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 第三章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 第三章
符号意义包含情感意义 如“爸爸”和“父亲”的意义一致,但感情 爸爸” 父亲” 色彩不同,前者口语化,亲昵;后者书面化, 庄重。又如“摊贩” 庄重。又如“摊贩”和“走鬼”等等 走鬼” 符号的情感意义大量依靠副语言来实现,如 声调的变化,语气等。
人的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要追求符号的准确 意义,另一方面符号的模糊意义也不容忽视, 有时,符号的模糊意义反而比科学、准确的 表达要显得清晰。 如我们形容一个人漂亮,可以说她“ 如我们形容一个人漂亮,可以说她“美得倾 国倾城” 国倾城”,而不是一一形容她鼻子如何,有 多高,眼睛有多大。“倾国倾城” 多高,眼睛有多大。“倾国倾城”是一个很 模糊的概念,但却令人心向往之。
山寨 shān zhài zhà 传统解释: 1.亦作“山砦”。 2.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 1.亦作“山砦” 2.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 山庄。 3.泛指山村。 4.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 3.泛指山村。 4.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 山中营寨。 新解释: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其主要特点为仿 山寨” 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2、任意性和约定性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约定的。对于同一 所指各国语言却有着不同的能指去指称它。 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 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但 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能指和所指的关联。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绝非墨守 成规、泥古不化,而是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副语言。如声音 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 大小、粗细等等 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 姿势等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 习惯、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什么是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 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 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传播学第三章传播学作为一门关于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递和意义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是《传播学》这门学科中的关键章节,它主要涉及到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传播学第三章的内容进行全面详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在第三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递的科学,它关注的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媒介、受众、信息源等要素,并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出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它包括了识别信息、编码信息、传输信息和解码信息等环节。
传播过程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了解传播过程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信息的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第三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其中,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研究了信息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通过研究传播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为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另外,还有传播流动理论和传播行为理论等。
传播流动理论研究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传播过程,以及不同信息载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传播行为理论则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分析人们在信息接受和传递中的动机和行为特征。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第三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主要方法。
定量研究是通过量化的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规模受众的行为和态度等;定性研究则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受众的观点和认知过程。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八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 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 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 信息、 符号、 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 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 (简 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 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 +缺陷)、施拉姆一一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 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技决定论?辨析) 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 主要的受众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 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 说、休眠效应、防疫论 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1234) 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大题) ,什么是媒介接近权、 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 (隐匿性思考) 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定义 :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 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 经济: 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 社会:黄色新闻, 或黄色新闻学, 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 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 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传播学教程考研(自己整理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三章:世界传播与全球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社会学);皮尔士的传播定义(符号学)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信源、讯息、信宿)P3阿耶尔(不仅包括新闻、感情、命令等)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本质(克劳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1)国外学者对符号的定义①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便是事物Y的符号,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②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能指和所指。
a.能指又称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b.所指又称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③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可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
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传播者,传播对象。
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传达功能。
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思考功能。
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 教学内容:a.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d.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b. 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派的掌握情况。
二、第二章:符号与符号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掌握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符号的概念和功能b. 符号系统的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c. 符号系统的特点:arbitrary 和iconic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介绍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理解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
三、第三章:传播过程与模式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
2. 教学内容:a.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b. 传播模式的类型: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大众传播、交互传播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b. 图示法:通过图示展示传播过程和各种传播模式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掌握情况。
四、第四章:人际传播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教学内容:a.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b. 人际传播的类型:面对面的传播和远程传播c.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b.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人际传播的掌握情况。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三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日-永井成男-X和Y之间的指代或表述关系奥地利-动物学家-罗仑兹-动物的符号是种释放因,不超过条件反射原理的范畴二.信号与象征符美-符号学倡始人-皮尔士-符号分为十类符号-信号/象征符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信号特点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象征符特点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失误,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英-霍克斯-语言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莫里斯-象征符是符号的符号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称副语言-音调、高低、速度、字体等体态符号,形成语境物化、?疃??⒊绦蚧?姆?牛??叨懒⑿院湍芏?裕?鞘交蛳肮叻缢椎?BR>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只有借助符号才能理解意义传达功能-意义转换为符号得到传播和保存思考功能-思考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中建立联系的过程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衣服好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二.符号意义的分类1.诗学和语义学分类明确性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适用范围大暗示性意义-符号的引申意义,是意义的外围部分,容易发生变化,适用范围小2.逻辑学分类外延意义-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意义-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3.符号学分类指示性意义-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的异同的意义,通过分析符号间关系来显示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传递意义,这和符号的意义不一定相同2.受传者的意义-和接收到的符号的意义也不一定相同:时代发展/个人经验3.情境意义-雅各布森:交流所得有相当部分来自语境语境-传播情境符号本身具有意义,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传播的全过程和环节中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胚芽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意义具有多变性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4.情境意义是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象征行为的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转化具有智慧性、社会性和约定性;也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象征性互动理论人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象征活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倡始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精神、社会和自我》发展人-美-布鲁默、西布塔尼、特纳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创邮滦卸??BR>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意义互动: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具有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言符号共通/经验背景接近库利-意义交换是人们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晕乙馐队纱诵纬?BR>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美-伯德利亚尔-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服务中所蕴涵的意义的消费。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理解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掌握程度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要素和作用,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新媒体机构,了解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的改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新媒体对传播媒介格局改变的分析能力第四章:受众与传播效果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征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受众的概念和特征,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实证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受众调查,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和传播效果的差异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新媒体时代受众变化和传播效果差异的分析能力第五章:传播与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分析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播与文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传播与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播与文化关系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过程和机制的分析能力第六章:国际传播与全球媒体6.1 教学目标理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分析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全球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全球媒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国际传播和全球媒体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全球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研究能力第七章:公关传播与广告7.1 教学目标理解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掌握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分析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关传播的概念和策略,广告的目的和创意方法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公关传播和广告创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公关传播和广告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公关传播和广告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和影响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与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原则,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危机传播的模拟演练,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的分析能力第九章:数字传播与隐私权9.1 教学目标理解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掌握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分析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2 教学内容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传播的特点和影响,隐私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数字传播和隐私权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和挑战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数字传播和隐私权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数字传播对个人隐私影响和挑战的分析能力第十章:未来传播趋势与挑战10.1 教学目标理解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掌握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分析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未来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对传播行业的挑战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未来传播发展趋势和新媒体技术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未来传播对个体和社会影响分析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以及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
传播学修订版第三章
广告产业
消费市场
文化领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媒不仅传承文化,还通过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交流等,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传播模式与类型
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结构和流程,包括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互动模式等。 传播模式 根据传播内容、目的和媒介的不同,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 传播类型
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运用统计学、调查研究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
案例研究方法
5G/6G网络对传播影响及挑战
物联网传播
5G/6G网络将连接更多设备,实现物联网级别的信息传播,拓展传播范围。
挑战与应对
面对5G/6G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需发展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整合策略;同时,解决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重要挑战。
高速传输
5G/6G网络的高速度、低延迟特性将极大提升传播效率,实现内容的即时传输。
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政治领域:舆论监督与民主参与
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等形式,对政府行为、公共政策等进行监督,促进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
民主参与
传媒为公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如民意调查、网络问政等,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经济领域:广告产业与消费市场
传媒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中应用
情感分析
智能语音识别
个性化推荐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后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谁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2、象征符——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象征符 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 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象征符的性质: 象征符的性质: •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 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 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 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 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 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 性。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符号是信息的 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 符号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 和手段,如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图片、 和手段,如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图片、 影像等等。 影像等等。
杯具、餐具、童鞋、神马、浮云(双关语) 杯具、餐具、童鞋、神马、浮云(双关语) 女生双关语女生爱说的33句双关语 女生爱说的33句双关语. 女生双关语女生爱说的33句双关语.doc
• 双关语的广告正在成为主流。 许多的广告公司和 双关语的广告正在成为主流。 广告主以能产生双关语的广告为荣。 广告主以能产生双关语的广告为荣。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 好久( 不见(轩尼诗XO XO) 1、好久(酒)不见(轩尼诗XO) 两面真( 两面针牙膏) 2、两面真(针)好(两面针牙膏) ),你好吗?(斯达舒胶囊 你好吗?(斯达舒胶囊) 3、喂(胃),你好吗?(斯达舒胶囊)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 4、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 有痔不在年高(痔疮药) 5、有痔不在年高(痔疮药) 牙口无炎(牙膏) 6、牙口无炎(牙膏) 随心所浴(热水器) 7、随心所浴(热水器) 意义双关 华达电梯助君高升。(华达电梯) 。(华达电梯 8、华达电梯助君高升。(华达电梯) 9、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联想电脑 评价: 评价:广告效应 语言污染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 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 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
提是: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符号 • • • • 符号的意义 信号与象征符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符号的基本功能
• 意义
• 意义的含义及产生 • 符号意义的分类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人类的象征行为 •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 象征性社会互动
• Chuanbox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给文化 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 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 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 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 强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现代商品的象征意义:可口可乐→青春、活 力;耐克→运动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 (2)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 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 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 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 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 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 在形成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包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括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 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 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 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 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 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等。 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等。 • 非语言符号的重要功能: 非语言符号的重要功能: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 表情)(55%)+语言( )(55%)+语言 (表情)(55%)+语言(7%)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所谓意义,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 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物的认识 , 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 ,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双关语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人、书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树——柳树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柳树
• 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 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 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 情景、对象、 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 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 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 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 《你在哪里》《静夜思》《你在哪》.f4v 你在哪里》 静夜思》《你在哪》 》《你在哪 • 《忐忑》忐忑 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mp4 忐忑》 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mp4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表述和说明功能:符号化、 表述和说明功能:符号化、符号解读 传达功能; 传达功能;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
• 索绪尔 能指: 能指:signifier 符号 所指: 所指:signified 意义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声音语言符号和文字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 2、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 中能够产生意义的其他符号系统。 中能够产生意义的其他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包 括: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 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 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 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 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 言或文字的伴生符。 言或文字的伴生符。 它们可以辅助语言, 它们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 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 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 文化程度、修养以及说话、 文化程度、修养以及说话、书写时的心情等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
1、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符号的多义性 看背影挺年轻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词不达意 受传者的意义:一千个读者有一 受传者的意义: 千个哈姆雷特 情境意义:外部环境赋予的意义 情境意义: 爱人(情人)、对象(未婚) 爱人(情人)、对象(未婚) )、对象 汽车(青少年-自由; 汽车(青少年-自由;环保主义者 污染和死亡; 汽车经销商- 资产; - 污染和死亡 ; 汽车经销商 - 资产 ; 司 工作…… ……) 机-工作……) 你真坏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象 征 性 社 会 互 动 理 论 ( s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 期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象征性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 互动理论 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 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 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 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 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符号分类: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分类:
符号可简要地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符号可简要地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符号 信号(signal) 信号(signal) sign) 象征符(symbol) (sign) 象征符(symbol) 1、信号——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具有物理 信号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性质。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性质。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 定对应关系。 定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