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 四、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 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 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实 的立场和看法 ,可以容纳不同的主体对新闻 事实进行评析和判断 ,讲究大众性、互动性 和公开参与性; • 对新闻人物或有关部门进行的专题访问; • 用“人”来解读新闻,通过新闻来展示人; • 主持人 ; • 题材的选取 ; • 《面对面》 《新闻会客厅》 《大家》 《实话 实说》《镪镪三人行》;
• 广播电视连续报道
•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 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分段报道 • 第一,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 ; • 第二,“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 第三,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相关背景资料 等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关注; • 第四,连续报道的节奏往往由新闻事件发展的状况 决定
• 三、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 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评 论形式 • 以典型事件为基础,就事论理,从而实现正确的舆 论导向 • 一是新颖的观点,这类报道尤其重在对中心论点的 提取和把握,重在挖掘独到的声音 • 二是广阔的背景 • 三是宏观的观照 • 四是微观事实的佐证,“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 芒” • 五是不同意见的反馈 • 《焦点访谈》
• 二、调查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 广播电视新闻的事实都需要调查,所以调查性的深 度报道是司空见惯的类型 。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 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 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 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侧重于事,展现 事实,就事论事,因而它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 的知情权 。代表栏目:《新闻调查》 • 1、主题性调查 • 2、舆情性调查。 • 3、历史揭密。 • 4、事件性的调查。 • 5、纪录式的调查。 • 6、内幕调查。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连线各地记者的频率上看:
凤凰台明显比中央台多
对重要信息的反应速度等方面看:
央视的主要信息是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和 各地记者的连线,由密度决定节奏,时常出现 信息延缓、重复。
凤凰卫视的字幕新闻的不断滚动和随时插入最 新消息在感觉上加快了节目的节奏。
凤凰卫视的片头“特别报道:海湾 最前线”插入的频率明显比央视的片 头“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要频繁。
在传播成本方面:
央视倾全台Leabharlann 闻力量,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物力、财力——整个直播报道花费 1000万人民币,共计2000多人参与直播。
凤凰卫视全程直播花费不到800万,员工 只有700人。
传播效果方面:
央视新闻频道整体收视份额迅速飚升。央 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显示:战争爆发后,人 均收视时间达到52分钟,较平时(13分钟) 提高39分钟;
提出“与世界同步”、“贴近生活、贴 近实际、贴近群众”和“第一时间、第 一现场、第一需要”的口号。
四、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频道
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送来自国内 外的新闻信息,形成 “整点新 闻+现场直播+字幕新闻+专题报 道”的基本传播模式。
CCTV新闻频道竞争压力
受众压力: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起试播, 7月1日起正式播出。脱胎自原CCTV-1(新闻、 综合频道)。
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整点新闻将以最快 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 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 式报道。整点新闻后,分别安排了各分类新闻, 主要有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四大类。
央视主持人从风格上显得稳重和谨 慎,语速较慢;
凤凰台的主持人在风格上显得活泼, 语速更快。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2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2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2)四、表达客观原则应用在广播电视中的常见问题(一)确保报道真实性前提下,补录(模拟)音响和补拍(摆拍)画面的限制使用原则为了增加报道的可听性、可视性,一些节目中使用了模拟音响,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握新闻报道中补录(模拟)音响、补拍(摆招)画面使用的度,广播电视节目中使用模拟音响现象最初出现在专题节目中,尤其是社教类节目。

如为了表明时间使用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表示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使用的敲击键盘声等等。

但在新闻节目中基本上禁止使用模拟音响,补拍、摆拍画面,这是广播电视媒界公认的规则。

但90年代后期,由于媒介竞争加剧,各媒介都在调动一切手段增加报道的形象感、吸引力,模拟音响、补拍、补录现象大量出现。

以至于1996年的电视专题获奖作品评析文章中,有专家针对这一问题特别强调:“新闻专题要用纪实拍摄手法真实地展现新闻事实,不允许摆布、补拍、扮演,以‘实’为本。

”但是学院派的“告诫”并没有阻止实践界的尝试。

1998年中国电视新闻专题参评作品《危机时刻》获得一等奖,这标志着理论界对这一现象部分认可。

《危机时刻》中有大量镜头是事后补拍的。

补铂的镜头中有一些是说明性质的,如乘务人员拿着锤子去敲击飞机的前起落架、空中小姐演示迫降姿势;也有一些完全是为了渲染气氛、增加观众的紧张感的,如屏幕上不断闪烁、发出刺耳声音的红色指示灯、数字倒计时等。

这些补拍、摆拍的镜头对于渲染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起到了效果。

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报道真实性。

《危机时刻》获奖说明评委们认可了以上手段的使用,在获奖作品评析文章中,有专家说,这个报道:“调动一切不违背真实的手段,强化了电视符号优势”,只要“不用演员去演是可以的”。

从此后,在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扮演、补拍”,也出现了演员扮演的“纪实”节目。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根据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使用的补录(模拟)音响、补拍(摆拍)的画面的不同作用分别对待。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15、16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15、16

例:青岛大虾、山西高尔夫球场、职工福利发放
(2)着眼未来,展示预告。
例:肃宁特大枪击案、朋友圈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2.现场面面(同期声)结尾 这种结尾通常更侧重事件本身,强化故事性。 (1)自然结尾。例:这辈子一定做夫妻 (2)情景对比,烘托主题。 (3)访谈结尾。例:准新娘失踪之谜
第二节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1.串联词常用的开头方式 (1)新闻性开头 新闻性开头是指报道开篇强调新闻事实的新闻性,通过新闻事 实自身蕴含的新闻价值,达到概述主题、吸引受众注意的目的。 ①概述性开头。例:青岛38元大虾调查、准新娘失踪之谜、肃
宁特大枪击案
②开门见山,直揭主题。例: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特 大网络诈骗案揭秘、朋友圈 ③从背景入手,烘托意义。例:职工福利发放缺的不仅是标准 ④由相关新闻事件入手,增强新闻性。例:山西高尔夫球场调
特大枪击案
(2)补充说明串联词内容。例:青岛38元大虾 (3)直接切入现场,将观众带入情景。例:山西高尔夫球场
调查、薄熙来案审理、假军人自投罗网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见的结尾方式 1.演播室结尾 在演播室中用主持人的谈话结尾方式,这种结尾通常理性色彩 较浓,常见于对报道内容进行收束、点题升华式的结尾。 (1)收束全文,点题升华。
例:薄熙来案、假军人自投罗网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三、造型节奏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节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节奏,事件 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形成的张弛与波澜;另一部分称为造型 节奏,是“通过各种造型手段表现出来的,能让人们感受到的节 奏”。 1.场面对比形成快节奏 平行蒙太奇中两个同时进行场面的交替出现,相对于长镜头,能加 快节目的节奏。 2.画面剪辑速度影响节目节奏 单位时间内镜头切换的快慢速率,会影响节奏。 3.摄像技巧会影响节奏 如摄像机运动速度会形成节奏,摄像机推、拉、摇、移的速度快慢 形成节奏;淡入、淡出代表“开始”和“结束”,相应地会减慢节 奏;划变,即画面从屏幕上迅速划出,相应地会加快速度。 4.音乐的衬入会影响节奏 舒缓的音乐和动感十足的音乐,对节目节奏也会有相关影响。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第四章 深度报道的现场和风险意识
一、目击现场
1.新闻事件发生时,深度报道记者恰好在现场,可以全程观察和实时记录。 2.体验报道和参与观察,即深度报道记者扮演某种角色,深入现场深度体验。 在深度报道实践领域,体验式报道和暗访报道是有交集的,前者更强调记者的 亲身感受、采访时未必要向受访者隐瞒身份;后者主要是隐瞒记者的真实身份、对 被遮蔽的真相进行隐形调查。
• 《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南香红采写《野马危急》;《南方周末》特稿记者李海鹏 采写《悲情航班MU5210》、《举重冠军之死》等
第三节 专题:灾难报道的现场策略
在灾难报道现场,记者要摒弃宣传至上、 救人竞赛式的报道条框。
• 到达现场以后首先要调查突发事件的周边环境。看现场是否存在潜在危险。 • 如何进行采访? 记者在接近受害者的时候,要尽量先让对方平静下来;谨慎使用“我能够理解 你”、“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等这样的话语;不要打扰私人的悲伤空间。第四节 深度报道的风险意识
三、风险把关:依赖“临场发挥”
由于公众情绪的难以把握,以及涉及某些政治议题与官场的报道只是受到惯例 等不成文规矩的约束,因此,媒体在操作此类题材时,更多时候往往依赖于临时性 的时机掌控或者称之为“临场发挥”。
“临场发挥”是学者潘忠党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探讨中国新闻改革时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新闻改革的实践中,由于目标不完整、环境不确定等因素,作为改革实践 主体的媒介组织与管理部门会发生上下“商议”、寻求合作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 就是“临场发挥”的行为形式。 • 2004年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对“妞妞事件”的报道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的现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从现场意识看, 除了抵达策略和采访规范之外,保持真诚、保持尊重、保持对采访对象 的人文关怀,应该是深度报道采访的基本前提。从风险意识看,在复杂 多变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管理层和编辑部的风险判断、责任担当和突破 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严格的对新闻事实尤其负面事实进行把关就 是深度报道最好的自我保护。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17、18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课件17、18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三)调查性报道采制规则
案例:《“5·25”养老院火灾事故调查》(《焦点访谈》
20151015)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第二节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常用的两种报道形 式。这两种报道形式可以确保深度报道节目的时间长度和涉及 问题的广度,以及随时深入追踪重大事实的速度,能够有效突 破栏目时间空间的限制。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二)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时间长度 2.线索清晰,注意突出情节点 3.播出时间的掌握 4.为了达到连续传播的累积效果,报道中要做好播出时间预告, 各篇报道之间的衔接和勾连 5.重视现场感和情节细节的渲染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二、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即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一问题,多侧面、多层次,有 计划地连续播出的拓展式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能够有效地 拓展新闻事实的深度。 (一)系列报道的特点 1.系列报道是对某一事实或现象所进行的多角度报道,从横向 拓展新闻事实价值 2.报道内容的有计划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二)解释分析性报道的特点 1.解释分析性报道的报道对象,通常是非事件新闻或比较复杂 的重大事件新闻 2.解释分析性报道着重分析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和影 响 3.解释分析性报道中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分析评论材料的关 系 4.解释分析性报道中需要使用大量背景材料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结构要素
(三)解释分析性报道的采制原则
案例分析1:《“不合理低价游”,究竟多难治?》(《新闻 1+1》20151026) 案 例 分 析 2 :《 兄 弟 同 心 , 两 岸 一 家 亲 》 ( 《 焦 点 访 谈 》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6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6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三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采访方法(2)一、按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的程度分:旁观式、参与式、体验式二、按照采访策略分: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宏观与微观结合记者要深入了解某一事件或现象,应该有战赂、战术的考虑,如果我们把记者选择采访具体某一个人、某一方面问题采取哪种方法比作战术考虑的话,不妨把记者为了解事件的全部要素而制定的采访步骤、采访顺序比作战略考虑。

有时记者采取先对事件进行宏观了解再进行微观分析的采访策略,这有助于记者尽快把握全貌,找准方向;有时记者采取先对新闻事件的关键细节进行求证再追本溯源挖掘整个新闻事件的普遍意义的策略,这有助于记者尽快掌握易被掩盖的事件真相、获取关键证据。

1.从宏观到微观记者采访某一新闻事件,自上而下,先从宏观情况入手,依次采访事件的主要当事方,把握事件整个脉络,再就若干关键细节进行了解求证。

这种采访方法多被用于事实明确、层次清晰的报道题材。

2.从微观到宏观记者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先从具体某一关键细节入手,撕开口子,再自下而上层层反推,——引出事件的主要当事方,整体脉络逐步清晰。

这种采访方法多被用于事件头绪纷繁,而一些关键细节又极易被掩盖的报道题材。

3.宏观与微观结合记者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先将最关键的某些具体细节了解清楚或者掌握到关键证据,再从宏观入手对事件的大概脉络进行把握,依次由宏观而微观层层推进报道进程。

这种采访方法多被用于事实比较明确,但是必须首先了解关键细节才能对整个事件的性质进行评判的报道题材。

三、按照广播电视技术手段的使用分:脱机采访、带机采访根据报道中是否使用采录设备,分为带机采访和脱机采访。

这里的带机采访主要是指:记者的采访过程也被记录在录音磁带或录像带上的采访。

而脱机采访同纸质媒介记者采访相同。

带机采访是记者边观察、边思考、边采访、边调查的过程,对记者驾驭语言、驾驭现场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

以下通过带机采访的经典案例《难圆绿色梦),分析带机采访的作用相应注意的问题。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7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7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四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实用采访技法(2)五、声东击西法记者采访某一新闻事件,必须向事件的各方当事人了解情况,而针对一些负面性的事件,有关当事人往往拒绝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有的时候,记者为了了解情况不得不采取声乐击西的办法,以采访报道其他新闻事件的名义约见当事人,把真正要询问的问题隐含在—系列问话之中。

比如,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杨杰、尹永铸采制的报道《“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记者报道了这样的新闻事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吃财政饭的乡镇干部数量,山东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大规模乡镇合并,可是一年多之后,记者在山东菏泽市的一些乡镇采访发现,合并完成后农民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乡镇官员数量却有了大幅度增长。

这一报道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步伐缓慢,特别是在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为农产品大量过剩而导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们看到的现象是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需要农民养活的基层吃财政饭的乡镇干部却越来越多,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干部多了,位置有限,一个媳妇多个婆婆,办事效率低下,程序复杂,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

这一电视报道没有采用令人炫目的特别制作手法,只是运用了最简单最基本的电视画面和同期声的组合,但恰恰是几段同期声运用构成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某镇镇长对着记者的摄像机介绍自己镇里的干部数量:“8个?12个副镇长?13个副镇长。

12个副书记。

副镇长、副书记、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总共52个。

”这个镇的一位工作人员也抱怨说:“这么多领导,谁分管哪一摊子,谁该找哪个办事,你别说老百姓不清楚,就是合并乡镇后,我们这些机关干部,哪个干部管我们、怎么管,现在还摘不清。

”而镇党委书记更是在话筒前解释着自己“丐帮帮主”绰号的由来:“顾名思义,就是说我得要饭吃,领着十多万人,光这些财政供养人员就1500多人,所以收入跟不上那就得要饭,所以就给我了个外号,叫丐帮帮主。

我们这是由马岭岗、二郎庙和解元集这三个乡镇合并的,合并后简称‘马二解’,‘马二解’听不明白就成了,‘马二姐’了。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笔记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社会价值媒介在政治这一主要新闻领域中占据优势;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中的新闻至关重要;已成为多元政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电视新闻对大众生存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只在政治领域;但过分相信电视新闻也会产生问题当今时代;广播仍然是一个有着广泛大众基础的媒介;当代国际广播的特点之一是环球广播成为国际广播的重要形式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广播新闻: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广播新闻体裁可具体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对话等..电视新闻: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电视媒介的特性:即时形声传播性..电视的优势: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综述:电视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种;除具备一般意义上新闻的本质属性外;自身还有多符号性;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符号报道新闻事实;具有即时形声传播性、接近性、广泛性等传播特性与优势广播的特性:即时同声传播性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消息广播电视新闻消息: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有手段;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题材;是广播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消息的特点1广播消息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语言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具体形象地表现新闻事实..2广播消息按是否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分两大类..运用实况声音与音响的消息是广播报道新闻事实的独特形式;能够给予听众较强的现场感;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3由于广播媒介手段的应用以及设备体系相对简单得多;因此在争抢时效性方面仍能和电视竞争..电视新闻消息: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运用电波媒介手段;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题材..也可称为电视简明新闻或电视短新闻片;是电视新闻中的“轻骑兵”..它是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电视新闻消息特点1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在对新闻事实做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而明了;新闻要素表现得一清二楚..2尽可能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播新闻信息;通过提高新闻信息变换的频率;让屏幕上的图像、声音更加变幻多彩;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电视新闻消息的采摄要领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力求虽短犹长效果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电视口播新闻: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文字字幕和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它是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电视汇天下之精华;使电视新闻能适应传播各种重要新闻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特点:在某些情况下;口播新闻有用武之地;从一个方面确保电视在时效性上的优势和新闻媒体功能..缺点:缺乏新闻事物、新闻事件的图像;从而欠缺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态度:坚持图像新闻为主;口播新闻为辅;口播新闻要注意扬电视独家之优势;要尽量避免单纯口播..电视字幕新闻:在正在播出的其它节目画面下方;以滚动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至于时效;在于尽可能快地传播有关新闻信息..第二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对较重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实践或问题进行充分的解释分析;揭示其原因意义的报道样式..注重“何因”和“怎样”这两个要素的发挥..我国深度报道初始于20世纪80年代整合报道:将有关某一类新闻事件或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报道以编辑方法整合在一起;也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报道的一种深度报道方式..常见做法是将新闻事实链接;最终目的都是增强整体气势..这些有着不同视角和不同观点的报道;可以客观、方便和全面地表现出新闻事件的面貌及意义;可以让读者全方位掌握新闻信息..深度报道从内容层面着眼可分为调查性深度报道、评论性深度报道、访谈性深度报道..从外部表现形式着眼可分为专题报道、特别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运用广播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深度报道;具体说;广播深度报道是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声情并茂的全面深入记录、反应、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电视深度报道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形声并茂地全面深入记录、反应、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全新的发展趋势1选题方面;不再局限于曝光式的批评性报道;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富有建设性的议题2报道手法上;纪实手法运用更纯熟;播出方式上;从形式上更为优化、美观;传播效果上;更加注重互动性;采制渠道和方式上得到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进一步掌握主动3在应对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中;电视现场直播逐渐显示其独门武器的威力;也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技术手段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4栏目化是电视节目渐趋成熟的标志;通过栏目的连续性建立长期整体的效果;同时培养固定的受众群体问题:受习惯思维束缚;忽视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新闻报道中形成一种惰性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用电视形象化的手段;展示活生生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并用这种事实挖掘事物的深度;从而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要求:1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展示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 4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调查性深度报道从内容和样态特征来看可分为: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历史揭秘、事件性调查、纪录式调查、内幕调查注重揭开那些被有意硬币;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主动性更强;把自己看成是公众的形象代言人;并以此立场监督权力机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舆论监督调查性报道的最大特点是侧重于事;展现事实;就事论事;因而能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知情权运用调查性深度报道开展调查事实时应注意的问题:要让记者的观点和意见或当事人的态度在事实的展现过程中流露出来;注意话语权平等的问题;要严防一方话语的缺失..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评论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它以典型事件为基础;就事论理;从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评论性深度报道透过现象说本质;侧重于用观点说话;就事论理;揭示意义..评论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具备的要素1新颖的观点 2广阔的背景 3宏观的观照 4微观事实的佐证 5不同意见的反馈访谈性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实的立场和看法..特点: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提问-问答”方式;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话题进行深度开掘与阐释;并洋溢着深刻性、思辨性、庄重性的色彩..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要领:用“人”来解读新闻;通过新闻来展示人;两者相得益彰;是此类栏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记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2关注紧扣时代脉搏、包含社会矛盾、内涵足够的新闻事件和话题3选取的题材还必须包含丰富的人性层面内容;通过新闻事件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其人格魅力和人格风采4不断挖掘节目的深度和感染力;注重从精神层面给受众以引导和慰藉连续报道: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分段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连续报道的新闻数量不少于三篇..连续报道中的一些组成部分虽然单独看往往不能成为一篇深度报道;但通过连续报道的整合;连缀起来的各篇报道会共同形成报道的厚度与深度;从而完成一般消息体裁的简明报道向深度报道的旨趣转变..连续报道的特点: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动态性;“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广播连续报道:运用广播手段实施的连续报道..要点在于善于充分调动广播媒介特有的声音符号体系表意传情的手段与技巧;进行新闻报道..电视连续报道: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连续报道..要点在于善于充分调动电视媒介特有的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表意传情的手段与技巧进行新闻报道..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多次、连续地展开报道;以达到深入全面反应新闻事实的旨趣与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广播系列报道:运用广播手段实施的系列报道..要点在于善于充分调动广播媒介特有的声音符号体系表意传情的手段与技巧;进行系列报道..电视系列报道: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系列报道..要点在于善于充分调动广播电视媒介特有的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表意传情的手段与技巧;进行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都是以较大的篇幅;专门就某个新闻题材;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但特别报道更强调事件独一无二性、特别重大性或转瞬即逝性;从动态角度出发有紧迫感;一般题材不重复..专题报道则从相对静态中;对某一阶段时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或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及事物;以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与思考;予以专题报道;题材可重复..此外;专题报道的吸引力往往在于内容的创新;特别报道在于内容的独特;由于时间的独一无二性和特别中大型;容易凝聚受众目光..专题报道: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具有某些新闻价值的题材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比广播电视消息相对宽松..电视专题片在电视领域运用最多;选题一般具有新鲜性、重要性和专题性..特别报道的两种类型:1对可预见性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这类报道大多正面、积极的2对某一突然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广播电视媒体采取的紧急报道;这类报道大多负面、消极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下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解说与评论电视解说节目:以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为中心进行分析;向群众讲明其发生或形成的背景、原因乃至发展趋势;以及将给社会、民众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对待等等..解说节目也时时含有评论的成分..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过程1改革开放之前电视台自己的新闻评论尚未出现 21980年中央台开播评论专栏观察与思考 3配合一个时期中心工作和当日新闻的小议论丰富起来;逐渐成为体现电视编排思想的重要手段 480年代中后期出现充分体现电视媒介特点的电视述评 5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少省市电视台相继推出新闻评论性栏目 6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的共性特征:明显的新闻性、强烈的思辨性、鲜明的立场性、广泛的群众性广播新闻评论:运用广播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具体可分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谈话、短评、编后话、听众论坛等..要求和特点:论题具体实际;论点集中;形式短小精悍;说理深入浅出;用语口语化;并充分调动广播媒介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增强现场真实感染力..电视新闻评论: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视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注重运用有关新闻事实的图像资料增强实证性和可视性..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口播评论;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播报;如本台评论、短评、编后语等;一类是声画结合、“述”、“评”结合;在新闻事实图像展示中进行分析评论;夹叙夹议..如新闻述评、观众论坛等..焦点访谈的选题角度: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政策为依据;以独到为目标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地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对话交流..广播谈话节目:以广播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有时还有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地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对话交流..脱口秀和谈话节目的区别图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一、引言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新闻采编和报道能力。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编辑和报道的能力。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基本概念:深度报道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新闻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以广播和电视为载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向观众传递更多信息。

2.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1)主题突出:深度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对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使观众对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

(2)内容详实:深度报道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大量事实和数据,为观众提供丰富的信息。

(3)逻辑性强:深度报道在报道过程中,注重事物内在联系的揭示,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

(4)形式多样:深度报道可以采用纪录片、访谈、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1. 选题与策划:在选题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力求做到题材新颖、有深度。

在策划阶段,要明确报道角度、采访对象和报道形式等。

2. 采访技巧:采访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环节。

要注重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善于提问、捕捉关键信息。

要注重现场感受,丰富报道内容。

3. 写作与编辑: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编辑时要合理安排素材,注重音乐、音效和画面等的搭配,提高报道的观赏性。

4. 创新与突破:在报道形式和内容上,要敢于创新,力求突破。

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拓宽报道渠道,提高报道的影响力。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1. 案例分析:本节课将分析一些经典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案例,使学生了解深度报道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笔记重点整理

《广播电视新闻》笔记重点整理

绪论1、名词解释: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的显著优势与劣势显著优点:先声夺人,时效性强;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声情并茂,生动感人;群众性强,随身收听效果好。

弱点:广播按顺序播出,选择性差;广播声音不留痕迹,稍纵即逝。

由此决定广播新闻要扬长避短:更快捷,更简练,更新鲜。

3、电视的显著优势与劣势显著优点:直接传播,现场感强;视听兼备,声画并茂;面对面传播,近距离观赏;便于受众参与并介入。

弱点:图像有表面性、浅显型弱点;有些声像事过境迁,无法再现。

因此电视新闻一定要发挥现场报道特别是直播的优势,注意发挥多种传播符号组合的功能。

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1、新闻规律: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2、双重价值律:新闻报道既要讲新闻价值,又要讲宣传价值,这种“双重价值”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实际,客观报道,还有改造社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任务,因而在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时,必须讲究“双重价值”律。

3、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电视新闻的特殊规律:包括直线律、顺序律、近距离亲切律、完整律、分立对位律等五种。

广播新闻的特殊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三种。

这三种是广播电视新闻共有的特殊规律。

(1)直线律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态与报纸新闻不同,报纸新闻平面展开在报纸上,按空间顺序编排文字信息,自上至下,自左至右。

(2)顺序律从报道结构与技法看,报纸新闻为了突出重大信息,让人先睹为快,往往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按新闻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编排整条新闻的段落;广播电视新闻在表述事物发展过程时,一定要顺着时间程序,不可打乱顺序段落结构。

(3)完整律人的听觉对于声音语言有一种完整性的要求,这种要求称为完整律。

广播电视概论1-4章

广播电视概论1-4章

广播电视概论1-4章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1、KDKA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2、电视的诞生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美国是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

3、广播电视的特征1、对象广泛。

2、时效性强。

3、丰富直观4、接受随意。

5、顺序接受。

6、转瞬即逝。

4、从传统上看,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和控制总是严于报刊的原因(公共性、稀有性)第一,开办一家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和办一家报纸有根本的不同,世界上许多报纸在传统上多是家族企业,办报可以只使用私人投资而不需要占用公共资源,但广播电视需要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空中的无线电波并非私人财物,而是公共资源。

因此,这些公共资源可以由谁使用,谁不能使用,如果使用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此等等,便需要一定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第二,无线电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区域里,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报刊的出版发行在理论上是可以无穷多的,但广播电视则不能无限度地发展。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认为,对广播电视所需要的无线电频率资源,应该是限制性的使用,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无线电波频率的使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和管理。

广播电视业者获得的,并不是对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资源的拥有,而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的信托者,在使用这些资源的同时满足适当的信托条件,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5、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1、国家拥有和经营型2、公共机构经营型1997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肯定了中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1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11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四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与选材要求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是“求是”,而“实事”是手段。

如何以客观报道手法准确传递出事理,是深度报道的基本报道要求和报道技巧。

有学者分析以调查性报道闻名的《60分钟》时,说:“从主持人的演播室介绍、解说词的补充说明、提问的巧妙设置,再到各式人物的采访,再到节目最后的评论,《60分钟》基本上不把主观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的态度印象,不影响观众自身的理解和判断。

但观点往往隐藏在镜头与画面的精心编辑、典型画面及细节的突出和放大,主持人的巧妙设问及提问顺序中。

”《60分钟》的这种报道风格就是中国新闻界一直强调的用事实说话报道原则。

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报道类作品是通过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的。

用事实说话原则应用于深度报道中,要特别注意事实和事理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从业人员深深感到,在深度报道中,“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互相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本章探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如何实现事实与事理的结合,尤其要关注以论断、结论、观点或公式、定律、定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与以具体形象和样貌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象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1)深度报道采写过程往往也是记者逐渐确定观点的过程,当记者提笔撰写新闻稿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但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观点的给出强调缘事论理、水到渠成,这就要求:首先,记者使用的客观事实能够支撑起主观观点;其次,记者在报道中可以夹叙夹议,但在用事实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以中立的面貌出现,避免主观色彩过浓;第三,语言表达层面,记者的爱憎情感通过客观抒情和客观议论给出,把握好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的分寸。

一、事实与事理间的因果关系判断,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新闻报道类作品以叙述事实来达到发表现点的目的,为了说明事理,首先要处理好叙述要素的逻辑层次。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5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05

潍坊学院教案讲稿第二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前准备(2)一、背景资料准备二、初步确定采访对象三、确定采访方案记者在采访前确定了选题、采择了采访对象,还要制定详细的采访方案,也就是设置采访程序的设置。

尤其是对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来说,因为涉及的新闻事件往往比较复杂、头绪纷繁,记者要采访的当事人也比较多,采访周期相对长,所以无论是从采访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时效性的要求来说,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更加关键。

特别要说的是,记者在制定深度报道类题材的采访计划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思维,这不仅仅是说在计划中要把采访问题、预期达到的目的设计全面,更强调的是因为深度报道可能涉及一些负面选题,有关当事人在发觉新闻媒体关注后会不愿事件曝光而回避记者甚至互相串通说词、销毁证据,所以采访程序的设置极其重要:先采访谁后采访谁,先从什么渠道拿到什么证言证据再约见当事人,对哪方面问题的采访必须由几路记者同时进行?如此等等,记者在制订计划时应该心中有数。

下面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记者2004年采制的连续报道《假药流进北京城》为例,谈谈采访计划的制定。

2003年12月,记者接到听众电话举报:我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河北省安国市的药材市场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饮片的现象十分猖撅;而当地药贩子竟然与北京一些正规中药饮片厂家勾结,将假药冒充正规厂家的产品大量卖进北京市各大医院。

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级的选题,《新闻纵横》立即派出两名记者进行采访。

但是新闻线索非常不具体,而违法者早已形成利益关系网,有着常年稳定而隐秘的送货渠道,反侦查能力极强。

为避免当事人发觉导致报道失败,记者展开小心谨慎的暗中调查,利用4个月时间多次昼夜蹲守暗访,获得了这样一些片断信息:安国药材市场的确制售假中药饮片现象严重,已经拿到证据;北京著名的中医院——东方医院每周一凌晨有一辆河北牌照的车来送药,从药品的包装看来自于北京著名的制药厂——北京永安复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运送药品的车号,记者事后到路政部门检查记录,发现这辆车在前天夜里从河北出发,当天凌晨进入北京。

民生新闻、深度报道 第四章

民生新闻、深度报道  第四章

第六节:故事化叙事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 一、什么是故事化叙事? 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某些特殊的事件,通常人是这些事件 的主角。
故事化叙事的两大要素: (一)、事件本身具有故事潜质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 事件因果关系 人与人的冲突 未知的结局 进程的逆转 人物的命运
(二)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二)、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1、叙述的时间顺序 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时间顺序 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心理时间”叙述法 叙述者的表达意图 (办证难) 顺序 倒叙 补叙 插叙
( 二)、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2、设置情节:按照事件因果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 一系列事件 好莱坞编剧的情节模式:激励事件--人物动机-外在目标--采取行动--遇到障碍--发生冲突--逆转--结局 (人物为主) 探索模式 : 发现端倪--启动探索--遭遇困局-逐步揭示--解开谜团 (案件 自然之谜) 进程模式:发端--进展--改变--结局 (事件) 重点在于两极价值转换

第五节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
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 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新闻六要 素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
选题总体要求: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并有深度 报道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和社会现象等。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的要求
1、重大新闻事件 2、新异复杂事件 3、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事态或事件 4、可曝光的人或事 5、刑事案件 6、典型人物 7、与公共利益相关的社会现象或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栏目)策划
三、演播室 四、主持人:还原生活,民生情怀,接地气,个性化。 语言生动、形象、泼辣。把观众当亲人 孟非 圆圆 (个性不是目的,另类更不可取 阿秋) 五、运作方式:规模化 六、风格:直击现场、感性的、温暖的、负责任 七、包装:体现节目风格,贴近性;暖色调;生活化 八、营销推广:大型活动策划;线上线下结合

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
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报 道
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 报道文稿写作
目录
深度报道的定义及起源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定义及起源
一、定义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提出,新闻报道中的三层报 道,即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 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 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 第三层报道。
Thank you
首播频道:CCTV-13新闻 首播时间:20:00 首播时间:20:00—20:55。 栏目介绍:CCTV新版《东方时空》,围绕当天或近期的新闻热点进行 全景式、多维度的报道,致力打造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时段的封面文章 。充分运用多样化的电视技术和包装手段,使节目在传播方式和手段 上更显现代感和时尚感。
6W要素,注重why,how的要素
When:立足此 时,追溯既 往,推测未
来 Where:立足 现场,左右 延伸,纵横
兼顾。
Who:立足事 实,追踪采 访,涉及相
关 What:立足此 事,搜集情 况,报道细
节。
Why: 立足直接 ,分析横 向,研究
纵向。
How: 分析意义 ,注重结 果,预测
未来。
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 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
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了初步界定:双机位拍摄 、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 、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节目介绍链接:新闻调查_全集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视频案例分析:《焦点访谈》
首播频道:CCTV-13新闻
”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
焦点访谈_全集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央视网

广播电视概论第四章

广播电视概论第四章

第二节 “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崛起 • 一、 广播电视向报纸深度报道的借鉴 深度报道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它是一种 全方位透视、全息组合、富有更改思辨色彩的报 道方式。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阐述明日之 意义”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 的定义
• 《新闻学大词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 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 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 • 《新闻学简明词典》:“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 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 世纪40年代,是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 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1、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基本特点:以广播电台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同 时播送和听众以收音器材同步接收。 广播优点 1、突破时空限制 2、抗灾害能力强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缺陷 1、线性播出,可选择性差 2、稍纵即逝,难以深层理解。
• 2、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1、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地区播送声音、声像节目的大众传播方式” • 广播电视新闻区别于其它媒体 一、广播电视新闻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 公开传播的。 二、广播电视可以实现正在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 广播电视新闻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 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正在变动或新近 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5、连续报道 即在一段时间内,对正处于变动、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持续报道的形式。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 6、新闻访谈 即就新闻事件对相关人士进行直接访问、讨 论,将采访、评论、新闻报道等整合在一起的报 道形式。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监督节目多年来为人们所关注和喜爱,选择“政府重
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坚持“用事实说话 ”的方针,反映和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
焦点访谈_全集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央视网
案例分析:《东方时空》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杂 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 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了中国电 视改革的先河”。
调查性报道的类型:
揭露性报道: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重点是揭露政府官员、公 司企业经理以及公共机构中管理人员的不法行为 和丑闻。 调研性报道: 这类调查性报道的目的不是揭黑,而是通过 分析研究的方式,展示社会制度的某种痼疾,包 括社会丑恶现象、行业不正之风、环境污染问题、 市场问题、家庭问题、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等。
究型记者。
6W要素,注重why,how的要素
When:立足此 时,追溯既 往,推测未 来 Where:立足 现场,左右 延伸,纵横 兼顾。
Who:立足事 实,追踪采 访,涉及相 关 What:立足此 事,搜集情 况,报道细 节。
Why: 立足直接 ,分析横 向,研究 纵向。
How: 分析意义 ,注重结 果,预测 未来。
按题材特点,可分为 政治深度报道 经济深度报道 社会新闻类深度报道等等。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一、特点
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阐述明日之意义。
源于1978年上海电-高清视频-爱奇艺
第二节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第一节 一、定义
深度报道的定义及起源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 优势,通过对音响、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 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度 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p33)
二、特征
重大性 深度报道的选材具有较重要的新闻价值,为社会 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深刻性 要从新闻的表层向深层拓展,从事件向认知拓展, 从事件的本身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拓 展。 过程性 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 ,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 新发展趋势。 容量大 深度报道篇幅较长,手法多样,兼具报道、推论和 判断。
Thank you
今天的《东方时空》直播_2017
案例分析:《东方时空》
已开办后撤销的节目: 《百姓故事》(生活空间)、《传媒链接》、《东方之子》、《纪事》、 《媒体观点》、《时空报道》、《时空调查》、《时空看点》、《时空连 线》、《时空资讯》、《实话实说》、《世界》、《文化地图》、《音乐 电视》(东方时空金曲榜)、《直播中国》、《直通现场》、《高端访问 》、《电影传奇》、(焦点时刻)、《早新闻》。 保留的节目: 《焦点访谈》、《世界周刊》、《新闻周刊》、《面对面》 主要人员: 《东方时空》主持人 现任:侯丰、劳春燕、张羽、王宁、沙晨 曾任及代班:郭志坚、肖艳、柴璐、白岩松、柏杨、柴静、崔永元、董倩 、方宏进、方静、和晶、敬一丹、康辉、水均益、王志、翟树杰、张恒、 郑天亮、章伟秋、周雷、海霞、张泉灵、李小萌、罗京、杨柳、杨晨 东方时空历任制作人: 陈虻、孙玉胜
组合方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联动报道
连续报道的写作原则:p36-37 系列报道的写作原则:p37
联动报道:媒体与媒体的联合报道。
联动:重大主题报道影响力最大化的有效途径_传媒观察
按报道手法,可分为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 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旨在寻求解决方法 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源于美国的“揭丑运动”。 (p34) 解释性报道:是运用事实来解释事实的报道。往往通 过背景材料的说明、对比和分析,给出新闻事件的原 因、意义或者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p35)
一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关注时事和社会重大问题
对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
果有比较深入的分析
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有一定的 阐释。
二、写作要求
结构方面:一篇深度报道包含的主要内容:事件 、新闻背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新闻预测、对策建议等。
深度报道从调查走向研究,从感性走向理性,记
者通过调查研究社会问题,从调查型记者走向研
调查性报道的起源: 美国新闻史上有两次大的揭丑浪潮: 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扒粪运动”,以杂志为主。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国际的越 战问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 1985年普立策新闻奖增设调查性报道奖。
三、类型
按节目形式,可分为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按报道手法,可分为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按体裁的特征,可分为评述性报道和专题性报道; 按题材特点,可分为政治深度报道、经济深度报道和 社会新闻类深度报道等等。
按节目形式,可分为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独立报道和组合报道:
独立报道指独立成篇的深度报道。通常在报道的 事实不是很复杂,已经有了阶段性结果的前提下采用 这种报道形式。(p34) 组合报道是由多篇相对独立的报道组成的,关于 同一主题或者同一问题的报道组合。(p36) 组合方式: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联动报道
本章考核要点:
1、名词解释: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 性报道、 揭露性报道、调研性报道。 2、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有哪四点?
第四章 广播电视深度 报道文稿写作
目录
深度报道的定义及起源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第一节
一、定义
深度报道的定义及起源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提出,新闻报道中的三层报
出,要做中国的《60分钟》。
并提出用调查的方式来做深度新闻节目的设
想,对节目制作形态做了初步界定:双机位拍摄
、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
、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节目介绍链接:新闻调查_全集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视频案例分析:《焦点访谈》
首播频道:CCTV-13新闻
首播时间:19:38 重播时间:次日03:45,05:45。 栏目介绍:《焦点访谈》栏目开办于1994年4月1日,由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 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的舆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尴尬现状:
偏见一:西方调查性报道是揭丑报道,热衷于进行人身攻 击,不符合我国新闻事业“治病救人”的宗旨。 偏见二:调查性报道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效果往往适得其 反,反而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适度的、适时的、有分寸”的批评性报道应该取代调查性 报道。 偏见三:调查性报道越俎代庖,可能造成新闻干预司法、 侵犯公民隐私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尴尬处境: 1、调查性新闻有的以报告文学形式出现,多发表在书 刊上,时间上严重滞后; 2、记者在调查活动中的独立性弱化,深入报道受到局 限; 3、调查性新闻的负面性弱化、正面因素加强;
4、调查性报道记者的生命安全时刻面临着威胁。
按体裁的特征,可分为评述性报道和专题性报道 ; 评述性深度报道和专题式深度报道 这种分类方式注重体裁特点,一般情况下,如果 电视深度报道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就属于评论类节 目范畴;反之,全篇以叙事为主,几乎没有议论,或 者只有在个别段落如结尾部分有评析点题的内容,就 属于新闻专题节目范畴。
道,即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
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 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 第三层报道。 深度报道即是在第二层报道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概念,它强调更深入地挖掘题材内在和外在的诸多联 系,在报道内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围展示事物的全貌 和动态过程。
首播频道:CCTV-13新闻 首播时间:20:00 首播时间:20:00—20:55。 栏目介绍:CCTV新版《东方时空》,围绕当天或近期的新闻热点进行 全景式、多维度的报道,致力打造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时段的封面文章 。充分运用多样化的电视技术和包装手段,使节目在传播方式和手段 上更显现代感和时尚感。
案例分析:《新闻调查》
该栏目是央视的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 45分钟左右,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受众群中 有着广泛的影响。 该栏目注重研究真问题,以记者调查采访的 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深入分析,为 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案例分析:《新闻调查》
1996年5月17日开播,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