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摘要】本文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通过分析现状、探讨作用和模式,以及重要性和路径探索,总结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中至关重要,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未来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研究,可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借鉴和指导,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促进作用、发展展望、研究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现状分析、作用探讨、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高职财经类专业作为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领域,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提高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出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职财经类专业是国家培养财经人才的重要渠道,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

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企业提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研究也将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

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

基于校企合作的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①张颖(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130000)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毕业生的数量较大,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源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体制没有及时改革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改变了现状,教育部和国务院下发的部分文件将现有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修订,有效地解决和改进了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要求,校企合作的“2+1+1”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从各个方面对人才培养中的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本文以长春财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有效实施基于校企合作的“2+1+1”人才培养模式。

一、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一)教学模式落后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的操作技能只是作为从属地位,但是基于社会市场需求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操作,因此高校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并不是高校所提倡的,专业的开展是面向市场的,学校是应适应社会需求的。

当下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偏差影响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能力,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市场的空缺。

(二)学校和社会供需不平衡在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因此高校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创新,在教学理念传统的基础上,出现学生同社会专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课程设置和社会人才的切合度不高,造成了高校和社会供需不平衡,高校提供不了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2+1+1”人才培养模式(一)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现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学模式上面没有太大的应用性,理论知识颇多,因此要改善这一条件,必须加大实际操作的比例。

而校企合作方式在大多的应用型大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探析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探析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探析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培养财经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的探析,将有助于了解校企合作在培养财经类人才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可以提高财经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接触、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
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促进财经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吸纳高校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衔接,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业创新。

再次,校企合作可以推进财经类人才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指导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提高
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财经类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与国际化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规则,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语
言能力,培养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人才。

同时,国际化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实现国际化经营和全球化发展。

总之,校企合作培养财经类人才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对于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和提高财经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协同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模式

营销界校企合作协同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应元琪(三亚学院)摘要:校企合作协同研究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财务人才。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其重要性、必要性、当前实施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创新模式的方案,包括优化合作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改进评价机制等方面。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并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校企合作;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财务领域面临着愈发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为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才显得尤为关键。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财务人才正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旨在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财务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构建创新模式,以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财务人才,并为这一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财务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校企合作能显著提升财经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与企业接触、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积累实践经验和技能,进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能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校企合作还有助于促进财经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

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情况,从而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业创新。

再次,校企合作还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取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业务场景,制定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财经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培养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模式的角度,探讨如何在高职财经类专业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相关问题。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和特点1. 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念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发课程、提供实习实训、进行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以实现共赢发展。

2. 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校企合作模式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创新创业型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

三、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和效果分析1. 校企合作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案例分析。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对财经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2. 校企合作模式在实习实训中的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财经领域的实习实训机会。

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充分接触企业运作机制,了解行业内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习表现也会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 校企合作模式在科研合作中的实践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在科研领域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和企业开展财经领域的科研项目,吸引企业资源和资金参与科研活动,提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吉林财经大学管信学院多维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管信学院多维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管信学院多维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摘要】本文基于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阐述学院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多维度多方法的特色培养模式及其成果。

【关键词】人才培养;财经;培养模式;模式研究【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际合作办学三维整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GH15028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GL090);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075);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财经院校经济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21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218);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6D9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2-0004-02一、引言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科学、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软科学定义,在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本文对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和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特色发展进行探讨研究。

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文化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三个本科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信息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发表时间:2016-12-27T15:41:33.33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12期作者:陈知之赵启明[导读] 本文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本文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平台建设方法,并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教改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技一般项目2014165 。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2-0036-02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就是教育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现状国外本科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协同研究模式,这类模式的高校和企业有共同的科研技术合作需要求,高校的研究能力与企业的资源实力互补,双方共同研究、共享合作成果;如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区就是1951年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创建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后来随着微软等企业的入驻,逐步发展,形成了精英云集的硅谷科技园,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类模式通过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

(下转220页)①基金项目:长春财经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NO.20160108)。

DOI:10.16660/ki.1674-098X.2017.01.218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①—— 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初晓 冷泽 潘龙 于洪伟(长春财经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摘 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调节人才供需矛盾,拓展学生就业领域的重要手段。

在计算机专业中应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教学、实践、就业三者有机结合,对于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长春财经学院为例,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a)-0218-02“校企合作”模式是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该模式将教学、实践、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与就业等多个环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等手段实现本科院校与相关行业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复合性和高效性一直是一个难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又能有效地对接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三类:(1)企业驻校模式。

企业部分业务引入学校的相关专业,实行“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训”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设备不足的问题,也为学校提供了真实的实验实训案例,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共赢。

国际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院校IT人才优势发展研究

国际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院校IT人才优势发展研究

国际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院校IT人才优势发展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高水平人才短缺的原因,探索利用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从增强学生能力,促进留学深造,提高就业质量三个方面探究国际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院校IT人才发展优势。

【关键词】国际合作;财经;计算机;人才优势【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际合作办学三维整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GH15028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GL090);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075);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216);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218);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6D9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11-0010-02一、引言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大。

高校以及非高校类培训机构虽然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现状是企业所需求的基础人才过剩而高层次多元复合型计算机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是由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陈旧,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社需求不匹配等多种复杂因素构成。

本文从丰富人才培养方式的角度探究财经类院校IT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以求缓解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财经类院校计算机高层次多元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二、财经院校IT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工科院校的计算机,更注重计算机专业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的融合发展,相比计算机专业工科院校的培养难度系数有所下降,这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发展优劣势是并存的。

例如吉林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金融、会计等领域基础知识,能够在金融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等教育机构被寄予厚望,既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又要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

校企合作的背景是当前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

校企合作模式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企业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学校则是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能够提供实际问题和困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校企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

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职业培训等资源。

双方可以通过开展共同研究、参与项目研发等方式互相促进。

此外,校企合作也促进了教师和企业员工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除了上课听讲,很少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具有市场价值。

校企合作模式也需要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校企合作可以提供学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工作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校企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摘要】我国对于IT人才的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地方财经类高校的IT人才培养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

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IT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5BGL090),教育部规划项目(批准号:13YJAZH13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B69),2017和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JX2017B15)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10-030-02一、引言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1]”。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对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现阶段,地方财经类高校传统的IT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IT人才的定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2]。

因此,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将校企合作模式定位于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实现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地方高校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3]。

二、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探索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创新型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IT人才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科技进步实现了飞速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高等教育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

但是,企业招聘成本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不强,与企业脱钩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在此大背景下,该文选择以计算机专业为突破口,大胆假设,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从而具体研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而发展与寻找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的意义计算机专业是对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很强的专业,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专业的团队合作能力。

而在学校的课堂上仅仅能传授的大多数是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技能,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则必须在企业的一线中才能学会。

1)校企合作是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学校在制订新一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几个模块进行,而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的制订往往需要深入到当地企业中去进行了解,了解当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技术人员,从而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教学内容,实践、实训项目等。

另外搞好校企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学校协助毕业生的实训、实习项目的指导等。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2)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三方的共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按照企业模式的培养,尽可能地提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工作模式和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也可以获得理论知识扎实,操纵技能强的员工。

这样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计划。

而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报考,从而实现三方的共赢。

2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1)实现“订单套餐”,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优化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优化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优化摘要在充分研究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提出了三个“结合”,一是专业人才培养与优势学科相结合,提出“理工固本,财经铸魂”办学理念;二是培养方案与财经研究方向相结合;三是实践与管理相结合。

关键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社会生活的钥匙与纽带,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本学科主要研究对计算机各类应用具有共性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及各种前沿性的计算机新应用。

近年来IT产业对于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使得报考这一专业的研究生竞争日趋激烈。

2007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报考人数排名由06年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工商管理和法学硕士⑴。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均设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科硕士专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国内本专业硕士点的不断增多和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在择业市场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如何在财经类院校办好工科硕士专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点,就必须深入研究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背景,融合金融、经济和管理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财经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人才。

1 人才培养与优势学科相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掌握系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信号处理、分布式处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应用的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财经类院校与理工科学校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财经类院校通常以金融、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见长,为此,在财经类院校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的模式,而应该在办学过程中较好的融合这些优势学科,走学科交叉之路。

校企协同视角下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校企协同视角下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玥【内容摘要】企业协同视角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与学校发展的有效培养途径。

企业协同机制可全方位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与高校发展的实力,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建设。

现阶段,在企业协同机制的实际运作时,仍然存在教学定位不精确等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本文对校企合作中的共识问题进行分析,简述了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存在的共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协同构建财经商贸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H1809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玥(1978.8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电子商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时代发展所赋予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

校企协同,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新型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企业实践、企业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双赢”教学模式。

不仅使学生全方位能力得到提升,还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真正与市场接轨,做到了真正满足社会刚需的人才部署[1]。

财经类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校企协同的视角下财经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一)校企合作缺乏人才培养的共识。

现阶段,在校企协同视角下,校方与企业之间存在一些共识性问题:一是供需脱节,校方对人才的培养难以达到企业标准,缺乏适用性;二是在进行及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教学,使其在校方和企业之间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可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弱化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

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财经高职院校为例

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财经高职院校为例


键 和基础性 的环节 , 广 泛而深入 的校 企合作是实施 工学结合 与顶 岗实 习的必由之路和坚实基础 , 这种 合作一定是 职业界 和教育界 的“ 跨界 ” 合作 , 势必具有“ 跨界” 属性 J 。
根据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 和主要方 面 , 高 职院校与 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 主要包括 校企双方共 同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 、 共 同进 行 课 程 建 设 、 共同进行师 资队伍建设 、 共 同 进 行 教 材建 设 、 共 同进 行 实 习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 共 同 实 施
by Col l ege and En er pr i s e J oi n t
— —
Ta k i n g Vo c a t i o n a l Co l l e g e s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a s a n Ex a mp l e
a n d e c o no mi c s
《 国家 中长期 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 划纲 要 ( 2 0 1 0 —2 0 2 0
年) 》 指出: 职业 院校 应实行 “ 工学结 合 、 校 企合作 、 顶 岗实 习 的人 才培 养模式 …。 ” 这是对 高等职 业院校 人才培 养模式 的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 h o w t o i m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w i t h a n e x a mp l e o f S i c h u a n Vo c a t i o n a l C o l — l e g e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I t h a s a c e r t a i n d e g r e e r e s e a r c h f o r t h e F i n a n c i a l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i n t h e p r o b l e ms o f i m—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摘要:计算机类专业一直是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在专业选择过程中深受学生青睐,而社会,特别是IT行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企合作是实现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摸索出通过校企合作形式来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但教学和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对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缺口较大,部分高校为了解决这类情况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开展效果却不尽人意。

各行各业都需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能够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人才素质和技能更具针对性,迎合时代发展。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仍存在的缺陷(一)培养过于形式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3类:建立实训基地/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等。

目前,部分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都过于形式化,高校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中都学不到实质性的技能,双方联合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

虽然大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都有合作协议,但是在合作内容上却差异较大,例如建设实习基地,一般分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一般由本校教师代课,按照日常教学内容在基地内开展教学活动,部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而校外培训基地大多设置在企业内部,企业对学生在校的表现和专业知识积累的了解不足,大多数企业的实训内容与学校的实训内容差距较大,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过程缺乏连贯性,学生承受巨大压力。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计算机类专业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开设,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差异较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相对模糊,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定位的差异也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各有侧重。

很多地方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考虑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当地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情况,对当地的企业的产业规划把握不准,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对口的工作,无法满足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

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资助(2020797)㊂作者简介:陈忠伟(1974-),男,湖北孝昌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高级实验师,高级经济师㊂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大数据背景下陈忠伟(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㊀要: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传统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变化和新思路㊂传统理论学习型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求㊂以 互联网+大数据 为背景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对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㊁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需求强烈㊂当前,通过将大数据知识及技术融入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㊂为此,需建设落实以校企合作为重要载体,融贯 课㊁证㊁岗㊁赛㊁帮㊁创 六大环节的财经类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财经人才㊂关键词:大数据㊁应用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06.0440㊀引言国家大力推行以数据密集㊁跨学科㊁强合作和问题驱动为特征,以交叉融合为重要手段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教育改革理念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㊁丰富分类培养体系等已然成为下一阶段新文科教育建设的重点㊂其中,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化发展㊁学科的对策化创新是当代财经类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㊂ 互联网+大数据 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对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愈发重视,各行各业的决策制定模式正从 业务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㊂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使命㊂为兼顾社会整体发展趋势和市场的定制化需求,信息化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大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生产要素㊂面对海量数据,大数据行业作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㊂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进行创新,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㊂1㊀财经类专业人才大数据岗位就业现状‘2021-2022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高校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相关专业,这些新增专业多体现了实用性与交叉性,反映了大数据相关专业朝着精细化㊁融合化的方向发展㊂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职业 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经济管理类是企业大数据人才的重要来源专业之一㊂特别是财经数据分析类岗位,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主要人才来源㊂从人才渠道来源看,社招来源占比最大,比校招㊁内培和内推以及培训机构招聘的总和还要高㊂大数据人才目前主要依靠社招,说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内培和培训也不能满足岗位要求㊂大数据相关岗位是未来财经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校招培训不足㊁与岗位不匹配㊁校企合作脱节等的问题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㊂图1㊀大数据人才专业来源(单位:人)图2㊀大数据人才渠道来源(单位:人)㊃011㊃2㊀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2.1㊀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新发展格局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大学生愈发得到青睐㊂但是,在实际人才培养中,部分民办院校缺乏对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也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就感不高㊁就业技能不足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结果㊂2.2㊀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目前,不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以理论学习课程和单一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㊂在课程内容修订过程中,主要以政策要求和教纲需求为主,教授知识然后采用考试进行考核,教学方法上存在滞后性㊂虽然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沙盘推演㊁仿真实习等一些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的课程,但仍未完全形成体系化的创新教学体系㊂2.3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理论教学㊁实践教学和学生自我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㊂而对于民办院校财经专业来说,实践教育是其中更重要的环节㊂一方面,当前实践教学更多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教学需要,使得财经㊁金融行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㊂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老师中,理论型教师虽然能在理论教授环节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因为没有真正参与企业运行和管理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㊂3㊀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3.1㊀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来洞悉行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围绕此目标来更新教学课程设置,同时依托企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突出财经类专业应用型的特点㊂湖北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坚持 应用为先,能力为重 的原则,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型㊁实用型财经管理和一线实践人才㊂本文通过理论研究㊁财经大数据行业分析㊁企业调研以及近年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举措,总结了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校企合作模式为两大环节, 课㊁证㊁岗㊁赛㊁帮㊁创 为六大途径,一体化地进行职业化教育改革,建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应用型复合财经类人才㊂图3㊀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2㊀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环节是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课程开发㊁交叉与创新课程开发㊁师资力量改进三方面㊂首先,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求人才在有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㊂因此,针对财经类专业人才更偏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敏锐度㊁数据素养和数据能力㊂针对上述需求,可以采用R语言等具有图形能力的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教学和考核,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据技术和能力,并具备大数据思维㊂目前,在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财经类专业,拟开设‘金蝶cloud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金融大数据分析“‘ERPⅠ“‘ERPⅡ“等应用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大数据素养,未来将进一步打造体系化的大数据技术课程㊂其次,财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时,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㊂在倡导创新创业与新文科发展的趋势下,管理类专业教育需要面向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学科重组,将新技术㊁新实践融入课程内容中,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意义㊁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融合课程㊂最后,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在加强理论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㊂民办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上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培养一支 双师型 的专业师资团队㊂师资力量的改进,一方面是理论型老师的改进,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数据财经的认识,并积极培育教师研究财经大数据分析技术㊂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型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㊂推动双导师制,积极引入社会上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或者创业成功的校友,可以将其作为学院的客座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导师,来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做指导㊂3.3㊀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环节包括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㊂校内实践主要由实践教学的老师完成,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课程教育,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各项大数据及创新创业㊃111㊃竞赛,组织各类财经大数据专业及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做实学生的专业实践教育㊂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已经纷纷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但对于专业特长和本地资源的挖掘仍然有待深化,应积极推动企业就行业趋势㊁岗位需求及技能等进行讲座或培训,参与学校实践课程的研发,大力发展企业导师,使之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㊂在新型校企关系和合作平台之下,未来可以从 课㊁证㊁岗㊁赛㊁帮㊁创 六个维度制定举措,重点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课 指对大数据相关课程改革㊂主要是通过对理论类课程的知识优化,实践课程的体系化,从而建立专业特色课程群㊂专业特色课程群主要包括财经大数据理论课程㊁财经大数据分析课程㊁财经大数据仿真实习课程㊁财经大数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㊂通过对专业特色课程群的规模化创新,在传统的理论类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大量结合大数据相关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财经类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㊂证 指的是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㊂民名办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则是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抓手㊂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㊁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工作,推动职业化教育更加健康有序发展㊂通过在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融合职业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高校阶段积累一定的职业实操能力,培养起一批具有数据信息和数据价值敏感度㊁能够有效发掘与利用其潜在社会经济价值的现代财经人才㊂岗 指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指导㊂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财经类企业实习岗位资源机会,并与企业制定合理有效地分阶段实习目标㊂通过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正的就业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既能够为社会输出 订单式人才 ,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自主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㊂ 赛 指对财经类大数据相关竞赛的筹划㊂在校内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经管类大数据相关竞赛,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专业知识交流和技能提升的机会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争取竞赛荣誉获得更好地成长㊂参与竞赛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捕捉行业动态,对于未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义斐然㊂帮 指财经类行业内优秀人士的传帮带和就业推荐㊂合作企业及校友资源是学生传帮带和就业推荐的重要途经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 校外导师 可以更好得提高帮扶效果㊂同时,鼓励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参与对在校学生的就业帮扶推荐㊂传帮带和就业推荐,可以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的动力,使高校进一步利用好内外部智力资源,形成 滚雪球 效应,在行业内形成高校聚集效应,在不断帮扶中不断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帮扶㊂创 指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㊂推动建立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管理学科创新建设与财经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打造 一流 专业的关键一环㊂整合高校㊁企业㊁社会资源,建设 师生同创模式 开放式模式 与 孵化器+ 模式 三种模式协同的高校专创融合机制,以培养方案设计㊁师资队伍培育㊁课程体系建设㊁基础条件平台㊁质量文化体系五个方面为支撑,融贯 人才 创新 文化 成果 四螺旋路径,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PDCA 循环路径㊂藉此建立的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㊂4 结论大数据背景下的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与校企合作两个环节,通过 课㊁证㊁岗㊁赛㊁帮㊁创 的培养方式,形成稳定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构建在校产行企 六K 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符合市场需要的 三有三实 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㊂基于此模式,民办高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可以更有效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入优化财经类专业的学科专业结构㊁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分类培养体系,深入探索财经类人才的职业化教育路径,与以 互联网+大数据 为背景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既具有财经类专业知识又具有大数据思维的复合型㊁跨界型现代财经人才提供新思路,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㊂参考文献[1]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8):96-100.[2]任韬.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数据分析教育的思考 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学周刊,2016,(34):40-42.[3]董媛香,杨帆,苗敬毅,等.大数据时代财经类院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为指导[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3):50-57.[4]胡俊华.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经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1):142-143.[5]尹舸,吴岩.经管类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北华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58):13-15. [6]李奕轩.应用型本科高校 新商科 建设的思考[J].纳税,2020,14(03):294-295.㊃211㊃。

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各行业对具备良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备受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将校园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学习中获得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总结实践经验,探讨关键成功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完成部分】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挖掘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成功经验,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还将重点关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1.3 意义校企合作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共赢发展,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r——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r——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析r——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姚瑞;刘佳伟【摘要】吉林财经大学自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来,先后入选吉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创业大赛为选拔手段,依托创业孵化项目建设,形成了普适性创业教育教学和财经类专业创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创业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对该校创业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总结,探析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特点,以期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有所启示.【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12【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财经类专业【作者】姚瑞;刘佳伟【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吉林财经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7吉林财经大学于2002年在全校范围开展创业培训,从创业课程建设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财经类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和特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业知识、技术、能力。

创业精神包括建立和推进事业发展,获取财富和安排人员从事各项业务活动。

培养创业精神强调创业者的事业开拓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从传统的提供知识、技能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培养创造思维要求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培养创业技术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一是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互动。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才有可能独立思考实现创新。

在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时,结合财经类专业特点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

此外,学校还创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模拟实验室,给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背景下财经类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
发表时间:2019-12-31T10:39:55.45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10期作者:王丽敏周瑞红张嘉欢
[导读] 【摘要】我国对于IT人才的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地方财经类高校的IT人才培养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

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IT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我国对于IT人才的市场需求呈逐年递增趋势,地方财经类高校的IT人才培养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

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IT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5BGL090),教育部规划项目(批准号:13YJAZH13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B69),2017和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重点课题(项目编号:JGJX2017B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10-030-02
一、引言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1]”。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对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我国现阶段,地方财经类高校传统的IT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IT人才的定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2]。

因此,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将校企合作模式定位于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实现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地方高校实现从传统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3]。

二、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创新型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IT人才模式。

(一)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现状
作为学校唯一具有工科专业的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秉承“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当代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学院自2012年11月与“亚信科技”联合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以来,截止目前共建立政、校、企合作基地12家,就职地域覆盖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现实习与就职学生人数超过120人。

在合作的众多企业中,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金蝶软件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在线管理及电子商务服务商,东软集团大连基地是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

通过与这些知名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帮助企业招聘人才、学生择业就业,同时学院实现了毕业生实习与就职一体化,为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一体、两翼、三带”的“交互立体式”工作模式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校企合作服务基础,学院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带”的“交互立体式”工作模式[4]。

“一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两翼”是以院团委就业办公室和院就业工作智囊团队为两翼,是学院就业的先导力量;“三带”具体指院就业领导小组、系部领军人才、导师制专任教师三层群体,协同带动,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举全院之力筑就业蓝图。

(三)建立实习生档案跟踪制
1.录用实习生学生档案
学院依据实习生选拔制度对候选实习生进行层层筛选,并建立录用实习生的学生档案,以便学院就业智囊团队可以跟踪掌握每名录用实习生的技能成长和职业发展。

2.实习生用人单位反馈情况
为了考察录用实习生在企业的一年实习情况,学院就业智囊团队要求校企合作单位在录用实习生就职前出具一份实习结果反馈报告,内容包括对学生技能、性格特点、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的评价与意见、建议,帮助学生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3. 实习生资料管理
学院就业智囊团队建立了实习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在校企合作单位工作的实习生,以工作的地区、部门或团队为单位,在每年12月及次年4月分别以视频和书面的形式提交反馈。

这样既可以方便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动态,又可以对实习企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阶段地方财经类高校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已经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复合型IT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IT人才的定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近几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校企合作层次有待深入
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入,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内容主要以学院向合作企业派出实习生为主,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促教、以工践学、寓教于工的良性循环体系,校方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比较模糊,不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

2.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前瞻性
课程体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同时课程体系也是行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轮廓[5]。

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IT企业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IT部门。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行业同步性差,学生毕业仍需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满足岗位要求。

3.缺乏行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
目前,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理论知识丰富、科研水平较高,但因其缺乏从业经验,造成教育
教学工作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偏差,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的人才较难适应实际岗位需要。

四、完善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对策建议
1. 完善体制,建立机制,校企共管、产教融合
建立并健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行业、企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实施方法[6]。

同时成立的还有校企合作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以共同发展为原则,不断完善原有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功能,形成例会制度,实现校企共管,产教融合。

2. 建立政、校、企、行“四大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IT人才,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采取减少税收等措施,引导校企合作积极发展[7]。

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四方联动,依托合作企业、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在经费筹措、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畅通政策、融资、服务、人力资源等渠道,形成集约化办学特点,实现资源共享。

3. 探索与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合作模式
通过在校内建立以知名企业冠名的分院,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高超职业技能的“多功能”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局面,创新合作模式,增强校企合作活力。

多样化、全方位的进行探讨,从而实现深度合作。

五、结束语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校企合作培养既属于继承性工作,又属于开创性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不断变化,校企合作也应与时俱进,立足于学校和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IT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席翠华.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 林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23.
[3] 张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 王翠翠,赵木子,宋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9).
[5] 孙立华.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35(6):23-26.
[6] 钟元权,邱克.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及机制建设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 33(02):134-137.
[7] 谭天伟,于颖.校企高端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J].中国大学教学,20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