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教案(全国)

合集下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 教案(全国)

边塞诗教案(全国)边塞诗教案(全国)2021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自学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控边塞诗歌品酒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独立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居多,充份显现出来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照。

其蓬勃发展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悍,不断开拓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存有若干仕途不得志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作求得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截然不同,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代莱生活经验与相同的视野,提振了写诗的启发。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用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就是浓烈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存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战的军队称作汉兵,将领称作汉将,边塞称作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作汉月。

不仅如此,通常的边塞诗在提到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用汉代的称呼,把激战对方称作匈奴,把其首领称作单于、左贤。

在称许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及的也就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重回。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承继,又就是对历史的打破。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教案【最新】

边塞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什么是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创作练习
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边塞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3
教学反思
亮点与收获
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引入与边塞、战争相关的历史故 事和背景,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
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音韵美,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不仅对诗歌进行表面的解读,还引导 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 人性内涵。
持续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4
学生反馈
学生表现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能够主动发表自 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
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并且作业完成的质量较高,大 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作业,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风格的完善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在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强的 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学生反馈与建议
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部分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上增加更多 的互动环节,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讨 论和交流。
希望拓展课程内容
希望改进教学方式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3.能够欣赏和朗诵边塞诗;4.能够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指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在边塞地区创作的一类诗歌。

由于当时边塞地区战乱频繁,生活艰苦,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边塞诗的主题多为战争、边疆、马背、牧歌等,形式上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2. 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边塞诗的基本韵律有平水韵、杨花韵、西峰韵、定韵等。

其中,平水韵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韵律,其韵脚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

边塞诗的基本格律有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其中律诗的格律最为严谨,要求每句都符合规定的字数和韵律。

3. 欣赏和朗诵边塞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4. 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在学生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基本韵律和格律等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边塞诗,让学生欣赏和朗诵。

在欣赏和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创作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后,自己创作一首符合边塞诗的格律和韵律的诗歌。

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边塞诗的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步骤1. 了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教师可以讲解边塞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让学生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边塞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塞诗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二、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总结边塞诗的主要意象: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凉州、玉门关、天山、长城、瀚海、荒城、辕门等。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号角、鼓。

战具:金鼓、旌旗、烽火、弓、戈、战车。

景物:大漠、烽烟、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飞雁、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3.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
2.把握作者情感。
3.掌握常见手法。
4.学习评价设计
分为将授课、讨论课、实践课三部分。
1.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介绍边塞诗概况。
2.讨论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探讨诗歌情感及手法。
3.实践设想某一场景,尝试写作边塞诗。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教师活动1
1三年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我会写寒h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ng霜冻风霜霜期赠zng赠言赠送
《边塞诗》教学设计
《 《边塞诗》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布置预习任务,听朗读,并熟读《燕歌行》等本专题的边塞诗。
学生活动1
熟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听朗读,感受诗歌意境及风格。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介绍边塞诗整体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2
小组展示资料查询结果。
活动意图说明
师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边塞诗概念及代表人物。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讲授《兵车行》
学的活动3
交流讨论《兵车行》的情感。
边塞诗派: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
风格:悲壮豪迈
1.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边塞诗的整体风格
难点:把握其复杂多变的情感
1.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1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1

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熟读诗歌,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相关课程标准:诵读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语言,2、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3、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4、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

一天,他们三人到酒店喝酒,遇到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人中最美德女子所唱的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着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未必真有,但王之涣的诗歌确实是当时广为传唱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和其他三位有名的边塞诗人的作品。

二、简介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亳州郡时,为刺史所杀。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了解边塞诗教案

了解边塞诗教案

了解边塞诗教案教案标题:了解边塞诗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边塞诗,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边塞诗的主题、特点和艺术手法。

3. 学生将能够欣赏和赏析边塞诗的优秀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流派,包括边塞诗。

2. 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些边塞诗的名句或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知识讲解:1. 介绍边塞诗的定义和起源,解释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 解释边塞诗的主题和特点,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歌颂以及对战争和边塞守卫的表达。

3. 分析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和对仗等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1. 分发一些边塞诗的诗句或整首诗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和解释诗句的意义。

2. 学生选择一首边塞诗,独立阅读并写下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自己选择的边塞诗,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创作活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写一首边塞诗。

2. 分享学生的边塞诗创作,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边塞诗的知识和理解。

2.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和欣赏之处。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边塞诗的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的边塞诗创作,包括创意、表达和对边塞诗特点的运用。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边塞诗作品,扩展他们对边塞诗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的朗诵或戏剧表演,增强他们对边塞诗的情感体验。

教案资源:1. 边塞诗的诗选或诗集。

2.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

3. 学生的边塞诗作品展示材料。

边塞诗教案初中

边塞诗教案初中

边塞诗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边塞诗,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够分析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使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悲壮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2.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3. 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教学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和示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如写作背景、地域特色、表现手法等。

3. 教学边塞诗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诗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教学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分析具体诗例,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如豪迈、悲壮、思乡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塞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分析一首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边塞诗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分析边塞诗的特点和主题。

但在情感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边塞诗初中教案

边塞诗初中教案

边塞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能够分析边塞诗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边塞诗的艺术价值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如边塞诗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诗人等。

2. 学生预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边塞诗,如《出塞》、《塞下曲》等,总结边塞诗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凉州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凉州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出发,深入理解《凉州词》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河”、“长城”、“烽火”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探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编写一篇关于《凉州词》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解析,使学生对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在欣赏边塞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边塞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4、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

初中 边塞诗教案

初中 边塞诗教案

初中边塞诗教案1. 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主题,感受边塞诗的雄浑、豪放、悲壮等情感。

2. 分析边塞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能够运用边塞诗的知识,独立欣赏和评价边塞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主题和表现手法。

2. 难点: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中国古代边塞地图和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背景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边塞诗的介绍,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主题。

3. 课堂讲解:a. 讲解边塞诗的定义: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以边疆地区和边塞生活为题材,反映了边疆风光、战争、民族团结等内容。

b. 分析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具有雄浑、豪放、悲壮等情感,意象丰富,意境开阔,表现手法多样。

c. 讲解边塞诗的主题:边塞诗主题丰富,包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边疆风光等。

d. 分析边塞诗的表现手法:边塞诗的表现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描写手法包括意象、意境、夸张等。

4. 实例分析:以一首边塞诗《出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边塞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塞诗的特点、主题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并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热爱,使学生在欣赏边塞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勇敢和坚强。

《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

说明:
一、教材出处
高中语文选修《唐代诗歌鉴赏》第三单元边塞诗
二、教学类型说明
群文阅读
三、授课教师简介
张文彬,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四川省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四川省骨干教师。

《边塞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2.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3.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
(三)学生汇报鉴赏成果
(四)教师总结边塞诗常见意象、常见主题(五)学生讨论边塞诗常见意象、常见主题(六)布置作业。

高三语文第7讲教案边塞诗

高三语文第7讲教案边塞诗
【答案】 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
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解析】
与“夜遁逃”“轻骑逐”串联思考,问题迎刃而解。 2.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
【答案】 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
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 了大雪。 【解析】
联想指向“唐军”的行动。
5.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

【答案】
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解析】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
府诗的基础建立起来的。
6.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 面描写。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 。 【答案】
二、知识讲解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 刀、铩、箫笛……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 夷、楼兰、安西、单于…… 思想情感: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同情、厌战、离恨…… 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 考点1 边塞诗的情感赏析。 考点2 边塞诗的手法赏析。 考点3 边塞诗的语句赏析。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篇1:边塞诗歌教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出塞曲》导入二、《从军行(其一)》鉴赏(一)回顾所学边塞诗(二)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三)学生朗读诗歌评价学生朗读(四)找感情基调“愁”(五)如何写“愁”“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六)曲笔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

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表现征人思乡怀人三、总结边塞诗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5)。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一、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主旨)“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

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

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

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

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4.相关资料①己之愁从金闺之愁衬出,便为情深。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清乾隆十五年南屏草堂刻本)②曰“更吹”,曰“无那”,形出黄昏独上之情,极缠绵悱恻。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一轮复习边塞诗教案(全国)一、学习目标1、掌握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技巧.2、体会边塞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边塞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塞诗歌鉴赏能力。

二、自主先学(一)边塞诗词简介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事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2、地名和民族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4、意境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的特点:1、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2、在诗的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

描写的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人物多为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戍卒、胡儿。

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天山、阴山、瀚海、轮台、疏勒等。

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等。

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四)边塞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5. 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五)边塞诗词常用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走进高适高适,盛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客游河西,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作记室参军。

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

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州刺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封渤海侯。

长期的边塞生活,使他有条件成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抒发了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揭示了战地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能够比较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爱国热情,具有独到的成就。

反映他贫困的生活、抒写他怀才不遇的诗篇,对于现实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朽,也有揭露作用。

此外,还有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在开元盛世的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诗歌,意境雄浑,格调高昂,气势奔放,语言流畅。

辛文房说他“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

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

”(《唐才子传》)很受人们的喜爱。

著有《高常侍集》。

(七)解题:《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

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

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八)背景: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