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信息来源
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你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1. 增强信息意识:保持对媒体信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关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报道、评论和分析,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2. 提高辨别能力:学会区分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报道风格和偏见,以更全面地理解信息背后的意图和动机。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媒体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盲目接受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学会提出质疑和批判,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 拓宽信息渠道:不仅关注主流媒体,也要关注其他渠道的信息来源,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
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和观点。
5. 学习媒体知识:了解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新闻传播学、媒体伦理等。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媒体运作的规则和背后的逻辑。
6. 参与媒体互动: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的讨论和互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同时也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7. 持续学习:媒介素养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定期回顾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和信息处理方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
同时,关注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新技术的出现,保持对媒介素养的持续关注和学习。
总之,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拓宽信息渠道、学习媒体知识、参与媒体互动以及持续学习,你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体信息的影响。
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研究
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研究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与他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种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在不断发展,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在不断变化。
媒介的依赖是指个人或社会群体在特定时间或生活情境下,对某种媒介或媒介系统的依赖程度,这种依赖可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和价值观。
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已经使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下是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的研究。
信息获取依赖: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提供了人们相互交流的渠道,还是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各种领域的资讯,例如新闻、科技、音乐等等。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信息获取变得更加有效,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信息,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社交媒体,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难以想象。
社交互动依赖:社交媒体平台的最大优势之一是通过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建立社区,并促进社会联系和社交互动。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生活中的重要和有趣的瞬间,并与其他人分享和互动。
与传统的社交方式相比,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和快速的方式来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更加稳定。
业务服务依赖:社交媒体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还是许多业务的核心部分。
例如,许多公司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整合到社交媒体平台上。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购买商品、订购服务、预订旅游等等,这种便利的服务使得社交媒体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平台,人们依赖社交媒体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自我表达依赖: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展示和表达自己的舞台,人们可以通过上传和共享视频、照片、文章和其他内容来展示自己。
在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相关应用程序不断涌现,例如美颜相机、图像处理工具等等,这些应用程序满足了人们对美感和表现力的追求。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风格和品味,而且这种依赖还在不断增加。
《信息的来源与获取》课件
05
信息利用与传播
信息利用的方式与技巧
信息筛选
识别和筛选出有价值的 信息,排除无关或低质
量的信息。
信息整合
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 整合,形成全面的信息
库。
信息分析
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 挖掘其内在联系和意义
。
信息利用
将信息应用于实际工作 和学习中,提高效率和
《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
• 信息与信息源 • 信息获取的方法 • 信息获取的伦理与法律 • 信息处理与分析 • 信息利用与传播
01
信息与信息源
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 反映,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中介。
信息的特性
信息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共享 性、可传递性和可加工性等特性 。
01
02
03
直接访问数据库
通过直接访问数据库,用 户可以获取到最准确、最 新的信息。
使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用户快 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浏览网页
通过浏览网页,用户可以 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信息检索的高级技巧
使用关键词
使用关键词可以帮助用户 快速找到相关的信息。
使用布尔运算符
使用布尔运算符可以帮助 用户更准确地找到相关的 信息。
效果。
信息传播的渠道与媒介
传统媒体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网络媒体
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等 。
移动媒体
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号等。
其他媒介
电子邮件、短信、户外广告等 。
信息传播的效果评估
解读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标概念跨媒介阅读
解读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标概念跨媒介阅读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将引入概念跨媒介阅读的教学内容。
这项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什么是概念跨媒介阅读?概念跨媒介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媒介获取和理解信息。
媒介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学生需要在不同媒介之间建立连接,整合和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概念跨媒介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概念跨媒介阅读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通过不同媒介之间的互动提升研究效果。
此外,概念跨媒介阅读也培养了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获取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概念跨媒介阅读?概念跨媒介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适合的媒介:根据阅读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阅读。
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
选择适合的媒介:根据阅读的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阅读。
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
2. 合理安排阅读顺序:对于多媒介的内容,学生需要合理安排阅读顺序,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整合和分析。
合理安排阅读顺序:对于多媒介的内容,学生需要合理安排阅读顺序,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来引导学生进行整合和分析。
3. 整合和分析信息:学生需要将不同媒介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
可以使用图表、笔记或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整合和梳理信息。
整合和分析信息:学生需要将不同媒介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
可以使用图表、笔记或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整合和梳理信息。
4. 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者借助图片、绘画等媒介表达。
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者借助图片、绘画等媒介表达。
注意事项在进行概念跨媒介阅读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评估信息来源:在获取信息时,学生需要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尽量选择可信的媒介和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5章复习
第1章学问要点1. 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分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信息可以用来消退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3.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得、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纳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限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长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限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验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其次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独创。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独创。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独创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运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头,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略)第1章单元测试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2. 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人类不行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学问、信息(B)能量、学问、信息(C)物质、能量、学问(D)物质、能量、信息3.信息技术已经经验了 次革命。
(A )2(B )3 (C )4 (D )5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 提出的。
(A )香农(B )维纳 (C )钟义信 (D )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记是 的应用。
[讲解]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
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
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正在变得越来越重大。
那么在新闻采编实践中,记者和新闻媒体该如何正确对待消息来源、与消息来源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不疏不昵公私分明新闻采访通常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相互接触完成的,这个过程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个体与个体的人际交流,记者通过与被采访对象之间进行语言、姿态、表情等等一系列人际传播手段,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从而获得形成新闻所必需的信息。
而实际上,这种人际交流的背后往往具有组织间交流的大背景。
记者代表着的不是个人,而是他所服务的新闻媒体,而被采访对象,也就是消息来源通常也来自某个组织,或者即使他本身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但是谈话内容所指也时常涉及到某个组织。
所涉及的组织越重要,消息提供者的分量越大。
这种组织间交流的底色是记者确定他和消息提供者关系的一个基本点。
记者通过人际交流的手段获得消息,从而履行对所属的新闻机构的职责;而消息提供者也往往站在某个组织的立场上提供或者有时候是散布消息的。
一个好的记者必然会尽力在他所报道的领域建立一张关系网,通过这张关系网,才能得到关于该领域各种消息来源。
为此,记者要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该领域的有关人士,并在工作中保持与这些人的良好关系甚至私人关系。
这张网络将帮助记者尽快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情况,同时作为消息来源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提供新闻的背景资料,而这些都是记者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
所以,一个初涉及某一领域的记者,往往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如在新闻发布会上交流名片,通过专访结识,或者通过熟人介绍等各种方式与该领域的人物建立联系。
记者与消息提供者建立联系后,通过经常的接触很有可能形成私人友谊,彼此成为朋友。
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 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
“网络信息,我知道——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教案小学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教学内容1. 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2. 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3. 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4. 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三、教学重点1. 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网络安全保护和自我保护技巧3. 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四、教学难点1. 网络信息的判断和筛选能力2. 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3. 正确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信息的定义、特点、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巧,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信息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判断和筛选网络信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网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4. 实践活动法:进行网络信息处理和网络安全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网络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
2. 提问:“你们对网络信息有什么了解?网络信息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3. 总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获取和处理网络信息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二、网络信息的定义和特点(5分钟)1. 讲解网络信息的定义:网络信息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2. 讲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快速传播、多样性、匿名性、不可靠性等。
3. 提问:“你们在获取网络信息时,有没有遇到过虚假或错误的信息?你们是如何处理的?”4. 总结:网络信息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需要更加谨慎和辨别力。
三、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5分钟)1. 讲解网络信息的获取途径: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教案教学设计设计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教案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针对不同媒介,正确理解、辨析、评判各种媒体带来的信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辨识媒介信息,了解辨识虚假信息的基本知识、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利用多种媒介传播信息,掌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技巧、要点等,并进行有效实践,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媒介素养。
教学重点提高运用多媒体学习、工作、交往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活。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理解、辨析、评判各种媒介带来的信息,多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判断的习惯,从而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海量的信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媒介传播虚假信息的案例1.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网络新闻信息,网络新闻信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搜集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与其他同学合作归纳这些信息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小组合作,6-8人为一小组,从信息来源、逻辑推断、事理常识等方面总结信息失真的具体特征。
2.虚假信息示例。
案例一:2020年2月20日左右,一则声称是“湖南省暂定开学时间”的截图在湖南人的微信群中疯传。
信息里说,湖南暂定开学时间为:高三、初三3月2日,高二、高一、初二、初一3月9日,小学3月16日。
公安局调查证实,该事为余某所为。
2020年2月19日17时许,余某在其亲友微信群中发现一条无明确地域的所谓某市学校开学和恢复居民生活正常化具体时间的文字信息(有关部门已对此发布辞谣声明)。
余某在此基础上加上“湖南省、湖南省政府”等字样,并私自拼接一张“人民日报最新消息图片”,在其头条号“湖南校园事儿”中发布,被多个微信圈转发并造成一定影响。
余某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处罚。
案例二:2020年2月15日左右,网传:广州高铁站下车的人全部由政府派车接去宾馆隔离14天,不愿隔离的原路买票回去。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认识多媒介》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活动一认识多媒介一、基础巩固1.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不同,信息来源可分为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报纸、杂志、百科全书等属于纸质媒介。
B.通过人的途径获取信息灵活方便,但是较为主观和片面。
C.利用电子媒介获取的信息生动直观,没有任何不足。
D.信息来源的渠道越多、越可靠,收集到的信息就越丰富、越真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旧媒介的兼容与完善,在当前,新媒介主要指围绕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
当某一媒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被其他媒介兼容时,新旧之别就显现出来。
当然,旧媒介①,例如电影和电视至今仍然共存。
历史地看,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②。
当前,新媒介催生出众多新的文艺形式,还以促进艺术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美学与科学相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艺生产理论与实践。
新媒介为文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为文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作品储存载体与流布渠道。
而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新媒介③。
可以说,新媒介既是文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下面这段话阐述了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40字)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感受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生态变化及重构
媒介融合中的新闻传播生态变化及重构媒介融合是指不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和交互,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交互变得更加紧密。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新闻传播生态的变化和重构。
本文将从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和新闻传播生态的重构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生态的影响1.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传统媒体采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和传播,可以实现秒级的新闻速度;而随着移动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2. 信息来源多元化媒介融合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丰富了新闻信息来源。
在过去,新闻报道主要依靠传统媒体,但现在,通过媒介融合,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自媒体等渠道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新闻信息。
3. 新闻制作形式多样化媒介融合使新闻的制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体通常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而通过媒介融合,新闻报道可以采用互动式、多媒体、跨平台等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地呈现新闻内容。
4. 用户参与度增加二、新闻传播生态的重构1. 传统媒体面临挑战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中需要快速调整,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实现全方位融合。
2. 新兴媒体崭露头角媒介融合为新兴媒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社交媒体、自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崭露头角,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力量。
这些新兴媒体以其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多样化的制作形式,成为了新闻传播生态中的重要角色。
3. 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媒介融合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而媒介融合后的新闻传播更加强调双向互动,用户参与、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流方式。
影响媒介的社会因素
影响媒介的社会因素
• 大众传播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展开,因 此,盈利不商业竞争的压力பைடு நூலகம்政治权力机构的压 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规范、价值叏向造成的 压力等,都对媒介构成了制约和规范力量。
政治对媒介的制约
• 整个社会体系中,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制约作用尤 为突出。媒介总是带着它所属社会,尤其是政治 结构的形式和色彩,政治体制往往对媒介体制起 决定性作用。正如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谈及操纵 媒介的官方形式时所言,“在官方形式中,报刊、 电视广播内容是由规定、条例和法令决定的。有 些新闻媒介可能本身就是国营企业,有些可能叐 政府规定支配,还有些可能被一套限制措施所操 纵。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摆脱官方控制,所丌同的 只是来自准许范围内的自制程度的差异”
其他影响因素
• 叐众关系 • 媒介不叐众(读者、听众、观众)的关系,是非 常重要的,有时甚至关系到媒介的生死存亡。从 某种意义上,叐众是可以说是媒介的“上帝”。 媒体要不叐众处好关系的,就必须做到了解叐众, 为公众、社会服务,丌断提高媒介的质量,在叐 众心目中树立美好形象。
其他影响因素
• 广告客户关系 • 媒介不客户的关系颇为微妙。一般来说,市场经 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亍广告业的推劢,而广告业 的収展又有赖亍大众媒介的収达。特别是报纸、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劢辄拥有亿万叐众, 由它们迚行广播传播,极为有效。广告依赖媒介, 但反过来,媒介的生存也依赖广告,广告费已成 为大众媒介的主要经济来源。
经济对媒介的制约
• 经济制约主要表现的几种形态: • 1、宏观经济体制。它决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性质 和运作方式,是媒介最核心的制约因素之一。 • 2、来自市场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压力。在沙场 经济体制中,媒介机构本身就是一种自主营利的 组织,因此,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来运作,保持足 够的市场份额,使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 • 3、来自广告主胡赞劣商的压力。广告和赞劣收入, 是大众媒介营利的主要渠道,因此,广告主和赞 劣商可凭借手中的广告费用和赞劣来换叏媒介为 其宣传不服务,从而获得对媒介内容的支配权, 甚至迫使媒介的从业理念、方针収生发化。
媒介基础知识简介
媒介基础知识简介媒介基础知识是指与媒体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涉及到媒体的定义、功能、类型、特征以及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内容。
首先,媒体可以被定义为传达、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渠道或工具。
它们可以是通过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形式传播信息。
媒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娱乐和教育。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新闻、文化、娱乐和广告等。
媒体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媒体。
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形式传播信息。
广播媒体指的是通过电波进行传播的媒体,包括广播和电台等。
电视媒体以电视节目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信息。
互联网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媒体,包括网站、社交媒体和网络广告等。
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印刷媒体具有稳定性和可传播性等特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阅读。
广播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广泛覆盖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信息。
电视媒体通过视觉和听觉效果,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
互联网媒体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能够满足个人化的需求。
媒体对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对个人而言,媒体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文化交流和娱乐的途径。
通过媒体,人们可以了解到全球各地的新闻和事件,增加自己的见识和认知。
对社会来说,媒体是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力量。
它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传播虚假信息和引发社会问题等。
总而言之,媒介基础知识涵盖了媒体的定义、功能、类型、特征以及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媒体资源,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增进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媒介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涵盖了媒介传播的许多方面,包括媒介理论、媒介效果、媒介变革等。
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经典的研究和理论可以参考和学习。
首先,媒介理论是研究媒介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媒介传播的过程和机制,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导语:保罗·莱文森是美国当代著名传播学者,是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媒介思想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媒介、理解媒介与社会关系、重新思考媒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莱文森的生平背景、媒介概念、媒介影响和媒介批判等方面进行论述。
保罗·莱文森简介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跨学科的传媒学者和作家。
他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和纽约大学,现任美国莫尔赫斯学院传播艺术学的教授,曾担任美国传播协会主席。
莱文森在媒介理论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研究贡献被广泛认可。
媒介概念的新定义莱文森在其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媒介定义,即媒介是「我们感知与理解其它事物的任何物质或非物质的中介物」。
这个定义颠覆了以往人们对媒介的传统认知。
传统上,人们更倾向于将媒介限定为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
莱文森认为,媒介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传统媒体,任何一种我们感知与理解事物的工具都可以被视为媒介。
比如,书籍、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都是媒介,甚至人的自身身体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媒介。
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莱文森通过对媒介研究的深入探索,认识到媒介对社会的重要影响,他提出了「媒介控制论」。
根据莱文森的理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物,还能够对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媒介通过信息传递、观念推广以及日常生活的渗透等方式,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行为。
莱文森的媒介批判尽管莱文森十分赞赏媒介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但他并不盲目肯定媒介的作用。
他也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警示人们媒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莱文森认为,过度依赖媒介会削弱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使人们越来越受到媒介的控制和影响。
莱文森让我们重新思考媒介的作用莱文森的媒介思想研究让我们重新思考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他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个人和社会的力量。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媒介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
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
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
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1. 增加阅读量:多看书、报纸和杂志,这有利于扩大阅读面和提高文字素养。
2. 分辨信息来源:通过辨别媒体和信息的可靠来源,鉴别虚假和不实信息,保持理性。
3. 留意信息背后的目的:理解媒体和信息发布者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以防被误导。
4. 了解媒体发展历程:关注媒体发展历程、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媒体环境。
5.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学习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技能,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总之,提高媒介素养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去积累知识,全面了解各种媒体的特点和操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间的关系及影响课程:传播学理论研究专业:广告传播姓名:孙雪娇学号:2008201030154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间的关系及影响[摘要]稳定可靠的消息来源是判断媒介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消息来源也需要与新闻媒体保持持久稳定的关系来保证其媒介接近权,是以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本文就从这种共生关系入手分析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消息来源新闻报道衡量新闻媒体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媒体是否拥有新颖、独家和权威的新闻信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
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
”[1]对于媒体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消息的来源,媒体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一、新闻来源的定义新闻来源,也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
中国新闻学先驱徐宝璜在他的《新闻学》一书中将新闻来源定义为:“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
”[2](P33)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认为,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记者采访、通讯社电稿、公众来信来稿、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3]。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认为,消息来源是新闻真实可靠的依据,它可以是政府、政党、团体、企业及其发言人,也可以是有资格、有权威的人士或当事者本人、事件的目击者。
[4]这些定义虽然揭示了新闻来源的主要特征,但仍有不同的偏重和角度。
而本文中的信息来源更倾向于《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即将政治人物、大型公司、公共机构等看做是媒介的新闻来源。
二、媒介与新闻来源的关系不论是著书立说、话剧脚本还是电视新闻的报道事件,任何媒介都依赖于稳定的原材料的供应。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与新闻来源的关系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形式,而且这种关系形式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介要寻找适合报道的新闻内容来填充版面,另一方面消息来源也永远都需要寻求一个信息的出口。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新闻媒体必须建立与通晓内幕的消息来源及专家间的定期接触,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的、其他竞争对手从别的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
由于新闻记者不得不求助于占有新闻资源的新闻来源,这样便造成了新闻报道对新闻来源的依赖性。
与此相对应,新闻来源也必须确保其与媒介之间的定期接触,这样才能保证其拥有更多的媒介接近权和其他的媒介权利。
这在政治选举及娱乐信息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媒介和信息来源处于为自身发展打算所造成的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媒介及其消息来源之间不可避免的共生关系。
三、这种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一)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真实性是新闻的一项基本的属性,一切新闻机构都应恪守这一原则,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新闻记者要想把事实客观真实地反映给受众,他所接收到的新闻信息首先应该是真实的。
这就要求事实的提供者即新闻来源应如实的向记者反映客观事实。
但是,新闻记者与新闻来源的关系相当微妙。
记者往往并不能如愿地获得事实的本来面目。
一些新闻来源从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考虑,往往加入他们自身的观点。
艾瑞克生等人曾指出一种特殊的“来源媒介”,它的主要活动是为新闻来源所组织的记者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内容,来源媒介主要包括新闻发布会、新闻稿和公关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是高度计划性的,因为相当程度上具有可预测性,与大范围、持续性的媒介生产活动同时进行。
媒介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信息来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再加上还要事先“订购”内容,不管是新闻、虚构的情感类故事还是娱乐八卦内容。
这样一来,媒介是客观、中立的,其报道是新颖、自发的这样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除此之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团体,出于某种意图甚至可能会歪曲事实,使报道因此面目全非,混淆受众的视听,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往往为此做出特别要求。
如《古巴新闻工作者义务与权利》中就规定,为获得真实和最为完整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应采访不止一个信息来源。
而核实,则是新闻记者接受来源提供的信息之后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印度新闻协会新闻记者行为准则》要求,对于事关公众利益的针对某一公民进行责难或评论的报道,编辑应谨慎地检查事件的真实性。
此外,还要向其他权威的信息来源寻求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关于此事的观点、评论或反响并一同发表,必要情况下进行一定修改。
在缺少或没有回应时,应该用脚注等手段注明。
(二)新闻来源与媒介的“不平衡”问题首先,一些新闻来源由于其经济实力、市场地位及市场价值等因素,比其他的消息来源更具影响力或者是与媒介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
具有更多政治、经济特权的团体或个人,拥有更多的媒介接近权,同样,比较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媒介系统,也更加会受到消息来源的青睐,因为消息来源也要通过强势和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提高自己的身价。
其次,一些集团和个人为了向公众介绍自己的情况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也经常凭借对信息资源的占有来争取主动。
在争取主动的过程中,新闻来源往往寻找能够反映自己意愿的媒介。
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方虽然欢迎战地记者进行随军采访,并且举办了战地记者培训班,提高战地记者战地生存和采访的能力,但是又对各国记者颁布了战时采访条令,实行战时新闻管制。
为了垄断新闻来源,使新闻舆论与军方保持一致并朝有利于美英联军的方面发展,美军方还在前线指挥中心专门建立了新闻发布中心,不定期地对各国新闻记者发布消息。
在这种消息来源单一且受到极端控制的情况下,媒体和新闻记者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虽然个别美国媒体出于客观公正的考虑,报道了一些美英军方和当地居民死伤的情况,做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论,结果却招致政府、军方和一部分民众的谴责。
ABC还被迫将新闻评论员阿奈特辞退。
(三)不同媒介新闻内容的同质化由于被访问或引述的“消息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机构发言人、“专家”以及其他新闻记者。
而这些消息来源的类型存在着一种高度的相关性,从而造成了多元的和批判性的观点很难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长此以往媒体的新闻报道就形成了记者、权力拥有者和许多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一般不会遭到质疑的观点合意。
另外由于不同的消息来源也可以成为彼此之间消息的提供者。
任何一个媒介都可以将其竞争对手媒介或其他媒介视为最好的参照物,用以决定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新闻,以及在报道中应该将那些新闻放到头版。
就消息来源和信息与评论来说,报纸和电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相互借鉴的现象。
同时不同的报纸之间的报道也会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或是相关性。
这样就造成了大量媒体的新闻信息存在这同质化,使受众们很难看到新鲜的、多元化的信息。
四、对媒介新闻报道的一些建议面对每天发生的大量的新闻事件,作为新闻记者,根本无法亲身经历每一个事件的始终,也无法对某个事件做出权威和专业的解释与评论。
于是,新闻记者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新闻来源建立长期或者即时的互动关系。
对于新闻媒介,这无疑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依赖关系。
因此,在新闻实践中与新闻来源建立一种平等有效的互动关系,使新闻来源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科学地为新闻传播过程服务,就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从传播过程来看,新闻来源处于传播过程的最前端,是对新闻事实的第一把关人。
如果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这里出了问题,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对新闻事实的把关也就成了空谈。
一些边缘化的大众新闻,例如类似“人咬狗”的奇闻轶事、明星的各种绯闻等,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因为真正的新闻应该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
媒体不应打着竞争的旗号,通过对隐私的揭发、炒作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媒体如果将版面、时间让给这些别有用心的明星及其背后的商业集团,则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那么,如何在新闻来源和新闻记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理性的人际关系呢?媒介社会学家认为,真正的社会意义建构者,应是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共同合作的结果。
从新闻记者方面来讲,应当明确自己公众服务人员的身份,坚持思考和选择的独立性。
这需要新闻来源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与新闻来源保持一种平等、互信的“新闻工作距离”,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与公正。
作为新闻来源,首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以个人身份还是以机构身份在报道中出现,代表哪一部分人群或机构。
另外,要向新闻记者提供真实、全面且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新闻事实。
新闻记者担负着满足受众知晓权的神圣职责,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存在新闻来源对事实的提供,但囿于新闻来源本身局限,新闻记者不能满足和止步于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上。
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应当勇于承担挖掘隐藏真相的“调查式报道”,力求做到亲身经历,第一人、第一时间接触事实。
[参考文献][1] 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武汉:暨南大学出版社[2]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选择[M].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3]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4]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政府职能转换[J].世界经济,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