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的研究范围(p.1):

①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②研究心身互相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③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④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医学模式(p.5):

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p.6):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基本研究方法(p.9):

1.观察法

2.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实验法

6.相关研究法

感觉(sensation)的定义(p.15):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征(p.16):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则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也呈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值:刚刚能引起感觉最小刺激的强度,越小,感觉越强。绝对感受性:人们在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差别感觉阈值: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叫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或降低),就是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

(5)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

知觉(perception)的概念(p.16):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p.16):

(1)知觉的相对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当知觉的条件或对象发生变化的时候,而知觉的映像

仍保持,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最明显,

包括大小,形状,明度,颜色。

记忆分类(p.17):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或学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信息加工的方式或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1)感觉记忆:特点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直接以信息材料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持下来。

②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2秒。

③记忆容量大,9~20个单位。(记忆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指信息一次,呈现后,

能被回忆的最大量)。

④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短时记忆: 特点①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②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单位。

③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特点①记忆容量有限。

②信息保持时间长。

记忆的心理过程(p.18):

1、识记的心理过程2、保持的心理过程3、再认与再现的心理过程

遗忘的规律(p.18):

1、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系

注意的基本特性:

1、指向性

2、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p.19):

1、无意注意:没有预见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预见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有预见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思维(thinking)的概念和特性(p.20):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进行反映。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p.20):

(1)根据思维方式来分类: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的指向性)来分类: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独立程度来分类: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想象的概念(p.21):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p.21):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的概念(p.21):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p.22):

区别:1、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常以内心的体验的形式存在,比较内隐。

3、情绪多与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情感多与社会需要有关。

4、情绪是动物与人所共有的,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动物只有自然需要,没有社会需要。联系:1、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是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强度,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深含

情感。

3、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表现。

情绪的功能(p.22):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

于高度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情感的分类(p.24):

1、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理论(p.25):

1、詹姆士-格兰的情绪外周学说

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3、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

4、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该学说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

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意志的概念(p.26):

是指人们自觉地确认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p.27):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3、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意志的品质(p.27):

1、自觉性,与自觉性相反-动摇性,独断性。

2、果断性,与果断性相反-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和草率从事。

3、坚韧性,与坚韧性相反-做事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急躁、轻浮、疑虑和执拗等。

4、自制性,与自制性相反-任性和怯懦。

人格的概念(p.28):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p.28):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和生物性

3、稳定性和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p.29):

1、人格倾向性,为人格的动力,包含需要和动机。

2、人格心理特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调节系统,核心为自我意识。

影响人格的因素(p.29):

1、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2)学校教育(3)社会文化环境

3、实践能力

4、自我教育

需要的分类(p.30):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机体需要、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将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其中以饥饿和渴的需要为主。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概念和功能(p.31):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活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的形式

1、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frustration)的概念(p.32):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p.34):

一般趋势:①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基础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②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最高峰。

③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活动时采取的途径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在完成同一种活动时能力的组合因素不同。

智力(intelligence)的概念(p.34):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群体而言,智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气质的概念和表现(p.34):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气质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包括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气质的体液说(p.35):

气质的意义(p.36):

1、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强度和指

向性。

2、与生俱来:体现个性的生物学内涵。

3、稳定性

4、无好坏优劣之分

5、气质和职业活动

6、气质与教育工作

7、气质和身心健康

性格(character)的概念和特征(p.36):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特征: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质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37):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映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其次,气质形成早,不宜变化。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气质变化要快。

健康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p.43):

健康,不仅经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在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p.43):

马斯洛(Msa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

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基本需求

青年期心理健康(p.49):

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策: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树立恰当的目标

③鼓励青年加强

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对策:①期望值适当

②关注事物积极一面,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

③情绪适当发泄

④转移注意力

3、防治性的困扰:问题:①对性的好奇与敏感

②性欲冲动的困扰

③异性交往问题

对策:①性教育,性转移

②正确理解性意识和性冲动

③增进异性正常交往

性心理发展理论:

1、口欲期(约至1岁):刺激口腔,获得快感,弗洛伊德婴儿期称口欲期。

2、肛欲期(2岁~3岁):从自身大小便中获得快感。

3、性器期(4岁~6岁):开始注意两性之间差别。

4、潜伏期(6岁~10岁):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

5、生殖期(10岁~20岁):青春期后进入此期。

中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p.51):

1、注意身体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对策:①量力而行②淡泊名利③学会放松

2、处理好家庭中各种关系:对策:①增进夫妻间沟通②培养良好的子女养育形式

3、顺利渡过更年期

4、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对策:①调整知识结构②改善个性品质③学会交往技巧

潜意识理论(p.55):

弗洛伊德经典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人格结构理论(p.56):

1、本我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超我按“至善原则”行事

自我防御机制(p.57):

1、压抑

2、反向作用

3、置换作用

4、退行

5、投射

6、升华

行为的概念(p.58):

个体内在的和外在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p.59~60)认识的主要特点(p.61):

1、多维性

2、相对性

3、联想性

4、发展性

5、先后性

6、整合性

Ellis的ABC理论(p.62):

A是指刺激事件 B是指信息系统 C是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

B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直接的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中马斯洛和罗杰斯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的概念和方法(p.73):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

方法: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p.77):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它反映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它反映工具的有效性,正确性。

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p.78):

1、标准化原则因为心理测验是一种数量化手段,因此标准化原则必须坚持。

2、保密原则这也是心理测验的一条伦理道德标准。

3、客观性原则心理测验的结果只是测出来的东西,所以对结果做出评价时要遵循客观性原

则,也就是对结果的解释要符合受试者的实际情况。

心理测验的类型及应用(p.79):

㈠根据功能分:1、智力测试 2、人格测试 3、神经心理学测试 4、评定量表

㈡根据测验方法分:1、问卷法 2、作业法 3、投射法

智商(p.81):

比率智商公式:IQ=(MA/CA)100 MA为心理年龄;CA为实际年龄

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X-X)/SD X为该年龄阶段样本在智力测验的平均成绩;X为受试

者的智商在智力测验的成绩;SD为样本成绩的标准差;

是标准分

韦氏智力量表包括成人(16岁以上)、儿童(6岁~16岁)和学龄前期(4岁~6岁)

艾森克人格问卷(p.86):

EPQ由三个人格维度表和一个效度表组成:

1、神经质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

分低表示情绪反应缓慢而平稳,不易激怒

2、内-外向维度: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高分反映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

等特征,低分则反映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

3、精神质维度:测查一些和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独立、缺乏同情心、

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坏境、好攻击、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

具有及其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4、掩饰量表:测查朴实、遵从社会习俗及道德规范等特征。在国外,高分表明掩饰、隐瞒

在我国内L分高的意义仍未十分明了。

生物应激学说(p.98):

塞里“一般适应症”:1、警觉期 2、抵抗期 3、衰竭期

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p.100):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认知评价(p.106):

所谓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险情况作出估计。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识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认知性再评价:判断潜在的应激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及其性质。

应激的心理反映(p.112):

1、情绪性应激反应

2、认知性应激反应

3、行为性应激反映:主要包括,逃避(如拖延、闭门不出、离家出走等)与回避,退化遇依赖(如就地打滚,退化到孩子的反应方式),敌对与攻击(如毁坏、争吵、冲动、伤人、自伤等),无助与自怜(如不采取能够采取的行动来积极应对),物质滥用(如平时不抽烟的人一天之内连续吸烟几只,酗酒,吸毒等)

心身疾病(心理生理疾病)的定义和特点(p.163):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理障碍即心身疾病的同义词。

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身心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p.168):

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1、消除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学病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p.176):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

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

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p.178):

1、内省经验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客观检查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性心理障碍的概念和判别标准(p.184):

概念: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判别标准:1、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 2、其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伤害,如诱奸儿童和严重施虐狂3、本人体验到痛苦,这种痛苦与其生活的社会态度有关人格障碍的概念(p.186):

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p.189):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干预的概念(p.192):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概念(p.195):

心理治疗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认为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p.199):

1、信赖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个性化原则

5、中立性原则

6、保密性原则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p.201):

1、倾听技术倾听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它不仅是了解情况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和给予患者提供帮助的手段。

2、提问技术提问是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一是封闭式提问,另一种是开放式提问。

3、鼓励技术

4、内容反应技术

5、情感反应技术

6、面质技术

7、解释技术

8、非言语技巧。心理治疗的范围(p.204):

1、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①急性疾病的病人②慢性疾病病人③心身疾病病人

2、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

3、各类行为问题

4、社会适应不良

5、其他问题

精神分析疗法的概念和目的(p.205):

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冲突对人的影响,澄清(使之意识化)并解决冲突是其中心任务。目的是帮助病人进行人格的重建,解决早年的心理冲突,扩展自我意识等。

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p.205):

1、自由联想

2、释梦

3、阻抗

4、移情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p.208):

1、通过行为分析确立病人的靶症状或靶行为,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解决其主要问题。

2、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给予一系列的练习作业,病人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中获得信心后,再处理较严重问题。

3、强调实践或练习,通过自我练习,达到目的,表明治疗成功,没有达到目的则可能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认识,重新考虑治疗方案。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p.209):

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冲击疗法(p.210)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p.211):

冲击疗法又称为满灌疗法,其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理性情绪治疗技术(p.213):

1、与不合理新年辩论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认知家庭作业:让受治疗者自己与自己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①与不合理新年辩论②合

理自我分析。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条件和氛围(p.215):

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暗示和暗示性(p.219):

1、暗示:就是一间接的,含蓄的信息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2、影响暗示性的因素:个人的因素,陌生知识领域,暗示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被暗示者

对其的信任程度。

3、暗示性测试:试管法摇悬法高频通电法握掌法磁铁法

4、注意事项:①建立和谐与合作的关系②重复暗示③反作用定律④支配效应定律⑤个体

化原理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以社会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 【真题示例】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

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1/7,单选)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分析】埃利希的这句话表明法律是要以社会为基础的,并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C 都是正确的。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的说法太过绝对。选项D错误。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科学技术

【真题示例】 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移植成为延续人的生命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呼吁对器官移植进行立法,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进行规范。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06/1/6,单选) A.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科技的发展 C.法律既能促进科技发展,也能抑制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可以不考虑具体国家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分析】法律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为立法提出了新问题,为司法提供了新技术,科技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直接

最新版精编2020医学心理学考试题库5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医学心理学考试题库588题[含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是什么?病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征 2.内省 3.认知偏差主要有___,___。 4.病人的基本条件_____、_____和_____。 5.昏迷病人、精神病人的求医属于_____。 6.根据求医行为的决定权是谁,可把求医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 7.医患交往的形式有___、___。 8.心理学将焦虑细分为_____,_____,_____。 9.病人的心理需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 10.医患的三种关系模式是______ 11.常见病人心理问题有___、___、___、疑虑心理、易冲动和愤怒、孤独感重、失助感和自恋、期待。 12.病人角色适应不良表现为___、___、___、角色行为强化和角色行为异常。 IV.简答题(共7题,0分) 13.影响社会认知主要因素有什么? 14.临床上常用的观察法可分为随机观察法和_______法 15.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人际交往的经验,人际吸引的规律有那些? 名词解释

16.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17.病人的意态行为特征是什么? 18.疾病行为 19.病人角色 20.缺如,强化,消退,恐俱 21.有求医行为,受社会认可,有特定文化背景认同 22.拒绝执行医嘱,部分地执行医嘱,诊疗过程中擅自停止执行医嘱 23.语言形式的交住口非语言形式的交住 24.被认识和接纳的需要,被关心和尊重的需要,获取信息的需要,安全感和早日康复的需要 25.主动-被动型医愚关系,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 26.焦虑,退化,主观感觉异常 27.求助阶段,求医阶段 28.观察资料的记录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事件记录。 29.观察法基本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何为病人角色?其特点如何? 31.钱、关注、赞许、地位等属于_____强化物。 32.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与的相互关系,研究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33.2.现代医学模式是··。 34.躯体性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hyschology :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与医学有关的各种心理行为科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重新组合,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历史 1879 冯特德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派 坎农巴甫洛夫赛里研究心理生理学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理论 贝克认知治疗 1977 Engel GL发表文章,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说明。 ==================================== 当代心理学五大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驱动力,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2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成长的力量。 4认知理论关注影响行为反应的内部心理机制。 5心理生物学理论着重探讨行为的脑机制。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是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意识consciousness :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察觉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前意识per-consciousness :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6"精神病性"防御机制 7幼稚的防御机制 8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9成熟的防御机制 常见的防御机制 转移Displacement:人们有时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不和习俗或有危险)无法向对象表达,便会转移到其他比较安全、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对象上去。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又称"文饰作用",是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或作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时,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些被自我和社会接受的理由,经管这些理由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目

医学心理学考试题目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2016《医学心理学》结业试题 1、结合你对《医学心理学》各章节的学习,谈谈体会和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800-1000字)(30) 答:在《医学心理学》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婚恋与亲子教育,心理应激与压力管理,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及应用。我觉得很有意义的部分是周老师在每次课堂上为我们演示心理咨询,这使我有种身临其境地了解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中途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我所体会到的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在人际交往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 许多在人际关系中处理得很好的人说:“做人能否能得心应手,说话只是技巧,攻心才是根本。”人心,就是指每个人内心的需求与自身的弱点,这些需求与弱点,就是攻心的目标。 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会特别深刻,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个人,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也就是所说的“首因效应”。如果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就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发挥你的特长与实力,在工作和生活上可能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是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不幸和痛苦的事情总会有的,比如失恋、失业、高考落榜等等。一些人为此得了抑郁症、心理疾病,据估计,现代人的疾病80%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压力管理与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中发现当人受到来自外界的紧张刺激时,首先进入警戒反应期,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生理变化。如果外界的压力刺激持续下去,身体的抵御能力不能再坚持时,就会进入衰竭期,使身体严重受损。遇到困难挫折并非就是世界末日了,面对压力,应该有正确、健康的应激方式和压力管理,比如说可以寻求社会帮助、积极筹划与行动、认知重组、放松、宣泄和积极转移。遇到问题,使自己宣泄完才能够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此外,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转移对压力的注意力,先把不开心的事情放在一边。 (三)如何运用气质类型更好地工作 气质一般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沾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气质本身并无优劣、好坏之分。然而气质与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反应是有关联的,因此气质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相对的典型特征:胆质汁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为果断。但自制力较差,行为具有攻击性,又可称为“好斗型”。他们在工作中热情很高,表现出雷厉风行。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善于交际,工作适应能力强,交际广泛。粘液质人安静稳重,反应迟缓,富有理性。行动缓慢,善于完成需要长时间注意的工作。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沉稳冷静。在群体中不善与人交往,在处理事情上优柔寡断。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是群居动物,这就需要我们与他人交往,即使有时我们心里很多不开心,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法硕考研:《法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法的要素 本章内容比较重要,重点在第三节,去年出了判断题,以后仍有可能出判断题或选择题。 1、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间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可作如下分类: 1、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可出论述、分析题)P32★ 法律制定中、实施中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 1、法律制定方面: (1)法律原则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内容和价值取向。 (2)法律原则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例如:任何法律都必须有合宪性。 (3)法律原则对法制对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2、法律实施方面: (1)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2)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3)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2、法律概念★ 1、定义; 2、分类(一般了解) #3、法律规范(重点、每年必考)(分析题)★

一、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二、法律规范的结构:(重点)★ 1、条件(假定):法律规范中指出该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 2、模式(处理):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行为规则的部分; 3、后果(制裁):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 法律条文从行为模式上分为:可以这样的行为模式(授权性规范);必须这样的行为模式(义务性规范);不准这样的行为模式(禁止性规范)。从后果上分为: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 三、法律规范的种类 1、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 2、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按照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前者义务很明确,不许修改;后者不是必须性,而是相对任意性的。 3、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准用性规范——按照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确定性规范:明确规定行为内容的规范,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确定性规范,这类规范中假定、处理、制裁都是确定的;委托性规范: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行为内容,而是委托给有关机关加以确定的规范;准用性规范:没有直接转述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在某一个规范必须参照某一法规,如:一审规定的程序清楚,而二审中则规定,本章未规定的按照一审规定办理。 4、保护性规范、奖励性规范、制裁性规范——按照后果的不同性质。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 基础学科 应用学科 ?研究范围 ? 1 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 2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 3 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4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 5 研究医患关系 ? 6 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Engel EL) ?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7年《科学》发表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 疾病谱的改变 心理社会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所有疾病都具有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成分. 每个个体都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构成. 4、健康与疾病的理论新观点(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系统整体观 ②心身统一观 ③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④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神灵主义时期(10000BC-1100BC) 神灵主宰万物的一切 2、自然哲学时期(1100BC-1879AD) 心身统一治病先治人天人合一 3、科学心理学时期(1879AD之后) 1879年冯特(Wundt W)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作为标志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 (1)1852年德国的洛采(Lotze BH)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著作 (2) 1896年冯特的学生魏特曼(Witmer L)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门诊 情绪与情感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的反映。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掌握)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 ①原始的与生理需要满足相联系 ②发展在先 ③短暂、冲动、不稳定 ④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 ①高级的心理活动、与社会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②体验在后 ③稳定、深刻、持久 ④内在体验、含蓄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用的,不同文化民族的人们解释和定义表情是类似的. 4、情绪状态的分类(强度时间) ①心境:一种比较微弱、平静、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 ②激情:是一种迅速、时间短暂,爆发性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受到意想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法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了解西方法学流派的发展历史。名词解释:各法学流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总体上来说,本章几乎没有什么考点,大体了解即可。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法理学是什么?其答案的四个要点都要展开掌握。其他知识点了解即可。 第五章法的概念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法的作用(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2简答题:法的基本特征;法的本质;法的作用;法的局限性。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尤其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规章;行政规章等概念;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法的清理;法的汇编;法的编纂;法的分类(六种分类各自涉及的概念;法的效力;法的溯及力。(2简答题: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的区别;法的一般分类;法的效力范围;法的效力的冲突与协调 第七章法的要素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的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规则的分类(具体各种分类的概念都要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原则的分类(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性原则(2简答题:法的要素的特征及分类;法律概念的功能;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特点;法律规则的分类;法律原则的功能;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法律体系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1名词解释: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的概念(2简答题: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和原则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法理学主观题考点归纳 1、中国传统的律学有哪些特点? 答:实用性构成律学在学术传统上的根本底色。具体到在学科性质上,律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重视逻辑归纳,而较为轻视逻辑演绎。 2、重视考据,轻视理性论证。 3、重视实用技巧,较为轻视学理阐释。 4、重视刑事,轻视民事。 2、法学实践性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答: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法学的实践性体现为以下几点: 1、法学的研究总是指向法律现象或者法律问题的。 2、法学具有务实性。法学并非“纯思”,而在于为现实的法律纠纷,法律问题寻求解答方案。 3、法学是反映人的经验理性的学问,是人的法律经验、知识、智慧和理性的综合体现。。 4、法学是职业性的知识体系,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冷静的、刚硬的、简洁的、合乎逻辑的,是经过法学家们提炼、加工和创造出来的“法言法语”,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日常语言”存在明显差异。 5、法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于它研究的是一种“价值性事实”,即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价值倾向和价值意义的社会事实。在法学中,很难做到“价值中立”或者进行无立场的研究。

3、法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答:法学思维是指法律人在研究法律现象时所持的思考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和方法。具体而言,法学思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学思维是实践思维。 2、法学思维是以实在法为起点的思维。 3、法学思维是问题的思维。法学思维的价值在于为法律问题或者法律僵局提供法律答案。 4、法学思维是论证的思维、说理的思维。 5、法学思维是评价性思维。 4、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有哪些方面? 答:狭义的法学方法单指法律适用的方法,以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规范的寻找为中心,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1、法条的理论; 2、案件事实的行为及其法律判断; 3、法律的解释; 4、法官从事法的续造之方法; 5、法学概念及其体系的形成。 5、法律的特征有哪些? 答:法律相较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包括: 1、法的规范性 2、法的普遍性

2013继续教育 医学心理学考试 87分

医学心理学结业考试 单选类型试题: ?1) 灾难心理救援者的压力来自于灾难的影响,其中不包括:B ? A. 死亡、损伤、需求、要求 ? B. 死难者身份确认 ? C. 超负荷的需求 ? D. 感到不熟练,没有得到培训 ?2) 医患关系的实质是:D ? A. 一种供求关系 ? B. 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 ? C. 既有道德关系的成分,同时也有商品交换的成分 ? D. 以上均正确 ?3) 下列哪项不属于集体晤谈的目标:D ? A. 支持和安慰 ? B.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 ? C. 治疗创伤后的心理症状 ? D. 资源动员 ?4) 下列关于心理急救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是:A ? A. 医学治疗为主 ? B. 预防进一步伤害 ? C. 提供没有压力的讨论机会,避免谈不愿意谈的事 ? D. 有耐心的倾听,传达真实的同情 ?5) 下列对心理防卫机制描述正确的是:A ? A. 是个体在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 B. 是指个体采取措施解决现实问题,以免受挫折的打击 ? C. 是当事人有意识应用的防卫机制 ? D. 这种策略的运用,往往并不能减轻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 ?6) 应激晤谈最理想的干预时间是:A ? A. 灾难发生后一小时以内 ? B.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 ? C. 灾难发生后72小时 ? D. 以上说法军不正确 ?7) 全国性自杀预防机构的发展目标不包括:C ? A. 降低自杀率 ? B. 降低自杀未遂率 ? C. 降低抑郁症患病率 ? D. 开展提高公众对身边发生的抑郁症和自杀问题的认识等健康教育 ?8) 如果一人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是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可以认为此人违反了下列哪一原则:A ? A. 协调性一致性原则 ? B. 统一性原则 ? C. 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 D. 以上都是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医学心理学 前言:本科教授篇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五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第四章心理应激(应用题)第五章心理评估;第六章心理治疗(会出应用题,比如判断是病人?属于哪种类型?采取什么治疗?);第七章心理咨询;第八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第九章病人心理;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异常心理(第四节不考)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①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化;②促进预防战略的转变; 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④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3、engelGL1977年在《科学》杂质中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 一文,被认为是对新的医学模式转变的概括和总结;新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1、心理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的一个体现;②心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觉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心理活 动;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的方式,在人们的套闹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遗忘:识记额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了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 动机:对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4、熟悉20页表2-2; 5、感觉变化(举例,属于哪种); 6、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各个特性,不用背他们的定义) 7、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填空) 8、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9、遗忘的规律: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11、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法理学重点整理汇总资料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区别和联系 (1)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存在明显的区别: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定应当作出和不得作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都应履行法律义务,但并非所有法律主体都必然承担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并不必然同不利后果相关,只有违反法律义务者才承担不利后果;而法律责任必是与不利后果相关的;法律义务可以通过义务主体自觉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责任则需要由国家机关来追究。 (2)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两者又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违反法律义务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定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时候追究法律责任是法律义务得以履行的手段和措施;另外,两者都是对法律主体的约束,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均是为法律权利的实现而存在的。 2、成文法相对于不成文法的优点及影响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成文法又称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出现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有权

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者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的法的总称。不成文法包括习惯法和判例法两种。 (1)成文法明确具体。成文法是经过特定程序指定的,并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因此,它特别明确、具体,便于实施。不成文法就较为模糊,难于实施。 (2)成文法修改废止的程序严格。成文法的修改和废纸均需必要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与废止,都十分明确,便于全社会在法律实施上令行禁止。不成文法的修改和废止,往往缺乏严格的法定程序。 (3)成文法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在成文法下,由于其明确,社会普遍都能较好地获得法律的安全保障,自由的空间相对广泛。在不成文法下,由于法律不明确,人们违法之虞常在,严重时动辄得咎。民众的权利容易遭到侵犯。在不成文法下,公共权力由于其权限缺乏法律的明确界定,也易于膨胀。公共权力一旦超越权限,出现膨胀,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成文法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成文法有明确的文字表现,易于在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就能在可能出现的不当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前作出相应的规定,在事前较好地发挥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成文法就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事件或行为出现之后,才可能形成习惯法和判例法,预防警示作用相对较低。 (5)成文法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成文法采用成文的形式,有利于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