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学
1、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与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心理或行为学等神经科学有密切关系。

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①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②从科学角度阐明各种心理现象,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③研究人类科学的四大问题之一---智力的产生必须依赖于生理心理学;④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思路。

例如Marr受到Warrington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报告启发创立了视觉计算理论;
⑤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进人类身心健康。

4、边缘系统:大脑内侧面深处的边缘,由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相关的组织构成统一的功能系统,即边缘系统。

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情绪等活动。

5、基底神经节: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和屏状核。

6、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7、胼胝体:在脑半球底部,主要传递两半球之间的信息,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8、大脑皮质的分区及其功能:布鲁德曼(Brodmann)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按照功能的不同,目前一般都将大脑皮质分为几大功能区:感觉区、运动区、语言区和联合区。

功能:
①感觉区:接受来自各种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②运动区:主要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调节身体的姿势、位置及身体各部的运动。

③语言区:对一般人来讲,语言中枢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

目前发现的语言区主要有:
a、运动性语言中枢: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

此区受损,病人不会讲话,发生“运动性失语症”;
b、听觉性语言中枢:与理解、记忆口头语言有关。

此区受损,病人不能理解口语,也不能重复刚听过的句子,引起“听觉性失语症”;
c、视觉性语言中枢:也叫阅读中枢,与视觉中枢配合理解书面语言。

此区受损,病人不能理解书面语言,看不懂文字材料,出现“失读症”;
d、书写中枢:与运动中枢的某些部位配合协调书写文字。

此区受损,将出现“失写症”。

④联合区: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

10、朝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课本)当新异性刺激主体时,引起机体的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课件)
11、巴甫洛夫认为的朝向反射:每一分钟落在我们身上的各种新的刺激物,就在我们本身引起相应的运动,以便我们更好地、更完全地去审视这些刺激物。

我们注视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倾听发出来的声音,用力地嗅着接触到的气味;而且,如果这些新的物体是靠近我们的话,还想去抚摸它。

总之,就是力图用各种相应的外部感官去把握和占有各种新的事物。

由于在定向反射中有机体将心理活动集中在新异刺激物上,同时离开了其他事物,因此被认为是注意产生的方式。

定向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12、生理性盲点:在正常情况下,视神经乳头并不突起,又称视神经盘,视神经盘的边缘隆起,中央有视神经、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无感光细胞,是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成视神经向神觉中枢传递的眼球部位,此处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性盲点。

13、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偏下方约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称黄斑。

14、感受野: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物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

15、视觉--外侧膝状体;听觉--内侧膝状体。

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7、知觉产生的初级知觉通路:
初级视皮层(第1视区):在枕叶的17区,即 V1区或纹状皮层,接受外膝体的直接输入。

次级视皮层(第2视区):又称为V2区,位于18区内,主要输入来自V1区。

第3视区:18区内(V3区)。

主要负责对从V1或V2区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些信息一般是视觉的动态形
状。

第4视区:19区内(V4区)。

通过对不同光波长的选择性,进行外界物体颜色信息的处理系统,以及静态形状的信息处理。

第5视区:19区内(V5区),又称为中颞区(MT区),比较小,神经元对运动刺激特别敏感,但几乎不对颜色敏感。

主要对外界物体的运动信息进行处理的系统。

18、超柱:在大脑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对各种知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仅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形成简单的知觉;它并不能解释复杂的多种视知觉过程。


19、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将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20、知觉对象信息加工:
①运动知觉:V5区加工物体运动信息。

②色觉:大脑的颞叶V4区含有较多的颜色敏感神经细胞,选择性的对物体颜色发生反应,但是机制要复杂的多猴子的颞下回后部(TEO区)以及人脑与之相对应的V8区都具有色觉加工的能力。

③形状知觉:颞下回(20.21区)存在形状知觉和相貌认知与物体知觉功能有关的细胞学基础。

④空间知觉:顶叶联合皮层(5区和7区)参与空间位置知觉(远近、距离)以及视觉-运动控制过程中发挥作用。

21、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

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

⑴统觉性失认症表现: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

神经机制:V2区皮层,以及视皮层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⑵联想性失认症表现: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神经机制: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

⑶颜色失认症表现:不能对所见颜色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

根据脑损伤的部位不同,颜色失认症患者的色知觉,可分别出现全色盲性失认症和特殊颜色命名性失认症。

全色盲失认症患者不能认知物体的颜色,只能把五光十色的外部事物,看成黑白或灰色的世界。

神经机制:两侧或单侧的大脑皮层枕区腹内侧,包括舌回和梭状回,左颞叶或左额叶皮层语言区,或视觉和语言区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伤所致。

大体相当于22、42区皮层损伤所致。

⑷面孔失认症:熟人面孔失认症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神经机制: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⑸听觉失认症:表现: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

神经机制:颞叶22区、42区次级听觉皮层损伤,右半球外侧下顶叶受损所致。

22、陈述性记忆:是对自身经历和学习的事件进行编码、贮存并回忆、再现的过程,包括对发生在过去的特殊场景和重要事件的回忆和再现,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景式记忆(episodic memory)和对文字、语言和法律等回忆的语义式记忆(semantic memory)。

这种记忆要通过意识,用语言表达出来。

储存的部位:海马、内侧颞叶、间脑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神经网络。

23、非联想式学习: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形式。

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兴奋变化的学习过程。

习惯化与敏感化是两种典型的学习模式。

习惯化:一个不具有伤害性的刺激重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敏感化:一个强刺激存在时,神经系统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可能变大的现象。

二者区别在于:
习惯化是由生物学意义不明确的无关刺激重复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则有显著生物学意义的刺激。

如痛觉刺激重复作用所引起。

24、三突触回路: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

三突触回路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纤维,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

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地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

CA3区锥体细胞轴突的轴突分支组成Schaffer侧支通路,与CA1区的锥体细胞发生第3个突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这种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25、学习记忆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可塑性指各种因素和各种条件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引起的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变化,包括脑功能的变化(如学习记忆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新突触的形成、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电生理活动等方面的改变。

可塑性已成为行为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26、海马在学习记忆的作用:
⑴海马是实现记忆的第一步:例如切除海马的患者,表现为顺行性遗忘症。

能够记得早年发生的事情,能够穿衣说话等等,说明没有影响长时记忆。

而也能和人交流说话,说明也没有影响短时记忆,但就是把刚刚几分钟的事情忘记。

即海马切除影响记忆信息的巩固。

在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⑵海马是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贮存关键部位之一:当切除海马和杏仁核后,随着视觉延迟的时间越长,其成功的几率越低。

那也就是说,视觉延迟时间越长,造成刺激物与奖赏体验分开,导致不能正确地认识熟悉物体。

这说明正常机体海马和杏仁核是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关键部位。

记忆损害的严重性可能随着杏仁核和海马同时受损的总量不同而成比例的变化 (健忘症研究)。

⑶海马在学习空间关系时特别重要
27、两个著名的语言功能区: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

Braca’s area :左额下回语言运动区。

受损伤出现语言产出障碍,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Wernicke’s area :额横回的语言感觉区。

受损伤发生语言理解障碍,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角回:受损伤产生传导性失语症。

28、介绍三个实验:证明了不同言语功能的大脑一侧化
实验考察的功能结论
韦达实验言语运动功能70%的人:左半球为优势
15%的人:右半球为优势
15%的人:两半球的言语功能相等
双耳分听试验言语听觉功能言语性刺激:左侧半球(右耳)为优势音乐性刺激:右侧半球(左耳)为优势
速示实验言语视觉功能文字性材料:左半球为优势
非语言文字的图形材料:右侧半球(左耳)为优势
①、言语功能的不对称性是出生以后逐渐获得的,言语听觉的优势半球化约在6岁时形成,言语运动的优势半球化约在10岁时形成。

②、正常人中,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差异是不显著的,一般说优势半球比非优势半球的功能仅强10%左右。

29、情绪生理反应:指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伴随着情绪活动有机体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

表达情绪有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声调表情等。

包括躯体运动功能、内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三个方面的变化。

30、情绪的生理反应表现
⑴躯体运动和表情肌的活动: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声调表情、肌肉的活动与情绪状态也有不一致的现象。

⑵激素的变化某些激素分泌量的增加,其增加程度与情绪反应强度有关。

⑶内脏功能变化: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亢进,心率↑血压↑肠胃运动↓瞳孔↑
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对亢进,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引起动物“愉快”时→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运动↑悲伤→流泪或有人惊吓时心率↓
31、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帕帕兹、麦克莱恩
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⑵、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和新皮层的联系与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⑶、麦克莱恩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⑷生理心理学意义:集中表达了情绪的现代神经生理学关于脑高级功能的理论成果,把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点与情绪过程联系起来,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32、反应情绪的6中指标: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和皮肤电。

33、大脑皮层运动区是控制运动的,它由3部分组成:初级运动皮层、前运动(次级运动)区、辅助(补充)运动区。

34、摄食调节中枢是由下丘脑的弓状核(ARC)、室旁核(PVN)、穹窿周器(PFA)、腹内侧核(VMH)、外侧核(LH)及低位脑干中的孤束核(NTS)等神经核团组成的网络系统。

控制摄食行为的双重中枢: A、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抑制摄食—饱食中枢;B、下丘脑外侧核(LH):促进摄食—摄食中枢。

以上两个部位神经元的活动有可能是交互抑制。

35、渗透性渴:食入较多的盐或高蛋白性食物,经吸收至血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造成细胞内液脱失引起的渴感。

36、容积性渴(低容量性渴):大汗淋漓、呕吐腹泻或外伤失血等导致细胞外液丧失引起的渴感。

37、人类睡眠的两种睡眠时相:慢波睡眠(SWS)和快波睡眠(FWS)。

⑴慢波睡眠:时相可以分为1、2、3、4期。

这四个时期代表着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1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频率快慢混合,以4-7次/s的θ波为主。

这一时期一般是在睡眠开始或夜间短暂苏醒又入睡之时出现。

2期:也呈现低振幅的脑电波,中间常出现短串的12-14次/s的梭形睡眠波和一些复合波。

这一时期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着浅睡过程。

3期:常呈现短暂的高振幅、频率为1-2次/s的δ波。

4期:脑电波也是呈现出高振幅波形且以δ波为主,代表着深睡状态。

特征:休闲的脑和运动的躯体。

生理变化:①肌肉张力逐渐降低;②感觉机能暂时减退;③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
④可有GH分泌的增多;⑤做梦少见,多为噩梦。

⑵快波睡眠:其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现低振幅的去同步化快波,也称为异相睡眠。

由于这种类型的睡眠常伴随着眼球的快速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快速眼动运动睡眠,而慢波睡眠也可称为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特征:活跃的脑和运动的躯体。

生理变化:①感觉机能进一步减退;②肌紧张进一步降低;③眼球快速运动;④不规则的阵发性呼吸加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脑血管扩张;⑤皮肤温度降低,脑温度升高到觉醒水平;⑥PGO波出现脑桥-膝状体-松果体周期性的高振幅放电;⑦做梦是重要特征。

38、睡眠周期:整晚共有4个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周期,每个周期持续时间将近2h。

大致程序是:觉醒-1期-2期-3期-4期-3期-2期-第一次快波睡眠,然后重复2期-3期-4期-3期-2期睡眠后,再进入第二次快波睡眠。

在第三次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周期中不再重复4期,在第四次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周期中则只重复2期。

两种睡眠时相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快波睡眠转换为觉醒的唤醒阈更高。

一夜中慢波睡眠与REM睡眠交替4-6次,每一周期约90-120min;两次REM睡眠间隔渐短,但每次的REM 睡眠持续时间增加;青年人REM睡眠占总睡眠20%-25%。

每个睡眠-觉醒周期是60-90min,其中异相睡眠30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