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目录摘要 (3)Abstract (4)前言 (5)正文 (5)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1、纯美的爱情故事 (6)2、淳美的自然人性 (7)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1、传奇的女神之“爱” (8)2、凄“美”的悲剧命运 (9)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
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Abstract"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前言《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是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杨如虎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
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
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
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
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
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
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发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荼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当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在翠翠心中萌发时,她清澈纯净的心湖里开始荡起细细涟漪,但又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
当她察觉天保、傩送都在间接向她示爱时,马上唤起她深藏内心的记忆和想象,但情动于中却又不发于外形于色。
外祖父向她提及,她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这正是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
翠翠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本性是活泼好动的,但当初恋闯入她平静的生活中时,她却由动转静了,思想的外向转为感情的内向:深思遐想代替了心直口快,腼腆娴静代替了童真稚气。
为了真实表现出这种细微变化,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较多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我抒发感情,展示许多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澄美境界。
如翠翠独自仰望深邃的星空,凝眸变幻的云彩,轻哼“还愿迎神”的歌,细吹小巧的芦管,梦中随傩送的恋歌轻轻地飘荡,等等。
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翠翠的纯真的爱和精神的美。
3 “湘西世界”——爱与美无处不在如上所述,沈从文在《边城》中对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
《边城》中的湘西风情与人性美好
《边城》中的湘西风情与人性美好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画卷,同时也刻画了一群充满人性美好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充满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宁静。
湘西,那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里的自然风光。
青山绿水环绕着小小的边城,清澈的溪流奔腾而过,溪边的垂柳随风摇曳。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这里的山水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人们生活的依托,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边城的建筑也别具一格。
古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半倚着陆地,一半悬于水面之上。
这些吊脚楼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点滴。
屋前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在这座小城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那份宁静与质朴。
而湘西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
赛龙舟是其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健壮的汉子们在龙舟上奋力划桨,岸上的人们欢呼雀跃,为他们加油助威。
还有那热闹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集市上交换着物品,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
翠翠,这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是人性美好的象征。
她生活在溪边的小屋里,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的眼神清澈如水,心灵纯净如雪。
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却又羞涩而内敛。
当爱情来临时,她默默地守候,那份纯真与执着让人感动。
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也是边城善良人性的代表。
他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风雨无阻。
他对翠翠关怀备至,用自己的爱为翠翠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他的善良、勤劳和坚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傩送和天保这对兄弟,同样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他们勇敢、豪爽,对爱情忠贞不渝。
尽管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反目成仇,而是用一种真诚而坦荡的方式去面对。
在边城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温情。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
如何解读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摘要:《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湘西,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过《边城》,最令人难忘的是沈从文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生成与他的生长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姑且透过小小的《边城》窥探沈从文浓郁的**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世界**情结柔情乡下人自卑热情坚守人性价值实现期待应该成认,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是独立的,独步的。
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比照空间里,建构了一个以伦理道德的视角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艺术世界,从而彰显了他人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中唱出了独特的声音。
沈从文用他那“乡下人”的打算,既远离党派政治的视角攻击农村的调敞和都市的罪恶,又抛却现代商业文化的触角来开掘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坏。
他游荡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撷取地域的,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间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陋处。
这一切,都决定了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世界必然疏政治而亲人性,必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世界的照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也是相当成功的,这种**清结是他无法也不愿舍弃的。
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沈从文对于**世界的这种过分依赖,确实又构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就像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先天的缺乏一样,一方面是他引以为豪的**世界,一方面是他无法融入的都市生活,两者像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及二者的融合,作家本身包括他〔她〕的缺点势必也构建于文学中。
2019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成人电大毕业论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摘要:《边城》原本是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小说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将人生当作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人性美在原始状态下能够得以保存,他试图用爱和美来美化人性,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
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翠翠的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经消失。
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才映衬了《边城》的真实。
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决定了悲剧意识的必然存在性。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以各种形式在。
生活总会有不幸与矛盾,生命其实如此真实又如此无奈。
生活过,幸福过,惆怅过,悲伤过,才是完整的人生,才让人懂得珍惜,学会记忆美好。
也正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阐释了生活中坎坷,不幸的必然,我们不必去抱怨,因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3)正文 (4)一、《边城》的作家及故事简介: (4)二、《边城》中的风景美: (4)三、《边城》中的民俗美: (5)四、《边城》中的人性美: (7)(一)爱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7)(二)亲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8)(三)乡邻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9)五、《边城》中的悲剧美: (10)(一)、悲剧美的表现 (10)(二)、悲剧美的成因 (11)(三)、悲剧美的表现方法 (12)结论: (13)引言:《边城》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沈从文选择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小镇凤凰城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湘西特色,美好纯真却又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讲,沈从文无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也没有可以营造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更没有概念化的图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用散文化的情节,表现小镇里两个青年人之间纯真朦胧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沈从文与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风格是相当独特的一位作家,他是乡村世界的表现者。
沈从文的作品通过都市文明的朽生活和乡村恬静的生活,突出表现了他对美好纯真的人性美的追求。
在这种细腻地情感下,《边城》就应运而生了,《边城》则是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小说之一。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边城人性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是著名的文学家。
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农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他的代表作《边城》以诗意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湘西自然和谐的山水风光和异样的民俗风情,这充满着牧歌情调的地方色彩的作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从小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湘西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沈从文对湘西土地的热爱和对湘西人民的眷恋,他详细地描写着清幽的自然风光,描绘着具有原始气息的风土人情,从而让人们慢慢地去感受湘西的美、湘西的好、湘西的独特。
在湘西社会,住着一群淳朴厚实的农民,他们健康、善良,他们没有被都市文明染指,就像是那一幅宁静和谐的画卷,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
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的基础是“人性”,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是改造后的民族性格的主题思想。
对湘西世界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理想的追求,同时也间接的体现了他重造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这也是他想要的人性的返璞归真。
他笔下的湘西是那种没有经过现代化污染的湘西,有点像原始社会的自在状态,有点像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
这里人们的交易是在人情的信任下完成,这种“伦理模式”正是沈从文追求的。
而能体现湘西文化和模式的是吊脚楼里的女人和她们的水手情人,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金钱的关系,可“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可信”。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
《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书评:沈从文笔下的纯美爱情《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清新的风格,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一段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里,爱情如同清澈的溪流,静静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灵。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
那里有着青山绿水,有着古朴的吊脚楼,有着淳朴善良的人们。
翠翠,这个如同山间精灵般的少女,便是故事的女主角。
她自幼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天真活泼,善良温柔,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傩送,茶峒船总的二儿子,一个勇敢豪爽、热情正直的年轻人。
他与翠翠的相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在端午节的赛龙舟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傩送,从此,一颗爱情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傩送也对这个美丽纯真的少女心生好感,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那一次次羞涩的目光交汇,那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以及那一份默默的牵挂和思念。
沈从文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翠和傩送之间那种朦胧而美好的情感。
他们的爱情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自然而纯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爱情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的爱情不受金钱、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只是单纯地因为彼此的心灵相通而相互吸引。
这种纯粹的爱情观,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在翠翠和傩送之间,横亘着种种的误会和阻碍。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先向翠翠的爷爷提了亲。
天保的意外离世,让傩送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他离开了茶峒,留下翠翠独自一人在溪边痴痴地等待。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翠翠的世界瞬间变得孤独而无助。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守着心中那份对爱情的信念,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的等待,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对爱情的忠贞。
她的等待,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轻易放弃自己的爱情,而翠翠的等待,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真谛。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从《边城》看湘西世界的真善美摘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一个透露着真实,隐含着美好的世界。
这个世界人人平等,即使妓n也是有尊严的;这个世界淳朴自然,没有现代都市人的钩心斗角;这个世界“一切如诗,一切如画,一切鲜明突出……本身所在既不是天堂,也不像地狱,倒是一个类乎抽象的世界”。
[1]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是一群平凡且诗意的人,他们的生活是纯洁的、本源的,具有自然的品质。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对于身处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方心灵的净土。
在此本文谨以《边城》为例透视湘西世界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湘西世界;真;善;美一、湘西世界的“真”(一)真实的世界边城的风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人觉得这是“边城”?世界因人而美丽,如若边城没有“翠翠”“天保”“傩送”等这些充满灵气的人,那么再美的边城也只是一座死城,美丽却丝毫没有魅力。
我们总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方人成就这一方水土的美。
我们迷恋的不是边城的美景,而是淳朴自然、随心所欲的边城人。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心灵早已蒙上一层尘土,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是一片浑浊。
再没有一双清澈的眼,再没有一颗空灵的心,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发现有着“翠翠”的边城呢?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曾经生活在“边城”里。
那时的我们年幼尚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遵循本性生活,不需考虑诸多观念,那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就是“边城”吗?所以,当我们回归自然,便会发现边城是真实的世界。
(二)人之真《边城》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没有被观念遮蔽,回归自然本质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均有一颗质朴之心,自然地表达喜怒哀乐,真诚地与他人交往。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犹如刚出生的婴孩,他们遵从自己的本性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在沈从文的笔下以人性最本真的状态自在的生活。
沈从文曾写道“对于农民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对爱与美的描写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
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
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
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
”〔1〕p80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
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淳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是一曲爱与美的人生颂歌。
在表现爱与美方面,冰心写过《超人》,许地山写过《缀网劳蛛》,王统照写过《微笑》,而沈从文与此不同的是,虽然同样表现爱与美,但“我要表现的是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2〕p214。
《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好像作者不是在着意讲述动听的故事,而是在精心描绘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不是在用绵密的针线编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而是在用绚丽多彩的画笔绘制淳美可爱的人生图景。
《边城》是一首优美的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在湘西酉水上游的边城茶峒,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暗暗爱上了碧溪摆渡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后来老大天保知道弟弟对翠翠爱得更深,就主动退让,借装货乘船离家,不幸丧身险滩。
老二傩送寻索哥哥尸体未得,也一时无心耽恋爱情,远行桃源。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一花一世界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3)二、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6)三、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8)参考文献 (12)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摘要:《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及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引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
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及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
“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摘要:在沈从文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中,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边城》在人物的塑造及审美艺术特色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沈从文所营造的自然与人性,风情与风俗完美结合的意境,他用深沉厚重的文字,传达出了一份可贵的对于整个民族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通过对翠翠、爷爷、天保两兄弟的健康、美好人性的描写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又对湘西百姓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湘西世界的人情美,及其与人合一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了一片自然美。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T正文:一、湘西世界的概述本文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沈从文在1926年至1928年的早期创作中,主要结集有《鸭子》、《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合集》,《蜜柑》、《好管闲事的人》、《老实人》、《雨后及其它》、《呆官日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等,是其稚嫩的习作阶段。
30、40年代是其创作成熟丰收的阶段,先后出版中短篇小说《神巫之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等。
其中《柏子》(1928)是他成名的第一篇小说。
这些湘西题材的小说中,人物遍及社会多个层面,有船夫、水手、妓女、军人、老板、杂役等等。
他对小说独特的设计与追求,他的对湘西边地这个“蛮荒世界”的展示,当时就影响了很多读者,作者本人也成为进京文学青年拜访的首选。
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被国外的译者翻译介绍。
鲁迅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称其为最好的中国小说家之一。
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里,统治一切的是自然,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
湘西人民所具有的“神性”响彻着嘹亮的呼声,这个世界人性的完美(包括商人、吊脚楼的妓女及泊船的水手)、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和至死不喻、生命的健康和自由,纯纯跃然于纸上。
而这些精彩感人的人性描写,有很多是通过性爱这一内容来呈现的。
这类以《边城》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凋零的爱与美——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老船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渡口,古朴忠厚,不仅对翠翠疼爱有加,对世事人情的宽厚谦让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并在为翠翠的未来担忧中走向人生终点。
天保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的豁达大度。
至于傩送,更是与翠翠相得益彰,泗水捉鸭、乘船出航,充满青春活力。
在追求爱情时,笃定专一,“不要碾坊要渡船”,不为财物所动,毅然钟情于翠翠。
这一切都是边城人爱的体现。
沈从文说:“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1](p254)对万汇百物的爱就是美。
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即便是城中的妓女,“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能信任”。
总之,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美的。
而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爱与美的融合的形象无疑是翠翠。
2翠翠——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翠翠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化身。
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朴素文字为读者奉献出一个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形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遏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留给读者的是她“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
[2]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发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荼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当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在翠翠心中萌发时,她清澈纯净的心湖里开始荡起细细涟漪,但又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
当她察觉天保、傩送都在间接向她示爱时,马上唤起她深藏内心的记忆和想象,但情动于中却又不发于外形于色。
外祖父向她提及,她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这正是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
翠翠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本性是活泼好动的,但当初恋闯入她平静的生活中时,她却由动转静了,思想的外向转为感情的内向:深思遐想代替了心直口快,腼腆娴静代替了童真稚气。
为了真实表现出这种细微变化,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较多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我抒发感情,展示许多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澄美境界。
如翠翠独自仰望深邃的星空,凝眸变幻的云彩,轻哼“还愿迎神”的歌,细吹小巧的芦管,梦中随傩送的恋歌轻轻地飘荡,等等。
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翠翠的纯真的爱和精神的美。
3“湘西世界”——爱与美无处不在如上所述,沈从文在《边城》中对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
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爱与美无处不在。
如《野店》、《赌徒》、《市集》、《玫瑰与九妹》等。
虽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不及《边城》,但生气流溢的“湘西气息”也已经充盈其间。
作者热情描绘了湘西农村宁静、安逸的境界,讴歌了人民善良、朴实的美德和淳朴的生活,唱出了爱与美的赞歌。
如《夜渔》中农村丰收后的晚景:天空的月还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
田间两旁已割尽了禾苗的稻田里,还留着短短的白色银株。
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垛,如一间间小屋。
身前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壮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金铃子的“叮..”,象小铜钲般清越,尤其使人沈醉。
经行处,间或还能听到路旁意宰的呜叫声。
如此宁静宜人的境界,不又是一个桃花仙境么?《往事》中的芸儿,在勤劳的四叔、五叔和父母慈爱的关怀下,天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玫瑰与九妹》中描绘出普通贫民孩子们亲切戏谑和互助的温馨画面。
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出“湘西世界”的风情。
但沈从文的用意当不止于此,他试图从道德视角人手,探究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为日渐失落的民族品性注入新的活力。
他在《边城》中倾心打造一片爱与美的世界,人性健康和谐自然,“拟将’过去’和’当前’相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3](p4)苏雪林也提出作者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
”这种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主要有两类题材的小说。
一类写绅士阶层的城市生活,一类写田园生活的乡村世界。
两类题材作品在对立互参中更是清楚地体现着沈从文的追求。
在优美、宁静、自然、古朴的爱与美的边城世界背后正是那个物欲横流、肮脏丑恶、人性扭曲的城市世界。
《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作品常采用讥讽的调侃,以辛辣犀利的笔墨刻写城市各色人等,尤其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空虚、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捆绑人类自己。
《都市一妇人》中一个经历了一生坎坷的都市贵妇,为了不再被所爱的男人抛弃,竟然下手将小自己10岁的英俊军官丈夫的眼睛毒瞎;《绅士的太太》则刻写出几个城市上层家庭里夫妻间互相欺瞒、乱伦糜烂的生活;《八骏图》更是沈从文城市小说的代表作。
作家达士先生在青岛的大学生活期间,发现周围的7个教授个个都患了性压抑、性变态的病症,便在给未婚妻的信中一一刻画出他们的虚假处。
但到了结尾,他也因对海边女郎一见钟情而改变了与未婚妻相会的行期。
8位“千里马”教授实则都是虚伪作态、无聊腐烂、怯懦鄙俗的衣冠禽兽,作者在此篇中提出的都市“阉寺性”问题,令人深思。
沈从文用两副笔墨来写两个对照着的文学世界,这与他独特的身世经历和人生体验有关。
他从湘西乡村走人繁华都市后,始终以“乡下人”自居:“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5]他在自己的“湘西世界”中高唱爱与美之歌,而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掉转过来观察商业化都市之时,便不禁显出讽刺挖苦来。
“‘城市文化’使’湘西文化’具有了理想化的形态,而’湘西文化’使’城市文化’真正呈现出病态。
”[6]正是由于作者由乡村到都市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乡下人”视角,沈从文在其置身的城市生活中发现了种种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城市病”、“文明病”,并归结为人性扭曲变态的“阉寺性”病症。
由此,沈从文主动反抗或是被动逃避到他的精神家园——湘西,他用自己灵动的文笔和独特的想象构建起“边城”这方乐土,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都市的反衬下,湘西边城更是以其纯净的爱与美阐释着人性健全的可能性。
4爱与美——行将凋零疏离了政治,远别着丑恶的都市文化,沈从文在湘西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潜心于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生之常。
从表面上看,《边城》中展现的是梦幻般的世外桃源图,翠翠代表着完美的“人生形式”,但是,正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8]在风雨如磐的30年代,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大动荡的巨变之中,虽然沈从文力图回避时代主潮,但时代的焦灼感不可能不萦绕着他;即便是湘西环境闭塞,尚能自处,但依然抵挡不住社会的巨变。
沈从文在倾心营造理想的人生形式时,清醒地意识到了现代世界的喧扰和威胁:“‘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湘西在变化中现出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3](p2)兵乱中的屠戮,穷困中的愚昧都导致了那里的人民对自我生存状态和命运的无力把握,这在沈从文众多作品如《柏子》、《丈夫》、《萧萧》中都有所体现。