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闭合骨折诊疗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闭合性踝关节骨折诊疗规范

【概述】

踝关节骨折属关节内的骨折,可分为单踝、双踝和三踝骨折。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踝部骨折)

①外伤史

②踝部肿胀、疼痛、压痛、皮下瘀斑,踝部呈外翻畸形,可扪及骨擦音,活动功能障碍

③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踝关节骨折并可伴有距骨后外侧半脱位(Lauge-Hansen分型为常用分型)

【治疗】

踝部骨折不论单踝、双踝、三踝骨折,无移位者,都以超踝夹板外固定4~6周,拆除固定舒筋按摩及功能锻炼;有移位的骨折无特殊情况都可以采用手法进行复位,硬纸夹板外固定。

(一)手法复位:

根据反向牵引复位法的原则,无论何种类型骨折均可遵照这一治疗原则施治。以较多见的外翻骨折为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住小腿上部,术者握足跟和足背作顺势拔伸,渐渐使足内翻,在内翻的同时推挤外踝和距骨向胫侧,使内外踝骨折复位。后踝骨折合并距骨后脱位的复位方法,在助手牵引的同时向下压胫骨医者握足跟向前拉顶即可复位。

(二)固定原则:

1、固定材料:硬纸夹板4~6层剪成较长的直角梯形,尖端弯曲折向足跟,斜面向足背(以保留踝关节的一定活动度)。夹板共需两块,胫侧夹板略短,腓侧夹板稍长。长度以夹板达小腿中、上部为准,宽度以固定时两之间留有2~3厘米间隙为准,后踝骨折和距骨脱位复位后不稳定可以在后侧加一块条状夹板,长度到足跟。棉压垫:内踝上方大棉垫一块约10×8cm2,腓侧小棉垫1~2块。

2、固定方法:以外翻三度骨折为例,复位后保持背伸内翻位,从跖部至小腿中部用3列绷带平整包扎2~3层,在内踝上方放大棉压垫,厚度略超内踝突起,腓骨远端放小压垫,然后放胫腓侧夹板和后侧夹板,使梯形的尖端在足跟部包绕,再用绷带固定紧。

附:四部正踝法整复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

【适应症】

①损伤2周内的闭合性Ⅱ°以上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超过2周者手法复位较困难;

②后踝关节面不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以上者;

【禁忌症】

①开放性骨折脱位;

②无移位骨折;

③陈旧性骨折脱位者;

④距骨内侧脱位;

⑤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以上骨折脱位;

⑥外踝严重粉碎性骨折。

⑦伴有骨肿瘤或骨结核者;垂直压缩型骨折脱位;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稍屈膝屈髋,稍外旋患肢,患足伸出床尾。术者面向患足,立于床尾,一手握持踝上胫前,一手托握足跟。

按“提压→旋翻→背伸→扣挤”顺序进行四个步骤手法操作:

①提压:在两手相对牵引1分钟后,术者握踝上胫前之手下压,托握足跟之手上提,双手相对用力,即可纠正距骨后脱位,并可借助后方关节囊牵拉后踝骨折块下移复位。

②旋翻:在保持提拉的状态下,顺势将踝内旋20°、内翻30°。

③背伸:在保持内旋内翻位,背伸踝关节10°,即可纠正内踝的分离移位。

④扣挤:在助手保持内翻内旋复位位置状态下,术者用两手掌紧贴于内外两踝,相对用力,反复扣挤,即可纠正下胫腓联合分离。

【夹板固定】

手法复位后,内外侧两块纸夹板,行超踝关节内翻30°、内旋20°、背伸位固定。

①Ⅱ°骨折,踝关节内翻30°、内旋20°、背伸0°固定;

②Ⅲ°骨折,踝关节内翻30°、内旋20°、背伸0°固定;

③Ⅳ°骨折,踝关节内翻30°、内旋20°、背伸10°固定。

【辨证论治】

①Ⅱ°骨折外踝移位并伴有距骨外侧脱位者,单独应用旋翻手法;

②Ⅲ°骨折按照提压、旋翻、扣挤的顺序应用手法

③Ⅳ°骨折,按照提压、旋翻、背伸、扣挤的顺序应用手法。

对于Ⅳ°骨折,内踝骨折块多数比较完整,折线呈横形,多位于胫距关节面水平

且分离移位明显。此类骨折如复位不良,应考虑为撕脱的三角韧带或骨膜等软组织嵌入骨折间隙,阻碍骨折复位,强行复位难度较大,故为本手法的相对适应症。【技术关键】

①首先要通过提拉手法纠正距骨的后脱位及后踝的后上方移位,令距骨纳入踝穴。

②提拉转为内翻内旋踝关节时的动作要连贯沉稳,使向外侧脱位的距骨复位的同时,一方面可通过外侧的距腓韧带牵拉带动上移和外旋移位的外踝复位,另一方面距骨的内翻内移也可推挤向内侧移位的内踝复位。

③旋后外旋型Ⅲ°骨折,仅需“提压→旋翻→扣挤”三个手法步骤即可。不必行背伸手法;

④旋后外旋型Ⅳ°骨折则“提压→旋翻→背伸→扣挤”四步手法都需按顺序完成;

⑤手法操作要动作连贯的,一气呵成。

【手法整复注意事项】

①牵引时间避免过长,以免造成内踝的分离移位;骨折脱位超过2周的患者,应用本法复位较为困难,应慎用;内翻内旋踝关节时忌用暴力,以免造成外踝15°外翻角变小,甚至外踝折端向外侧成角,使踝穴变窄。

②Ⅳ°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踝关节内、外、后侧软组织损伤严重,局部创伤反应性肿胀明显,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后要及时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否则极有可能造成肿胀消退后外固定失效,骨折出现再移位,多是内踝和后踝出现移位,距骨出现半脱位,尤其是后踝折块较大者。因此在手法复位如果效果不满意可酌情考虑手术治疗。

③四步正踝法对于Ⅱ°、Ⅲ°折复位效果比较好,对于Ⅳ°骨折,外踝和后踝复位

效果好,但部分病例内踝骨折遗留少许向前开口分离移位,可选择手法复位外固定,对踝关节功能一般无明显影响。

④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患踝于内翻内旋背伸位,大部分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也有复位成功,后期出现骨折再移位者。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踝关节骨折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明显,待肿胀消退后外固定松动,增大了骨折移位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这就需要医生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定时让患者复诊拍片,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以保证固定效果。如果固定期间,骨折出现了再移位,可再次试行复位,如果复位效果不良则可采用手术治疗,尽量恢复踝穴的解剖关系。

【注意事项】

①踝关节骨折分型方法有很多种,应认真仔细分析X线片后确定治疗方案。

②绷带内层一定包扎平整紧贴皮肤,可以减少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③注意到持续固定肿胀问题,包扎不可过紧,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④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⑤遵照关节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复位后照X线片,若复位不理想可重新复位。若复位理想3天复查,以后每周复查一次。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定期照X线片,调整固定物的松紧。患者在固定后即可进行跖趾关节的屈伸活动。在骨折3~4周后可打开固定进行关节周围软组织按摩,理顺筋络,松解粘连,4周时可做适当的踝关节活动。一般需固定5~7周。拆除夹板后可进行负重站立,1周后扶拐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