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篇一:愚公移山导学案答案在课件】t>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前预习】1、文体链接: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长息曰固不可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学习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内容。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方七百里,高万仞河阳之北...3、问题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3、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问题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4、根据译文背诵原文。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
三年级寓言《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难点(1)体会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分析两人的观点和态度。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故事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重点知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山区修路的视频,引出“困难”这个话题,然后提问学生:当面对巨大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导入寓言《愚公移山》。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三)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3)愚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四)深入探究1、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思考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否愚蠢,为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六)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寓意等。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一)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eng)(se)荷担者(he)箕畚(ji)(ben)河曲智叟亡以应(sou)(wu)一厝朔东(cuo)(shuo)始龀(chen)无穷匮也(kui)雍南(yong)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eng)(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4、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5、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直接)(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去何?(古义:把。
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古义:思想今义:心理)(四)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助词,的)2、山北之塞(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4、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五)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承接)2、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连词,表承接)(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句末语气助词)杂然:杂然相许(纷纷)且焉置土石(哪里)杂然前陈(零乱的样子)固:汝心之固(顽固)且:年且九十(将近)吾义固不杀人(本来)且焉置土石(况且)(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于帝告之)3、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寓言故事,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从故事中提炼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共同解决问题。
(3)增强自信心,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失败。
二、教学重点1. 愚公移山故事的内容及其寓意。
2. 愚公形象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解释。
2. 从故事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愚公的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以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寓意。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愚公移山》。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和应用。
3. 进行一次家庭访问,了解家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并结合自身谈启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能否流畅地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有效地运用课文中的寓言故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坚韧精神,以及他们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自信心的态度。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
主备课:陈新秀李一娇李世美执教:陈新秀
【教材分析】
愚公的精神应是孩子们学习的精神,通过对故事的倾听,培养幼儿做事坚持到底,有始有终的精神。
【设计理念】
通过讲故事,游戏等,让幼儿感到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并能通顺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导学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导学重难点】
1、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导学准备】
1、场地布置:确定活动场地,把场地划分为A区和B区
2、幼儿用书第20—21页
3、语言磁带
【导学程序】。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2. 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故事情节;3. 分析愚公移山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导学内容: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移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是我国古代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愚公决定动手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打开一条宽阔的道路。
愚公的邻居纷纷嘲笑他的愚蠢,并告诉他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
然而,愚公并没有被打击住,他坚信只要坚持努力,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于是,他每天辛勤劳作,用他的铁锤砸石头,拼凑石头,一点一滴地移走了山上的岩石和土壤。
岁月流转,愚公年事已高,儿孙们陆续长大。
这时,一位孚北山和南山的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
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北山和南山终于被移走了。
三、愚公移山故事的智慧和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够办成一件事。
愚公一直坚信,虽然任务看似艰巨,但只要行动起来,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同时,愚公移山故事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被他人的嘲笑和否定所动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
正如愚公一样,虽然别人认为他是愚蠢的,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
此外,愚公移山故事还教会我们要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虽然愚公坚韧不拔,但正是神仙的援助,使得愚公成功地移走了山。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向他人寻求帮助,共同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四、拓展思考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可以启发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态度和行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想法?2. 你认为愚公移山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可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品质?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分析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意义。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树立自己的目标。
(2)学会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理解。
2. 愚公形象的分析。
3. 课文所传达的寓意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相关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故事。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导入新课《愚公移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感悟(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中寓意的道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愚公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对愚公精神的看法。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并概括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故事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寓言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特点;(2)分析故事中展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愚公形象的象征意义;(2)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3)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插图,激发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要求学生概括愚公的形象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愚公形象的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3)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2)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如信念坚定、团结协作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3课 《愚公移山》 导学案(无答案)
请用原文(画在书上)回答以下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5、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6、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7、山最终移掉了吗?
三、研读赏析,启发讨论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2、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么样?
(二)概括文章寓意
四、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阅读下面一条新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95岁现代愚公自掏腰包修村道
修补村道30年,没有1分钱报酬,自己还倒贴了三万元,但(成都)新都区新民镇石庵村村民曾永先大爷却无怨无悔。
只要路面有了新的大坑,95岁的他要么亲自上阵,要么用零花钱雇人,总之会把路补好。
从1981年到现在,曾大爷一直维护着从石庵村通往军屯镇的长达3公里的村道,有人形容他是“现代愚公”。
人民的美好愿望。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成语“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3、探究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体会愚公精神的内涵。
2、难点(1)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尝试翻译全文,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实词:方、惩、迂、室、匮、亡、厝、陇断虚词:且、焉、以、其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3、分析人物形象(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等语句可以看出。
(2)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安于现状的人。
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等语句可以看出。
4、探究寓言寓意(1)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导学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中重点句式。
(2)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2、难点(1)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
三、知识链接《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
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就是选自《列子·汤问》。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太行()万仞()惩()塞()迂()荷()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以应()(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七百里方:②年且九十且:③面山而居面:④惩山北之塞惩:⑤聚室而谋曰室:⑥吾与汝毕力平险汝:毕:险:⑦指通豫南指:⑧达于汉阴阴:⑨杂然相许杂然:许:⑩其妻献疑曰献疑:(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三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4、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文中运用了哪些对比和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6、你如何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六、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河阳之北河阳:(2)投诸渤海之尾诸:(3)始一反焉反:(4)汝心之固固:2、翻译下列句子。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共3篇《愚公移山》导学案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篇故事,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愚公的老汉,他和他的儿子们在一座山上居住,并且他的家园被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让他和他的家人出行十分不便。
于是,他决定动手移山,他和他的家人不分昼夜地刨山挖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座高高的大山终于被移除了,他们终于可以感受到通往外界的道路。
该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呢?以下是一份针对该故事的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前置知识本课通过引入“愚公移山”,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说中讲述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一些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间和地点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愚公移山》,并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发掘该故事中的文学细节,如形象、语言、人物塑造等。
3.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发掘故事的内涵以及体会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鼓励。
教学过程Step 1: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短的讲述来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简要描述故事梗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突出的要素和暗示的精神内涵。
Step 2:内容分析将《愚公移山》的内容分成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分析故事情况的同时深入了解故事表现的精神。
第一阶段:描述愚公家中的情况第二阶段:愚公决定移山第三阶段:老百姓的反应第四阶段:愚公的半个世纪Step 3:语言形象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描写,让学生了解这些描述的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语言和形象,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深意和思想内涵。
Step 4:课外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愚公移山”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义和作用?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此受欢迎和广泛传播?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反馈和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愚公移山,是一则流传千古的寓言故事。
据《列子》记载,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另一座叫南山。
每逢风雨大作,山上石头滚落,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愚公心中受尽煎熬,恨不得将两座大山挪开,以便安居乐业。
愚公的邻居们看到他这般奢望,纷纷劝阻他放弃,但愚公却坚定地说:“就算我死了,我的儿孙也会继续移山。
这座山虽大,但总是可以逐步移动的。
”于是,愚公开始每天挑着麻袋,带着孩子们,不分昼夜地去山下挑土石,填塞山洞,准备将山移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进行导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下面,将提供愚公移山的导学案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热身动画: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入教师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的坚持和努力精神。
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是如何坚持不懈地移山的?三、分组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下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能从故事中学到什么?小组讨论结束后,让代表小组的学生发表意见。
四、展示结果请各小组代表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愚公移山故事的启示:不怕艰难困苦,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达到成功的目标。
五、活动设计设计手工活动或小组合作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比如制作愚公移山的手工模型,或者进行团体接力游戏,体验团结合作的力量。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愚公移山》故事的导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孩子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导学案及答案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部编新语文22 愚公移山 导学案(有答案)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自主预习案】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2、列子名,人,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4.读准字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厝()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如《夸父逐日》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 Rèn chéng sèyūhéběn chèn kuìwúcu ò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2、辨一辨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疑问代词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甚矣,汝之不惠d告之于帝(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3.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提示)(二)析人物1.找一找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明确:(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2.辩一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明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三)悟主题1..想一想: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2.悟一悟: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四)品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明确: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谈一谈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明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2.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拓展检测案】[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解释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2.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二、课外语段阅读溪水与石头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1..文中表明溪水绝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三个词语是:2..用文中的语句填写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3.用“——”在文中画出和下面一句话互相照应的句子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5.你认为石头象征什么样的人?答案:1.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2.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3.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4.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5.象征狂傲、固执、逆潮流而动的人。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 愚公移山(导学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任务。
1.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如《纪昌学射》《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
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寓言: 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
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掌握成语“愚公移山”的用法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成语“愚公移山”的用法和意义。
2.2 教学难点:理解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运用成语“愚公移山”进行实际情景的造句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愚公移山》的故事文本。
成语卡片。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材料。
3.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环境,适合阅读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单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坚持”和“面对困难应该怎么做”。
4.2 故事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的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4.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4 角色扮演:每组选择几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景。
五、作业布置5.1 课堂作业:让学生用成语“愚公移山”造句,并分享给同学。
5.2 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短文,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应用这种精神。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6.2 理解与运用:通过学生的造句和短文写作,评估他们对于“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成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八、拓展活动8.1 故事改编:让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创作一个类似的现代故事,强调坚持和努力的主题。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语文- 课时:第X课时- 教材版本:XXX教材- 课文:《愚公移山》二、研究目标- 理解《愚公移山》的寓言意义-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 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和勇气品质三、导学过程1. 理解寓言的意义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达道理和启示的文学形式。
请回答以下问题:-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理解关键词语请解释以下关键词语的含义:- 愚公- 移山3. 理解重要句子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能滋润千里之区" 是什么意思?-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是什么意思?四、导学答案1. 理解寓言的意义- 《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障碍。
- 愚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2. 理解关键词语- 愚公:表示一个愚笨而却有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精神的人。
- 移山:象征着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努力。
3. 理解重要句子- "能滋润千里之区" 表示只要不断努力,即使开始时只能取得微小的进步,但长期坚持下去,最终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 "未海泽其小而、终必至其大" 表示虽然目标看起来很遥远,但只要一步步地努力前行,终究能够达到。
五、研究反思请回答以下问题:- 在研究《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时,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向愚公研究?六、作业请写一篇文章,探讨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阐述你如何通过坚持努力克服它们的经历和感受。
2022年部编版语文《 愚公移山》课堂同步导学案
《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2、反复诵读,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理解故事的寓意.3、感受愚公的英雄气概,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重点难点预测:重点:对愚公人物的分析.难点:本文的寓意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 理解重点字词, 分析人物形象, 认识愚公的精神.2、讨论交流, 在研讨探究中感悟人物形象, 体会文章寓意.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 名御寇, 战国前期思想家, 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 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 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那么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 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 他坚决地辞而不受.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 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情节比拟简单, 篇幅短小, 寓意深刻而含蓄.3、关于神话:神话, 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兴旺的条件下, 人们只能通过梦想, 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 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1、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列子及《列子》一书.2、诵读课文,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荷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高万仞箕畚指通3、对照注释, 翻译课文, 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 准备交流.4、自我检测, 看谁做得又快又好.1〕、通假字.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其词义.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通 , .甚矣, 汝之不惠通 ,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通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指通豫南:〔〕始龀:〔〕无穷匮也:〔〕固不可彻:〔〕箕畚运于……:〔〕毕力平险:〔〕山之一毛:〔〕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4〕、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二、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置身于富有动感的音乐声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检查自学情况交流预习情况, 并让同学展示预习成果.〔三〕、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 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 并且把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初步区分表达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 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 揣摩词句.〔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要求尽量直译,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 参与学生的讨论, 解答学生的疑难.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5.曾不假设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2〕学生分为小组, 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 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 评价翻译的准确性, 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 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三、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2、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自学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故事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2、思考: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了什么道理?课堂导学: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二、自学探究, 整体感知〔一〕、小组展示朗读, 并请其他小组在同学评读.〔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画出相关句子, 并在小组内交流.1、愚公移山容易吗?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读出相关的句子并说一说.2、面对种种困难, 愚公的子孙、邻居家的小孩、愚公的妻子及智叟等人对移山又是什么态度?3、你觉得愚公和智叟是什么样的人?4、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三、研讨探究, 激活思维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 大山挡了路, 自己去挖本来就很傻, 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觉得愚公愚蠢吗?2、在现代社会, 我们还需要向两千年前的愚公学习吗?四、稳固练习1、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愚公挖山不止, 感动了天帝, 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 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 信心百倍, 理由充足, 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 说得智叟哑口无言, 无力回击.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 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 这样加重了比照的色彩, 增强了挖苦的效果.D.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 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 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2、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 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B、要有长远打算, 办什么事都要有方案.C、只要下决心, 有恒心, 任何困难都能克服.D、只要办事认真, 上帝也要受感动.五、作业布置:想象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下节在课上展示.课后反思:渔家傲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 领悟诗歌主题.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三〕预习导学★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 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 流寓南方, 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 留存不多, 局部篇章感时咏史, 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 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 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文体词, 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 已出现词这一形式, 但词的成熟与开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称“词牌〞, 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 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 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 对推动词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探究案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2.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 她希望怎样解脱呢?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 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三、课堂小结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 以梦游的方式, 以人神对话为内容, 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四、拓展延伸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女词人, 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都是大家比拟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 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 和《渔家傲》比拟一下.【交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通过比拟, 我们不难发现, 《一剪梅》写闺情幽怨, 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而《渔家傲》那么意境阔大, 想象丰富, 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 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 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参考答案一、2.谩蓬 yīn jié3.水天相接, 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 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 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 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 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 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 将我这一叶轻舟, 直送往蓬莱三岛去.二、1.①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已极壮丽, 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 那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 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 那么写海上刮起了大风,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 星河欲转, 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②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 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 见慈祥的天帝. 在梦想的境界中,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 “殷勤〞二字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 一直漂泊无依, 如今天帝这么照顾她, 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时机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 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③还看到了自己答复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 我告诉天帝, 我所走的路程很远, 现在已到了黄昏, 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 又有什么用呢?上句“我报路长嗟日暮〞, 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 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 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 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 文章无用.2.她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 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 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3.不是的.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 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 尽管她有才华, 有理想, 有抱负, 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 找不到出路, 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 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 没有悲伤, 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 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 她的那种思想活动, 并非消极的, 而是积极的, 有现实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对比和烘托的艺术特色。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3.学习归纳文言知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同伴互助
1.阅读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2.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面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惩.()塞.()迂.()曾.()魁.父()荷.担()箕畚
..()()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一厝.()⑵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指.通豫南()
吾与汝毕
..相许.()()
..力平险()()杂然
其妻献.疑曰()始龀.()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河曲智叟.()
且焉置
...土石()()()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曾.不若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虽.我之死()
..有遗男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何苦.而不平()
甚矣,汝之不惠.()操.蛇之神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惧其不已.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无陇断
..焉()一厝.朔东()
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焉置土石?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⑤甚矣,汝之不惠!
⑥何苦而不平?
⑦帝感其诚。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5.朗读训练,读出文言韵味
1.读出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①惩山北之塞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⑤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读出语气。
体会以下两个人物说话的语气。
①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7、思考讨论
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提示:抓住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问题2: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例: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第二幅:第三幅:
第四幅:第五幅:
问题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例: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
④工具简陋:
问题4: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⑴正面描写:
⑵鲜明对比:
⑶侧面烘托:
问题5: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问题6:分析两处语言描写的不同之处。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⑴称呼:
⑵语言:
⑶行动:
问题7:分析一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二、互动生疑,师生释疑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5、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7、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三、引导归纳,练习反馈
1. 从愚公的精神及价值的角度进行小结:
2.词句分类整理
1.通假字
例:指通豫南“指”通“直”,直到
①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雍南
⑤无陇断焉
2.词类活用
①面.山而居名词用为状语,面向着
②聚.室而谋
③以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④吾与汝毕力平险.
3.古今异义词
①河.阳之北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②河阳.之北古义:今义:太阳
③达于汉阴.古义:今义:阴天
④指.通豫南古义:今义:手指
⑤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曾经
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今义:荷花
⑦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今义:毛发
⑧惧其不已.也古义:今义:已经
4.一词多义
⑴曾: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⑵且: ①年且九十 ( )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 ) ②且焉置土石 ( )
⑶焉: ①且焉置土石? ( ) ⑷以:①以残年余力 ( )
②始一反焉 ( ) ②河曲智实亡以应 ( ) ⑸而:①面山
而居 ( ) ⑹其:①其妻献疑日 ( )
②何苦而不平 ( ) ②其如土石何 ( )
③而山不加增 ( ) ③惧其不已也 ( )
5.归纳本课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写出例句)
①
②
⑵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写出例句)
①
②
⑶指示代词,“这”①
“这件事”②
⑷人称代词,“他们”①
“他”②
6.特殊句式
⑴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②宾语前置
③状语后置
④主谓倒装
⑵被动句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介词:
7.练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或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永之氓咸.善游 ( ) ②水暴甚.( )
③益怠. ( ) ④蔽.之甚( )
(2).这个人为什么会溺死?请选择根本原因( )
A.河水暴涨
B.乘的船破了
C.不善于游泳
D.腰缠千钱,游不动
(3).如果这个人舍弃他腰中的钱,能逃生吗?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4).对众人的劝戒,这个人的反应怎样?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