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校本教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校本课程(文学欣赏)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众多实验证明,最有效的方式是,从记忆力力最佳的幼年时代起,就构建一个目濡目染大师原创精神的生活氛围。
2、以推动我校“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为目标,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个性,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创建合作、探究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
3、完成背诵的古诗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文选读本《小学生古诗词必背80首》
四、教学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教室显眼的地方粘贴古诗文的内容,留有“每周一诗” 园地。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①唱古诗: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②诵古诗:学生站成“古诗”队形,齐声背诵,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③演古诗:我们将古诗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古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④赛古诗:定期举行古诗擂台赛。
⑤画古诗:我们让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想象古诗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画出来。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
教学内容:<<蜂>> 作者:罗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理解、赏析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三、指导朗读,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第二课
教学内容:《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②“静”,通“净”。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
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第三课
教学内容:《江南春》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