。
作为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价值倾向性的表征。
【总页数】4页(P27-30)
【关键词】道德直觉;道德认识;科学直觉;艺术直觉;理论知识;主体性道德人格;特殊表现形式;无意识性;培养;道德价值体系
【作者】庞学光
【作者单位】曲阜师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
【相关文献】
1.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J], 唐定国
2.浅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J], 李春美
3.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J], 王志佳
4.浅论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J], 杜玉坦
5.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J], 王志佳[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觉与审美自由
直觉与审美自由直觉和审美自由是人类的天赋,它们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表现。
直觉和审美自由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观的个体管理和控制,而这种管理和控制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
个人直觉和审美自由是建立在基础上的,是需要不断地磨练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阐述什么是直觉和审美自由,并通过5个例子来证明它们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直觉直觉可以被理解为非理性的思维,它是基于个人经验、情感和信仰的反应。
在文化、艺术和创造性的领域,直觉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探究人类的情感和文化。
直觉是我们在接受信息和判断事物时候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独立于我们的思考和推理过程,它是一种快速、自然、直接的理解方式。
二、什么是审美自由审美自由,可以被理解为每个人在欣赏、评价和体验艺术作品时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基于人类的品位、文化、背景和经验的。
在面对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审美自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同时,审美自由也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理解这些形式的价值。
三、为什么直觉和审美自由重要1. 直觉和审美自由可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艺术形式比如,有人认为摩登艺术是一种可怕的艺术形式,因为它经常是一些形式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雕塑,抽象的绘画,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培养自己的直觉和审美自由,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意义和表达。
2. 直觉和审美自由能够增加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性的关注直觉和审美自由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生活中隐藏的艺术和美学。
它们会激发我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可以在小事物中发现它,如一朵花、一张照片或一篇文章,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发现和体会到不同的美。
3. 直觉和审美自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理解人类的文化发展直觉和审美自由不仅能够让我们理解艺术,也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观察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其实,渐悟和顿悟亦可理解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主张日积月累、由浅而深的常规之道的是渐悟,表现在修身养性方面即是“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功夫。
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伦理道德观念及规范日积月累的教与学,多是循渐悟之道而行的,我们平常所论道德认知,多是从渐悟角度展开的。
其实道德认知和一般人类认知一样也还有另外一面,即“顿悟”。
顿悟即习佛上的“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即所谓“一旦豁然贯通”(朱嘉)、“发明本心”(陆九渊)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
由佛学而渗透开来的顿悟早已成为我国哲学史、文学及美学史上重要概念。
作为一般认识门径的顿悟既与渐悟有很大的区别,也有互补或统一的一面,无论过分强调渐悟,还是过分强调顿悟都是荒谬的。
以辩证的眼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南顿北渐”的宗派之争,有其偏颇各执的一面,同时也可看出现实生活中对于遵循分析思维、循规蹈矩过分强调从而被理性思维缚绑手脚的单纯渐悟的方法论局限性。
在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维的一般局限,人们多对道德认识“顿悟”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视之为神秘的东西的而予以回避。
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这一被忽视的侧面予以研讨是当务之急。
顿悟与直觉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
顿悟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属于直觉的一种,直觉显然还包括在一种道德情境中凭直感立即作出判断的含义,而顿悟似乎更多地强调直觉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酝酿过程。
但是直觉和顿悟之间相同的一面显然大于这些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本文是从直觉与顿悟相通的一面去进行以下论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觉”作为认识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称之为顿悟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在道德教育中之所以需要培养道德直觉,首先是因为道德学习过程中运用道德直觉的必要。
而这一必要性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道德基本概念的意会性质(或自明性)。
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人都对这一性质有所揭示。
如18世纪的情感派就曾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其说是一种经验推理,不如说是依靠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感(所谓“第6感官”?)而直觉到事物或行为的善恶价值。
乔治·爱德华·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认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善”,而善是自明而不可推导的。
“‘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正如‘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一样;也正如决不能向一个事先不知道它的人阐明什么是黄一样,你也不能向他阐明什么是善”。
人们对善的认识因而只能是直观的,而不是描述性的推导,因为善是自明的,无须借助其它事物或性质来证明,更不能从别的东西中推导出善。
我们不能同意善和义务等道德基本范畴是完全自明、拒斥逻辑推导的极端观点,因为这一观点的片面性不仅因为其对立学派的强大存在遭到了实际的揭示,而且这一观点确有走向神秘主义和否认伦理学的科学性的危险。
但道德基本概念有其可以诉诸逻辑分析的一面,也有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直觉性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情感派的摩尔、普里查德到中国陆王学派及所有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家才能有经久不衰的立论依据。
正如英国学者波兰尼所指出的“意会知识比言传知识更基本,我们能够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而不依靠言传的了解,我们就什么也说不出来”。
道德概念的意会性的存在,决定了通过直觉方式进行道德认知的必要性。
除了道德概念必须通过直觉加以理解之外,道德行为所处的情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等也决定了直觉存在的必要性。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责任往往是多重复杂同时是相互矛盾的,加上道德情境可能存在的解决问题或履行义务的紧迫性(如救火、救人的情境)根本不容许人去进行复杂的逻辑分析或象功利主义、快乐主义伦理学家所倡导的那样计算结果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或大多数人的幸福。
人唯有通过道德直觉进行当机立断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
这里他“以为他的道德观念和直觉地完成的行动仿佛是自明的、当然的、没有疑义的”。
道德直觉既有其道德学习上的必要性,也有其存在和培育的可能性。
这一可能性来自于道德学习主体道德智慧的积淀。
根据社会遗传理论,每个人都有类的禀赋,千百万年人类的一些社会经验都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实现了社会性遗传,积淀于每一个体的心理。
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在来不及作出合乎逻辑的证明之前道德主体就已然有了先在的道德判断和行动。
在心理学“直觉”的解释中,容格所谓“原型”的触动,苛勒所谓“格式塔”的“完形”。
实质上都是在一定情境之下,道德个体凭借并调动这些老祖宗的遗产对对象实施迅速观照和会意的结果,除了族类经验,道德学习个体自身的经验也可以以简约、内隐的形式积淀在意识的最深层。
就象类的原型和图式起作用时一样,当道德情境刺激之下,人们的这种个体经验积淀也能为人所唤醒,不自觉地作出“非逻辑”(实为“隐逻辑”)的决断,而无论是类或个体道德经验的心理积淀都已成为心理学所证实的一个客观事实。
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每一个个体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这些内存的直觉潜能,开发个体的直觉能力?这就不得不把论述的焦点移回到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教育过程中来。
关于直觉能力的培育,杰罗姆·S·布鲁纳(Jerome )在《教育过程》?第四章“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中提及6种增进直觉思维的可变因素,即倾向性因素、给某个领域提供各种经验、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结构、启发式程序、鼓励推测、发展自信和勇气。
庞学光在《浅论道德直觉及其培养》则直接提出了培养道德直觉的4种方法(第一,?给学生丰富、系统的道德知识。
第二,重视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
第三,进行多样化的道德思维训练。
第四,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
布鲁纳曾指出,诗人和艺术评论家具有“直觉信心”,“需要在没有稳定的意见一致的标准下,着手选择一个形象或者表述一个评论。
”教学过程就是要鼓励这种自信和勇气。
庞学光也认为“对于道德直觉的培养来说艺术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们都对艺术对直觉培养的价值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视为途径之一。
但是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借助外在的艺术过程去培养道德直觉能力。
只有使道德教育本身引入审美因素使之成为一种审美范式的德育,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审美的直觉培育功能。
本文即是将艺术品及道德教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因素统一起来论述审美对道德直觉能力的培育的。
审美活动何以能够培养直觉和道德直觉能力,这必须从分析直觉的特征和发生机制入手。
首先,关于直觉的瞬时性与情感作用。
直觉、道德直觉能在一刹那间“豁然贯通”地把握对象。
这就是所谓直觉的瞬时性特征。
瞬间性特征与直觉的许多特征和心理机制均有,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主体的情绪、情感因素,即布鲁纳称谓的“倾向性因素”。
“这种倾向性因素对直觉的作用是使直觉倾向于对某个领域而不对别的领域进行直觉思维”,情感作为倾向性因素可使主体对对象作出与主体心理隐性需要和图式相契合的方向性选择,由于情感之中往往有理性的积淀,故有可能直接切入对象的本质,(也有可能导致谬误)。
情感对于直觉除了这种导向作用之外,还有直觉的发动机制。
情感虽然不是认知,但它可以为人的认知内驱力提供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象高效计算机那样自动将合乎当前问题情境的策略从内存中调出,迅速解决问题。
因此,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能够增进直觉能力,那么首要因素当属情感。
审美活动(包括立美活动)被人称之为“情感的体操”,是因为无论是创美过程还是审美过程,都是情感表现和观照过程。
审美活动所激起的情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随意联想、想象和幻觉能力,唤醒沉睡的思维络,在一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
对道德教育而言,审美情感不仅对道德认知的对象会产生“赋值”作用,使认识主体有一定直觉的倾向性,??而且利于通过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训练提高“移情能力”,在接受道德观念、实施道德判断和行动时迅速“反求本心”,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通感”。
其次,关于直觉的非逻辑性与形象思维。
布鲁纳指出:“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或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
“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较为准确地揭示了直觉的非逻辑性或非理性特征。
“非逻辑性”指主体在直觉对象并未进行自觉的归纳、演绎等理性分析活动。
但非逻辑并不是“反逻辑”或“无逻辑”,而是逻辑活动在内隐的不自觉状态。
之所以产生这种逻辑的内隐,是由于直觉活动中人是“以形象和概念共同反映事物本质”。
直觉活动之所以优于单纯的“概念”思维,是由于形象和概念相互配合、补充、促进形成的合力。
“形象比概念灵活、更能在问题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发挥创造性探索作用。
它能表示概念、说明概念、扩展概念、并能启发创造出新概念”。
正是与形象思维相融合,理性思维才显得“盐在水中,有味无痕”起来,因此,能够将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的活动将有利于直觉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活动恰恰是具备这一特征的典型。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正确地指出,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如“这幅画是美的”),但仍带有普遍性(我觉得美的东西别人也觉得美),这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单称判断(当我说“这酒对于我是快适的”?时,?别人的主观感受未必一定与我同一)。
这一矛盾的统一在于“想象力和知解力的自由谐合”。
审美判断一方面是感性、个别的,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普遍的,超越感性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明确的概念。
正是因为审美活动的感性、理性思维的统一,才有利于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发挥左右脑的共同优势,实现概念与形象联合的“非逻辑”性或“超逻辑”性。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过分强调分析思维的作用,改造这一范式的出路显然在于实现时道德教育的形象思维嫁接----实践德育的审美模式。
最后,关于直觉的整体性与物我同构。
分析思维的特征是主体将对象各细部进行认真观照,由局部而整体,由小到大地认识事物。
即“分析思维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
也正是因为思维的开端为局部、为分析,所以其认识事物的整体及本质有一个漫长而不保险的程序(不保险在于整体往往不等于局部相加)。
而直觉思维则相反,?它是“由大而斜?直接抓住整体切入对象的本质从而实现“豁然贯通”的。
道德直觉也是如此,道德直觉对道德观念及道德情境的把握也是整体性的、未经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的。
在道德情境复杂和紧迫的情况下,主体正是凭借这种对情境的直接整体性把握才能迅速作出道德判断并诉诸行动的。
苛勒在其(《猿的智力测验》,1917)中就曾指出,人脑对环境的反应是整体性的,人所认识的对象也是有组织的有机整体,直觉的过程即是主体实现对认识对象的(格式塔)“完形”的过程。
因此,直觉可以理解为物我之间的一种同构现象的突然发生,就如柏格森所言的“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
审美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整体性的“物我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