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早读材料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相关知识
广播消息
广播消息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和其他实况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体裁,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报道中的具体运用,或者说是消息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
广播消息可以分成带音响的消息和不带音响的消息两大类。带音响的消息是运用实况音响或录音进行新闻报道的广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听觉的形象性,是最能够凸显广播特色的新闻报道方式。按照采制方式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后者比前者的时效性更强,现场感染力也更强。不带音响的消息习惯上称之为口播消息,一般由播音员根据文字稿播报。口播消息既要遵循一般消息的写作要求,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传播新闻信息,又要考虑到听众收听的特点,语言要尽量口语化,要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并且需要适当的重复。按照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口播消息可以分为动态消息、非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以及简讯等。
除简讯外,广播消息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其写作实际上就是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传播中的体现:
1.广播消息的导语。导语是消息中扼要表述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的开头部分,一般位于消息的第一段或前几段,具有点明新闻核心内容,唤起受众注意和兴趣的作用。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但开头并非都是导语。比如说,按照新闻事件顺序写的消息开头就未必是导语。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需要注意:一是善于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二是尽量应用具体、形象的事实;三是与新闻主体融为一体。
2.广播消息的主体。这一部分主要表述的是新闻事实,与导语相辅相成。广播消息的主体既要内容充实具体,又要方便听众收听。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满足这两项要求,首先需要做到善于运用典型事件说话,其次合理配置材料,还要做到叙事删繁就简、简繁有致,当然必要的背景交代不可忽略,恰当的背景交待有利于听众正确理解报道内容。
3.广播消息的结构。广播消息要按照人们的听觉规律处理导语和主体的关系。为适应听觉的需要,广播新闻一般都采用单线结构。如果是多因素消息,也不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是一件一件地叙述,做到层次分明。广播消息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和非“倒金字塔”两种结构形式。
(选自《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消息类电视新闻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人们习惯称之为电视新闻。它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节目的主体、骨干。消息类新闻是电视台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渠道,是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这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代表。
消息类电视新闻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旨在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种法律、法规,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用客观事实,形象、真实、“短、频(广)、快、活”地传播,是它的基本特点。
电视深度报道与广泛、迅速、简要地传递新闻信息的消息类新闻不同,它是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报道新闻事态;它体现了电视新闻由起步走向成熟、由浅层走向深层的变化。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的,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次的剖析。概括地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与点评。电视深度报道具有以下特点: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理性思辨色彩;表现手法多样;传播效果显著。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也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方式。从传播来看,系列报道、连续报道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从单条新闻来看,它也不是深度报道。但是,从整体报道来看,它对事件、事态的报道是连续渐进的,有完整的前因后果的阐述;每次报道在内容、思想层次上又是递进的。这些又是深度报道的特点。因此它是在消息类新闻节目中做深度报道的载体。也可以说它跨于消息类新闻与专题之间,使新闻报道内容由简要到有一定深度。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时追踪事态发展,进行及时而持续的报道。具有时新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广博性和显著性的特点。系列报道则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做多层次、连续的报道。连续性报道和系列报道都具有新闻性,都是由多个独立的报道构成,也都是持续的多次的连续报道。但是,二者又不等同,它们在题材、时效、报道序列和传播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
刘兴发是上杭县下都乡和睦村青年。刘兴发常年在厦门打工,但他平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很注意观察社会,了解社情。2000年11月,国家计委公开向社会征集有关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获此消息,刘兴发激动不已,连续几天熬夜写建议书。他根据自己多年观察和思考之所得,就行政区划、人口素质、职业教育、新经济和户籍管理等问题写成两万多字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阐述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观点,引起国家计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刘兴发建议的主要内容有:尽快制定流动人口户籍法,防止户籍歧视,建立流动人口“准户籍制度”,把具有一定条件的打工仔纳入所在城市管理之中;出台政策,鼓励吸收从事稳定工作的外来人口成为当地居民;加快户籍制度信息化管理,实现全国联网,建立来去自由的户籍模式,等等。刘兴发的建议得到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的充分肯定,并获国家计委和《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单位“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二等奖。
位卑未敢忘忧国
──《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十五”计划献妙计。刘兴发是一位普通的打工仔,在一般人的眼里,打工仔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身份卑微的打工仔,在为生活而奔忙的同时,仍然不忘关心国家的发展计划,写了两万多字的建议书,而且引起了国家计委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巨大的新闻价值显而易见。加之作者有意凸显“打工仔”和“国家计委座上宾”的身份对比,给人的印象更深。报道紧跟形势,贯彻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事例典型,具有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全文层次分明、内容充实、令人信服,是一篇好新闻。
(选自江欧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0年度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加入WTO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1948年1月1日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中国是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从此开始了“复关”“入世”的漫漫征程。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就中国入世进行表决,中国正式入世,成为该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目前,世贸组织149个成员国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
世贸组织被认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代表,其核心是世贸组织的各项协定。这些协定包含了国际贸易通行的法律法规,一方面保证各成员国的重要贸易权利,另一方面对各成员国政府起到约束作用,使他们的贸易政策保持在各方协定且符合各方利益的限度之内,这样做是为了向产品制造者和服务提供者提供帮助,并便利进出口业务的开展。
世贸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开展平稳、自由、公平的贸易。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包括:管理世贸组织协定、处理贸易争端、监督各国贸易政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等。
除部长级会议外,世贸组织还有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
一切为了这一刻……
尽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为昨日的历史,但是时至今日,卡塔尔财政大臣卡迈勒面带笑容、一槌敲下的场面广大中国人仍然记忆犹新。中国人15年的久久期待已在那一瞬间成为永恒,那一历史性的场面早已定格在国人的脑海里了。而我们,中央电视台的三名记者则有幸成为这永恒一刻的见证人、记录者。
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晚上,是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会议审议中国入世的时刻。灯火通明的多哈喜来登饭店的萨尔瓦大厅端坐着142个成员体和39个观察员的近千名代表。而大厅外,包括美联社、路透社、CNN、BBC在内的国外媒体的千名记者塞满了走廊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中国入世是此次会议可以预见的唯一亮点,由于人们知道这一夜属于中国,于是众多的目光早就聚焦在了这里──人们在期待着。
对于这一刻,中国人有太多的等待、太多的企盼。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声音、每一个采访对国人来说都有着无尽的意味。在离开北京之前,我们就已经感觉到了肩头的分量。
为了这一刻,在到达多哈的八天里,记者忍受住了令人难以忍受的贴身检查,三人平均一天吃不上两顿饭,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饿了蹭一点会场的点心吃,困了在走廊的地上过夜,我们无怨无悔。
为了这一刻,我们多次努力未果后,不得不直接求助于我国政府代表团团长石广生部长,经多番交涉,终于在最后的时刻获得中方一名摄像记者进入会场的许可。这也是萨尔瓦大厅除东道主多哈的记者外,唯一可以进入并留在场内的记者。
当地时间18时10分,在一阵骚动中,这一刻终于来临。中国政府代表团走出电梯。在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中,他们冲出记者的层层包围,进入会场。桌台被撞倒,花架被撞翻,摄像机被撞坏。
接下来的便是大家所看到的:中国人在181个成员体和观察员代表的掌声中,坐到了本应早属于中国人的位置上。会场内外的温度陡然升高,兴奋和笑意写在了人们的脸上。卡迈勒的敲槌,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国代表团成员欢乐的表情,世贸组织时任总干事穆尔摘眼镜擦眼泪翘大拇指,石广生团长、龙永图副团长与人们热情拥抱,外国代表上前祝贺等等等等,无一遗漏地被记录下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我们没有辜负这一刻。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艰苦历程整整走了15年,而审议通过中国入世仅仅用了8分钟。这8分钟里浓缩了太多太多。
在那一时刻,在一片“Congratulations(祝贺)”声中,我在新闻稿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2001年11月10日,请记住这一天。由于中国入世,世界为中国、为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体制而喝彩!”
(选自江欧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度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