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的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诗歌写景的角度

诗歌写景的角度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

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诗歌写景角度课件

诗歌写景角度课件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
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乐景衬哀情; 描写方式: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
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 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 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 又一个鉴赏角度。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①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 感官的角度来写景。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④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 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抓住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 面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陶渊明《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颈联下句“老牛牵犊学春耕”写的又是近景,将 田园风光中那幅“老牛牵犊(小牛)”学着春天 耕种的融融怡怡的甜美写了出来。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 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田园乐》王维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诗歌写景角度 课件(共29张PPT)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诗词的视角 诗词的描写角度

诗词的视角诗词的描写角度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的视角,以及诗词的描写角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古诗写景角度有哪些?远近诗词的视角: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远景。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诗词的视角,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写景角度有正与侧的结合、动与静的结合、声与色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主客观角度。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的主体是人。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按照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手法,列举如下: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诗词的视角了较大的比例。

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300.字以上,并举例说明1、任选角度可以从炼字的角度来把握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鉴赏诗歌时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

2、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3、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

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关于寻找视角的诗句1、关于寻找的诗句包括:唐代李白《寻雍尊师隐居》原文: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景物描写方法的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二、动与静的结合;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四、虚与实的结合;五、点与面的融合;六、时空角度;七、主客观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绘可以从负面抓起,轻易描绘景物的特点,并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负面景物抓起,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下起至,去阐明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给读者多样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融合运用,可以并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独特更加注重。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绘,动静融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并使“境界全系列出来”。

比如说像是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一棵,僧敲打月clades”的“发推”“敲打”采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蓝江南岸”的“蓝”字的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都就是动态描绘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采用上为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三、声与色的融合(视与听到的融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感官、视觉、嗅觉等角度回去写下,这就建议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妥当。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 “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四、虚与虚的融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写景的五个角度

写景的五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常用词语: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主体是人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动静结合是视觉、声静结合是听觉、景物质地是触觉、数量是视觉、有声有色有味是多感觉角度结合等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从写景方法的角度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

从写景方法的角度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名篇,这篇诗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和深远的意境而被人们传颂。

本文将从写景方法的角度出发,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并探讨其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独特意义。

一、自然对比法“咸阳城东楼”颈联中,王之涣用“尚思和大府,愧我平生意”这一描写手法将大府高明的才智和自己平庸的才华进行了鲜明对比。

这种自然对比法既展现了大府的卓越之处,也昭示了作者自我批判的态度。

这种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并不多见,非常独特。

二、情景交融法在“咸阳城东楼”颈联中,王之涣巧妙地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周围景物相融合,表达出对大府的景仰之情。

这种情景交融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整个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三、深刻挖掘内在含义通过“咸阳城东楼”颈联,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咸阳城的壮丽景色,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大府的敬仰之情以及自我反省的内在矛盾。

这种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的手法,使得这篇诗在我国古代诗词中独树一帜。

“咸阳城东楼”颈联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展现了诗人王之涣的深情和内心世界,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对比法、情景交融法以及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的精髓,领略到古代诗词的深邃意蕴。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咸阳城东楼”颈联所展现的写景方法,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不可多得的精华。

它不仅以自然对比法、情景交融法和深刻挖掘内在含义等手法为诗歌增添了趣味和深度,更是以其意境深远和表现手法独特而使人叹为观止。

这种独特的写景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词、感悟我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赏析,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歌中的壮丽景色,更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情流露。

这篇诗所展现的写景方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也使我们对我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就是对“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赏析以及对写景方法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咸阳城东楼”颈联以其独特的写景方法和深远的意境而被人传颂至今。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来描绘各种景象。

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自然、人物、物体等所形成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诗歌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写景的基本手法之一。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可以将景象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

1. 对象、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拟声等手法,将一些生命力或特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手法:马之嘶喊如雷霆,喻示了马的力量和奔腾。

•拟人手法:柳枝垂首,如默默倾听,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2. 语言描绘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来达到写景的目的。

一些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景象的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形容词:翠绿的树叶,让读者感受到清新和生机。

•名词:烟雾缭绕的森林,让读者想象到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动词:细雨轻飘飞,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

二、比喻和象征诗歌写景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使景象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的揭示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比喻常常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张力。

•“月如字典翻,夜笔挥毫发银弦。

”比喻了月亮的形状和亮度。

•“水如明镜,映照着蓝天和白云。

”比喻了水面的清澈和透明。

2. 象征以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景象,使景象更加富有隐喻和感知。

通过符号的意义,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景象来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指代的是爱情,它的春意闹可以传递出爱情的美好和喜庆。

•“红旗下的高楼”象征了新时代的繁荣和幸福。

三、意象运用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景象更具有感染力和感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

(2)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

(3)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或: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愁苦的情感。

)(二)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和“冷”。

(1)“咽”是“呜咽”、“冷”是“阴冷”之意。

(解释字的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步骤1)(2)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结合诗句分析)(步骤2)(3)“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视听结合、拟人、通感)(如果有手法,把手法写出来)(步骤3)(4)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首先,写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读到常识开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诗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句子中自然界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诗人用文字呈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仰,也让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山水风光的美丽。

类似的还有杜甫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白居易的“绿树成荫巷成廊,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这些语言生动,描绘了壮丽美景,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其中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和美丽。

其次,写景可以激起我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在莫言的诗中,他曾经用深情的语言描述过自然美景,引起了读者对环境的呼吁。

比如,在《雾》这首诗歌中,莫言同样是通过对大自然现象的描绘,来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关注和呼唤:霾,就像一张巨大的白纱,无声无息地铺满整个城市。

高高的建筑,深深的道路,变得模糊、遥远。

车辆行驶,人来人往,只有这些灵动的生命,在左右晃动。

可是,我的心却感到沉重,为这里的人们担忧。

这首诗将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经历的环境问题直接呈现了出来,作者的呼声让我们加倍关注这些问题,抱着更加重视大自然的态度去生活、去保护环境。

古代的诗人杜甫也曾经借着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来传达自己的主张和人文关怀,比如《赠花卿》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通过自然美景来传达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

这样的诗句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个人情感,更能够引导读者思考自己的处世之道。

最后,中外古今诗人们的诗歌中写景元素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这样的诗歌不仅可以让读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之处,也能鼓舞读者的美学情操。

例如中国古代名家李白在他的诗歌作品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来达到文学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例如《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及《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些传颂千古的名句,都是通过生动艳丽的画面,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对美丽之物所表达的喜悦和愉悦。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沁园春长沙,作为一首描写长沙美景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长沙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写景角度和手法两个方面来探讨《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魅力。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长沙》以长沙的自然景色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长沙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写道:“绿野千里细波平,荷花深处鲤鱼行。

”这两句描绘了长沙的绿野和水波,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诗中还写道:“长沙如画,云烟袅袅。

”这句描述了长沙的美丽如画,如梦如幻。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自然风光之美,仿佛置身其中。

从手法的角度来看,《沁园春·长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通过将春风与明月进行对比,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中写道:“青山如黛,白水绕长沙。

”通过借助青山和白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长沙的喜爱之情。

再次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道:“云烟过处斜阳暖,莺啼燕语总相欢。

”通过将云烟、斜阳、莺啼、燕语等自然景象拟人化,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沁园春·长沙》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文笔,展现了长沙的美景。

通过写景角度和手法的运用,使诗中的长沙景色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不仅是对长沙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长沙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的表达。

读者阅读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自然之美,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对长沙的深深眷恋之情。

我们应该珍惜长沙的美景,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长沙的美景继续流传下去。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

沁园春长沙写景角度及手法沁园春·长沙,这是一首以长沙为背景的诗歌,通过描写长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展现了长沙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写景角度和手法两个方面,对《沁园春·长沙》进行分析。

从写景角度来看,《沁园春·长沙》在描写长沙的自然景观时,主要以春天的沁园为背景,通过对花草树木和昆虫的描绘,展现了长沙的春天的美丽。

比如,诗中提到了“榕城绿树杜鹃鸣”,这里描绘了长沙市内绿树成荫的景象,以及杜鹃鸟的鸣叫声。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也让人想象到了长沙市区内绿树成荫的景象。

诗中还提到了“湘江水碧莲花白”,这里描绘了长沙市区内湘江的景色,水碧如镜,莲花白色婀娜多姿。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长沙的水乡之美,也让人想象到了湘江边莲花盛开的景象。

除了自然景观,诗中还通过描写长沙的人文风情,展现了长沙的独特之处。

比如,诗中提到了“岳麓晴空白云飘”,这里描绘了岳麓山的壮丽景色,以及白云在晴空中飘动的景象。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长沙的山水之美,也让人想象到了岳麓山上的云海奇观。

诗中还提到了“湖南醉客惊世才”,这里描绘了长沙的文化氛围,以及湖南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长沙的文化底蕴,也让人想象到了湖南人民的聪明才智。

从写景手法来看,《沁园春·长沙》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诗中使用了拟人手法,如“杜鹃鸟”的鸣叫声,“白云”的飘动等,让这些自然景物具有了生命力,更加鲜活。

诗中还使用了夸张手法,如“湖南醉客惊世才”,这里通过夸张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湖南人民的聪明才智,使读者对长沙的文化氛围有了更深的印象。

诗中还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岳麓晴空白云飘”,这里将云朵比喻成飘动的白色布幔,使读者对岳麓山的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沁园春·长沙》通过描写长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展现了长沙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通过写景角度和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中,写景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物体来表达作者对于美的感受和思考。

鉴赏诗歌时,从写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美。

诗歌中的景色常常是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语言来创造的,这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宏大。

例如北岛的《波光粼粼的湖泊》,诗中描写了湖泊的清澈和波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湖水中的倒影和波纹,感受到了湖泊的宁静和美丽。

这种通过写景来表达美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美的审美感受,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写景还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写景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景色,更是通过景色的选择和描写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庭院的独立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通过阅读诗歌中的景色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内心的思考,与作者产生共鸣。

写景还有助于读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诗歌中的写景常常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杨泽民的《思舜帝幽居有感》中,通过描绘舜帝的幽居和自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伟大人物的敬仰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写景,读者可以思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从写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美,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

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写景,读者可以享受到诗歌带来的审美体验,增加阅读的乐趣,并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词语)
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野兴长”到“忽惆怅”(喜悦到悲伤),诗人兴味十足, 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 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情感变化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格调亮丽的 山村秋景图。 ①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一五句从视觉角度来写,三四 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第六句从嗅觉角度来写。 ②动静结合。颔联前句写“有声”,后句写“无语”,有动 有静。 ③对比。将“万壑有声”和“数峰无语”进行对比。 ④拟人。第四句将青峰人格化。
古代诗歌写景 角度分析
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 何? ③本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④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⑤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 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 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 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 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的《从军 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 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 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 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 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 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 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 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

五、点与面的结合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 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 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 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 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千”“万”,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 结合。

七、主客观角度
从描写景物的主客观角度,多运用拟人手法、 衬托手法水清。 ③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例子分析:
春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提示:抓表诗人心理感受
六、时空角度(上下远近)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 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 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 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 地。
二、动与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 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 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 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 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 可爱的风景画。
三、声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 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①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 ②暗香浮动月黄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