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对比

合集下载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麻醉补救阻滞不全体会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麻醉补救阻滞不全体会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麻醉补救阻滞不全体会
刘斌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1(024)006
【摘要】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适应证: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我们发现,臂从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有时麻醉效果不确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

虽然辅用静脉全麻药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本院近三年来在一些行手指,
【总页数】2页(P1723-1724)
【作者】刘斌
【作者单位】武警云南省总队医院麻醉科云南昆明65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1
【相关文献】
1.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 [J], 徐敏;熊绪;邹飏;郭朝剑;邹鸿星;李浩
2.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J], 米宏;雷知雅
3.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麻醉补救阻滞不全体会 [J], 刘斌
4.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的应用效果 [J], 郭承市;甘伟耀;叶
正燕;黄怡
5.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的应用效果 [J], 郭承市;甘伟耀;叶正燕;黄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伤手术麻醉效果观察论文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伤手术麻醉效果观察论文

三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伤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手外伤;手术麻醉;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97-02手作为人类活动中最灵活的部位,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人体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当手受到伤害时如何麻醉,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手术,是摆在我们麻醉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由于臂丛神经分布不集中,不同的麻醉方法中或多或少地造成麻醉阻滞不完善,从而造成病人的痛苦,是我们麻醉医师不愿意看到的。

本文主要是选择三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外伤手术的麻醉,随机分为三组,进行三组间的麻醉效果观察。

1 资料选择90例手外伤手术病人,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20-40岁。

全部为手外伤,40例脱套伤,20例手指骨折,10例掌骨骨折、20例复合伤,asaⅰ-ⅱ级,均无高血压、心脏病、精神方面疾病等合并症,完全配合麻醉医生。

2 方法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第ⅰ组30例为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组,第ⅱ组30例为臂丛神经阻滞腋路组,第ⅲ组30例为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联合腋路组,所用局部麻药均为2%利多卡因10ml与罗哌卡因10ml混合液共20ml,第ⅰ组与第ⅱ组麻醉操作成功后一次性注入20ml局麻液,第ⅲ组为腋路注入15ml混合局麻药,肌间沟注入5ml局部药混合液。

神经阻滞效果分级: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改其它麻醉方法方能完成手术。

其中病人疼痛达到ⅲ级或病人不能耐受气压电动止血带需用针静剂时,可以静脉给予枸橼酸芬太尼0.1mg和咪哒唑仑2mg。

观察阻滞效果并观察病人对气压电动止血带的耐受情况,见表1、表2。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摘要:目的针对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探讨以腕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60例我院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分别以不同方式展开麻醉后对比其麻醉时间、满意度以及病情并发症情况。

结果在麻醉起效时间上和满意占比上,观察A组比观察B组更短或更高;观察A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观察B组更低,以上资料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对腕横纹以远的手外伤,对其行肌肉沟臂丛麻醉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的麻醉效果均较好,但后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麻醉;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麻醉效果;并发症骨科急诊中有较多患者因为手外伤引起疾病,其中大约占骨科急诊的1/3【1】,对此,临床上一般选择的麻醉方式是以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本身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最容易出现的缺点是在臂丛麻醉时引起阻滞效果不佳,患者会出现局部麻醉中毒或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等病症的情况【2】。

对此,我院本次研究主要选择将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进行对比,术后对患者的麻醉时间、麻醉满意度以及病情并发症展开对比。

具体的资料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8月-2017年8月,以60例我院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观察A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21至56岁,中值(33.09±5.11)岁;观察B组30例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20至57岁,中值(33.29±4.98)岁。

本次研究患者均在我院确诊为腕横纹以远手外伤,对其进行ASA分级【2】,Ⅰ级有12例,Ⅱ级有34例,Ⅲ级有14例;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其他炎症、感染或动脉硬化淋巴管发炎等情况。

两组以上数据行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吴泾分院200241摘要:目的探究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效果。

方法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450例,为研究的对象,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肌间沟臂丛麻醉,实验组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分析2组麻醉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低于对照组,其BCS评分、P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20%,P<0.05。

结论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接受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以及肌间沟臂丛麻醉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其中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可更好缩短起效的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率控制,意义重大。

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麻醉;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是常见手外伤的一种,患者外伤发生后,需要及时实施清创、缝合以及再植干预,以此更好对手部功能恢复保证[1]。

手部功能以及解剖结构均较为特殊,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恢复手功能,对手损伤部位的外形保持[2]。

良好的麻醉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基础,肌间沟臂丛麻醉是上肢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虽然可获得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是其起效速度较慢,且部分区域存在阻滞不全的情况,应用价值并不理想。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实施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可获得较好的效果[3]。

本研究主要对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效果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以2020年6月-2021年7月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450例,为研究的对象,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对照组(n=200)和实验组(n=250)。

1.2方法2组入室前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连续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进行监测。

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手外伤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作用良好,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法手外伤【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275-02手外科手术多是急诊手外伤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清创、缝合、再植等操作,往往手术时间较长,需要持续有效的麻醉方法和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1]。

传统的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是手外科较为常用麻醉方法,但是其起效缓慢、部分区域阻滞不全或迟缓,限制了手术的尽早进行。

为了研究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效果,本文选取今年来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7例进行分析,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手外伤患者87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按照肌间沟法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后者不联合腕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共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13~65岁,ASA评分1~2级,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15~74岁,ASA评分1~2级。

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ASA分级、创口和手术切口部位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1)对照组: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前30分钟,给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0.1g和阿托品0.5mg,连续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和呼吸频率。

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

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

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

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叢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有效;(2)经临床诊断证实,符合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3)满足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心等重要器官疾病;(2)精神疾病;(3)恶性肿瘤疾病。

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麻醉前准备,如确保超声仪、超声耦合剂、穿刺针、罗哌卡因、多功能麻醉机等用品、设备齐全,在臂丛神经阻滞之前于腋窝备皮,嘱咐患者术前切勿饮食,确保胃肠道已准备好后,及时进行静脉穿刺,建立相关的通路,开启监测生命体征的仪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

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第20卷 第2期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 on Vol120 No12 May12010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杨天涛(山西省汾西矿业总医院,山西介休 032000)[摘 要]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临床不同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

方法:采用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用于不同部位的手术麻醉,并对其疼痛消失时间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疼痛消失时间:肩部手术肌间沟法作用最快,上臂及前臂内侧、手的尺侧腋路法最快,前臂外侧手的桡侧锁骨上法与肌间沟法最快。

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

结论:臂丛阻滞三种方法肩部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必要时配合颈4阻滞),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

前臂手术多选肌沟法或腋路法。

单纯尺侧手术多选腋路法阻滞。

三种方法也可配合应用。

[关键词] 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6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0126(2010)022******* 臂丛神经由颈胸1的脊神经前支组成,部分人有颈4或胸2的小分支加入。

根据其神经行径的特点,临床常用臂丛阻滞三种方法: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及腋路阻滞法。

现将山西省汾西矿业总医院2005年至2008年间156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分析讨论。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6例中,男性124例,女性32例。

年龄12岁~73岁。

AS A评分1级~2级,手术及切口部位包括肩部8例,上臂36例,前臂72例,手部40例。

1.2 方法根据臂丛神经的构成及定位标志,操作方法分为: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腋路阻滞法[1]。

锁骨上法88例,肌间沟法42例,腋路法26例。

手术时间30m in~3h。

麻醉采用1%利多卡因及0.375%布比卡因20mL~30mL。

浅析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浅析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浅析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在上肢手术麻醉中,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技术。

通过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可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减轻病人的手术疼痛和减少手术期间使用的麻醉药物,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质量。

本文将对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行浅析,希望能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

一、两种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义1. 肱神经丛:肱神经丛是由颈七和颈八节神经根以及胸一或胸两节神经根构成,起源于颈椎骨后神经根和胸椎骨前神经根,主要供应上肢的肌肉和皮肤。

2. 桡神经丛:桡神经丛起源于C5-T1的神经根,是上肢主要的躯干神经,主要供应手臂和手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1. 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的技术要点(1)确定阻滞部位: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阻滞部位,通常可以通过超声引导或者神经刺激仪来准确找到肱神经丛和桡神经丛的位置。

(2)麻醉药物的选择: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阻滞神经传导,达到麻醉的目的。

(3)注射技术:在确定了阻滞部位和麻醉药物后,需要进行准确的注射技术,将麻醉药物注入到神经周围,达到神经传导的阻断。

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麻醉,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手腕、手掌、手指等位置的手术,尤其是需要切开或者修复神经和血管的手术。

对于那些不适合全身麻醉或者存在全身麻醉禁忌症的病人,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1. 减轻疼痛: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的术中和术后疼痛,提高病人的手术体验。

2. 保护术区神经和血管: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更好地保护术区神经和血管,降低手术风险。

3. 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通过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降低麻醉风险。

4. 提高手术质量: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专业技能:联合两种臂丛神经阻滞需要临床医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手术麻醉的安全和有效。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徐敏;熊绪;邹飏;郭朝剑;邹鸿星;李浩【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6(017)004【摘要】目的:比较应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A 组28例采用腕部神经阻滞方法,B 组31例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法。

比较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及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 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06±1.08)min, B 组为(20.16±4.03)min,A 组麻醉起效时间较 B 组显著缩短(t=-23.05,P =0.000)。

A 组麻醉效果满意度为96.4%,B 组为80.6%,A 组麻醉满意度高于 B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 =0.120)。

A 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1%,B 组为22.6%,A 组并发症发生率较B 组显著减少(χ2=4.53,P =0.040)。

结论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效果均满意,但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

【总页数】3页(P20-22)【作者】徐敏;熊绪;邹飏;郭朝剑;邹鸿星;李浩【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骨科,南昌 3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临床观察 [J], 邓海峰;修晓光2.臂丛肌间沟两点法与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何世武;陈冬红;黄淡霞3.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氯胺酮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J], 黄星星; 肖建平; 郭观华; 杨二秀4.在超声引导下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探究[J], 耿连华;张震华;沈春敏;秦迎春;庄甜甜5.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徐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外伤患者采取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研究

手外伤患者采取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研究

临床经验手外伤患者采取神经阻滞麻醉的可行性研究李 茹 苏 杰沧县医院麻醉科 河北省沧县 061000【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手外伤患者在手术中运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意义。

方法:研究患者为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手外伤急诊患者70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满意度、并发症情况。

麻醉效果满意度根据麻醉效果评价量表评价。

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明显缩短,数据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麻醉满意度80.0%明显低于观察组麻醉满意度94.3%,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7%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2.8%,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手外伤患者在手术时实行神经阻滞麻醉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缩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外伤手术;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研究手外伤是急诊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突发病症,对于手外伤手术麻醉多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特别是肌间沟臂丛麻醉在临床应用最广,但是臂丛麻醉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麻醉药中毒、霍纳综合喉返神经麻痹等[1]。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较理想,本文对手外伤患者运用外部神经阻滞麻醉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患者为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手外伤急诊患者70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34.2岁;对照组35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2.5岁,分组后的患者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患者为腕横纹远端手外伤,未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穿刺部位感染、动脉硬化淋巴管炎等。

1.2 方法患者在如手术室后均对上下肢静脉建立通路,并留置注射针,给予吸氧处理,对患者心率、血压、指脉氧进行监护。

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比较急诊手外伤术中2种臂丛麻醉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手外伤并需行手术治疗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和B两组,每组40例患者。

麻醉用药均为0.3%罗哌卡因和1.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

A组患者接受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用量为25 ml;B组患者接受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用量亦为25 ml。

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Ramsay镇静评分得分。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血压均出现下降,且A组患者麻醉后的血压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无明显变化,麻醉效果也无明显差异。

A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B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中Ramsay镇静评分得分为2 ~4分的患者比例为80%,高于B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诊手外伤术中臂丛麻醉不会对患者的心率造成明显影响,腋路两点阻滞法麻醉的镇静效果较肌间沟两点阻滞法麻醉更好,可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臂丛麻醉手外伤急诊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methods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of hand trauma*Dong Taohua**(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angxi 332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two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methods in the emergency surgery of hand trauma. Methods:Eigh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hand trauma,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during October,2012 - May,2014 and needed operation,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with 40 patients each. The anesthetic agent used was a mixture of 0.3% ropivacaine and 1.2% lidocaine. Patients in group A underwent axillary two block anesthesia with dosage of 25 ml while patients in group B received interscalene two block anesthesia with dosage of 25 ml.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sia,anesthesia effect,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Ramsay sedation scale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Blood pressure in all patients decreased after anesthesia,however,it was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heart rate and anesthetic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sia.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at 2.5% in group A and 15% in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ratio with Ramsay sedation scale score 2 ~4 points accounted for 80% in group A,which was higher than 62.5% in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 of acute hand injuries can not cause any significant effect on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axillary block anesthesia. Sedation anesthesia point method is much better than interscalene two block method an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blood pressure an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Key words brachial plexus anesthesia;hand injury;emergency手外伤手术是急诊科的常见手术,其治疗效果不但要求使患者受伤的手保持良好外形,而且要求恢复患者手的原有功能[1]。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米宏;雷知雅【摘要】目的: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5-2017年本院待接受手部手术治疗的骨科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及术中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安全可行.【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作者】米宏;雷知雅【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静宁743400;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静宁74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本院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也逐年增多,但基层医院可视化技术引进迟缓,没有积极开展起来.基于以上背景,我们研究发现,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等特点,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2015—2017年期间收治的120例实施手部手术麻醉的老年患者,救治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ASA评分分级Ⅰ-Ⅱ级患者,男60例,女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65岁~80岁.术前诊断腱鞘囊肿11例(9.2%);烧伤手部疤痕2例(1.7%);手外伤107例(89.2%).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身体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1.2 麻醉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须严密观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SBP、DBP)指标,鼻导管持续吸氧2~3 L/min.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平卧,观察组患肢外展,手掌向上,常规消毒后,依据手术具体部位选择性地阻滞尺、正中、桡神经一支或多支.选取22G针,尺神经阻滞:在附着于尺骨茎突处的尺侧腕屈肌肌腱下方进针.进针5~10 mm以恰好穿过尺侧腕屈肌肌腱,回抽无血后,注入3~5 mL局麻药.在尺侧腕屈肌肌腱上方皮下注入2~3 mL局麻药,阻滞延续到小鱼际区域的尺神经皮支.腕部正中神经阻滞: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针至深筋膜,注药3~5 mL.腕部桡神经阻滞:桡神经阻滞本质上是“区块阻滞”,并且需要更广泛的浸润麻醉,因为它的解剖位置不可预料且有众多细小的皮支分支.应在桡骨茎突近端的内侧皮下注入5 mL局麻药,再另用5 mL局麻药进行进一步浸润[1].然后再做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区域)臂丛神经阻滞,选取7G针,注入局麻药10~15 mL,总量不超过30 mL.对照组直接选择肌间沟(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区域)臂丛神经阻滞,总剂量不超过30 mL.局麻药用利多卡因,浓度为1%~1.5%,如手术时间超过2 h,局麻药可用0.5%布比卡因或0.5%耐乐品.1.3 观察指标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指的是注射麻醉药物后至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麻醉效果评定依据《现代麻醉学》Ⅰ级:阻滞范围完善,病人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优);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病人有疼痛表情(良);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病人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差);Ⅳ级:麻醉失败,需要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2].1.4 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见表1.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观察组患者优47例(78.33%),良10例(16.67%),差3例(5%),对照组优19例(31.66%),良13例(21.66%),差28例(46.66%).两组优良率见表1.2.3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观察组术中出现止血带不适2例(3.33%),对照组局部血肿3例(5.00%),声音嘶哑4例(6.66%),呼吸困难伴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2例(3.33%),改用面罩吸氧症状缓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表3 讨论手部因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生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因此手部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麻醉要求.臂丛麻醉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C5-8)与T1前支,麻醉药可通过臂丛神经周围组织发挥阻滞神经传导作用[3].肌间沟臂丛麻醉的缺点也很突出,一些特殊体型的患者如肥胖、颈粗短者穿刺点的定位困难,异感不明显,离神经干太远,I不能进入神经鞘等,易造成麻醉效果不满意.另外,易导致椎管内麻醉、呼吸抑制、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呼吸储备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其适应外界因素改变的能力和反应速度下降,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较差,并存在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因而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就高.因此,单一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手部手术中不能很好地满足手术需要,且并发症多,会造成麻醉及手术的安全隐患.腕部神经阻滞有其自身的优势:①阻滞区域广泛,适用于各指近节及手掌、背和多指创伤、烧伤瘢痕、腱鞘病损等手术治疗.②操作流程简单,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浅支与行经腕部的解剖位置恒定,神经阻滞的体表标志明显,较易掌握.③安全可靠,局部麻醉用少量药就能达到有效的阻滞范围,避免了手指根部阻滞麻醉造成的手指缺血、指端坏死的风险,不建议在局麻药中加肾上腺素.④适合门诊急诊或择期的手部手术治疗.但是腕部神经阻滞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需要止血带的部分手部手术时,就要复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可减少局麻药用量,也可降低并发症.综上所述,腕部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手部手术中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AdmirHadzic.外周神经阻滞与超声介入解剖[M].李泉主译,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40.[2]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3.[3] 杨宏金.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对比[J].航空军医,2017,5:68-69.。

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在手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效果对比

臂丛神经联合阻滞与单纯肌间沟阻滞在手部断指再植手术中的效果对比

3种不同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李景信
【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
【年(卷),期】2006(27)5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局麻药分别作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1995-2004年,分别以利多卡因、布比卡围和这两种药物的混合液作臂丛神经阻滞的3组病例,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3组在显效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布比卡因组与混合组在维持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利多卡因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0.5%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作用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作者】李景信
【作者单位】许昌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4
【相关文献】
1.等剂量不同浓度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 [J], 任培银;邵瑞朋
2.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杨广宇;祁富伟;赵秀华;朱小平;
3.多种方式效果好——局麻药混合不同药物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J], 方略
4.不同阿片类药物复合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 [J], 丁蕊
5.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对局麻药物剂量及麻醉效果的影响[J], 胡云峰;卢童;康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分析摘要:目的评定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案用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中所获取的效果。

方法选取时间段介于2021年1月-2022年5月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者共计100例,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处理,组一对照组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案,组二试验组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评定麻醉起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存在的差异状况。

结果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评定并发症几率显示试验组更低(P<0.05)。

结论腕横纹以远手外伤中施以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案,均能获得一定的麻醉效果,其中腕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能更好缩短麻醉起效的时间,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几率。

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麻醉;腕横纹以远手外伤关于手外伤是骨科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在手术中多数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虽可获得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有着阻滞效果不全的缺点,且可能引发喉返神经麻痹、膈神经麻痹、霍纳综合征、麻醉药中毒等的情况,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1-2]。

本研究主要评定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方案用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中所获取的效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时间段介于2021年1月-2022年5月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者共计100例,简单随机化方法分组处理,50例/组。

纳入标准a:伤情确诊者;b:ASA分级为Ⅰ-Ⅲ级;c:知情同意书签署者;d:知情同意书签署者。

排除标准a:凝血功能障碍者;b:药物过敏史者;c: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伤者;d:合并感染性疾病者;e:资料不全者。

试验组年龄19岁-59岁,均值(43.58±2.51)岁,男32例,女18例;对照组年龄20岁-60岁,均值(44.01±3.12)岁,男33例,女17例。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急诊手外伤臂丛麻醉两种方法对比分析谭丹;刘波;陈国柱;史忠;杜智勇;种朋贵【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手外伤的快速麻醉方法及安全、效果评定.方法将56例拟行手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A组采用臂丛肌间沟两点法阻滞麻醉,分别注入局麻药15 mL;B组采用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分别注入局麻药15 mL;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麻醉效果等.结果全部患者镇痛效果好,均不需要辅助镇痛药物;局麻药不良反应:A组发生霍纳综合征2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是急诊手外伤手术快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0(039)016【总页数】2页(P2198-2199)【关键词】臂丛阻滞;肌间沟;腋路阻滞;手外伤【作者】谭丹;刘波;陈国柱;史忠;杜智勇;种朋贵【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4;R658.2手外伤是急诊科最常见手术,因其手部解剖和功能比较特殊,手外伤的手术治疗不但要使受损伤的手保持良好的外形,还要求尽可能恢复其原有的功能[1],所以手外伤的麻醉要求很高,给急诊麻醉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一种操作简便、镇痛完全、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本院急诊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对56例手外伤患者分别采取臂丛肌间沟两点法阻滞麻醉和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对比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与分组选择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手外伤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5~55岁,平均36岁。

腕部外伤阳溪穴压痛84例的诊治

腕部外伤阳溪穴压痛84例的诊治

腕部外伤阳溪穴压痛84例的诊治
罗庆荣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12)003
【摘要】笔者近五年多门诊收治腕部外伤,X线摄片示腕舟骨骨质正常,而阳溪穴压痛阳性患者84例,经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收到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84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9岁,平均31岁。

男68例(84.5%),女16例(15.5%)。

右腕64例(76%),左腕20例(23.8%)。

伤后一周内就诊73例(90%),受伤一周后就诊11例,占10%。

固定组46例(54.8%),两周内阳溪穴压痛转阴性22例(47.8%)。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罗庆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9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腕部外伤术后感觉运动障碍1例 [J], 苏丹;王海强;杨扬
2.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 [J], 徐敏;熊绪;邹飏;郭朝剑;邹鸿星;李浩
3.枕颈部压痛点、痛性结节与紧张型头痛的诊治 [J], 刘立明;朱才兴;成忠实
4.手腕部外伤早期处理失误的探讨 [J], 曲珍贵;孙波;徐磊
5.一例马滕关节及腕部外伤的治疗 [J], 黄昌文;杨正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种不同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3种不同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3种不同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
李景信
【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
【年(卷),期】2006(27)5
【摘要】目的探讨3种不同局麻药分别作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1995-2004年,分别以利多卡因、布比卡围和这两种药物的混合液作臂丛神经阻滞的3组病例,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3组在显效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布比卡因组与混合组在维持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利多卡因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0.5%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作用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作者】李景信
【作者单位】许昌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4
【相关文献】
1.等剂量不同浓度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 [J], 任培银;邵瑞朋
2.不同剂量局麻药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临床价值分析 [J], 杨广宇;祁富伟;赵秀华;朱小平;
3.多种方式效果好——局麻药混合不同药物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 [J], 方略
4.不同阿片类药物复合局麻药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研究 [J], 丁蕊
5.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对局麻药物剂量及麻醉效果的影响[J], 胡云峰;卢童;康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7-05-08T16:26:01.8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作者:杨宏金
[导读] 不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也可明显减低并发症发病率,且操作相对简便,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怀化市中医医院麻醉重症医学科 418000
【摘要】目的:对比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肌间沟臂丛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
90.48%与对照组85.71%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4.76%相比对照组20.63%显著较低(P<0.05)。

结论:腕部神经阻滞麻醉相对于肌间沟臂丛麻醉起效快,术中并发症少,麻醉效果更优,可作为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麻醉治疗的优先手段。

【关键词】腕部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麻醉;腕横纹以远手外伤
手外伤手术是骨科急诊常见手术,手外伤手术所需时间较长,且由于手部解剖结构特殊,因此对麻醉效果具有较高要求。

目前临床多选用臂丛麻醉,但存在阻滞效果不全现象,且易导致麻醉药中毒、膈神经麻痹等并发症[1]。

因此,临床医师致力于寻找镇痛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法。

本研究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时分别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0月急诊科收治的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26例,并使用随机字母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

观察组男35例,女28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0.92±8.89)岁;对照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37±9.61)岁。

纳入标准:①手外伤部位为腕横纹以远;②ASA评分分级:Ⅰ-Ⅱ级;③无高血压及心脏相关疾病。

排除标准:①合并静脉栓塞、穿刺部位感染;②合并精神性疾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给予静脉补液、吸氧(4L/min),并于手术全程监测血压、心率、指脉氧等指标;麻醉操作为同一医生;麻醉药物为布比卡因(浓度为0.75%)与利多卡因(浓度为2%)混合液。

观察组患者给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首先常规消毒患肢,而后选择麻醉部位,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浅支,皮下浸润麻醉时进针部位为三处即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腕屈肌与尺动脉之间、鼻烟窝桡侧缘,选取22G针,进针深度为0.5-1㎝,进针方式为垂直准确刺入并穿过浅、深筋膜,待回抽无血后注入5ml麻醉药物。

若异感不明显,则可在注射麻醉药后轻按局部皮肤,使神经充分浸润。

药物麻醉后小单缠绕腕部,暴露术区,松紧不影响静脉血流。

对照组患者给予肌间沟臂丛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患肢同侧,选取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进针部位为肌间沟三角形间隙(颈前部与中斜角肌、肩胛舌骨肌形成),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20ml麻醉药。

麻醉后护理手段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

麻醉起效时间指的是注射麻醉药物后至痛觉消失时间。

麻醉效果参照《现代麻醉学》[2]拟定,优: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范围完善,肌肉松弛度良好,术中无痛感,可安静配合手术;良: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范基本完善,肌肉松弛度欠佳,有痛感,可耐受;差:麻醉后,患者神经阻滞不完善,疼痛为重度度且伴随躁动、呻吟等症状,需重新麻醉或更换麻醉方式。

1.4 统计学意义
将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使用()描述麻醉起效时间等计量资料,组间差异以t检验;借助率“%”描述麻醉效果及术中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检验;并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
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2.25±0.72)min,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为(18.19±3.88)min,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短(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90.48%略高于对照组85.71%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手部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及神经,生理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因此手外伤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麻醉要求。

臂丛麻醉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
一,臂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颈神经前支(C3-8)与T1,麻醉药可通过臂丛神经周围组织发挥阻滞神经传导作用。

但肌间沟臂丛麻醉的缺点也很突出,例如易导致椎管内麻醉、呼吸抑制、气胸、局部麻醉药中毒等并发症。

此外,麻醉药物需穿过筋膜进入鞘膜从而发挥麻醉作用,但由于筋膜鞘内结缔组织复杂,易导致局部麻醉药误入鞘膜,影响药物扩散,进而出现手部阻滞不全或迟缓等现象。

相关研究指出[3],在行肌间沟臂丛麻醉时应从斜角肌间进入臂丛神经鞘,确定穿刺点,且穿刺深度应确保≥1.6㎝且≤2㎝。

为提高手外伤麻醉效果,有研究对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有效减少了麻醉相关并发症[4]。

腕部神经阻滞又称为神经干周围阻滞,其方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包绕神经干的结缔组织膜,使其接触神经纤维,从而发挥阻滞作用,使阻滞范围更加完善,起效更快。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麻醉效果相当。

提示,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麻醉效果更显著,起效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的心动过缓现象可能为局部麻醉中毒导致,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麻痹所致。

综上所述,对于腕横纹以远手外伤患者采用腕部神经阻滞麻醉明显优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不仅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也可明显减低并发症发病率,且操作相对简便,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磊,霍华春,殷鹏昌.任意手部皮瓣在急诊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选择性应用及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S1):19-21.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3.
[3]Villar T,Pacreu S,Zalbidea M,et al.Prolonged dysphonia as a complication of interscalene block[J].Injury,2015,46(7):1409-1410.
[4]徐敏,熊绪,邹飏,等.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与肌间沟臂丛麻醉治疗腕横纹以远手外伤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4):20-22.
作者简介:
杨宏金男,197401汉族湖南泸溪,本科,副主任医师,怀化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